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401T 298-2023《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规范》.docx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598581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401T 298-2023《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DB3401T 298-2023《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DB3401T 298-2023《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DB3401T 298-2023《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DB3401T 298-2023《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35.040CCSM 103401安 徽 省 合 肥 市 地 方 标 准DB 3401/T 2982023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规范Industrial internet construction maturity assessment specification2023 - 12 - 15 发布2023 - 12 - 15 实施合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 3401/T 2982023目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缩略语15 评估流程16 评估主体确定27 评估组组建28 评估方案编制28.1 评估指标体系28.2 方案编制29 评估实施29.1 数

2、据采集29.2 权重赋值29.3 综合得分计算310 输出评估结果310.1 评估等级划分310.2 编制评估报告3附录 A(资料性) 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4A.1 概述4A.2 战略与组织4A.3 基础建设5A.4 数据驱动服务5附录 B(资料性) 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指标采集表8参考文献23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合肥市经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合肥学院、合肥市

3、经济和信息化局、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安徽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中机第一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三禾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工赋云为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市工业互联网协会、合肥若果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干开峰、应玖艳、郭吉林、孙勇、汪劲草、范孝林、葛业玉、查长军、赵培培、汤正道、姜思思、王祥、严野、朱茂林。II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的评估流程、评估主体确定、评估组组建、评估方案编制、评估实施和评估结果输出。本文件适用于工业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的诊断和评估。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

4、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 industrial internet construction maturity3.2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 industrial internet construction maturity assessment对工业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建设水平与成效进行评估并确定其所处等级的过程。4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APS:高级计划与排程(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rafting)CRM: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5、 Management) CAE:工程设计中的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MES: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5 评估流程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流程包括评估主体确定、评估组组建、评估方案编制、评估实施和评估结果输出,见图1所

6、示。1工业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建设水平与成效达到期望目标及相应的建设标准的程度。评估主体确定评估组组建评估方案编制图1 评估流程6 评估主体确定评估结果输出评估实施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主体一般为第一方(企业自评)、第二方(客户评估)和第三方(专业诊断服务机构评估)。7 评估组组建评估主体应组建评估组实施现场评估活动,评估组应由一名评估组长及多名评估组员组成,评估人员应为具有专业或行业背景,或经过培训后具备评估能力的专业人员。8 评估方案编制8.1 评估指标体系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的评估指标体系见附录A。8.2 方案编制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前应编制评估方案,至少包含以下内容:a) 评估目的;

7、b) 评估内容:可结合企业规模、行业和业务领域等特征对评估指标采集表(见附录 B)中指标采集项进行必要的细化和取舍(如,注塑行业企业一般为根据客户的产品模具进行生产,可裁剪指标体系中产品服务创新采集项内容,增加生产运营优化采集项权重),以确定评估内容;c) 评估时间;d) 评估人员;e) 评估日程安排。9 评估实施9.1 数据采集依据8.2确定的评估内容,开展参评企业相关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材料审查、听取汇报、现场走访、质询答疑和信息系统演示等。9.2 权重赋值2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试评估结果反馈法等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和采集项评分,在本文件应用过程中,指标权重可根据实际情况

8、进行定期修正和调整。指标权重的具体设置示例见附录A。9.3 综合得分计算评估组应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确定每个参评企业的各级指标得分以及总得分。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采用综合评分定级方法,总分值为100分,按照公式(1)来计算:m nlq = ai b j ck xk(1)式中: 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的综合评估得分; 第 个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第 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第 个三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该企业第 个三级指标的得分; = (1 m), = (1 n), = (1 l) 。10 输出评估结果10.1 评估等级划分由企业的评估得分确定参评企业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的等级,参评企业评

9、估得分与等级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表1 分数与等级的对应关系i=1 j =1 k =1等级分值区间特征一级(基础级)5,25)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基本架构尚不完备,企业有数字化转型意愿和规划,基础功能建设逐步开展,但尚未形成工业资源接入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二级(发展级)25,45)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具有一定的工业资源接入和数据处理能力,但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三级(成熟级)45,65)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资源接入和数据处理能力,形成一定规模的应用。四级(标杆级)65,85)在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备,企业内部数据流和供应链上下游价值流基本打通,在特定行业或

