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社团协同发展研究_李新伟.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8912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社团协同发展研究_李新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社团协同发展研究_李新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社团协同发展研究_李新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第期论管理 作者简介李新伟,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明孚,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学生。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社团协同发展研究李新伟李明孚 摘要高校社团是学生活动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新时代,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授课内容局限、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诸多困难。为克服这些弊端,有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社团建设与思政课协同发展,使二者协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塑造“时代新人”、引领教育新模式。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与马克思主义社团协同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社团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打造全

2、方位协同发展保障体系。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团思政课程协同发展 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青年马克思主义研学社”()。年 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引导和积极倡导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纵深发展,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思政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同时也面临着实践性不足、灵活性欠缺、吸引力薄弱的困境,而高校马克思主义类社团恰恰能够弥

3、补思政课堂的缺憾,承担起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使命。因此,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社团之间的协同发展,能够使思政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能更加深入地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从而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实践育人。”当前各高校思政课程普遍面临着授课内容局限、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诸多困难。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一)授课内容局限,吸引力不足步入新时代,从“思政课程”再到“

4、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地位明显变得愈加重要。然而,要实现思政课程的创新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受教学时长、教师素养、考核目标等因素的影响,授课内容多局限于课本,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兴趣。而课本往往存在着晦涩难懂、更新不及时的弊端,致使学生学习内容较为封闭,课堂环境亦较为枯燥,对学生吸引力不足,难以将课堂知识系统化与生动化。(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实践性欠缺教学方法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抓手,是为达到教学目标的有力武器。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由于教学传统僵化,导致整体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缺

5、乏创新性思维。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多以理论课为主,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较低。即便少数高校开设了实践课,相对于理论课,实践课仍存在课时较短、开展条件有限、实践性欠缺等问题,学生参与热情和效果欠佳、无法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也无法与当今快速化、碎片化的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一定程度上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三)教学模式普遍单一,多元性匮乏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结构性构建,是教师、学李新伟李明孚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社团协同发展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排列组合。由于传统上教师在知识与信息方面掌握权威,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呈现“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如今的课堂中虽已引

6、入 、视频教学等技术,但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度较低。这种单向教学的模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懈怠情绪,加之缺乏课堂互动、课后测试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等多种教学体验,学生在课堂中也呈现中前排空无一人,后排“人满为患”的现象。在当今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教学主体由教师单一主体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为此,思政课教学必须改善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多元性,实现教学相长。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社团建设与思政课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社团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时代化、中国化的有力抓手,二者协同发展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社团与思

7、政课协同发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阵地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高校马克思主义社团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成为青年大学生研究、探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沿阵地。马克思主义社团不仅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的窗口,也是联系思政课的重要纽带。相比于思政课堂,在社团活动中,大学生探讨的问题更加深入,思维更加活跃,能有效弥补思政课灵活性、趣味性不足的弊端。与此同时,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与马克思主义社团二者的协同发展实现了课上与课下的有机联动,拓展了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的学习阵地,能够极大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研学与传播

8、。(二)马克思主义社团与思政课协同发展塑造“时代新人”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国际局势发生新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高校除了进行思政课程的课堂教育外,也应该发挥马克思主义社团的“第二课堂”作用,使青年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协作互助的目标导向、志同道合的价值理想中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社团与思政课协同发展可以发挥双向服务作用。一方面,思政课的系统学习,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社团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团实践活动有助于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

9、面的发展。总之,思政课与马克思主义社团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二者协同发展有益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塑造合格的“时代新人”。(三)马克思主义社团与思政课协同发展引领思政教育新模式随着全国教育改革浪潮的兴起,思想政治教育亟须探索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教育新模式。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信息的渗透、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等因素,致使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感到极不适应。长期以来形成了僵化、保守、片面的教育模式,无法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相比于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社团能够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喜好与特点,从青年人的内在需求出发设置鲜活的学习活动,使社团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三、加强马克

10、思主义社团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的路径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社团与思政课协同发展,既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水平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一)以马克思主义社团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主体用来传递和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内容的中介形式,运用恰当的载体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一个高的标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形势、新特点,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作用,创设有效的教育载体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效进行载体的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1、的重要任务。李新伟李明孚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社团协同发展研究众所周知,社团是高校学生活动的主要渠道,建立马克思主义社团能够为学生与教师搭建崭新的思想、学术交流平台。从这一意义上讲,高校建立马克思主义社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并且这一载体所发挥的功效是很难被其他载体替代的。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对学生关心关注理论与现实问题做出回应与解答,增强理论根基,夯实实践能力,传承红色基因。因此,马克思主义社团作为思政课堂的延伸,就成为打造成为培养青年人的利器。马克思主义社团开展与思政课的理论课与实践课优势互补形成协同效应,可最大限度实现“教”与“学”的融合,实现“讲出来”与

12、“听进去”的统一,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社团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的校外教育基地为深入贯彻实施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近年来各大高校正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了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社团与思政课的协同发展,除了在校内进行有效的教育,还需要大力拓展校外教育基地,通过实地沉浸式体验教育,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首先,各高校可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建立教育基地,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通过充分挖掘和开发红色资源,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大课堂,实现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蜕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感和感染力。其次,开展主

13、题鲜明、特色突出、形式丰富的教育活动,为马克思主义社团的社员们提供更为具象化的党性教育。在教育基地或者红色纪念场馆依靠珍贵的历史资料,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可以帮助马克思主义社团成员在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最后,在马克思主义社团建设与党团建设实现有机贯通。拓展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能够为党组织、团组织培养合格的发展对象,定期举行宣讲活动,把马克思主义精神通过更多青年之声传播出去。(三)打造全方位马克思主义社团与思政课协同发展保障体系教育部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中明确提出,要在思政课中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在实践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的

14、目标。为此,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长效育人,高校必须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支持保障体系。马克思主义社团具有高校理论社团的性质,在实践中可采取由校团委直接领导,专业思政教师亲自指导,并由学生自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形式学习。同时,高校党委需要切实提高责任意识,提高重视程度、承担主体责任,为马克思主义社团与思政课协同发展提供机制体制保障。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充分搭建学生喜爱的互联网平台对马克思主义社团与思政课协同发展影响深远。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社团与思政课协同发展,社团可建立专门的公众号。通过对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进行广泛宣传与普及,一方面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

15、另一方面能够更大程度吸引更多学生了解社团、加入社团。社团每天或每周都可以利用公众号或微信群进行社团工作的汇报与总结,达到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效果。社团指导教师应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广泛开展座谈会、分享会、交流会,深入进行问题探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真正搭建起马克思主义社团与思政课协同发展的桥梁。总之,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高校马克思主义社团的建立,一定程度能有效弥补思政课教学的缺陷。将思想政治教育根植社团建设,有机融入社团活动各环节、各方面,能够使社团和社团活动充满“思政味道”,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广泛传播。【参 考 文 献】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中共教育部党组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光明日报,()王嘉,戴艳军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人民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