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职业院校志愿服务的劳动育人价值及提升路径_孙琪.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9112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院校志愿服务的劳动育人价值及提升路径_孙琪.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职业院校志愿服务的劳动育人价值及提升路径_孙琪.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职业院校志愿服务的劳动育人价值及提升路径_孙琪.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继续教育研究 年第 期职业院校志愿服务的劳动育人价值及提升路径孙琪邓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摘要:职业院校是劳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范畴。志愿服务具有丰富的劳动育人价值,能够促进学生认同劳动思想、提高劳动技能、激发劳动创造潜力。在实践中,由于对志愿服务价值认知不清晰、志愿服务劳动内容挖掘不深刻以及志愿服务组织架构不科学,致使职业院校志愿服务存在劳动教育导向不足、劳动教育体验不佳和劳动教育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凸显志愿服务劳动教育价值认知;深度挖掘志愿服务意蕴,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优化志愿服务管理,激发劳动教育参与动力。关

2、键词:志愿服务;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价值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范畴。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强化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精神、提高劳动技能、挖掘劳动潜能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国志愿服务逐渐发展成熟,志愿服务作为劳动育人功能凸显,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提供较为成熟载体。尽管在实践中志愿服务仍存在不适应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之处,志愿服务劳动教育功能发挥存在一定不足,但只有从实际出发,解决志愿服务在职业院校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发挥劳动育人效果。一、职业院校志愿服务的劳动育人功能 年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新时代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大力支持,我国志愿服务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志愿服务立法不断完善、管理逐渐规范、涉及内容更加丰富,志愿服务也朝着专业化、多样化、常态化方向不断发展,从而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提供更为稳定可靠载体。在理论和实践中,职业院校志愿服务展现出帮助学生认同劳动思想、学习劳动技能、激发劳动潜能的重要价值。(一)认同劳动思想,树立劳动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对于劳动价值的偏差认识,迫切需要在实践中矫正。职业院校

4、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技能型人才。首先就是要提高劳动人才的思想素质,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塑造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取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潮多元化,很多消极价值观正悄然渗透,青年劳动者群体之中弥漫着如“劳动者社会地位低下”“佛系”“躺平”“摆烂”等不想劳动不愿奋斗、甚至好逸恶劳等消极思想,直接冲击青年劳动者尚未完全成型的价值观,不断消解青年奋斗动力和劳动精神,在悄然中腐蚀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精神面貌。志愿服务能够带领学生深入真实社会劳动场景,在真实的场域中释放志愿服务精神和劳动价值。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青年劳动者一方面能够体验劳动,认识到劳动是人的自我实现方式

5、,理解劳动是塑造自我、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能帮助职业院校青年体会感受个人劳动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帮助和改变,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比如,在组织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青年能够感受志愿者的个人奉献所带来的社会公共安全,体会到被需要、被尊重,从而提升其公共服务意识,培养为人民奉献的高尚情怀。(二)学习劳动技能,提升专业劳动素养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志愿服务越来越呈现专业化趋势。在此契机下,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不仅包括生活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内容,还能培养志愿者的专业劳动能力,从而有助于青年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提升专业劳动素质。结合专

6、业的志愿服务能够提供实践平台,让未来社会主力劳动者提前熟悉社会环境和劳动所需要的技能,从而坚定他们奋斗目标。比如,农学专业职业院校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以及周末走进田间地头参加农业技术传播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帮助农民补充专业种植知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扎根基层、成为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的远大志向,而且将理论知识和专业劳动技能转化为实践本领,助力专业素养提升。与此同时,将志愿服务有机融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培养方案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除“劳动理论知识教育职业技能训练企业职业实践”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提升劳动教育灵活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主动学习补充专业知识和技能

7、,培养专业素养,实现劳动思想的熏陶和劳动技能提升有机融合,全面培育学生劳动素养。(三)激发劳动潜能,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激发劳动潜能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全面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智力、体力、审美能力、道德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中更多地接触固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未来就业也很可能是岗位上从事固定的技术性工作,容易使其劳动能力僵化,沦为“单向度的人”,“自由全面发展”可能与其渐行渐远。而将“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开发脑力、锻炼体力、增长技能、健全思想,从而有助于激

