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查哈阳乡中学 史雅娟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是生物与环境这一主题的重点知识,设计和实施好本节的教学,把握好时机,对学生进行生态知识和环境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认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连食物链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学会将
2、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2.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3.教学媒体: 相关课件、实物投影。二、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2.学法指导: 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乐学、活学、会学。三、教学过程(学生课前准备)课前学生记下自己当天所吃的食物,写出每一种食物分别来自哪一种动物或植物。另找一张纸列出这些生物名称以及这些
3、生物还能吃哪些生物或被哪些生物所吃。用箭头连成一个食物网,别忘了写上自己的名字。引言: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首先为学生播放原始森林的音像资料,并配以旁白:森林中高大的树木、不知名的花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枝叶间的阳光、远处的溪水。这各种生物之间以及各种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张无形的“生命之网”,而且“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什么呢?精美的画面、亲切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人新课。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画面,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一些身边的生态系统例子。那么,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员组成的呢?学生分析课本上提供资料并分组讨论:左图中树、昆虫和啄木鸟
4、之间的关是怎样的?右图中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得出结论。教师进一步提出质疑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没有分解者,自然界会怎样?而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还有其他成分吗?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2.食物链和食物网 对食物链要领的形成,可以列举一些谚语,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蝗螂捕蝉,黄雀在后等。这生物之间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联系、形成这样的矛盾冲突呢?不言而喻,为了食物,人们就把生物彼此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活动:编织一张食物网)根据课本“观察与思考”中生态系统中显示的
5、生物,教师给一些学生每人分一个扮演的角色,将几根线的一头拿在手里,将另外一头放到与他所扮演的生物相关的其他生物(同学)上。这样就可很形象地看出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接,形成了食物网。接着,教师再去除食物网中的一生物,任何拿着与该种生物有关的同学都要把拿着线扔掉。学生观察、思考:去除这一生物后,有多少其他生物受到了影响?这一活动说明生物网中每种物有什么重要性?由此可让学生明白,在生命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教师检查课前布置的课本第25页“进一步探究”用实物投影仪来展示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食物种类却定的食物网。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
6、,师生一起归纳出:生物的数量处在动态变化中,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之后一定会得出结论: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好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才强,才不容易被破坏。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学生观察课本第26页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后共同得出结论: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随后,教师举出著名的有毒物质造成危害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4.归纳总结 本节课讲述四个内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爱护生物,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