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智慧农业赋值茶产业流通体系转型升级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0081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农业赋值茶产业流通体系转型升级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智慧农业赋值茶产业流通体系转型升级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智慧农业赋值茶产业流通体系转型升级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7 期收稿日期:2023-03-2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BSH060)作者简介:吉新梅(1999-),女,云南楚雄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管理,(电话)13658784176(电子信箱);通信作者,李皎(1972-),女,云南大理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电话)13708876077(电子信箱)L。第 62 卷第 7 期2023 年 7 月湖北农业科学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Vol.62 No.7Jul.,2023吉新梅,李皎,郭玉杰.智慧农业赋值茶产业流通体系转型升级研究 J.湖北农业科学,2023,62(7):235

2、-239,246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产茶大国,茶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发挥着关键作用1。茶产业转型升级是现阶段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提升茶产业发展质量对促进茶产业和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当前,中国茶叶贸易形成了以茶叶批发市场为主,茶企品牌连锁经营和电商渠道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但是,茶叶品质和品牌管理的不足导致茶叶流通空间有限,三产融合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制约了茶产业的健康发展3。中国茶产业流通体系中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各环节信息沟通不畅,流通过程中监管力度不够,供应链运作机制不流通等问题,运用网络技术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进行质

3、量标准化建设,发展“互联网+”的多元发展模式等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4。创建茶产业数字服务中心能促使茶产业发展中的各环节与互联网融合,帮助企业建立数据流量价值体系,实现茶产业线上线下融合,茶产业由量变到质变的提升5。培育知名品牌、打造创新型流通模式、实现茶产业流通环节信息高效对接能有效解决茶产业流通体系中流智慧农业赋值茶产业流通体系转型升级研究吉新梅,李皎,郭玉杰(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昆明650201)摘要:基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质量兴农战略和智慧农业浪潮的兴起,以转变传统茶产业流通模式,促进中国茶产业流通转型升级为目标,在茶叶生产、供应、零售、质量监管的各环节分别融入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经

4、济和去中心化等智慧农业技术,打造以智慧农业技术赋值茶产业流通体系转型升级的新型茶产业发展模式。关键词:智慧农业;茶产业;赋值;流通体系;提效中图分类号:F326.12;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23)07-0235-05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23.07.03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circulation system of intelligentagriculture value-added tea in

5、dustryJI Xin-mei,LI Jiao,GUO Yu-jie(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agriculture through quality proposed by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Party of China and the rise of the wave of intell

6、igent agriculture,t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tea industry circulationmodel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 s tea industry circulation as the goals,intelligent agricultural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the Internet of Things,digital econ

7、omy,and decentralization were integrated into variouslinks of tea production,supply,retail,and quality supervision,respectively,to create a new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l that value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tea industry circulation system with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8、Key words:intelligent agriculture;tea industry;assignment;circulation system;increasing efficiency湖北农业科学2023 年通环节长、企业流通信息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6。茶叶的生长具有周期性、季节性和产量低等特点,茶叶作为一种质量要求高的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对物流管理、组织化和信息化要求高于一般农产品。本研究以“十四五”规划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智慧农业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为背景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为条件,将智慧农业技术与茶产业流通体系融合发展。以解决传统茶产业流通模式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物流损耗大、流通

9、渠道受阻等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智慧农业技术在茶产业流通体系各环节中的运用,提升茶产业流通中各环节价值效益的赋值机制。以推进茶产业流通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幅提升茶产业生产效率为手段,突破茶产业流通体系瓶颈,实现茶产业发展智能化、数字化和现代化、带动茶产业高值和稳定持续发展的目标。以此提升茶产业作为中国发展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产业振兴。1智慧农业与茶产业流通体系融合发展产业智慧农业技术指以第五代和更先进的移动通信网络为引领,以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智慧气象、农业信息与农业技术服务平台等为核心的信息化条件下的农业技术,是智能化水平的农业信息化技术,

