1、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高考历史全部重要知识点高考历史全部重要知识点 单选题 1、如图所示为二战时期某战役,下列选项关于该战役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B德军失去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 C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D是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的标志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C 项正确;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的是莫斯科战役,排除 A 项;使德军失去苏德战争主动权的战役是库尔斯克战役,排除 B 项;1943 年 9 月,意大利的投降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2、下图是某同学在整理课堂笔记后提炼出的部分要点,据此判断他正在学习的主题是 2 A印尼民族党的不合作政策 B埃及华夫脱运动 C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卡德纳斯改革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 年,卡德纳斯当选为总统后,依靠工农革命力量,在墨西哥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如进行土地改革、发展教育和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等,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D 项正确;A 项是在 1931 年之前,排除 A 项;B 项是在 1918-1922 年,排除 B 项;C 项没有题干所列内容,排除 C 项。故选 D 项。3、在大汶口出土的墓葬中,既有棺椁,又有大量的随葬品,最多的达 180 多件,包括精美
3、的彩陶、黑陶等,这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 A发明陶器制作技术 B出现财产私有现象 C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D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大汶口墓葬出现了“富有”和“一无所有”的差别,由此可判断出此时期出现财产私有现象,B 项正确;中国古代先民至少在 1 万年以前就已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不是大汶口文化时期,排除 A 项;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排除 C 项;大汶口文化时期阶级社会尚未产生,没有出现国家,排除 D 项。故选 B 项。4、2021 年 10 月 25 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0 周
4、年纪念日。50 年前,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是“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胜利 B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结果 3 C是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扩大的重要表现 D是霸权主义寿终正寝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 年 10 月 2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这是中国外交工作一次重大突破,是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扩大的重要表现,C 项正确;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一边倒”外交政策无关,排除 A 项;中美关系正常化发生于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后,排除 B 项;美国至今仍在推行霸权主义,排除 D 项。故选 C 项。5、在提出“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时,邓小平曾说:“台湾
5、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一个区,可以保持它原有的制度、生活。中共十分愿意、十分赞成国共第三次合作,中国这件事要台湾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和人民来决定。”这反映出“一国两制”具有 A曲折性 B包容性 C继承性 D法制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一个区,可以保持它原有的制度、生活。”可知,“一国两制”下,台湾可以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原有的生活,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包容性,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曲折性,排除 A 项;材料未体现继承性,排除 C 项;根据材料中“在提出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时”可知,此时“一国两制”还只是构想,并未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排除 D 项。
6、故选 B 项。材料分析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2020 年前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 7300 亿美元,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都没有办法满足这个资金的需求。亚洲地区其实并不缺乏资金,缺少的只是融资机制,需要搭建一个专门的基础设施融资平台,以充分利用本地区充裕的储蓄。2015 年 12 月 25 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新浪网网评 4 材料二 二战后,全球化逐步发展到新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覆盖到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全球化”观念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被人们普遍关注以计算机
7、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使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便捷和密切,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阻隔越来越小。西方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管制,市场机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种关税壁垒明显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开放度不断扩大,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的国际流动更加通畅。引自罗文东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分析“亚投行”成立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全球化”的特点。答案:(1)原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量大;现有 国际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亚洲地区缺乏专业的基础设施融资平台;中国政府的积极倡议。(2)特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覆盖范围广;受
8、到各国普遍关注;科技进步的推动(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关税壁垒明显削弱。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2020 年前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 7300 亿美元”可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量大;根据材料一“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都没有办法满足这个资金的需求”可知,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根据材料一“亚洲地区其实并不缺乏资金,缺少的只是融资机制,需要搭建一个专门的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可知,亚洲地区缺乏专业的基础设施融资平台;根据材料一“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可知,中国政府的积极倡议。(2)特点,根据材料
9、二“二战后,全球化逐步发展到新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覆盖到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可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覆盖范围广;根据材料二“全球化观念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被人们普遍关注”可知,受到各国普遍关注;根据材料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使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越来越便捷和密切,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阻隔越来越小”可知,科技进步的推动(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二“西方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管制,市场机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种关税壁垒明显削弱”可知,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关税壁垒明显削弱。所以答案是:(1)原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量大;现有 国际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
10、;亚洲地区缺乏专业的基础设施融资平台;中国政府的积极倡议。5 (2)特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覆盖范围广;受到各国普遍关注;科技进步的推动(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关税壁垒明显削弱。【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从中提取、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7、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
