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行卷与宋初落第举子心态.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0337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卷与宋初落第举子心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行卷与宋初落第举子心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行卷与宋初落第举子心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1卷第2期 常 州 工 学院学 报(社科版)Vol.41 No.22023 年 4 月 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Apr.2023doi:10.3969/j.issn.1673-0887.2023.02.010行卷与宋初落第举子心态许正鑫(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摘要:科举制度创立之初形成了 一种行卷风气,该风气延续至宋初。在行卷风气的影响下,宋 初举子在及第之前忙于四处投卷,以求得到名人赏识,进而提升进士及第的概率。其行卷作晶反映 了举子在科举考试前后所表现出的

2、自信、奉承、压抑、依赖等心态变化。这种心态的转变也为窥探 宋初举子落第后走向归隐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关键词:行卷;科举;举子心态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23)02-0050-04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 立了大宋王朝。建国之初,百废待兴,赵匡胤虽是 一介武夫出身,但深知文治的重要性,所以实行了 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措施。宋代统治者也非常注重 科举取士,进士行卷就是在科举制度下衍生出的 一种社会风气。“行卷”一词至今没有一个统一 的定义。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程千帆先生在唐 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中提出的定义:“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

3、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 成卷轴,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 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 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 种手段。”这种行卷风气至宋仁宗时期逐渐消 失。范缜东斋记事载:“初举人居乡,必以文卷 投贽先进。自糊名后,其礼浸衰。贾许公为御史 中丞,又奏罢公卷而士子之礼都亡矣。”宋代 科举制度不断发展演变,这种“重誉望”的考试制 度的弊端不断显现,进士行卷之风也逐渐销声匿 迹。但行卷之风在宋初仍然盛行。科举制度打破 了以往“寒门无贵子,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为广 大举子提供了一条入仕道路。所以,举子们前几 次参加考试时的行卷作品往往洋溢着自信,他们 希

4、望通过十年寒窗苦读能够谋得一职,实现自己 的抱负,改善生活条件。随着屡次落第,举子们产 生了心理落差,其行卷作品多显现压抑与委屈的 心态。通过考察宋初进士的行卷作品,我们可探 析举子们在不同阶段的心态变化。、宋初行卷考论宋初基本上延续了唐代科举制度,包括唐代 的行卷之风。很多文献都有宋初行卷之风的记 载。吴曾能改斋漫录载:“欧阳文忠少时尤未 知名,以文编投内翰胥公偃。”证明了宋初行卷 之风的确存在。行卷活动具有完整的程序,涌 水燕谈录载:“国初袭唐末之风,举子见先达,先 通笺刺,谓之请见。既与之见,他日再投启事,谓 之谢见。又数日,再投启事,谓之温卷。或先达以 书谢,或有称誉,即别裁启事,委屈

5、叙谢,更求一 见。”从中可以看到宋初举子行卷的全过程,包 括笺刺、请见、会面、谢见、行卷、温卷、叙谢等 程序。()笺刺笺刺即在信笺中介绍自己的履历、观点等。笺刺作为行卷过程中的一道程序,也有需要注意 的地方。吕氏杂记载:“皇祐年前,举人看谒,皆用封状,面签所谒爵。其中细书云:乡贡进士姓 某名某,谨捧状诣客次,祗候某官,伏惟尊慈,俯赐 鉴念,谨启月曰。”据此可知,举子需要将笺刺 收稿日期=2022-10-31作者简介:许正鑫(1998-),男,辽宁海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第2期许正鑫:行卷与宋初落第举子心态51装入信封并在信封上写好所谒对象的官爵,笺刺 内需要写明自己的姓名