10、特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五级(卓越级)85,100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领先,企业业务流数据全线打通,企业实现基于数据驱动的新型管理优化和管理创新。10.2 编制评估报告根据综合评估结果编制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内容应包含但不限于:评估人员、评估时间、评估简要过程、各分项指标评估结果、总体结论、评估弱项及改进方向。3AA附 录 A(资料性)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A.1 概 述数据驱动服务基础建设战略与组织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战略规划转型组工织人业结员软构件智能工业设备互联互通集成平台安全保障产品服务创新生产运营优化商业模式变革研 生 经 智 智 智数

11、商 资 组 敏字 业 战 织 捷化 敏 略 在 团愿 捷 模 线 队景 性 型 化投人 发 产 营 能 能 能 智O才 设 管 管 化 传 物 能 IT T 标 泛 数 分 应培 计 控 理 产 感 流 检 网 网 识 在 据 析 用育 软 软 软 线 与 与 测 络 络 解 连 管 建 开创 件 件 件 与 控 仓 设 覆 覆 析 接 理 模 发新 部 部 部 设 制 储 备 盖 盖网络信息安全设 安数据数智 智据备 全 网络 驱动 数字 智能 系统 化技设 管 化的 的产 化的 化的 全生 术驱施 理 设计 品研 产品 产品 命周 动的安 机 创新 发策 研发 及服 期优 先进生产 数字署

12、 署 署 备 设 设全 制 资源设 计 务划能 能 柔 驱 个 网 共 供化 化 性 动 性 络 应生 运 化 的 化 化 享 链产 营 供 智 定 协 制 金管 管 应 能 制 同 造 融化 制 造 控 理备 备营销图A.1 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A.2 战略与组织A.2.1.1 战略规划转型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其中,三级指标采集项见附录B。应对企业的数字化愿景、商业敏捷性和投资战略模型等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 企业为开展数字化转型所做的工作或取得的阶段性成就;b) 企业对数字化转型项目的协调处理和快速响应的能力水

13、平;c) 企业为开展数字化转型,关于资金投入和投资战略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A.2.1.2 组织结构应对企业的组织在线化和敏捷团队等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 企业在组织在线化方面所做的工作或取得的阶段性成就;b) 企业的研发团队对研发需求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快速响应的能力水平。4A.2.1.3 人员应对企业人才培养创新等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 企业在员工能力水平提升和人才培育创新方面的能力水平。A.3 基础建设A.3.1.1 工业软件应对企业的研发设计软件、生产管控软件和经营管理软件的部署等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 企业在研发设计环节,如 CAD/CAE、EDA 或其他专业研发设计软件

14、的覆盖率;b) 企业在生产管控环节,如 MES、SCADA、APS 或其他类别的工业软件的覆盖率;c) 企业在经营管理环节,如 ERP、CRM 或其他类别的工业软件的应用覆盖率。A.3.1.2 智能工业设备应对企业的智能化产线与设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设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设备和智能检测设备等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 企业中智能化生产设备/产线的数量占比;b) 企业中与生产控制系统或制造执行系统直接连接的传感、控制设备的数量占比;c) 企业厂内自动化物流设备与仓储设备的数量占比;d) 企业中数据自动采集检测设备的数量占比。A.3.1.3 互联互通应对企业IT网络覆盖和OT网络覆盖等情况进行评估。

15、主要包括:a) 企业在所有的办公和生产区域中,IT 主干网的覆盖情况;b) 企业的生产车间和生产现场中,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和无线网络的覆盖率。A.3.1.4 集成平台应对企业的标识解析企业节点建设及应用、泛在连接、数据管理、分析建模和应用开发等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 企业的标识解析企业节点建设及应用水平;b) 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能够连接的各类生产要素的比例;c) 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在数据管理方面的能力水平;d) 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在模型分析和知识积累方面的能力水平;e) 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在构建应用开发环境方面的能力水平。A.3.1.5 安全保障应对企业的网络信息安全、设备设施安全和安全管

16、理机制等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 企业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能力水平;b) 企业在保障设备设施安全方面的能力水平;c) 企业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方面的能力水平。A.4 数据驱动服务A.4.1.1 产品服务创新5应对企业的网络化的设计创新资源、数据驱动的产品研发策划、数字化的产品研发设计和智能化的产品及服务等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 企业分布式研发设计体系的应用水平;b) 企业应用在线化网络平台进行研发设计的能力水平;c) 企业对研发项目进行集成管理的能力水平;d) 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对客户需求洞察掌握的能力水平;e) 企业在产品规划方面的能力水平;f) 企业在进行产品数字化设

