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九年级语文专题复习资料随州相关的古诗文 一、李白笔下的随州1.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胡公身揭日月,心飞蓬莱。别酒寒酌,醉青田而少留;梦魂晓飞,度渌水以先去。恨不得同栖烟林,对坐松月。乘春当来,且抱琴卧花,高枕相待。诗以宠别,赋而赠之。2.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并序 雄略迈古,高文变风。 爽朗太白,雄光下射。秀骨岳立,英谋电断。丸剑挥霍,3.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 张英风于古今,雪大愤于天地。风号吴天,月苦荆水,琴清心闲。参列雄藩,大举天兵。照海色于旌旗,肃军威于原野。扫妖孽于幽燕,斩鲸鲵于河洛。4.题随州紫阳先生壁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喘息餐
2、妙气,步虚吟真声。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楼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5.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郎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6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节选)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东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
3、遥。7.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并序(节选)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之。思亲遂行,流涕惜别。今圣朝已舍季布,当徵贾生,开颜洗目,一见白日,冀相视而笑於新松之山耶?作小诗绝句,以写别意。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宁知丧乱後,更有一珠归。二、 欧阳修笔下的随州周郊彻楚炯,旧相拥新旌,路昔青山在,人今白首行。问农穿稻野,侯节见梅英,膘组人稀识,偏应邸吏惊。欧阳修有关随州的文言文李秀才东园亭记修友李公佐有亭,在其居之东园。今年春,以书抵洛,命修志之。李氏世家随。随,春秋时称汉东大国。鲁桓之后,楚始盛,随近之,常与为斗,国相胜败。然怪其山川土地,既无高深壮厚之势,封域之广与郧、蓼相介,才一二百里,非有古强诸侯制度
4、,而为大国,何也?其春秋世,未尝通中国盟会朝聘。僖二十年,方见于经,以伐见书。哀之元年,始约列诸侯,一会而罢。其后乃希见。僻居荆夷,盖于蒲骚、郧、蓼小国之间,特大而已。故于今虽名藩镇,而实下州,山泽之产无美材,土地之贡无上物。朝廷达官大人自闽陬岭徼出而显者,往往皆是,而随近在天子千里内,几一百年间未出一士,岂其庳贫薄陋自古然也?予少以江南就食居之,能道其风土,地既瘠枯,民给生不舒愉,虽丰年,大族厚聚之家,未尝有树林池沼之乐,以为岁时休暇之嬉。独城南李氏为著姓,家多藏书,训子孙以学。予为童子,与李氏诸儿戏其家,见李氏方治东园,佳木美草,一一手植,周视封树,日日去来园间甚勤。李氏寿终,公佐嗣家,又
5、构亭其间,益修先人之所为。予亦壮,不复至其家。已而去客汉沔,游京师。久而乃归,复行城南,公佐引予登亭上,周寻童子时所见,则树之蘖者抱,昔之抱者,草之茁者丛,之甲者今果矣。问其游儿,则有子,如予童子之岁矣。相与逆数昔时,则于今七闰矣,然忽忽如前日事,因叹嗟徘徊不能去。噫!予方仕宦奔走,不知再至城南登此亭复几闰,幸而再至,则东园之物又几变也。计亭之梁木其蠹,瓦甓其溜,石物其泐乎!随虽陋,非予乡,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公佐好学有行,乡里推之,与予友善。明道二年十月十二日记。【翻译】我的朋友李公佐有一座亭子,修建在他居处的东园里。今年春天,他写了封信到洛阳,要我为这座亭子写篇文章。李氏的先祖在
6、随州。随,春秋时代称为汉东大国。鲁桓公之后,楚国开始强盛,随临近楚国,经常与楚国发生争斗,两国互有胜败。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随的山川土地既没有高峻深幽雄壮厚实的地势,分封的疆域广度和郧、蓼相当,只有一二百里,也没有古代强大的诸侯去约束礼法,却成为大国,这是为什么呢?它在春秋时代,也不曾和中原会盟交流修好。僖公二十年,才在经书上看到,因为被讨伐而被记录在书上。哀公元年,才约合在诸侯之列,只是一次会盟就停止了。那以后就很少见到。随国居于偏僻的荆州蛮夷之地,大概在蒲骚、郧、蓼小国之间,相对较大的罢了。所以在现在,虽然名义上设为藩镇,但它实际上小于一个州,山泽生产不出优良的木材,土地生产不出优良的作物
7、。从闽地这样的边远山区出来的并在朝廷显贵的达官贵人,比比皆是,而随地靠近天子千里之内,几乎一百年间没有出过一个士人,难道是它贫瘠偏远自古就是这样吗?我小时候在江南生活,能够说出那里的风土人情,土地已经很贫瘠了,百姓供给生活不舒适愉悦,即使丰年,望族富裕之家,也不曾有树林池沼的乐趣,作为年终休闲的嬉戏之所。只有城南李氏是名门望族,家里有很多藏书,教导子孙学习。我是孩童的时候,和李氏家的几个孩子常在他家嬉戏,看到李氏正修理东园,树木花草,都是亲手种植,向四周看看那些园子边上的树木,每天都很勤劳地来园子中打理。李氏去世后,李公佐继承了家业,又在东园里构筑了亭子,更好地修补了先人所建的园子。我也长大了