8、发人的劳动潜能,发挥劳动创造力,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志愿服务类型广泛、服务方式多元、活动意义充实,职业院校学生可以在志愿服务中自由选择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内容,享受劳动乐趣,拓展自我的边界,感受不同实践带来的体验和价值,在各式各样的实践中深度挖掘自我的劳动潜能和自由发展个性,从而逐渐培养个人道德情趣、劳动技能、审美情操等,提升个人境界,促进自我更加全面和自由发展。二、职业院校志愿服务劳动育人价值发挥的不足 (一)志愿服务劳动价值认知不清晰当前,很多职业院校重视劳动教育,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志愿服务作为学业培养的重要部分和环节。在学校各种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政策的引导支持下,志愿服

9、务在职业院校逐步呈现普及化趋势,很多学生也将志愿服务作为学业成长和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由于很多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精神以及志愿服务意义了解思考并不充分,导致对志愿服务劳动育人价值产生偏差认识。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性质认识不清,将志愿服务片面地认为是单方慈善活动。虽然慈善事业确实也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基础,但其出发点是人的道德怜悯和同情,其目的在于使得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开展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奉献国家社会和他人。志愿服务不仅是个人展示爱心的途径、社会文明程度彰显的窗口、国家治理推进的抓手,更重要的是蕴含丰富的劳动育人价值,对于职业院校学生崇

10、尚劳动的思想培养、劳动技能的优化锻炼、劳动潜能的激发具有重要价值。将志愿服务与慈善混淆、忽视志愿服务劳动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职业院校学生对服务价值和意义理解片面。由此会造成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组织的动机不纯。其参与志愿服务不是出于实践锻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有些人受社会上急功近利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其加入志愿服务有着复杂的动机,希望通过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给教师留下好的印象,为评优、推优、入党等创造“机遇”、增加“筹码”。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教育矫正可能会对于劳动教育价值产生偏颇认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劳动教育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出来。还有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

11、,片面认为自己行为只要满足服务对象的利益,志愿服务任务就圆满完成,在开展工作时容易忽视被服务者的心理感受和生理需求,缺乏端正态度去和服务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志愿服务效果不佳,从而影响志愿服务劳动教育功能发挥。(二)志愿服务劳动技能发挥不充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并鼓励职业院校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积极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做到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当前,职业院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志愿服务,其中不乏特色的专业志愿服务项目,但是由于职业院校学制短、学业安排紧凑、学生个性强等特点,职业院校志愿服务劳动技能培养发挥存在

12、一定局限。继续教育研究 .,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一般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虽然三年级学生专业技能较为成熟,但由于他们处于进入企业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阶段,而且面临就业和升学压力,对于志愿服务参与较少,从志愿服务中学习锻炼个人专业技能效果不明显。二年级对于专业知识技能较为熟悉,但需要在实践中锻炼组织管理能力,磨炼并提升专业技能。此外作为专业志愿服务骨干力量,他们还肩负志愿服务学生群体“传”“帮”“带”使命。二年级学生往往受到学业压力影响,课程及作业较多,参与志愿服务时间有限,节假日部分学生选择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或者完成学业作业;而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志愿者存在拈轻怕重的心理,在选择志愿服务的过程中

13、,部分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项目不是从活动意义及对于个人劳动素养提升角度出发,而是从活动难易程度和活动角度出发选择活动项目。而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潜藏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不同,致使志愿服务劳动育人价值发挥片面。而一年级学生重在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对于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接触训练涉及较少。因为课程安排相对较为宽松,学生有相对充裕时间和条件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且志愿服务热情较为高涨,是志愿服务参与的主要力量。尽管他们参与专业性志愿服务项目热情高涨,但由于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的缺乏,学生在实践劳动过程中可能产生消极心理,学生劳动技能学习效果一般。(三)志愿服务劳动潜能开发不足职业院校志愿服务应尽可能开发和

