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2022)2022 届高中地理地貌易混淆知识点届高中地理地貌易混淆知识点 选择题 1、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下图为“全新世(11700 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 a、b为三角洲。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图中 b 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A.退潮时海浪侵蚀 B.退潮时海浪堆积 C.涨潮时海浪侵蚀 D.涨潮时海浪堆积 (2)通过陆架沉积序列,可判断全新世以来()A.潟湖面积扩大 B.海平面呈上升趋势 C.海岸线退缩 D.沙坝向海洋推移 2 答案:D B【提示】海岸地貌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从材料中可知沙坝是海浪的沉积作用,从图中 b 三角洲的形态也可看出三角洲的外缘是向陆地一侧,根据所学知识可判知为 b 三角洲是涨潮时海浪堆积,故选 D。(2)通过图中陆架沉积现在的海洋位置最底层为沼泽沉积,沼泽沉积与沙坝沉积之间为潟湖沉积,可知该地曾经为陆地,并且沙坝向陆地推移,是由海平面上升所至。故选 B。2、观察下图中河流 a、b、c 三处的位置与、三处断面,回答下列小题。(1)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a,b,cB.b,a,c C.c,b,aD.c,a,b 3 (2)与河流位置 a、b、c 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侵蚀、搬运、堆积 B.侵蚀、堆积、搬运 C.堆积、搬运、侵蚀 D.搬运、堆积、侵蚀 答案:D A【提示】流水地貌 解析:(1)本题考查流水地貌。(2)本题考查流水地貌。【解答】(1)a 处于河流上游地区,地面坡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V”形河谷;b 处于中游地区,以搬运作用为主;c 处于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水流慢,泥沙沉积,河床浅而宽。故选 D。(2)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根据河谷的发育和形态,以及河流断面图分析,图中的 a 在上游,河谷呈“V”形;b 在中游;c 在下游,河谷较宽。所以 a、b、c 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侵蚀,搬运,沉积。故选 A。3、牛轭湖是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小题。4 (1)牛轭湖形成的过程为()A.B.C.D.(2)下列关于牛轭湖及所在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水质较差 B.湖水较浅 C.平原较多 D.流水沉积形成 答案:B D【提示】流水地貌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牛轭湖形成的过程。(2)本题主要考查了流水地貌。【解答】(1)据材料可知,牛轭湖形成过程中,河道逐渐弯曲,最后自然截弯取直,图最为平直是开始,然后图变得弯曲,其次图变得更加弯曲,最后自然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是图,B 符合题意。故选 B。(2)牛轭湖湖水较浅,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牛轭湖在山区很少,平原较多,湖水流动性差,导致水质一般较差。故选 D。5 4、读河岸线示意图,图中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自然状态下不同时期的河岸,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有关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线所示河岸形成时间较早 B.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C.该河段以侵蚀作用为主 D.该类河段一般发育于河流的上游(2)沿 LL所作河流剖面最有可能与右图剖面相一致的是()A.B.C.D.答案:A B【提示】流水地貌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流水地貌。(2)本题主要考查流水地貌。【解答】(1)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所以实线所示河岸形成的时间较早,A 正确。6 河岸的变迁,大体上受地转偏向力和河水惯性的影响,北半球右岸冲刷严重,南半球左岸冲刷严重,河流转弯地区受河水惯性冲刷的影响较大,B 错误。该河段既有侵蚀,又有堆积,C 错误。该河段河道弯曲,泥沙淤积和冲刷改变河道,以侧蚀为主,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D 错误。故选 A。(2)在河岸弯曲处,由于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河床较浅;图中,L为凹岸,河床较深,L为凸岸,河床较浅,结合选项剖面图,正确,故 B 项正确。故选 B。5、下图为元旦这天日出时绘制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新月形沙丘素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图示地区盛行风向是()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2)沿图中箭头方向该沙丘颗粒物大小变化特点表述正确的是()A.颗粒物由大到小逐渐变化 B.颗粒物由小到大逐渐变化 C.颗粒物先变小后变大 D.颗粒物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D C【提示】7 风沙地貌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1)根据分析可知,元旦,日出为东南方,盛行风从新月形沙丘坡度较缓的一侧吹向坡度较陡的一侧,因此图中东北侧为缓坡,西南侧为陡坡,该地常年的主导风向是东北风。故选 D。(2)新月形沙丘是风力沉积地貌,迎风坡颗粒物逐渐变小,背风坡颗粒物逐渐变大。故选 C。6、1998 年,国土资源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石灰岩广布的百色地区乐业县进行土地资源调查时,发现了一种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乐业天坑群(甲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1)甲图所示地貌形态与乙图中的哪一种地貌形态成因相同()A.B.C.D.(2)形成这种地貌的地质作用是()A.海浪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答案:C B 8 【提示】喀斯特地貌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喀斯特地貌。(2)本题主要考查了喀斯特地貌的成因。【解答】(1)根据材料可知,甲图所示景观为天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的溶蚀(化学侵蚀)作用形成。为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由流水溶蚀形成,C 对。故选 C。(2)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化学侵蚀作用形成的。故选 B。