8、,不再到他家了。不久(我)离开,客居汉沔,游学京师。很久之后才回来,再次到城的南边,李公佐带着我登上亭子,我向四周寻找小时所看的景物,被砍伐后重新长出的新树已经有合抱之粗了,以前可以合抱的大树现已经砍去长出新芽了,茁壮生长的草现已经长成一丛丛的了,先生根的现在已经长出果实了。问起以前那些一起玩耍的孩子,现在都已经有了孩子了,和我的孩子同龄。我们互相倒数过去的时日,到现在已经十九年了,然而这一切都恍惚如昨天的事情,于是大家慨叹徘徊不能离开。唉!我因做官而四处奔走,不知道再到城南登上这个亭子又会相隔几年啊,如果侥幸再到,那么东园的景物又会有几次变化了。估计亭子的梁木那时候该蛀了,瓦壁多么光滑,石头
9、也裂开了吧!随州虽然偏远,不是我的家乡,然而是我成长的地方,怎么能忘记对随州的感情呢!李公佐好学有德行,乡里人推崇他,他和我很要好。明道二年十月十二日写(下了这篇文章)。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其敝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
10、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固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故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
11、,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注释】记旧本韩文后,作者为欧阳修,主要写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后发愤图强,功成名就后十分感激这本文集的事。【翻译】我年幼时家住汉东,汉东地处偏僻闭塞没有什么有学问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只是)州郡南边有一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叫李尧辅,十分爱好学习。我在儿童时期,常常到他家玩耍,看见他家墙角一只破烂的竹筐里贮藏着一些旧书,我打开它来看,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它们已经乱七八糟
12、没有次序。于是向李氏求取这部书回家,(认真仔细地)阅读它们。发现该书见解深刻而且雄奇博大,但是,我因年纪还小,不能全部探究它的意义,只是看见它浩然无边,如此可爱。这个时候,天下求学的人,以杨忆、刘筠的作品为标准的“时文”,能作好这种文章的人就能科考高中,获得名声,并用来夸耀当时,未曾有说起韩愈的文章的。我也是刚刚才考中进士,在礼部以诗赋为职业。十七岁时,参加州试,被有司取消录取资格。我于是拿出所珍藏的韩愈的文章来重新阅读,就忍不住喟然长叹道:“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就奇怪当时的人不说及韩愈之文,而自己也没有来得及学习它们,只是时常一个人在心中默念着,认为正好通过考取进士取得俸
13、禄来赡养双亲,如果取得俸禄了,就要尽力于韩愈的这些文章,以便实现自己的夙愿。过了七年,我考中进士及第,在洛阳做官。当时,尹师鲁这些人都还在,于是我们就一起写作古文,就拿出所收藏的昌黎集来修补连缀它。又向别人家索取所拥有的旧版本来校对审定它。那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地趋向于写作古文,韩愈的文章就流行于世,到今天大概有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非韩愈不学了,可以说是盛事了啊!啊!道,本来有流行很远却在眼前被限止,也有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被看重的现象。不仅仅是世俗的喜欢或厌恶它让它这样的,也有它理当如此的方面。所以,孔子、孟子会惶恐不安于一时,却成为千世万代学习效法的师表。韩愈的文章,被埋没不被人看重达
14、二百年之久,但到今天被普遍重视。这又不止是喜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也许是它时间久了意义更显明,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虽然暂时被埋没,但最终会永远光耀下去,那“道”也是这样。我开始得到韩愈的文章,是在它们被埋没被废弃的时候。我本来知道它们不能足够用来追逐时代所喜好的以求取权势和好处,在这时去学习它,我所做的哪里是因为急于追名逐利呢?也只是久已有志于此罢了!所以,我为官,晋进时,我不会为之高兴;降退时,我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先已定下了,而所学习的应该这样啊。三、韩愈笔下的随州自袁州还京行次安陆,先寄随州周员外行行指汉东,暂喜笑言同。雨雪离江上,蒹葭出梦中。面犹含瘴色,眼已见华风。岁暮难相
15、值,酣歌未可终。【注】这首诗见全唐诗三百四十四卷。汉东,即随州。蒹葭,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多生于水边。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作者以蒹葭喻自己漂泊宦游的处境。梦,指云梦古泽,诗人路经之地。瘴色,指南方瘴疠地的雾气,这里因瘴疠患病的气色。有史料称韩愈之所以北归长安途中滞留安陆,是因为他患病在安陆小憩。华风,一说中原的风俗;一说晴朗时日的天气。宋书鲁爽传:“(鲁爽)幼染殊俗,无复华风。”这里指久遭贬谪后愉快的心情。岁暮,寒冬,一年最后一段时间。相值,相遇。酣歌,尽兴歌唱。【题解】唐本云:“自贬所蒙恩袁州除官还京,凡多六字。”周君巢,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进士,曾任随州刺史。唐德
