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的历史变迁及其现实价值_赵彪.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78103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的历史变迁及其现实价值_赵彪.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的历史变迁及其现实价值_赵彪.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的历史变迁及其现实价值_赵彪.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3赵彪1,2(1.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 100101;2.晋城市地名文化研究会,山西 晋城 048000)摘要:上党地区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对南北不平衡和东西不平衡发展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新发展格局应高度重视上党地区区位价值的重新激活。具体而言:在战略地位方面,上党地区地处“三河之中”和农牧交错带,在宋代以前长期是各方势力激烈争夺的历史聚焦点,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历史变迁方面,上党地区的战略地位经历了从“边缘”到“核心”再到“边缘”的过程;在现实价值方面,上党地区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打造开放通道枢纽,增强中部地区发展动能等

2、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本研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太行山;晋东南;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14(2023)03-0033-06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其中,东西发展失衡与南北差距扩大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如何创新发展思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布局优化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山西在整个北方地区居枢纽性地位,1上党地区又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周边分布着洛阳、郑州、安阳、邯郸、太原等多个古都,探讨上党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其现实价值,对于提升北方地区一体化发展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和协

3、调性具有重要意义。一、上党地区的区位特征及其战略价值上党地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盆地(或称沁潞高原),四周被太行山(东、东南)王屋山(西南)中条山和太岳山(西)松子岭和八赋岭(北)等山脉环绕,以丹朱岭和羊头山为界,内部分为长治盆地和晋城盆地。东汉刘熙释名释州国载“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唐李泰括地志说“郡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由于上党地区被华北平原、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和太原盆地环绕,周边均为历史悠久且地势平坦的平原或盆地地区,特别是在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平原上,存在着一条由邢台、邯郸、邺城(今临漳县)、安阳、朝歌(今淇县)、开封、郑州、洛阳等古都组成的“环上党

4、古都走廊”。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和区位,上党地区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上党地区地处“三河之中”,对中华文明形成发展意义重大。司马迁曾指出“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其中,河东、河内、河南分别位于上党地区的西、东、南三面,上党地区正好位于“三河之中”,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孵化器”。主要上党地区战略地位的历史变迁及其现实价值收稿日期:2023-02-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行政区划调整的区域效应与作用机理研究”(41871151)作者简介:赵彪(1990),男,河南新郑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行政

5、区划与边疆治理研究。2023 年 06 月第 40 卷第 3 期Jun.2023Vol.40.No.3长 治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34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上党地区是农耕文明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料来源。定居是农耕文明的典型特征,而定居所需要的木材、铁矿、煤炭、石料等生产和生活资料,2都可以方便地从上党地区获取,这也是漳河下游分布着邯郸、邺城等古都的重要原因,3,4不仅是由于山前冲积平原土地较为肥沃,而且更便于通过漳河利用上游的资源。其次,上党地区是农耕文明稳定发展的重要安全保障。上党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上党向四周任何方向出关攻掠都有长驱直

6、下、高屋建瓴之势,而由外部入攻则属仰攻,易遭阻遏,5是守护安阳、长安、洛阳、开封等京畿重地的首要屏障,6素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说。后汉书记载“夫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7。杜佑曰:“上党之地,据天下之肩脊,当河、朔之咽喉”,杜牧贺中书门下平泽潞启:“上党之地,肘京洛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战国时,张仪以为天下之脊。”清代学者顾祖禹也指出上党地区“府居高设险,为两河要会,自战国以来攻守重地也”8;“占据南四陉,控扼太行山南端,处于居高临下之势,攻京都者可驰骤易达,保京都者可屏藩坚固”9,这些观点均表明上党地区对平原或盆地的农耕地区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再次,上党地区是农耕文明

7、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长期以来,上党地区都是各种力量斗争博弈的前沿,是周边政权转型发展的压力源与动力源。商周之际,周人通过“戡黎”行动控制商都朝歌之西的太行山通道,拉开了周人灭商的序幕,10推动了中华文明向前发展;战国时期,上党地区直接关系着三晋的存亡,秦与韩、赵、魏在上党地区的反复斗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各国的变法进程。史记赵世家记载“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这表明扼守上党这样险要的地方,加速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进程的推进。二是上党地区地处农牧交错带,是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出了一条农牧地区分界线“龙门碣石线”,龙门碣石以