7、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图示地貌类型名称为()A.风成地貌 B.喀斯特地貌 C.海岸地貌 D.冰川地貌(2)与该地貌的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是()A.气候地形 B.植被土壤 C.地形岩石 D.气候岩石 答案:B 9 D【提示】喀斯特地貌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由图中“石钟乳”、“地下河”等关键词可知,为喀斯特地貌,故选 B。(2)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为主)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典型地貌,因此其形成主要与岩石、气候有关,土壤、植被、地形等因素对其影响较小,故选 D。8、下图是我国禾河又称禾水,发源于赣西武功山麓,流入吉安市禾埠乡,再经神冈山汇入赣江。下面景观图为吉安市某中学学生在该河某山区段研学时拍摄的鹅卵石滩。右图是同学们查阅到的河流流速和搬运物质相关性的资料图。据图完成下列小题。(1)当河流流速低于 200cm/s 时,流水所携带的物质中不存在的是()A.细砂 B.砾石 C.鹅卵石 D.黏上颗粒(2)这种卵石滩通常位于河流的()A.河源 B.侵蚀岸 C.堆积岸 D.入海口(3)对该河段推断正确的是()10 A.夏秋季山洪多发 B.有春、秋两个汛期 C.春季有凌汛 D.河床横剖面成“V”型 答案:C C A【提示】流水地貌 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分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流水搬运作用相关知识。(2)本题主要考查了流水作用相关知识。(3)本题主要考查了河流水文水系特征。【解答】(1)读图可知,当河流流速低于 200cm/s 时,流水所携带的物质中不存在的是鹅卵石、石块。故选 C。(2)砾石的颗粒较大且通常都是集中出现,这种砾石滩通常位于河流的凸岸,即河流的堆积岸,堆积岸河水流速较为缓慢,河流携带的物质容易堆积,因此这种砾石滩通常位于河流的堆积岸。故选 C。(3)该河段发源于赣西武功山麓,流入吉安市禾埠乡,再经神冈山汇入赣江,处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夏秋季节为汛期,山洪多发。故选 A。11 综合题 9、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附近,主峰海拔 1087 米,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被称作“上帝的餐桌”。桌山是地质历史浅海海底断裂后整体上升形成,山体由石灰岩(沉积岩)构成。山顶溪湖绝迹,植被低矮稀少,景象荒芜。夏季在海陆风的作用下,晴天时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被称为“上帝的桌布”。下左图桌山位置示意图,下右图为桌山景观。(1)描述桌山主峰“桌面”形成的地质过程。(2)石灰岩受流水溶蚀,常发育有峰丛、溶洞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桌山年降水量多达 1500 毫米,喀斯特地貌却发育很差,分析其气候原因。(3)夏季是开普敦欣赏和拍摄“上帝桌布”的最佳季节,分析其原因。(4)“上帝的桌布”通常只环绕在桌山顶上,受山坡气流的影响,不会蔓延到山下,分析其原因。答案:(1)(在地质历史时期)在海底形成平坦的沉积岩;沉积岩断裂整体抬升后内部裂隙较少顶部平坦;顶部受外力作用(风化和风力侵蚀)进一步被削平为“桌面”(2)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量大,(开普敦西临海面,)但风力大;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全年蒸发旺盛,山顶积水少,不利于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发育 (3)夏季昼夜温差较大,利于形成海陆风;白天海风带来的水汽易在桌山形成云雾,较弱的风力(和高空下沉)利于云雾长时间停留在山顶;开普敦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光线好 12 (4)桌山四周陡峭,在迎风一侧受陡崖阻碍,气流迅速上升,形成云雾并扩散到山顶(云团不易下沉);背风一侧沿陡峭山坡下沉的云团快速升温,云滴蒸发,云团易消散 解析:解:(1)本题应从桌山主峰的像“桌面”一样平旦的特点是如何形成进行分析。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根据材料可知,桌山山体由石灰岩(沉积岩)构成,在地质历史时期,海底沉积物形成沉积岩,在内力作用下,海底断裂抬升,外力作用又将其不断削平,最终形成平坦的“桌面”。(2)石灰岩发生流水溶蚀需要地区湿润,根据材料,桌山降水量大但喀斯特地貌发育很差,说明该区积水少,没有促使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据图可知,该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量大,但由于面临海洋,风力大,蒸发强;夏季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因此其全年蒸发旺盛,山顶积水少,不利喀斯特地貌发育。(3)结合材料的信息“夏季在海陆风的作用下,晴天时山顶常有大片云团环绕”,可以可出得出“上帝桌布”形成与海陆风分有关。当地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昼夜温差大晴天多风力弱。夏季昼夜温差大,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形成海陆风;白天海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形成云雾;且该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小,利于云雾长时间停留;高温少雨的天气使得该区晴天多,光线充足,适宜观赏和拍摄。(4)结合设问可知答题时要注意抓住“受山坡气流的影响”这一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云团之所以环绕山顶,是由于在迎风坡一侧,水汽在爬升的过程中遇冷凝结,促使云雾扩散不易下沉;而背风坡一侧由于气流在下沉的过程中增温,水汽蒸发,因此云团消散。【小提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岩石是沉积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变质岩。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而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10、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左图为智利简图,甲地(32S,70W)海拔为 2990 米,坡度较缓,被誉为“南美第一滑雪胜地”。材料二 右图是智利部分地区河流分布图。13 (1)说出智利南部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2)简析材料一中甲地“南美第一滑雪胜地”的成因。(3)比较材料二中 A 区域和 B 区域河流特征的差异。答案:(1)冰川作用;流水作用(2)冬季,西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受地形抬升降雪多;海拔高,气温低,积雪期长;坡度适当(3)A 处河流少,流量小;季节变化大。B 处河流多,流量大;季节变化小。