14、挖掘学生的劳动潜能,发挥学生劳动创造能力。而在职业院校组织和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多数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劳动创造潜能的挖掘程度还有一定距离。一方面,志愿服务开展之前集中宣传培训环节,多数志愿服务项目重视活动开展规则说明、注意事项提示以及必要劳动技术简单培训等内容,要求学生尽量“不出错”地完成相应服务内容,而对于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劳动探索和创新创造等鼓励较为薄弱。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志愿服务对于劳动创造性引导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人的劳动创造性的激发不仅需要宽松自由环境,更需要教育者循序渐进地引导熏陶,需要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志愿服务活动过程是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开展的,这有助于

15、学生自由展开个性化劳动,从而激发学生劳动潜能。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以及其他项目负责人更加关注志愿者的劳动是否符合志愿服务要求,对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问题更侧重解决问题而非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产生原因及可能性解决方案。在志愿服务活动之后的反思交流和榜样激励环节是纠正学生偏差认识、引导学生反思提高的重要时机,应牢牢把握、精心组织,争取发挥最大效果。而在很多志愿服务中,此环节反而并非重点部分,组织引导较为薄弱,从而影响劳动潜能开发。三、职业院校志愿服务劳动育人价值发挥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志愿服务教育宣传不充分近年来,志愿服务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志愿服务,但

16、是志愿服务劳动育人价值的教育宣传却存在不充分的问题。首先,志愿服务教育宣传工作的覆盖面较窄。目前,宣传渠道主要集中在学校、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等范围内,而普通市民、企业、个人等其他群体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宣传。这导致了许多人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了解仍然比较有限,职业院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缺乏参与和支持的动力。其次,宣传内容较为单一。目前,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中都加入了劳动教育内容,部分院校会加入志愿服务的内容,但是志愿服务教育宣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讲解志愿服务的定义、价值、方式、机会等基础知识,而缺乏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的介绍和展示。这样的宣传方式往往不能真正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难以将志愿服务理念转化

17、为行动。再次,宣传方式不够多样化。现在的宣传方式主要包括宣传海报、宣传单、宣传视频等传统形式,缺乏互动性和多样性,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对于年轻人群体,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游戏等互动性强的方式进行宣传,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最后,宣传效果不够明显。尽管有一些宣传活动,但是效果并不十分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宣传策划不够精细、宣传方式不够合理、宣传对象不够精准所导致的。总之,宣传的效果不仅仅在于宣传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让公众真正了解和关注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其中。志愿服务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加强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精神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志愿服务

18、继续教育研究 .,的认知和理解度,从而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对志愿服务劳动教育价值认知度,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内驱动力,提高学生劳动教育素质。(二)志愿服务劳动内容挖掘不深刻尽管教育部门和高校都积极推动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以促进劳动教育实效性。高校志愿服务队伍不断扩大,志愿服务领域逐渐广泛,然而在实践中,随着志愿服务项目持续开展,参与志愿服务职业院校学生的逐年更替,部分志愿服务项目劳动内容挖掘不深刻,导致志愿服务逐渐僵化,变成机械性、形式化的实践。一方面,由于高校志愿服务是面向职业院校学生的活动,志愿服务人员会随着每年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产生频繁的人员更替,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缺乏稳定性,志愿服务精神难以

19、稳定传承,导致志愿服务沦为形式化、机械化的活动。志愿服务队伍过多关注活动的形式、开展规模、服务数量,而忽视不同的职业院校学生个体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教育意义。而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逐渐疲惫,产生一定负面心理,造成志愿服务劳动育人效果打折扣。另一方面,一些职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出现了“节日化”“活动化”的倾向,不利于志愿服务劳动教育功能的发挥。其原因是以重大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缺乏深度和温度,广大志愿者在活动中难以体会志愿活动与重大节日结合的意义,从而流于形式,沦为“节日活动”。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职业院校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应更注重活动内涵的深刻挖掘、职业院校学生活动过程的情感体验和