8、北的物产为马、牛、羊、旃裘、筋角,游牧经济特征十分明显,11而上党地区就位于这条农牧分界线附近(见图 1),同时受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长期影响,是两种文明激荡、碰撞与融合的前沿。特殊的区位使上党地区成为北方民族南迁的重要“孔道”,太行八陉中的滏口陉、白陉、太行陉三条都起于上党盆地,匈奴、鲜卑、羯、羌等民族曾先后到上党地区居住生活,但最终都实现了民族融合。如商周之际,周是先攻灭上党地区的黎国,使商失去太行山的屏障,进而才被攻灭;战国时期,秦国先是在上党地区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然后才依次消灭了韩国、赵国和魏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形成了以长安和邺城为中心的两大核心区,前秦与前燕、西燕与后燕均在

9、上党地区发生了激烈争夺,而在东魏、北齐时期,上党地区是联系首都邺城与别都晋阳的枢纽之地;唐代上党地区处于长安、洛阳两都与河北割据藩镇之间,对于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起到了重要作用;五代十国时期,上党地区处于后唐与后梁争夺的战略要地,而到了宋代以后,上党地区也长期处于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多民族杂居的特征十分明显。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不同民族群体从东北(鲜卑、女真等)、北方(匈奴、蒙古等)、西北(羌族等)进入上党地区,在上党盆地停留、居住、定都然后再向其它区域迁移,而在不停迁入与迁出的过程中,已悄然实现了民族发展与民族融合。图 1上党地区区位特征示意图三是上党地区地处历史的聚焦点,是多元

10、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前沿。上党地区处在南北向的太行山前古都轴“北京(燕国等)石家庄(中山国)邯郸(赵国等)邢台(后赵等)邺(东魏等)安阳(商朝等)鹤壁(卫国等)郑州(郑国等)洛阳(东汉等)”与东西向的沿黄河古都轴“咸阳(秦)西安(西汉等)三门峡(虢国)洛阳(东汉等)郑州(郑国等)开封(北宋等)商丘(宋国等)”的交汇处,加上上党盆地西部35沿汾河古都轴“太原(北汉等)临汾(韩国等)侯马(晋国等)夏县(魏国等)”,上党周边在宋代以前长期都是各方势力激烈争夺的历史聚焦点(见图 1),平原或盆地的“都城文化”与上党地区的“村镇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互补充又相得益彰。先秦时期,以上党盆地为中心,周边存

11、在着三大文化核心区,分别是以安邑为中心的夏文化,以安阳为中心的商文化,以洛阳为中心的周文化;秦汉以来,在长期东西对峙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由太原、西安、洛阳构成的“金三角地带”,12上党地区恰好位于金三角核心区附近,以唐代表现的最为明显。由于上党地区长期处于文化核心区附近,加之自身独特的空间区位,既便于吸收先进文化,又便于保留大量的文化遗存,尤其是位于盆地内部的沁河流域,聚集了大量的古堡民居。总之,上党地区长期处于多种文化元素震荡、冲击的前沿,兼具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都城文化与村镇文化、关隘战争文化与商道和平文化、蚕丝农业文化与煤铁工业文化、夏商周先秦文化、儒释道哲学文化等多种文化特征,农牧南北

12、文化、海陆东西文化在现实的接触中对话、理解与融合,促进了开放性、多元性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二、历史视野下上党地区的战略地位变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上党地区的战略地位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总体而言,经历了从“边缘”到“核心”再到“边缘”的演化历程,当前正处于从“边缘”向“核心”转变的新一轮周期过程中。具体而言:夏商周统一王朝的“边缘”。先秦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多集中在平原与河谷地区,夏朝的统治中心在晋南(东下冯遗址)和豫西(二里头遗址)地区,商朝的统治中心在太行山东麓的安阳和朝歌等地,周朝的统治中心在渭河流域和伊洛平原地区,上党地区是诸侯国黎国的所在地,因交通不便等原因,长期处于相对“边