17、计时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的能力水平;g) 企业在进行产品模型的仿真验证时对先进工具、系统以及技术的应用能力;h) 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平台提供产品服务虚拟体验的能力水平;i) 企业在产品运维方面的技术应用能力;j) 企业售后服务的能力水平;k) 企业在产品流通各个环节中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A.4.1.2 生产运营优化应对企业的生产系统全生命周期优化、数字化技术驱动的先进制造、智能化生产管控、智能化运营管理、柔性化供应和数据驱动的智能营销等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 企业为新建或升级生产产线,设计和规划的水平;b) 企业为新建或升级产线,构建与调试的水平;c) 企业对工厂、车间、产线等生产系统

18、要素进行维护的水平;d) 企业对生产技术、生产设备设施、生产能力等生产系统要素进行监控管理的水平;e) 企业进行工艺设计时的数字化应用水平;f) 企业应用数字化辅助制造技术的能力水平;g) 企业推动生产计划排程数字化的方式;h) 企业推动生产调度的智能化和动态化的方式;i) 企业实现对生产过程监控的手段;j) 企业实现对物料信息追踪和管理的手段;k) 企业实现对产品质量管控的手段;l) 企业实现对设备运行和维护过程管理的手段;m) 企业实现对能耗排放过程高效管理的手段;n) 企业实现对实践经验、知识产权等集成管理的手段;o) 企业实现对财务活动精准化管理的手段;p) 企业实现对经营项目动态管理

19、的手段;q) 企业实现人力资源智能化管理的手段;r) 企业实现办公过程数字化的手段;s) 企业仓储及产线物料配送方式及物流效率;t) 企业提升仓储智能管理水平的方式;u) 企业在优化库存方面采取的措施;v) 企业提高供应链响应能力的方式;w) 企业利用数据提市场分析准确性的方式;x) 企业利用数据提升营销工作效率的方式。A.4.1.3 商业模式变革6应对企业的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共享制造和供应链金融等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a) 企业在个性化定制方面的应用水平;b) 企业在促进协同设计方面做的工作;c) 企业在促进协同制造方面做的工作;d) 企业是否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制造能力交易等水平;e

20、) 企业是否借助平台进行过类似设备共享行为;f) 企业是否涉及了相关融资贷款业务;g) 企业是否涉及了相关设备保险业务。7BB附 录 B(资料性)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指标采集表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指标采集表见表B.1表B.1 工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评估指标采集表一级指标及权重二级指标及权重三级指标及权重采集项及得分战略与组织(20%)投资战略模型(30%数字化愿景(40%)企业为开展数字化转型所做的工作或取得的阶段性成就:A:已经具备强烈的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并开始进行相应的准备活动,但尚未形成路径规划或实施方案等阶段性成果(20分)B:对于数字化转型的各阶段有清晰的目标,并形成初步的发展

21、路径或实施方案,但尚未具体实施(40分)C:针对数字化转型已经开展有相关的建设活动,如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或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与改进(60分)D:针对企业的实际条件已经制定并开始执行数字化转型战略,指导企业日常业务环节的进行(80分)E:数字化转型战略驱动企业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100分)商业敏捷性(30%)企业对数字化转型项目的协调处理和快速响应的能力水平:A:企业仅设置了处理数字化转型项目的专职岗位,由专门人员负责(20分)B:企业成立了数字化转型专职部门,并由管理层人员分管,开始由管理层进行决策分析与处理(40分)C:企业建立数字化转型项目集成处理分析平台,实

22、时监控企业相关商业活动情况(60 分)D:企业在设计数字化转型项目时,具备充分的协调分析能力,能清晰了解项目的商业价值和依赖条件(80分)E: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项目时,能快速对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变化做出相应,并不断优化改善项目的进行过程(100分)投资战略模型(30%企业为开展数字化转型,关于资金投入和投资战略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A:企业认识到数字化转型需要充足资金支持,有改善资金投入的规划(20分)B:企业制定针对数字化转型过程的投资计划,统筹资金分配和流向(40分)C: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投资方案,全面支持相关项目的进行(60分)D:企业建立投资风险管控快速试错机制,基于风险投资模式开发新型的