20、实践后的收获体悟。由于缺少对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内涵的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内容就缺乏持续的深度和广度,使得活动起不到应有的劳动教育意义,同时也消退了职业院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三)志愿服务制度保障不合理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开展绝大多数都是在各级团组织特别是各高校团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志愿服务组织的领导权属于团委领导和指导教师而非劳动教育工作者,而他们很多并非劳动教育专业出身,劳动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素养并不强,对志愿服务劳动教育载体功能的认识有限,难以从把握劳动教育规律的角度发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功能。他们习惯使用行政力量干预职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的日常事务、人员调配和活动组织,在行政

21、力量的干预下,很容易忽视志愿服务的自愿性,对职业院校学生志愿者到处指挥、任意调动和随意安排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职业院校学生志愿者经常出现“被安排”“被调动”到某个活动中去,违背他们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初衷,志愿者的志愿热情在行政化的管理中遭遇挫伤。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激励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负向激励。高校团委或者志愿服务组织在对职业院校学生志愿者进行激励时,经常采取榜样示范、评星表彰等正面形式去激励先进个人或优秀志愿服务队伍,以激发其他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进取心,而很少用惩罚手段对志愿服务中表现不佳、态度恶劣的志愿者及其队伍进行负向激励。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阶段,很多职业院校学生自制力并不强

22、、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如果一切任凭自觉自愿而没有外界约束,难以保证职业院校学生的长期参与性,其教育目的也就难以实现。四、发挥职业院校志愿服务劳动育人价值的路径探索 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开展如火如荼,职业院校学生更是方兴未艾。随着服务领域愈加广泛,活动内容也不断创新。在实践开展过程中,志愿服务的劳动教育功能的发挥面临志愿服务价值认知不清晰、志愿服务内容设计待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不顺畅带来的劳动育人效果欠佳的制约。志愿服务最早起源于西方,最先运用于公民道德教育,新兴运用到劳动教育领域,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解决以上三大困境必须抓住产生问题的根源,从实际出发,从劳动教育规律和志愿服务

23、特征出发,充分考虑到职业院校学生的需要,而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志愿服务的经验。(一)加强志愿服务宣传引导,凸显劳动价值认知.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对志愿服务价值认可度,激发参与动力。将宣传重心从学校、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拓展到全社会。可以利用媒体、公共场所、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提高志愿服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丰富宣传内容,注重实践案例的介绍和展示,深化职业院校学生对志愿服务劳动育人价值认识。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帮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于奉献,参与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得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要定期继续教育研究 .,组

24、织开展志愿服务专题讲座以传播志愿服务精神,使得职业院校学生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志愿服务不仅是职业院校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价值实现的良好平台,更是联结个人与社会的重要通道,是职业院校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建立和社会之间的浓厚感情、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可以通过采访志愿服务者、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发布志愿服务报告等方式,将志愿服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志愿服务。.拓展宣传方式,增加互动性和多样性。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让公众更加便捷地获取志愿服务信息,同时也可以利用游戏、抽奖等方式增

25、加互动性,提高宣传效果。发动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带头参与志愿服务实践,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力量,具有一定的学生影响力,可以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和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树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志愿服务先进事迹,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带动更多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实践中去,营造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加强宣传策划和实施,注重宣传效果的监测和反馈。可以通过市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公众对志愿服务宣传的反馈和意见,及时调整宣传策略和方向,提高宣传效果。综上所述,志愿服务教育宣传工作存在不充分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如加强宣传覆盖面、丰富宣传内容、拓

26、展宣传方式、加强宣传策划和实施来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二)丰富志愿服务内容,营造劳动氛围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提出教育要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德性养成,完成教育实践。因此职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也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规律,设计职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与形式。首先,要充分挖掘提炼志愿服务中劳动育人的文化因素。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志愿服务组织者在开展活动时既要注重活动质量的实施,更要探索挖掘其中蕴含独特的文化因素,并将之放大,让崇尚劳动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比如,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七号舍友”行