10、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现代农业技术,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升级7。基于茶叶生长的季节性、周期性和茶叶产品运输条件的高要求,要从根本上提高茶叶生产、供应、销售和质量服务各环节的价值,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智慧农业技术,使其与茶产业流通体系融合发展8。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茶叶生产中茶叶采摘、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等环节所需生产要素的流通效率。运用物联网技术使茶农和茶叶市场形成高效对接,减少茶叶流通中不必要的损耗。运用数字经济技术宣传产品文化、拓展销售渠道、增加销售量,解决茶叶流通中供销不平衡的问题,增强茶产业链的力量。去中心化技术与质量追溯体系相融合,实现茶叶流通中信息的透明化,建立消费

11、者信任市场,为解决传统茶产业流通模式中现代技术运用不充分、流通信息受阻、资源未充分利用、各环节成本高的问题。将智慧农业技术与茶产业流通的各环节充分融合,推动茶产业流通模式转型升级,实现茶产业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从整体上以提高茶产业流通质量为动力促进中国茶产业的提质增效,具体赋值机制如图1所示。人工智能去中心化要素流通自动化生产供应零售信息对接精准化物联网流通环节智慧农业技术信息收集多元化数字经济质量追溯便利化质量服务图1智慧农业赋值茶产业流通体系2中国茶叶流通体系的现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中国茶产业现代化流通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生产、供应、零售和质量追溯等环节,由于互

12、联网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产业规模小、信息技术发展滞后和信息透明度较低等状况,造成各流通环节成本高、效率较低,阻碍了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和稳定持续发展。中国茶产业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2.1生产流通方式滞后,资源未充分利用茶产业的生产环节包括育种、栽培、茶园管理、采摘和加工等。首先,茶叶种植中农药化肥的使用粗放,利用率低,茶园管理技术滞后,生产率低以及茶叶采摘和加工过程中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技术滞后,加之茶叶的生长周期长,资金回笼慢,茶叶生产过程中资金融通受阻,以上问题不仅导致茶叶品质因子未得到充分发挥,还会造成茶叶生产相对于其他农产品成本增加。在生产流通环节中,农药、化肥、农具和农

13、业设备的购买与流通,因受交通条件落后、产业规模小、生产技术滞后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茶产业生产资料的流通环节成本高,利用不充分,故在茶产业生产中降低生产要素的流通成本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在茶叶生产加工的运输环节中,由于茶叶生产车间分散、运输距离长造成加工中茶叶运输损耗较高,大部分茶叶种植生产未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模式,茶园布局分散,现有的茶叶加工流通模式多以各分散茶园鲜叶采摘、收集、运输到集中点,集中点采用各种加工工艺加工成散茶,散茶再运输到包装车间进行称量、包装及运输。在整个过程中,茶叶多次流通造成资源未充分利用、茶叶的质量受到损耗,增加茶叶流通成本,影响茶叶的品质,茶产业生产流通中损耗较大,成

14、本高,故提升产业生产加工运输环节的效率,减低损耗,提高茶叶品质是茶236第 7 期产业高值发展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从茶产业整体的生产价值链出发,茶产业上游的价值链高于下游,粗放型的原材料流通方式使得效益低下的上游产业链雪上加霜,提升茶产业上游价值是提升茶产业整体发展的关键。2.2流通信息化程度低,物流损耗有待降低茶叶生长周期具有季节性,茶叶产量不高,对茶叶运输过程中物流质量要求高,这导致茶产品的运输成本高于其他普通农产品。茶产业的流通是对接茶农和消费者的链条,是对茶叶生产、收购、批发、零售各环节的整合,各环节之间信息有效对接是实现茶叶流通体系高效运转的关键。从中国茶产业发展体系的整体情况来看

15、,中国茶产业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流通主体分散,未形成完整的流通体系,茶叶流通一体化和现代化建设滞后。茶产业流通中涉及茶农、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等多个主体且茶叶是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对运输过程中的保存要求高,由于销售商和消费者两端的信息不对称,茶叶在反复出库和入库的装卸、运输过程中增加了流通成本的同时降低了茶叶质量。2.3宣传渠道受阻,阻碍产品销量提升首先,茶叶作为一种高端消费产品,对其质量、口感的要求高,目前中国茶产品的销售宣传渠道较为单一,电商销售体系发展不完善,造成茶叶产品供过于求9。另外,大数据技术未能在茶叶销售体系中得到充分利用,产地生产产量过多,仓库积压严重,产销之间未达到有效的衔接