23、管控数字化转型项目(80分)E:企业总结数字化转型项目的历史经验,建立了系统的数字化转型的投资战略,指导项目进行(100分)组织结构(30%组织在线化(50%)企业在“组织在线化”方面所做的工作或取得的阶段性成就:A:企业意识到使用网络等信息化手段进行组织活动的重要性,开始部署相关准备活动(20分)8一级指标及权重二级指标及权重三级指标及权重采集项及得分B:企业利用信息化网络设施实现组织关系的在线化,可以迅速准确查找相关资源信息(40分)C:通过专业级的企业邮箱、论坛等方式实现组织行为的在线化,帮助员工在线进行相关活动(60分)D:通过建立企业日志等方式实现组织业务的在线化,助力员工透明化的处

24、理相关业务流程(80分)E:企业整合组织关系、行为和业务等方面,建设在线化的组织生态,实现全新的工作方式(100分)敏捷团队(50%)企业的研发团队对研发需求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快速响应的能力水平:A:员工在企业各部门之间流转任职十分困难,研发团队基本上没有响应能力但是有响应规划(20分)B:企业员工在关键项目和核心部门之间进行流动,在多个研发队伍中承担任务(60 分)C:企业员工能根据研发任务的需要,在所有的业务项目和业务部门之间均能实现快速的流转和任职(80分)D:企业研发团队能够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快速响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作出快速决策(100分)人员(40%人才培育创新(100%)企

25、业在员工能力水平提升和人才培育创新方面的能力水平:A:企业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员工能够充分投入工作,增强专业技能(20分)B:企业定期开展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技能培训和知识宣贯,提高员工工作能力(40分C:企业搭建员工能力评估分析的信息化系统,让员工了解自身的数字化工作能力水平(60分)D:企业建立专门的人才梯度培养规划,根据员工能力阶段的不同提供不同的能力升级途径(80分)E:企业能够激励员工自我提升,与企业的培养规划相结合,鼓励员工在更多领域提升工作能力(100分)基础建设(50%)工业软件(20%)研发设计软件部署(30%)CAD/CAE、EDA或其他专业研发设计软件在企业研发设计环节的占

26、比:A:0-20% (20分)B:(20%,40% (40分)C:(40%,60% (60分)D:(60%,80% (80分)E:80%以上(100分)生产管控软件部署(40%)MES、SCADA、APS或其他类别的工业软件在企业生产业务流程的占比:A:0-20% (20分)B:(20%,40% (40分)C:(40%,60% (60分)D:(60%,80% (80分)E:80%以上(100分)经营管理软件部署(30%)ERP、CRM或其他类别的工业软件在企业经营管理环节的占比:A:0-20% (20分)B:(20%,40% (40分)9一级指标及权重二级指标及权重三级指标及权重采集项及得分C

27、:(40%,60% (60分)D:(60%,80% (80分)E:80%以上(100分)智能工业设备(20%智能化产线与设备(25%)企业中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产线或其他具备数据采集处理功能的生产设备/产线的数量占比:A:0-20% (20分)B:(20%,40% (40分)C:(40%,60% (60分)D:(60%,80% (80分)E:80%以上(100分)智能传感与控制设备(25%)企业中与生产控制系统或制造执行系统直接连接的传感、控制设备的数量占比:A:0-20% (20分)B:(20%,40% (40分)C:(40%,60% (60分)D:(60%,80% (80分

28、)E:80%以上(100分)智能物流与仓储设备(25%)企业厂内自动化物流设备与仓储设备的数量占比:A:0-20% (20分)B:(20%,40% (40分)C:(40%,60% (60分)D:(60%,80% (80分)E:80%以上(100分)智能检测设备(25%企业中数据自动采集检测设备的数量占比:A:0-20% (20分)B:(20%,40% (40分)C:(40%,60% (60分)D:(60%,80% (80分)E:80%以上(100分)互联互通(20%)IT网络覆盖(50%)企业在所有的办公和生产区域中,IT主干网的覆盖情况:A:覆盖部分办公区域,生产区域覆盖率低于20%(20分