6、以及此次行卷的目的,最 后注明时间。(二)行卷举子笺刺得到先达回应后便与其见面进行行 卷。举子行卷是为了得到名人赏识,以便提升及 第的概率,如投宋拾遗书载:“今年春始敢囊琴 笈文来诣,辇毂登明公之门,以求誉师明公之道以 进身。”同宋初王禹傅干谒宋白行卷作品,希望能 够得到宋白的推荐,进而实现进士及第的愿望。(三)温卷温卷是举子将自己已投过的行卷作品再次投 放的行为,举子温卷的目的是希望受到拜谒对象 的重视。因为同一位先达可能会成为多位举子行 卷的对象,而同一位举子又可能投放很多行卷作 品,先达们未必会以相同的精力来审阅这些行卷 作品。所以,举子们为了能够使先达关注自己的 作品,往往会进行温卷。

7、女口上窦僖察判第二书 载:“开再拜言于执事。”其中“再拜”即柳开的温 卷行为。此外,一些文献还详细记载了宋初举子行卷 时的穿着。例如李学士家谈载:“先公尝言:近 日举子,多衣紫皂袍,乘马,以虎豹皮装饰鞍轄,谒 见士大夫,并不以笺启为先容,往往仍不具禰郸,甚无谓也。”7据此可知,宋初举子行卷的时候要 注意衣服的颜色、款式以及马具的装饰等。但随 着行卷程序的不断简化,宋初后期举子们便不再 注重这方面的礼仪了。宋初,举子在行卷过程中需要注意其中的规 范,这种规范体现在笺刺、见面、行卷、温卷、叙谢 等行卷程序中。相对于唐代,宋代行卷的程序已 趋向简化,如邵氏见闻录记载:“文定携书见仲 涂,以文卷为贽,

8、与谒俱入。”囘梁溪漫志记载:“前辈行卷之礼,皆与刺俱入宣和间,苍梧胡 德辉见刘元城,仍尚此礼。”滿水燕谈录中所 记载的行卷程序较为烦琐,邵氏见闻录和梁 溪漫志记载的行卷程序则较为简化。由此可 见,行卷的程序呈现由烦琐向简化发展的趋势。二、宋初落第举子心态转变探析行卷是宋初举子们热衷的一项考前活动,围 绕宋初举子们的行卷作品考察其心态变化,是我 们了解宋初举子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角度。宋初 行卷作品所反映的举子们的心态主要有:(一)落第前的自傲与自信太祖建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文治 政府得以延续。宋初沿袭唐末的科举制度,包括 行卷之风,这无疑重新开启了举子们的入仕之路。宋初的行卷活动中,自

9、傲和自信是一种常见的心 态。虽然宋初举子的行卷作品中并未体现出盛唐 诗人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的狂傲心态,但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 自傲和自信。自傲和自信都表现了一种以自我为 中心的心态。东斋记事和湘山野录记载了宋初薛奎 和王曾的两篇行卷作品,其中,薛奎行卷作品的首 篇中“囊书空自负,早晚达明君”口归句,表达了 他“空自负”之后“达明君”的志向和信心。在这 之后,薛奎又在春诗第三篇写到“千林如有喜,一气自无私”023,”023,字里行间充满自信。王曾在 早梅的首篇中写到“雪中未为和羹事,且向百 花头上开”3,也表达了他对进士及第充满信心。举子行卷时常常会将自己最满意的作

10、品放在最前 面,薛奎和王曾将这两首诗分别放在了春诗和 早梅的首篇,表明他们对这两首诗非常重视,对进士及第非常自信。青箱杂记收录了成锐 的行卷作品。成锐的行卷作品别随州裴员外 嘉写到“凭高看渐远,更上最高楼这让人 联想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登鹳雀楼),“更上最高楼”表现了 诗人的雄心壮志。这些行卷作品表现出的自傲与自信是宋初举 子落第前的一种常见心态。这种心态既是宋初时 代精神的反映,也是宋初举子社会地位提高的结 果。宋初不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都处于上 升阶段,这种繁荣气象给予举子们坚定的信心,激 发了他们入仕的热情。宋初的举子在统治者重文 轻武等一系列政策的感