11、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1912 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据临时政府公报整理(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别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指出“旧邦新造”“新”在
12、何处。答案:(1)制度: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设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职;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强化集权。标志:元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标志是行省制度的设立;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是中书省被废置、丞相制度被废除。(2)政治: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意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好发展机遇,取得快速发展;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思想观念。总之,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解析:(1)制度:根据“0.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可6 概括得出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13、标志: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主要有元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标志是行省制度的设立;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是中书省被废置、丞相制度被废除。(2)根据材料“1912 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可知,所述事件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结合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叙述中华民国的“全新”之处,即在政治上,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意识;在经济上,颁布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法令,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所以答案是:(1)制度: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设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职;废除分
14、封制,实行郡县制,强化集权。标志:元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标志是行省制度的设立;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是中书省被废置、丞相制度被废除。(2)政治: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意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好发展机遇,取得快速发展;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思想观念。总之,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小提示】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中华民国的确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
15、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的,这使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公元 589 年,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完成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呈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但统一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
16、”,及东晋长江下游扬州“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同化作用范围甚广”。自曹魏起,南北政权都重视通往淮河流域的水道,开凿或疏通了一系列水道以运兵和运粮,“使长江、黄河间的水路交通进一步拓展”。在北魏宣武帝即位后 50 年中,南北双方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共处的时期,文化交流频繁,装饰艺术风格,特别是装饰题材、造型及纹饰渐趋相近。7 当时虽然南北分裂,但交往频繁,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欲示无外之意”而不分彼此,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并取得南北一致认同。摘编自严耀中论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涵
17、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最终走向统一的因素。谈谈你对“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认识。答案:(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意义:政治上,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经济上,可以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生产活动,维护了小农经济的稳定并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民族关系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文化上,推动了文化的整体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2)因素:移民的大潮推动了文化交融;水陆道路的打通减少了大一统的地理障碍;民族交融的加
18、强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要求统一的主观愿望。认识:从历史的长时段看,中原王朝实行的一些政策、制度,起到了凝聚民心的作用;从文化认同看,追求统一的文化认同始终存在;从民众基础看,普通民众追求统一;从自然因素看,中国的地理环境具有封闭性,内部地形相对平坦,受外族侵扰较少,利于国家治理;从生产方式看,以农立国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基本国策,统一有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的增长,社会稳定与繁荣。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中“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和“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19、”可得出变化为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其意义可结合所学,从秦朝统一的影响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来说明秦朝建立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意义,作答的时候注意分角度,如政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经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生产活动;维护了小农经济并创造辉煌的农耕文明。民族: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文化:推动了文化的整体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8 (2)因素:根据材料中“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及东晋长江下游扬州“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同化作用
20、范围甚广”可知流民和移民的大潮推动了语言文字的交流与统一;根据材料中”南北政权都重视通往淮河流域的水道,开凿或疏通了一系列水道以运兵和运粮,使长江、黄河间的水路交通进一步拓展”可知水陆道路的打通减少了以后隋唐大统一的地理障碍;根据材料中“南北双方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共处的时期,文化交流频繁,装饰艺术风格,特别是装饰题材、造型及纹饰渐趋相近。虽然南北分裂,但交往频繁,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欲示无外之意”而不分彼此,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并取得南北一致的认同。”可从民族融合、文化认同以及统一愿望等角度作答。认识:可从统一的时间上、维护统一的文化
21、意识上、民心和民意基础上、地理环境上和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等角度去分析。所以答案是:(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意义:政治上,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经济上,可以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生产活动,维护了小农经济的稳定并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民族关系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文化上,推动了文化的整体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2)因素:移民的大潮推动了文化交融;水陆道路的打通减少了大一统的地理障碍;民族交融的加强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要求统一的主观愿望。认识:从历史的长时段看,中原王朝实行的一些政策、制度
22、,起到了凝聚民心的作用;从文化认同看,追求统一的文化认同始终存在;从民众基础看,普通民众追求统一;从自然因素看,中国的地理环境具有封闭性,内部地形相对平坦,受外族侵扰较少,利于国家治理;从生产方式看,以农立国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基本国策,统一有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的增长,社会稳定与繁荣。【小提示】本题考查秦朝统一和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第一问可根据材料关键词直接进行归纳概括,作答时注意分角度。第二问的因素可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看法可从统一的时间上、维护统一的文化意识上、民心和民意基础上、地理环境上和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等角度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