27、动彰显了“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打造特色的高校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其次,要把握职业院校学生的生理特点、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合理设计内容。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对于理论知识兴趣不强,重视实践。心理相对需要呵护,在生活中渴望得到肯定和信任。基于此,志愿服务需要坚持教育性和实践性并存。在内容设计上可结合学生的专业优势,多角度多层次地设置教育内容,把握实践难度,在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环节要注意及时关注学生思想实际、耐心引导、及时匡正错误行为,突出对学生的思想关怀和行为养成,从而帮助学生体验劳动价值。最后,要借鉴国外运用志愿服务开展劳动教育的经验。结合国外运用志愿服务开展日常化、隐性化

28、德育的经验,职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联合发动家庭、社会、政府等多方面资源,营造志愿服务良好氛围,推动志愿服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真实现象和实际问题出发,设计志愿活动,将德育内容掰碎,融入生活、浸入实践,从种类多样而又贴近生活的志愿实践中启迪学生思考人生方向、树立人生理想、形成自己的价值思考。(三)优化志愿服务管理,激发劳动参与动力.强化社会沟通,打造志愿服务平台。要保证职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德育目标,无论如何离不开管理的作用。首先,要加强政府部门和高校的协调沟通,共同组织、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建立政校联动的合作模式。从职业院

29、校学生志愿服务开展情况看,多是由政府、高校以及志愿服务社团组织发动的,由此可能产生志愿服务开展分散性、无计划性弊端。建立政府和高校的协调沟通制度,可以集中规划职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共同开发优质项目。其次,要完善高校和地方的联动机制。职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真实的社会环境,很多地方具体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志愿者出力帮助。最后,建立校内志愿服务管理协调机制。高校内部志愿服务的管理涉及团委、学工部、宣传部、各学院、各志愿服务社团等不同部门。需要建立志愿服务联合管理制度,成立志愿服务核心部门统一领导指挥,明确各层级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职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有效管理。.借鉴国外经验,优

30、化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志愿服务虽然是一种公益性、无偿性的活动,但这并不继续教育研究 .,意味着志愿服务不需要回报。韩国高校规定一定时长的志愿服务可以换取学分;美国直接设立志愿服务专项奖金,并且规定社区和校园志愿服务可以在申请奖学金和工作职位时享受加分。在我国还不具备这样的激励志愿服务的经济基础,简单地“拿来主义”可能难以适合当前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实际,但是可以给高校以及社会带来一定的启发。比如,可以对学生志愿服务行为进行积分兑换,累计一定积分可以兑换学校官方礼品;在志愿服务中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的物质补贴,减少学生群体志愿服务的物质损耗等。.完善志愿服务保障制度。要结合高校具体实际,制定符合学生发展

31、实际的制度体系。从高校志愿服务制度建设来看,目前高校志愿服务的流程还没有制度化、程序化的规范,职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激励政策还不统一。高校需要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建设,规范职业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操作程序并统一管理制度,为高校职业院校学生志愿者管理和服务提供基本遵循。同时,要注意职业院校学生志愿者以及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不能过于死板僵硬从而引起学生抵触情绪,要根据高校内外实际和职业院校学生实际情况,尊重职业院校学生个性发展,融合职业院校学生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思想观点和行为习惯,制定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管理政策,形成志愿服务制度对职业院校学生道德引领和行为规范的作用。参考文献:中共中

32、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刘庆 关于青年人价值观取向的几点思考山东青年,():,俞立军,詹斌,章海玲 以专业化志愿服务打造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平台的探索 以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山西青年,()陈冀东 构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课程化机制的探索与研究文学教育:中,():陈伟东,吴岚波 困境与治理: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化运作机制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基金项目: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编号:)的部分研究成果;年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专项课题“后疫情 时 代 高 校 公 共 安 全 教 育 研 究”(编 号:)的部分研究成果;年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专项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 德 育 功 能 及 其 提 升 路 径 研 究”(编 号:)】【孙 琪: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邓 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继续教育研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