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主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课 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郑州市二七区邱砦小学 张海霞
【学习目标的设置】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相关描述
能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3、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旨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
(二)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三)评价任务:
任务1:小组合作,对12个桃子分给三个小猴总结出不同的分法。
任务2: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学习过程预设】
一、复习(乘法口诀)
( )×2=12 4×( )=16
5×( )=15 3×( )=21
( )×6=18 ( )×5 =25
设计思路:复习乘法口诀,为新课的用口诀求商做准备。
二、新课
1.学新:引导提出问题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师:请一位同学读读题,问:分几个桃?怎么分?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小组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预设一:减法
第一只小猴分3个,那么就是12-3=9
第二只小猴分3个,那就是9-3=6
第三只小猴分3个,那就是6-3=3
第四只小猴分3个,那就是3-3=0
四只小猴正好分完
预设二:加法
1只分3个,3
2只分6个,3+3=6
3只分9个,3+3+3=9
4只分12个,3+3+3+3=12
教师:同学们用加减法都能算出12÷3=4,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就想了这么多好办法来帮助妈妈。那么同学们,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选择用哪种方法来分桃子呢?哪种方法最简便直接?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最简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板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提问:怎么求?生自由发言
小结:用乘法口诀求商,先想几和几相乘得几?再想对应的乘法口诀,确定商是几。出示例题1:
12÷3=( ),先想,3和几相乘得12?用哪个乘法口诀?
三(四)十二
那么,12除以3就等于4.
【评价要点】经历分桃子的过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小组的方法,并讨论哪种方法更加简便。
三、练习
1.练习五的第1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习五的第2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习五的第3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本节课的目标基本达成。
本节课在教学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背诵了两遍乘法口诀,然后练习了几道乘法口诀口算题。从复习题的练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今天学习的内容一定和“乘法口诀”有关。
从今天一节课的教学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但仍有个别孩子没有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思路。反思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在教学时,没有给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一环节教学过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