13、缘”的地位。黎国存在于上古时期到商末,据说是黄帝大战蚩尤后,蚩尤所属的九黎部落战败后在上党地区建立的国家,13称为“滁黎”或“危方”;商朝建立后,尧的裔孙大由被分封于此,被称为黎侯国,属于商的附属国。在夏商更替时,上党地区夏、商势力范围“断裂点”的特征就更加明显,夏、商互动的东、西“齿轮”齿合的位置就在沁水下游一线,14沁河一带是二里头文化和先商文化的交接之处。15汤伐夏桀时,主要战争发生在河南和晋城之间,从“夏桀居垂”亦可知,夏朝后期主要居处地在晋城一带。16在商周之际,周通过“西伯戡黎”灭掉黎国,控制了朝歌以西的太行山通道,进而使周人可以直接切入商王畿,17在数年后牧野之战中大败商朝,并重

14、新封了黎侯。春秋时期,赤狄南侵灭掉黎国建立了潞子国,随后晋国灭潞复黎,上党地区逐步归晋国管辖。黄河流域集权帝国的“核心”。“三家分晋”后,韩、赵、魏都在上党地区占有土地,并均设有上党郡,其中韩将上党郡设为“别都”,上党地区正式进入统治核心区。三晋同时兼有太行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土地,国都长期位于太行山以东地区,在秦国与三晋持续较量的过程中,上党地区成为了秦国东向的必争之地,并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秦汉均在上党地区设置了上党郡,且幅员变动较小,其战略地位也有所降低。魏晋南北朝时期,“凡统治黄河流域西部的政权,往往定都长安”,“凡统治黄河流域东部的政权,往往定都邺”18,地处长安与邺之间的上党地区

15、再次成为各方势力对抗的焦点。前赵(长安)与后赵(襄国和邺)、前秦(长安)与前燕(邺城等)、西魏(长安)与东魏(邺)、北周(长安)与北齐(邺)等朝代均在上党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西燕政权甚至曾在长子定都,上党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上升。隋唐时期,上党地区的经济地位逐渐提高,隋书记载“长平、上党,人多重农桑”,大麻、赀布、丝绸十分著名,加之煤炭产量的提高促进了冶炼业的发展,成为著名的铁货集散地,1921明清时期更是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铁货集散地。22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隋代上党地区分设为上党郡和长平郡两郡管辖,23,24在唐代更是划分为沁州、潞州和泽州三州。唐末五代时期,上党地区在唐中央政府(长安)

16、与河北藩镇之间的博弈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梁与后唐、后周与北汉也围绕上党地区发生了激烈的争夺,上党的战略地位再次突显。北宋建立后,将开封定为都城,山西北部成为宋辽对峙的前沿,上党地区经济社会又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煤铁业兴盛,“日输中州不绝”21。由于这段时期各朝都城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且经过多次改革,中央集权特征十分明显,加之上党地区曾作为国都或拱卫36京畿的显要之地,因此,在此阶段,上党地区处于黄河流域集权帝国的“核心”。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边缘”。北宋末年,中原地区成为南、北两大政权对峙的前沿,在经历了宋辽、宋金、蒙金等多次战争以后,开封、洛阳等黄河流域古都遭到严重破坏,这段时期

17、,上党周边的“金三角地带”均不同程度上是战争前线,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如太原是宋辽对峙的前沿,西安是宋蒙川陕战场的核心。元代以来,受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的改道以及都城向沿海地区移动等因素的影响,上党地区日益远离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其战略地位也在逐渐下降。明清以来,随着海运优势的突显,沿海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这也造成了上党地区地处太行山区运输成本高的劣势更加明显,难以与其他区域竞争。二十世纪后,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上党地区的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也存在着资源型城市转型难度大等问题,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边缘化的风险。综上可知,上党地区的战略地