16、,由于销售不畅而导致的产品积压降低了产品的质量,出现了量增而质不增的情况。其次,茶叶的品牌和品质管理欠缺导致茶叶产业销量不足,以此限制了茶叶的流通空间。2.4质量追溯体系不完善,上下游信任缺失随着茶文化的普及和当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更加崇尚感受在茶叶品饮过程中的雅致,茶叶市场中的消费群体对茶叶质量的要求日趋严格。但是,目前茶产业市场秩序混乱,茶叶品质差强人意,品牌建设滞后。生产、加工、销售各流通环节缺乏完整的质量追溯指标,消费者质量追溯难,茶产业的质量监管和追溯缺乏完整的体系10。在现代流通领域中,信息是一种能够带来价值的资源,信息对农产品流通至关重要,茶产业的流通涉及多个主体,传统的流通

17、模式主要形成了以流通商为主的树状信息结构,各环节形成独立的信息系统,各主体之间联系松散,各方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流通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欠缺,产业上下游信任缺失,整个供应链无法形成一体化。3智慧农业赋值茶业流通体系转型机制基于传统茶产业流通模式中资源配置不合理、流通物流损耗大、销售渠道受阻和质量追溯中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充分利用智慧农业技术精准、高效、可追溯和可复制的技术性能与茶产业流通的各环节融合,以从整体上提高茶产业流通效率为目标,实现茶产业流通转型,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3.1人工智能赋值茶业生产端流通转型机制在茶叶种植阶段,利用人工智能的渗透性、协同性、替代性和创新性的技术特征,充分发挥人

18、工智能与经济技术各行业相互融合的潜能,将人工智能融入茶产业的生产流通环节中。运用人工智能协同茶叶生产中资本、劳动和技术的匹配,实现茶叶育种、种植、茶园管理和加工中各流通环节的信息高效对接,有效避免茶叶生产流通中资源的浪费。运用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性,使茶叶生产中各要素的流通实现精准的对接和匹配,避免人工评估的误差,精准投入和产出,提高茶叶生产质量11。人工智能的创新性能承担人脑的创造力量,利用人工智能的创造性对茶叶生产中物资的流通进行管理,在育种、农药使用、灌溉、机械化使用等投入方面对茶叶的生产管理进行转型升级,提高产量,实现高效投入与产出。在茶叶加工阶段,通过加工环节所采用的工艺、加工量匹

19、配相应的原材料、劳动力、资金的需求量,实现加工环节的精准投入,利用GPS定位茶叶生产中车辆运输的运输量、时间、路线等,以此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人工核算和推广的方式。人工智能被率先运用在价值效益较为薄弱的产业链上游,茶叶生产应用领域从利用人工智能代替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环节中的各主体通过信息的共享,根据消费市场的需求,从生产投入环节进行精准把控,生产高质适销的茶产品,实现以销供产,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茶叶生产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形式,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产出成果难以评价,在茶叶产出评价阶段,可利用智能技术对其投入产出进行精准评估。通过在农具、农业设施上安装及劳动者携带智能设备的方式以

20、实现智慧农业人工智能技术的具体运用,对茶叶生产中劳动力进行监管和控制,形成精确有效的激励和评价系统。另外,利用人工智能根据种植面积、科学配比等能对茶叶种植和加工过程中所需的物资进行科学预测,降低农资购买中的流通成本,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通过人工智能技吉新梅等:智慧农业赋值茶产业流通体系转型升级研究237湖北农业科学2023 年术对茶叶生长的自然条件进行监控,有效判断茶叶生长所需要素并对茶叶生产所需要素进行科学补给。人工智能赋值茶业生产端流通转型机制如图2所示。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协同、替代、创新)茶园1茶园2茶园3生产要素集中点加工车间上层:传统流通模式采摘种植加工下层:人工智能赋值流通模式要

21、素高效配置用量精准测算供需平衡流通图2人工智能赋值茶业生产端流通转型机制3.2物联网赋值茶业供应链高效运转机制物联网能够高效、准确地获取、读写和传输茶叶生产及运输阶段的数据12,便利了流通中各环节信息的传输,使各参与方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信息系统,与其他参与方进行实时共享,物联网赋值茶产业供应链各环节,有效提高各方的效益。生产者能实时掌握市场需求状况,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收购商根据市场需求为下游提供适合的产品。批发商根据市场需求信息精准协调库存量,制定合理的配送方案。销售商能及时获取消费者的反馈,并将反馈信息传输到各环节,从整体上把控产品的质量。同时,消费者也能购买到值得信赖的产品,尤其在茶叶的运