29、)B:覆盖部分办公区域,生产区域覆盖率低于30%(40分)C:覆盖部分办公区域,生产区域覆盖率在30%-50%之间(60分)D:覆盖部分办公区域,生产区域覆盖率在50%-80%之间(80分)E:覆盖部分办公区域,生产区域覆盖率在80%以上(100分)OT网络覆盖(50%)企业的生产车间和生产现场中,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和无线网络的覆盖率:A:0-20% (20分)B:(20%,40% (40分)C:(40%,60% (60分)D:(60%,80% (80分)E:80%以上(100分)10一级指标及权重二级指标及权重三级指标及权重采集项及得分集成平台(20%)标识解析(20%)企业建设有工业互联

30、网标识解析企业节点,有物品和数据注册为标识且可有效解析比例:A:0-20% (20分)B:(20%,40% (40分)C:(40%,60% (60分)D:(60%,80% (80分)E:80%以上(100分)泛在连接(20%)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能够连接的各类生产要素(人员、机器设备、物料等)比例:A:0-20% (20分)B:(20%,40% (40分)C:(40%,60% (60分)D:(60%,80% (80分)E:80%以上 (100分)数据管理(20%)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在数据管理方面的能力水平:A:有数据管理的规划(20分)B:能够对生产经营和运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传输与存储,

31、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数据处理工作(40分)C:能在进行传输与存储的基础上,对海量数据进行清洗、集成、可视化等处理(60 分)D:初步进行厂内云端的部署建设,建立了基于云计算架构的数据库,可以在云端进行数据管理工作(80分)E:可以在靠近设备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进行数据存储、预处理等工作,并与云端的数据管理形成协同(100分)分析建模(20%)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在模型分析和知识积累方面的能力水平:A:能够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历史、实时、时序数据等进行简单分析工作,但不具备建立模型的能力(20分)B:具备基于工业机理的数据分析能力(40分)C:能够基于业务流程建立分析模型,基于数据学习与训练,诊断

32、目前存在的问题(60 分)D:能够基于模型的优化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总结企业生产经营、运营管理等经验, 形成知识(80分)E:能够实现知识的固化、积累和复用,指导后续业务流程的进行(100分)应用开发(20%)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在构建应用开发环境方面的能力水平:A:有构建应用开发环境的规划(20分)B:平台能够为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生产运营等环节提供开放的应用开发环境(60 分)C:可以集成供应链上各企业的业务环节,为多个企业提供应用开发框架和开发工具(80分)D:能够将相关的知识、经验等固化为可移植、可复用的工业微服务组件库,供开发者调用(100分)安全保障网络信息企业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

33、能力水平:11一级指标及权重二级指标及权重三级指标及权重采集项及得分(20%)安全(40%A:企业意识到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的重要性,有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防护的强烈意愿,但尚未开展具体行动(20分)B: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安全监控,可以实时了解网络信息的运行状态(40分)C:企业针对网络信息安全采取分区保护、加密、备份等技术措施,能够抵御相关的恶意攻击(60分)D:企业通过网络信息安全认证,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和数据分析,实现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的自动识别和预警(80分)E:能够基于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的自适应和自优化,对潜在安全隐患自动解决(100分

34、)设备设施安全(30%企业在保障设备设施安全方面的能力水平:A:企业意识到设备设施安全防护的重要性,有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防护的强烈意愿,但尚未开展具体行动(20分)B:企业针对部分设备设施制定了安全措施,实施了电源保护、关键数据备份等安全技术手段(40分)C:企业针对绝大部分设备设施的使用过程,由相关技术部门协同生产部门制定安全操作流程,配套安全防护措施,采取防泄漏、电源保护以及冗余备份等安全技术手段(60 分)D:可以与设备设施运维管理等系统集成,通过设备设施运行数据的分析,监控运行状态,判断当前是否存在安全问题(80分)E: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潜在安全隐患的识别和预警

35、,保障安全生产的进行(100分)安全管理机制(30%企业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方面的能力水平:A: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转型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开始着手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 但尚未形成成果(20分)B:企业开展了网络、信息、设备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40 分)C:企业设立了网络、设备、控制、数据等相关的安全管理岗位,定期开展安全检查(60分)D:企业成立了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专职部门,建设安全管理制度,构建安全策略(80 分)数据驱动服务(30%产品服务创新(35%网络化的设计创新资源(25%企业分布式研发设计体系的应用水平:A:所有产品及服务均在本地进行研发设计,开始规划建立分