18、位变迁与王朝兴衰的大环境密切相关,在和平时期,上党地区是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俄万里茶道的中枢通道,曾是北方最大的蚕桑丝绸基地,也被誉为“煤铁之乡”“冶铸之都”,泽州县大阳镇素有“九州针都”的美誉;在战争时期,上党地区是兵家战略要冲,“上党从来天下脊”,直接控扼着滏口陉、白陉和太行陉等战略通道,通过南北干道“雁门关太行道”和东西干道“壶关乌岭道”,上党地区直接影响着“三河地区”以及太原盆地的安危。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区位特征,上党地区既发生了“长平之战”等残酷的战争,也存在着皇城相府、郭峪古堡、湘峪古堡、砥洎城等规模庞大的“东方古堡群”,上党文化具有强大的活力、张力和生命力,能否有效发挥上党地区的区位价

19、值,对北方地区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三、新发展格局下上党区域价值的再发现作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大舞台,黄河与太行山交界处的上党地区,对华夏文明的产生、延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发源于上党地区的浊漳河、卫河、沁河、丹河对太行山东麓城镇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在分裂时期,上党地区的“堡垒”作用更加显著,而在和平时期,上党地区的“通道”作用更为突出。与中原地区相比,上党地区及其所在的山西省“稳定器”的特征十分明显,发生战争时,山区接纳了大量的避难人口,而在和平年代,大量的人口又从山区向平原地区迁移。战争对山区的破坏相对较小,与此同时,在进入和平时期之初,其发展水平也相对高于平原地区,有利于

20、平原地区的恢复发展,两者构成了相辅相成、相互克制的“阴阳两极”,即平原与山区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即山区离不开平原,平原也离不开山区。研究表明,“赵文化的发生与孕育于晋文化之母体内”25,河南的“韩魏文化”与晋文化也存在着密切关联,因此,要提升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就必须加强“山区”与“平原”的统筹思考,重新发现上党地区的战略价值。具体而言,上党地区的区域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提高经济循环效率,促进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发展。由于太行山从北向南纵向分布,增加了“郑州济南太原西安”四边形区域内部互联互通的难度,进而造成京津冀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

21、、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城市群之间联系成本偏高。太行山以东地区南北向交通更为发达,太行山以南地区的东西向交通则更为便利,如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与关中平原城市群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上党地区地处多个城市群结合部,推动上党地区加快发展,有助于加强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与西北地区之间,以及西北地区与东南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将有效改变西北地区对外物流成本偏高的问题,缩短西北地区到东部主要市场之间的时间距离,促进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二是打造开放通道枢纽,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桥梁纽带。具体而言:首先,有利于构建北方地区新的“东西大通道”,为“青岛上党地区兰州”新发展轴的形成提供支撑,降低陇海通

22、道的运输压力,推动北方地区交通网络和城市网络的形成;其次,有利于推动“呼和浩特上党地区南宁”新的“南北大通道”的形成,加强京广铁路以西地区南北联系程度,该纵向经济轴带主要连接长治、洛阳、襄阳、宜昌、柳州等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助于和主要连接省会城市的京广发展轴形成网络状发展格局,提升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再次,有利于加快“合肥郑州上党地区太原”发展轴的形37成,提升山西以及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水平,推动南太行产业带、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京广产业带融合高质量发展。三是增强中部发展动能,打造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上党地区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

23、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中原经济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多重战略叠加的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优越条件,是山西乃至西部地区向东南沿海发展的“桥头堡”。推动上党地区高质量发展,首先,有利于发挥战略叠加效应,补齐革命老区、省际边界地区等地区的协调发展短板,加强重大发展战略之间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省际毗邻地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利益共享的新机制,实现“晋东南”与“豫西北”的产业融合、要素融合和空间融合,增强中部地区发展动能;其次,有利于尽快打通“通俄通蒙”通道,推动“万里茶道”等传统商道作用的发挥,形成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支撑点,激活山西区位优势和枢纽作用,为新发展格局的构