22、输阶段,实现供应链的信息高效对接,降低茶叶流通成本,提高茶叶运输、储存的质量,避免茶叶运输中的损耗。通过物联网第三方运输中心,利用物联网技术使茶叶批发市场与茶叶生产基地、茶叶零售商与消费者建立渠道,实现产品的实时、高效配送,减少运输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不必要损耗,降低流通成本13。一方面,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使经营者根据本期的茶叶销售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对下期的需求量进行决策,减少传统模式中因信息的不对称性引起资源的耗费。另一方面,通过物联网信息的有效对接,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发展,使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实现茶产业由茶地到茶杯的有效对接,打造高效的流通模式,推动产品的快速流通,使整个供应链的效益最

23、大化。3.3数字经济技术赋值茶业零售端转型机制利用数字经济技术强大的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能力对茶叶产品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串联,拓展相关数据的使用空间,对茶叶的种植、加工、包装、文化等进行宣传,从而提高产品知名度,促进产品销量的提高14。具体赋值机制如下:第一,通过数字经济构建线上、线下联合发展模式,运用新兴交易平台,将产业上下游各主体紧密联合15。第二,通过数字经济实现产业种植、加工的可视化,茶园环境体验的情境化,利用智能终端打造高效的品牌体验和服务,让消费者融入茶叶种植和生产环境,增加消费者的体验感和购买欲16。第三,利用智慧农业技术发展电商平台,通过直播等新型营销方式,以茶文化和茶事服务

24、提升茶叶销量,使茶叶文化和质量得到彰显,扩大市场响应度,打开茶叶市场,增加茶叶销量,解决茶叶产品滞销的问题。以打造一流的品牌形象和服务带动茶叶的高值流通。通过数字经济及时收集消费市场信息,构建休闲农业模式和“农业+新零售”模式,使消费者体验茶园风光和茶叶加工的乐趣,从而带动茶叶产品的销量和茶产业相关产业消费的增加,以三产融合的方式推动产业的整体发展。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调研时指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三茶统筹”发展模式为茶产业的流通模式转型升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17。智慧农业是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物联网科技在茶产业中的运用,打造茶文化

25、流通体系,促进“三茶”有效融合,以多种发展模式带动茶产业零售端的高质量发展。3.4去中心化赋值茶业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中国茶产业生产规模小,形成了小生产大市场的供销结构,消费者对茶叶产品的质量要求高,这导致了一方面产品信息多掌握在实力较强的大企业手中,消费者没有能力参与产品的质量追溯。另一方面,各企业形成独立的信息系统,流通信息无法实现公开化和透明化,去中心化改变了传统以流通商为主的树状信息传递模式18。以网状结构为主的去中心化流通模式,每个环节的信息输入和传输对等化,打破传统流通方式中的权威、中心信息主体,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每个节点的行为,使得上下游信息实现有效衔接。利用去中心化技术防篡改、可追

26、溯的特点,通过农产品溯源软件的开发可追踪农产品流通中各环节的相关信息19。运用区块链的互信特性,实现各环节信息的采集、接收与传输的一体化,建立各主体之间的信任机制,建立一体化的质量监管平台,系统化238第 7 期掌控每一环节的质量安全,实现从“茶园”到“茶杯”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化,为消费者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充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建立全方位的农产品保障体系。4智慧农业赋值茶业流通体系转型路径促进茶产业传统流通模式的转型升级,打造高值的茶产业流通体系,需要协调好政府、农业科研机构、茶农、茶企、经营者等各方的关系,以提升茶产业流通质量为路径,建设高质量茶产业发展体系,智慧农业赋值茶业流通体系转型升级

27、的具体路径如下。4.1加强总体规划设计和监管力度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外部性和不可分性,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缺乏积极性,故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政府部门要加强智慧农业在茶叶流通体系中的整体规划和设计,通过财政拨款和鼓励企业投资、支持科研机构研发等方式加强茶产业流通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原有基础上改造传统技术运作流程和规则,开发新型智能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具体路径如下:第一,建立智慧农业产业园区,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入驻,加强人才引进战略,真正把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对科研机构的鼓励,对突出贡献主体和个人给以奖励,提升科研机构研发的积极性。第二,出台智慧农业支持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政