11、召下,建功立业的渴望逐 渐强烈。行卷活动作为宋初举子进士及第的必由 之路,自傲与自信是其落第前的常见心态。(二)行卷过程的卑微与奉承行卷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有求于人的活动,52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3 年举子们在行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接受现实的 举子们不得不放下自己文人的清高去吹捧权贵,以求得到权贵的赏识,他们往往会在行卷作品中 表达自己对权贵的奉承追捧。这在一些宋初举子 的行卷作品中有所体现。田锡为官时忠直沉稳、耿直敢言,是宋初有名 的谏臣。这样一位生性耿直的谏官,在行卷活动 中也做过奉承追捧之事。上中书相公书是田 锡进士及第前的行卷作品,田锡在其中言:“然相 公以房杜之策略,佐尧舜

12、之事机,入造膝与一人,出劳神于百揆。所务着国家大事,所思者社稷宏 谟。动唯万务之繁,静悦存阴之暇。”MM田锡为了 能够实现“平生之志”不得不迎合当时的宰辅,奉 承宰辅。李觀是北宋著名诗人,李靓集收录了 其行卷作品上刘舍人书。他在上刘舍人书 中言:“自成童已知读明公之文辞矣。继闻决高 第,效美官,立朝廷,正色直言,磊磊有烈丈夫之 气。”问”3”3这是李觎为了能够得到刘舍人的赏识 而作的追捧之词。李觎在上刘舍人书中言:“伏以今之学者,露其才业,日干于两制之门,诚 以轻重斯文,进退多士。遇其知,则朽株为春华;瞰其意,则夷路为太行。故书不惮手之月氐,言不恤 唇之腐,拳拳俯伏于下风,惟恐不得请也。”:1

13、31293 这生动地展现了宋初举子对权贵们卑屈迎合的场 景。虽然行卷作品中对权贵的追捧之词可能是出 于文人交往的礼节,但其中也流露出举子们卑屈 迎合、奉承追捧的心态。(三)落第后的压抑与委屈科举考试毕竟是残酷的竞争,能够进士及第 的人凤毛麟角。十年寒窗苦读后无果,有的举子 能够积极面对,重振旗鼓,继续为下一次的科举考 试做准备,但大多数举子难免会表现出压抑与委 屈的心态。如王禹傅在回复朱严的行卷时写道:“未得 科名鬓已衰,年年憔悴在京师。妻装秋卷停灯坐,儿趁朝餐乞米炊。”皿李觎在上范待制书中 言:“孤贫无依,载其空文走南北。楫焉而川竭,蹄焉而路穷o,13:307o,13:307这些都生动表现了

14、举子落第 后处境窘迫。除此之外,举子在面对行卷对象时 也表现得极度压抑委屈,如滿水燕谈录载:“或 先达以书谢,或有称誉,即别裁启事,委屈叙谢,更 求一见。当时举子之与先达者,其礼如此之恭。”这是宋初行卷时所要遵守的礼仪,虽然是为了表 达举子对先达的恭敬,但是行卷过程的每个细节 无不令人感到委屈压抑。宋初举子的行卷作品中 也有表达诗人委屈压抑之感的诗句。如成锐在 野菊诗野花中分别有“彩槛应无分,春风不 借恩”和“馨香虽有艳,栽植未逢人”心7 7之 句,表达了举子功名未成的压抑与委屈。一举中 第的人很少,及第的举子们大多要参加数次科举 考试,面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大部分举子都 会表现出压抑与委

15、屈的心态。行卷活动是一种功 利性的活动,面对掌握权力的先达,举子们不得不 委曲求全。这种心态不仅打压了举子们的士气,也削弱了他们的个性。(四)压抑后的希望与依赖落第后,举子们对下一次的科举考试存留着 希望。他们将权贵当作可以依赖的人。例如柳 开、田锡、王禹傅等都因为受到先达的赏识而进士 及第,这也是举子们屡次落第之后仍然坚持不懈 行卷的原因之一。王禹傅在进士及第后地位逐渐上升,不少举 子慕名行卷。答郑褒书记载王禹傅“数日不能 竞一卷”,但还是坚持看完了张扶的数十篇文章。王溥传记载“(王)溥性宽厚,美风度,好汲引后 进,其所荐至显位者甚众,158798,李穆传中载“(李穆)善谈名理,好接引后进,

