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安全培训中心
二0一二年 期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论
文
学员: 学号:
2012年9月19日
浅论矿井水害防治
【摘要】矿井在建设与生产过程中,都可能在井下遇到渗水和涌水现象。一般用水泵把井下水排到地面,如果井下突然与古井老窖、旧巷、石灰岩溶洞等积水区域连贯,水不断涌入井巷,原排水能力不够时,则会使矿井淹没,人员伤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矿井防治水就是为防止并治理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入矿井、巷道、采区,危害采矿工作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矿井 防治水 危害 治理 措施
一、矿井水来源
1、老空水:是过去采煤后形成的老巷采空区,地面地下长期汇集充满了水,就是矿井老空水。老巷积水是在矿井上部。一经透出,来势凶猛,短时间内淹没矿井,危害很大。要特别注意调查矿区老窑开采情况,填图标注位置和估算积水量,确定与矿井开采的安全关系。
2、地层水:主要是含水层,石灰岩溶洞,这种水源分布很广,含水量很大,一旦透水就会造成淹井事故。
3、断层水:断层水是由于地质变化出现断层后,将含水层的水沟通,掘进碰到断层往往有大量水透出,造成淹井事故。
4、钻孔水:是勘探工作中留下来的问题,有的钻孔没有按规定封孔,造成钻孔积水,有的钻孔穿过了多种岩层,含水层的水透入钻孔,掘进遇到钻孔时就会发生透水淹井事故。
5、地面水:地面水对井下威胁很大,是雨季洪水倒灌井下淹井,如地面河流、水库、塌陷区裂缝渗水入井,要严加防范。
二、矿井水害发生的原因
1、没有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
矿井在突水事故前,有明显预兆,但为了早出煤、多挣钱,仍不采取措施,还强令工人继续掘进。
井底水仓长期不清理,致使容量减小或水泵排水能力不足,在矿井发生突水时涌水量大于排水能力,眼看着矿井被淹。
2、水文地质情况不清。
煤矿水文地质情况不清,资料不全,对地下水、老塘水心中无数,就盲目开井或采掘。
积水巷道位置测量错误或资料遗漏、不准。
知道有水源,但对其赋存状况及补给关系不清楚特别是构造复杂、断层较多、老窑分布较广的地区,对水源位置不清,却盲目掘进,结果酿成突水事故。
3、没有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
领导和作业人员思想麻痹,存在侥幸心里。图省事,怕麻烦,井巷已接近老空、充水断层、陷落柱、强含水断层,还不探水放水,结果造成突水事故。
4、防排水工程质量低劣。
矿井防水闸门长期不检修,已经失效,出水时不是关不上,就是不起作用。
矿井挡水墙打在浮煤上,两边不掏槽,水压一大就被冲垮。
煤矿工业用水管线泄漏,长期不处理,在低洼处和塌陷处大量积水,造成事故隐患。
5、无序开采,先天不足。
煤矿井口位置选择不当,紧靠河流、湖泊,个别井口标高过低,遇有地面洪水必然倒灌井下。
井口位置设计不合理,接近强含水层等水源,施工后在矿压和水压的共同作用下,围岩发生突水。
保安煤柱、防水煤柱上滥采滥掘,甚至已与大矿贯通,一遇雨季时洪水从煤窑灌入大矿井下,造成事故。
6、职工安全意识浅薄,技术素质不高。
矿井发生突水事故强已有明显预兆,但职工缺乏安全意识或经验不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和采取相应措施。
矿井上山巷道发生冒落,里面有大量的水、煤、矸等杂物,而工人处理时竟从下往上扒,导致突水而被淹没。
工人见溜煤眼被堵,竟用水冲,致使眼内大量积水,有些透水事故就是捅溜煤眼时发生的。
三、矿井水害防治措施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矿井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防治水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防治水的技术管理工作。
制定严谨的水害防治预案、探放水设计方案等,并认真贯彻落实。
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建立专门的探放水作业队伍。
2、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采取“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
“预测预报”是指查清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对水害作出科学地分析判断和评价。
“有疑必探”是指根据预测预报评价结论,对可能构成水害的区域、地点,采用钻探、物探、化探等综合技术手段查明水害隐患。
“先探后掘”是指首先进行综合探查排除水害威胁。确认巷道掘进前方没有水害隐患后,再掘进施工。
“先治后采”是指根据查明的水害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排除水害威胁后,再安排回采。
防治水五项综合治理措施:
“防”是指合理留设各类防隔水煤(岩)柱和修建各类防水闸门或防水墙等,防隔水煤(岩)柱一旦确定后,不得随意开采破坏;
“堵”是指注浆封堵具有突水威胁的含水层或导水断层、裂隙和陷落柱等通道;
“疏”是指探放老空水和对承压含水层进行疏水降压;
“排”是指完善矿井排水系统,排水管路、水泵、水仓和供电系统等必须配套;
“截”是指加强地表水(河流、水库、洪水等)的截流治理。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和极复杂的矿井,在地面无法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充水因素时,还必须坚持有掘必探。
3、加强职工的安全生产素质教育,熟知水害的预兆特点和处理措施。
当发现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点有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水叫、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渗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预兆时,必须停止工作,采取措施,立即报告矿调度室,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教育职工熟知矿井避灾路线,如果井下发生突然透水,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往低处跑,按照避灾路线迅速往高处出井,迅速脱险。
四、结论
煤矿水害事故发生和其他事故发生一样具有随机性、突发性等特点,原因都较为复杂,也有人、环境以及其它因素共同造成。透水事故来势凶猛,危害很大,损失惨重。但只要我们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有效的安全措施,煤矿水害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