28、策,做好示范和宣传工作,使各涉茶主体真正了解和接受智慧农业技术和分享智慧农业带来的发展成果。第三,做好风险防控和监管工作,智慧农业技术的发展体系还不完善,恶意竞争者可能采取非法手段进攻,法律上对数据权限也难以界定,对此,政府要完善对智慧农业技术的监管体系,完善技术发展路径和相关法律法规,为智慧农业赋值茶产业流通体系的发展创造安全的环境20。4.2加大科研和人才培养力度农业科研机构应深入了解茶产业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流通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发展实际相应地进行技术研发与推广,提高茶叶生产中各环节的效益。首先,建立智慧农业产业研发中心,加大对茶叶种植所需农药、化肥和农具的研发,茶叶加工工艺和所需机械

29、设备的研发,茶园管理技术的研发以及茶叶流通和销售环节信息运转一体化的研发21。另外,培养专业的人才,为该产业的发展注入高素质的人才,专注于茶产业智能化流通的人才培养,加强各高校相关课程的教授,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为茶产业的智能流通注入活力。其次,加强对技术的扩散和推广,加大技术宣传力度、扩大技术普及程度的同时加大对技术使用方的培训力度,让现代化农业技术在整个产业链中高效运转。4.3构建智慧农业技术融合发展模式各项技术的发展并不是独立运行的,在茶产业流通体系的各环节中,应综合运用各项技术的优势,取长补短,使各环节的运转得到高效、精准连接。人工智能技术具有优越性,但区块链技术不是单一技术,需要多种技

30、术融合起来,只有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作用,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连接将重构传统的茶叶生产流通体系,两项技术结合代替劳动力生产,如自动测算生产材料用量、病虫害诊断、自动灌溉、自动检测茶叶生长环境等,区块链保障了各环节技术的可靠性,建立产业链之间的信任机制。物联网便于信息的获取、读写和传输,数字化技术便于数据的传输和储存,运用物联网的数据感知和识别性能为数据库的建立和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奠定基础。利用人工智能自动化提高茶叶生产端流通高效化;物联网技术对数据的收集实现供销之间零距离连接;数字化技术对数据的储存和整理,有效定位与对接销售商和消费者,实现精准、个性化消费;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对各节点的

31、数据做网状运行处理,实现茶产业流通中的质量可追溯。智慧茶产业的发展主要以大规模茶产业的推广为主,小规模茶产业应采取各环节的智能化方式,同时促进大小规模茶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促进智慧农业与现代茶产业、规模化茶产业流通体系协同发展,实现农业劳动者的有效评估、提高经营者的决策能力和政府的规划设计能力,促进投资者、劳动者、经营者向专业投资者、现代化智能设备、现代职业经理人转变;采用开放式的伙伴合作方式,构建政府、科研机构、教育机构、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共同推动智慧农业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高效运用。参考文献:1薛小飞.茶产业链融资:模式、问题及对策基于产业链金融的视角 J.茶叶学报,2021,62(4):

32、210-217.2夏叶琼,曾源,夏君,等.彭溪镇茶旅融合发展探析 J.茶叶,2017,43(2):99-101.3李宗洙.我国茶产业贸易发展研究:模式、问题及对策建议 J.商业经济研究,2021(24):186-189.4方惠,付天一.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海南茶产业供应链优化策略 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2,43(4):233-234.5彭慧.如何利用数字经济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N.企业家日报,2022-10-28(A03).6陈梦,林桂兰.基于PCA-BCC的福建省茶叶流通效率评价 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4):13-18.7牟少岩,丁慧媛,郑满生,等.智慧农业革命影响及对策研究

33、J.吉新梅等:智慧农业赋值茶产业流通体系转型升级研究(下转第246页)239湖北农业科学2023 年营销提供新的指导28,29。参考文献:1洪涛.中国农产品电商全面转型升级 J.中国商论,2021(12):1-10.2林鹏.融媒体在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工作中的应用探索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为例 J .西部广播电视,2020,41(24):190-192.3刘晓萍.“存在”的诉求与“吐槽”的狂欢弹幕电影的受众心理分析 J.当代电影,2018(1):151-154.4张芳瑜,李翠霞.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短视频农产品”营销策略探究 J.北方园艺,2020(22):155-161.5李丹妮,熊颖,向