16、多所荐 达”少阿7070。王溥和李穆奉公廉洁,选拔有识之士 尽心尽力,举子们对其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一些 先达出于“在其位,谋其职”的政治自觉而选贤举 能。女口青箱杂记记载:“以文投之,文肃大怒 曰:投贽尽皆邪道,非公朝所尚。呵责再三,孙 惶恐失措而退,比试学士院,孙夙夕忧其按落,文 肃乃题所试卷为三等上。其公正如此。”炉盛文 肃公出于政治自觉,公正地选贤举能。在宋初“重誉望”的科举风气影响下,这类廉洁奉公的先 达为落第后的举子留下了一丝希望。落第后的举 子也对这类先达产生了依赖心理,期盼在下一次 科举考试之前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打动他们。三、宋初落第举子的归隐之路赵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17、实施 第2期许正鑫:行卷与宋初落第举子心态53了一系列崇儒重文的政策,极大地提升了士人入 仕的热情。然而入仕道路竞争激烈,只有极少数 人能够进士及第,宋初不少落第举子最后弃仕归 隐,选择了相对轻松的生活环境。隐士群体由来已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隐士一词最 早可追溯到庄子缮性:“古之所谓隐士者,非 伏身而弗见也。”庞关于隐士的界定在学术界一 直存在争议。木斋、张爱东、郭淑云在中国古代 诗人的仕隐情结中认为:“隐士首先是士,士而 不仕者方为隐士。”M有人认为这种观点是比较 狭隘的,因为还存在一些“吏隐”和“朝隐”的现 象,历史上还存在一些“士而不仕”的隐者,他们

18、 中有一部分人是因为不屑入仕而主动归隐。宋 初,还有一些隐者是屡次科举不中而选择归隐的 举子。例如宋史卷四五七记载陈技“举进士不 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永乐大典卷七 八九四引临汀志记载梁藻“性情萧散,父任不 就,三举礼部未成名,独自自适”;宋史卷四三 二载孙复“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宋史卷四 五七载徐复“尝举进士不第,仁宗康定间召为大 理评事,辞归,赐号冲晦处士”;万姓统谱卷一 亦载熊知至“仁宗天圣中,五举不第,遂归 隐鳌峰”。四、结语宋初延续了唐代的行卷之风,举子们积极行 卷,以行卷作品作为进士及第的敲门砖。同时,受 行卷风气影响,举子们的心态会发生变化,因而才 有薛奎“囊书空自负

19、,早晚达明君”的自傲与自 信,以及李靓“故书不惮手之月氐,言不恤唇之腐,拳拳俯伏于下风准恐不得请也”的卑微与奉承,亦有成锐“彩槛应无分,春风不借恩”的压抑与委 屈,以及对先达的希望与依赖。此外,亦有不少落 第举子走向归隐之路。总之,行卷活动是当时社 会底层文人入仕的必由之路,生动地反映出不同 境遇下宋初举子特有的心理特质。参考文献1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M.上海:中西书局,2019:37.2 范缜.东斋记事M.北京:中华书局,1997.3 吴曾.能改斋漫录M.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411.4 王辟之.滝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118-119,5 吕希哲.吕氏杂记M.

20、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5:577.6 王禹傅.投宋拾遗书M.四库全书本.7 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北京:中华书局,1981:806-807.8 邵伯温.邵氏见闻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67.9 费衮.梁溪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28.10 文莹.湘山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9.11 吴处厚.青箱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12 田锡.咸平集M.成都:巴蜀书社,2008:37.13 李靓李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王禹傅.小畜集M.上海涵芬楼影印本.15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6 庄子M.方勇,译注.北京冲华书局,2015;253,17 木斋,张爱东,郭淑云.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M.北 京:京华出版社,2001:19.责任编辑:赵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