36、布式研发设计体系(8 分)B:企业开始着手进行分布式研发设计体系建立的前期工作,例如异地配备设施和相应研发团队等(16分)C:企业的分布式研发设计体系处于初级建设阶段,部分核心产品及服务、业务流程实现了异地分布式研发设计(24分)D:企业的分布式研发设计体系基本建成,可以覆盖绝大部分产品及服务、业务流程的研发设计过程(32分)E:企业的分布式研发设计体系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例如及时的沟通机制、问题反12一级指标及权重二级指标及权重三级指标及权重采集项及得分馈机制等,大大提高研发设计效率(40分)企业应用在线化网络平台进行研发设计的能力水平:A:企业大部分产品采用线下协作模式,开始做在线化的协作

37、方式规划(6分)B:企业开始着手进行建立在线协作模式的前期工作,如设备上云、扩大网络设施覆盖率等(12分)C:企业通过使用在线协助软件等方式实现部分产品的协作式研发(18分)D:企业建设有集成的在线协作平台,可通过论坛、社区等多种在线协作平台或方式, 实现绝大部分产品的协作式研发(24分)E:企业能够实现在线协作平台不断更新优化,充分调动设计创新资源,使产品研发过程更加高效、可靠(30分)企业对研发项目进行集成管理的能力水平:A:企业的研发设计过程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开始着手研发项目集成管理规划(6分)B:企业研发项目可以进行单独的研发设计管理,项目之间无法进行集成管理(12分C:企业建设

38、或购买简单的研发设计管理软件,可以针对较为简单的研发项目进行集成管理(18分)D:企业建设有集成的研发设计管理平台,可以实现所有研发项目的集成管理(24分E:与产品运维等系统集成,企业的研发设计管理平台可以实现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30分)数据驱动的产品研发策划(25%)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对客户需求洞察掌握的能力水平:A:不涉及,开始对客户需求洞察掌握进行规划(10分)B:在产品处在前期设计和策划阶段时,能够准确把握客户关于产品和服务本身特征和卖点的需求,并将需求转化到产品设计过程中;对于已经上市的产品,通过分析产品目前特性与满足客户需求之间的差距,实现对产品和服务的调整和优化(20分)

39、C:根据客户反馈的使用或体验数据,建立产品需求分析模型,基于模型的分析结果可发现产品使用中存在的问题(30分)D:基于产品的属性、销售和使用等数据,建立产品需求的预测模型,对其进行分群刻画和数据挖掘,正确预测客户潜在的产品需求(40分)E:结合售后服务响应需求、售后服务便利性需求、产品新特性需求,可以实时优化产品创新方案(50分)企业在产品规划方面的能力水平:A:企业缺乏体系化的产品规划过程,开始进行体系化产品规划准备(10分)B:企业设立兼职人员,能够对与产品相关的竞争对手、相关技术趋势等信息进行初步调研和分析记录(20分)C:企业成立专门的产品规划团队,基于产品需求的把握,进一步的对产品市

40、场细分市场机会与风险等进行分析,判断产品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0分)D:企业能够基于自身技术实力和发展方向等条件,制定出能把握市场机会、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创新目标(40分)E:企业能够基于产品创新目标,制定相对应的产品组合、产品技术路线、具体产品定义以及业务策略与资源计划,促进产品规划向产品创新目标进行(50分)数字化的企业在进行产品数字化设计时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的能力水平:13一级指标及权重二级指标及权重三级指标及权重采集项及得分产品研发设计(25%A:采用了数字化产品设计工具,初步实现了产品设计参数的可视化(10分)B:可以将产品的工艺描述信息、制造属性信息和管理属性信息等集成到统一的实体模型上,实现产品定义数据信息的集成(20分)C:基于设计数据,建立有设计审核模型,能够对设计方案的质量进行识别和判断(30 分)D:能够对当前设计状态与设计目标进行实时对比分析,动态监测产品设计过程,对设计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预警(40分)E:根据产品的设计经验数据建立设计知识库,为后续类似产品的设计过程提供参考,辅助形成最优的设计方案(50分)企业在进行产品模型的仿真验证时对先进工具、系统以及技术的应用能力:A:采用了数字化模拟仿真工具,实现对产品的属性和功能等方面的分析仿真(10分B:建立较完善的单元库和材料库,实现对产品多维度以及动态的分析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