解析:本题以智利部分地区河流分布图为背景区域,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滑雪场地形成的条件、河流特征的比较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呢个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1)智利南部,纬度较高,有历史时期的冰川作用,而该地区位于中纬度的大陆西岸,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故流水作用普遍。(2)本题主要考查滑雪场地形成的条件。甲地成为“南美第一滑雪胜地”主要从其降雪的形成和地形条件分析。读图分析可知,甲地位于 30-40大陆的西侧,冬季,西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受地形抬升降雪多;而且该地海拔高,气温低,积雪期长;坡度适当,适合滑雪。(3)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特征的比较。读图分析,A 地位于回归线 附近,常年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降水少,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受其影响,该处的河流发育少,河流流量少,流量的季节变化大;而 B 地区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故河流多,流量大,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14 所以答案是:(1)冰川作用;流水作用。(2)冬季,西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受地形抬升降雪多;海拔高,气温低,积雪期长;坡度适当。(3)A 处河流少,流量小;季节变化大。B 处河流多,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小提示】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和资料综合分析能力。本题难度一般,属于世界区域地理的常规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和材料的基本信息和影响区域地形的形成和滑雪场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并能结合气候类型的分布,进而分析气候类型,进而分析河流特征。注意抓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分析,注意比较分析。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图所示区域中,巴丹吉林沙漠以湖泊、奇泉、沙山等闻名于世。该地年降水量 40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沙漠中却有 100 多个湖泊,其中面积大于 1km2 的湖泊有 5 个,冬季不结冰。该地沙丘广布,最高达 500 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沙丘内部较潮湿,沙丘顶部附近生长有较多的植物。2014 年 12 月,该地寻找饮用水源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果,共开掘八口井,每昼夜近 1 万立方米的优质矿泉水喷涌而出。(1)分析巴丹吉林沙漠降水少的原因。(2)有学者认为该地湖泊补给水源主要来自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试推测其依据。(3)试分析该地高大沙丘的形成原因。(4)你是否赞同在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大量开发地下水,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15 答案:(1)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地形阻挡,水汽难以倒达。(2)断裂带经过该地,地下水在断层处出露;该地位于西北内陆,湖泊冬季不结冰,说明水温高(可能来自地下水;该地气候干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河流欠发育(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少)。(3)该地位于西北内陆,附近沙源丰富,冬春多大风天气,携带大量沙尘在此处堆积;沙山内部湿度较大,且顶部附近植物较多,形成固定沙丘,随着沙尘持续堆积,形成高大沙山。(4)同意。地下水资源丰富,补给稳定;优质矿泉水,水质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沙丘内部干燥(植被死亡),沙丘活化,沙尘天气增多;地下水补给速度慢,无法满足大量开采需求;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解析:巴丹吉林沙漠降水少的原因,可以从地形、风向等方面回答。读图可知,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距海遥远,且东部有山脉阻挡夏季东南季风进入,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泊补给水源主要来自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的原因主要从图中断裂带的位置及当地主要补给类型考虑。由于当地降水稀少,补给类型以地下水补给为主,且断裂带经过该地,地下水在断层处出露。该地高大沙丘的形成原因,可以从风向、地形等方面回答。该地位于西北内陆,附近沙源丰富,冬春多大风天气,携带大量沙尘在此处堆积;沙山内部湿度较大,且顶部附近植物较多,形成固定沙丘,随着沙尘持续堆积,形成高大沙山。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赞同或者反对都可以,但是需要观点和理由一致。同意主要从当地水资源紧张,开发地下水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促进经济发展。不赞同主要从当地生态环境角度考虑。由于当地水资源短缺,大量开发地下水,导致更加干燥,沙漠化加剧,沙尘天气增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所以答案是:(1)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地形阻挡,水汽难以倒达。(2)断裂带经过该地,地下水在断层处出露;该地位于西北内陆,湖泊冬季不结冰,说明水温高(可能来自地下水;该地气候干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河流欠发育(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少)。(3)该地位于西北内陆,附近沙源丰富,冬春多大风天气,携带大量沙尘在此处堆积;沙山内部湿度较大,且顶部附近植物较多,形成固定沙丘,随着沙尘持续堆积,形成高大沙山。16 (4)同意。地下水资源丰富,补给稳定;优质矿泉水,水质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沙丘内部干燥(植被死亡),沙丘活化,沙尘天气增多;地下水补给速度慢,无法满足大量开采需求;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小提示】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巴丹吉林沙漠降水少的原因,陆地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及原因,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问题探究。属于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的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