34、培,等.生态农产品短视频营销之“李子柒”模式研究 J.商场现代化,2021(15):58-60.6苏丽敏.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短视频的传播研究 J.传播与版权,2022(8):62-64.7张彩霞.基于SIPS模式的非遗旅游短视频传播策略以抖音为例 J.河北企业,2022(7):121-123.8储节旺,吴若航.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短视频知识营销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6):5-11.9曹倬衔.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内容营销:概念初探与研究展望 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6):60.10汪旭晖,张其林.电子商务破解生鲜农产品流通困局的内在机理基于天猫生鲜与沱沱工社

35、的双案例比较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16(2):39-55.11杨帅.R平台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研究 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21.12王淑翠,宣峥楠,孙兰,等.基于用户生成内容的社交电商品牌权益价值共创机制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42(7):35-52.13吴昊天.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 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14田龙过,杨征.全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机构SICAS营销模式探析 J.出版广角,2019(21):40-42,84.15尹晶晶.基于 SIPS模式的抖音平台中“品牌强国”传播策略探析 J.新闻论坛,2020(3):71-73.16童丽莎

36、.基于SICAS模型的金居房产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D.济南:山东大学,2021.17黄绮娜.D 餐饮连锁企业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研究 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21.18王军.AISAS 模式下大众出版知识服务产品营销策略探析以三联“中读”为例 J.科技与出版,2021(5):120-124.19宁海林.基于SICAS模型的短视频新闻传播机理研究 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2):56-58,62.20闫伟娜.SICAS 模式与科普期刊全媒体运营 J.出版发行研究,2017(5):63-66.21和莹.短视频UGC新闻生产研究及模式反思 J.青年记者,2020(9):4

37、0-41.22戴世富,韩晓丹.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转型策略 J.中国出版,2015(1):41-44.23时昀佳.三农类短视频如何“出圈”以自媒体“华农兄弟”为例 J.新闻传播,2022(4):45-46,49.24周学文.新冠肺炎疫情对生鲜电商的影响 J.商场现代化,2020(17):17-19.25曹亚景.基于SICAS模型的食用菌产品营销策略 J.中国食用菌,2020,39(6):161-164.26熊蕾.网络口碑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J .新闻界,2012(6):60-63.27戴维.网络媒体环境下图书口碑的嬗变及营销应对 J.出版科学,2016,24(2):75-78.28储节旺,吴

38、若航.短视频时代图书馆知识营销模式构建研究 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5):63-71.29赵旸,季晓芬,蔡丽玲,等.服装品牌短视频内容营销指标体系研究 J.丝绸,2022,59(8):69-78.农业经济问题,2022(9):111-117.8张傲.安徽省茶叶生产流通信息服务模式比较与演化研究 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20.9陈松.我国茶叶营销渠道联盟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10张黔生.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管控研究 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9.11王静.农产品流通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 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8):79-80.12宋

39、晓虹.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及发展模式创新探索 J.南方农机,2022,53(23):163-165.13吕利平,马占峰.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优化 J.商业经济研究,2020(5):116-119.14舒佳华,彭岚,黄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流通模式优化研究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7):127-130.15王静,云建辉,陈蕊.数字化赋能绿色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路径机制研究 J.商业经济研究,2022(12):33-36.16白世贞,黄绍娟.数字经济赋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转型升级 J.商业经济研究,2021(19):137-140.17郑雨莎,吴丹.“三茶”统筹先行先试

40、 雅茶产业奏响高质量发展乐章 N.雅安日报,2022-11-03(008).18于海龙,武舜臣,张振.供应链视角下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比较兼论环节多、链条长的流通难题 J.农村经济,2020(2):89-97.19石娜娜,谢世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 J.商业经济研究,2022(5):138-142.20本刊记者.建设三级产地市场 减少流通环节损失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相关负责同志解读 “十四五”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发展规划 J.农村工作通讯,2022(6):55-56.21张绮雯,林青宁,毛世平.国际视角下中国智慧农业发展的路径探寻 J.世界农业,2022(8):17-26.(上接第239页)2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