24、建提供纵深空间。四、重新激活上党地区发展潜力的政策建议上党地区自古就是山西和西北通向中原大地的门户,重新激活上党地区发展潜力,对于强化西北与中原、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认为,推动上党地区高质量发展应重点围绕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全方位融入中原经济区,真正发挥其“融入中原、呼应太原”的重要作用,加强与郑州、洛阳、邯郸、安阳、临汾等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促进各城市在产业、市场、商贸、物流、旅游、文化等多方位、多领域的深度合作,打造开放通道枢纽,从思想理念、经济结构、社会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变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建立完善有利于融入中原经济区的新的体制机制,

25、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提高要素流动的速率、频率和要素的配置效率,形成战略叠加效应。二是科学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具体包括:首先,培育新的优势产业,以能源革命和文化旅游为两大重心,重视生态建设和接续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生态等健康休闲养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上党特色的产业体系,实现从单一的煤炭产业向多元支柱产业转变;其次,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物流等产业发展,促进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构筑立体化开放通道,提高国内经济大循环效率,以开放促改革,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全面融入国家、省对外开放战略和区域发展新格局;再次,加快融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一

26、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上党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使该区域早日成为西部地区通海战略的关键节点。三是加快推进行政区划和行政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首先,有效解决县包围区、市县同城等问题,降低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成本,促进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合理布局,提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利用水平,打造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其次,探索建立晋冀鲁豫省际毗邻地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合作新机制,适度超前、协同推进山西与中部地区和京津冀形成互联互通、分工合作、管理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升山西区位优势和综合枢纽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再次,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

27、心,推动构建共同保护、协同防治、协同监管的太行山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参考文献:1饶胜文: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第155页。2 尹钧科、吴文涛: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年,第 2 页。3 郝红暖:赵国定都邯郸的主要因素分析,邢台学院学报,2014 年第 2 期。4王云江、赵悦、祁萌:古代冀南中心城市的两次转移探微,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3 期。5 杨丽:西汉上党郡的交通及其战略地位,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 年第 6 期。6李仁和:上党地理环境探源,长治学院学报,2008

28、年第 3 期。7 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 970 页。8(清)顾 祖 禹:读 史 方 舆 纪 要 卷 42山西四,北京:中华书局,1955 年,第1956-1957 页。9康玉庆:西燕建都长子原因探究,太原大学学报,2009 年第 4 期。3810李广洁:商周之际至春秋时期太行山的战略地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1 期。11史念海:河山集(九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02-107 页。12安介生:表里山河:山西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年,第 6-9 页。13央视网:考古进行时 神秘的古黎国(上),h

29、ttp:/ EcBZiZZ2t0HlYc P0re JTe170922.shtml。14张经纬: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人类简史,北京:中华书局,2019 年,第 287 页。15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年,第 294 页。16 李书吉、王维平:明代晋城史略,太原:三晋出版社,2018 年,第 37 页。17查飞能:周人伐商的地缘战略布局,殷都学刊,2017 年第 4 期。18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年,第 112 页。19周亚:沁河蚕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 9 页。20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晋文化志,上海:上海

30、人民出版社,2010 年,第 427 页。21张志仁:三晋史话(晋城卷),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2016 年,第 111-112 页。22张焕君:三晋文明十三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年,第 148 页。23张纪仲:山西历史政区地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154 页。24刘景:皇权旁的山西:集权政治与地域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50-51页。25段宏振:论赵文化的形成,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年第 1 期。Zhao Biao1,2(1.Institute of Chinese Borderland Studies,CASS,Beijing 100

31、101;2.Jincheng Place Name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Jincheng Shanxi 048000)AbstractAbstract:Shangdang region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Shanxi,Hebei,Shandong and Henan province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north and south,east and west.Thi

32、s study analyzes the strategic position,historical change and realistic value of Shangdang region,and holds that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reactivation of Shangdang regional valu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In terms of strategic position,Shangdang region has p

33、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In terms of historical changes,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Shangdang region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marginal”to“core”and then to“marginal”.In terms of practical value,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hangdang regio

34、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a unified domestic market,creating an open channel hub,and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momentum of central China.Finally,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Key words:Shangdang region;strategic position;Taihang mountain;southeast Shanxi;coordinated developmentThe Historical Change and Realistic Value of Shangdang Regional Strategic Position(责任编辑张伟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