16、宗贞元十三年,韩愈跟随宣武节度使董晋,被辟为汴宋颖亳观察推官。当时周君巢也在董晋幕中。贞元十五年二月,董晋死后,韩愈护送董晋丧柩西归。“既出四日,宣武军乱,杀行军司马陆长源。公作汴州乱二章云: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健儿争诱杀留后,连屋累栋烧成灰。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兴衰。又曰:母从子走者为谁?大夫夫人留后儿。长源也。昨日乘车骑大马,坐者为趋乘者下。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9),唐宪宗派使者去凤翔将佛骨接到宫中,因为此事劳民伤财,韩愈上疏进谏。他说,东汉以来,一些帝王信佛寿命不长,有的弄得国家大乱,不得善终。宪宗大怒,韩愈几乎被杀,赖裴度、崔群解救
17、,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那时的潮州是偏远的不毛之地)。当韩愈到达离京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儿韩湘赶来陪同南行。为此他给韩湘写了一首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当年底,韩愈转任袁州刺史,袁州虽也属“下州”等级,在江西宜春,但比起广东潮州,地理及物质条件就稍微好些。不过,在唐宪宗心目中,韩愈还是很有学问与才干的,他让韩愈在袁州刺史的任上过渡了很短一段时间,便下诏将他调回京城,升任国子祭酒(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韩愈由江西北归长安,路过安陆,急切希望见到过去的好友、老同事周君巢,因此作此
18、诗寄给他。韩愈另有诗寄随州周员外:“陆孟丘杨久作尘,同时存者更谁人。金丹别后知传得,乞取刀圭救病身。”这首诗作于韩愈经安陆西归长安路途。唐 柳宗元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宗元以罪大摈废,居小州,与囚徒为朋,行则若带纆索,处则若关桎梏。” 唐人编辑的韩愈诗集有题注:“自贬所蒙恩袁州除官还京,凡多六字。”【翻译】接到皇帝召我回京的诏命,我便急匆匆赶着回长安,这不,数日间便已经快到汉水东边的随州了。心情特别高兴啊,听惯了南方蛮荒之地的少数民族语言,终于可以听到久违的中原声音,渡过长江的时候,正值雨雪交加,云梦泽边,蒹葭苍苍,白茫茫一片,与雨雪融为一体,虽然我因久在南方瘴疬之地染病添置留安陆,我却很欢喜
19、,这里毕竟到了中原呀,寒冬即将过去,奏即将到来,多么希望马上与你重逢啊,咱们载歌载舞,闹他个天昏地暗,别让快乐的歌声停下来呀。3.赏析 作者在这首诗中着力勾画两种心情:一是与周君巢的亲密无间有友情;一种是结束贬谪生活、重新回到长安的喜悦欢快的心情。前四句重点在描写自己回归长安的过程和心情。“行行指汉东”,“行行”就是风雨兼程、一路轻骑快马赶路的意思,充分流露作者急切回归的心情。“雨雪离江上,蒹葭出梦中”,勾勒索出一幅风雨兼程的的回归图,与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后四句着重写与周君巢的友情。层次分明,亲昵之状如在眼前。尹公亭记 曾巩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
20、也。然而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所以与人同其行也。人之于君子,潜心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目而无穷者,所以与人同其好也。内有以得诸己,外有以与人同其好,此所以为先王之道,而异乎百家之说也。随为州,去京师远,其地僻绝。庆历之间,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河南尹公洙以不为在势者所容谪是州,居于城东五里开元佛寺之金灯院。尹公有行义文学,长于辨论,一时与之游者,皆世之闻人,而人人自以为不能及。于是时,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学,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故其居于随,日以考图书、通古今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茇而嬉,岁余乃去。既去而人
21、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州从事谢景平刻石记其事。至治平四年,司农少卿赞皇李公禹卿为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庳益狭,斩材以易之,陶瓦以覆之,既成,而宽深亢爽,环随之山皆在几席。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 盖尹公之行见于事、言见于书者,固已赫然动人,而李公于是又侈而大之者,岂独慰随人之思于一时,而与之共其乐哉!亦将使夫荒遐僻绝之境,至于后人见闻之所不及,而传其名、览其迹者,莫不低回俯仰,想尹公之风声气烈,至于愈远而弥新,是可谓与人同其好也。则李公之传于世,亦岂有已乎!故予为之书,时熙宁元年正月日也。【注释】景祜三年(公元1036
22、年)欧阳修的另一好友尹洙也贬到随州。居城东五里开元佛寺金灯院,随州学者争相造访请教。第三年,尹洙离开随州,随州文人为怀念尹洙,将其会友的茅亭称为“尹公亭”。予以维修保护。尹洙(10011047年),字师鲁,河南(今洛阳市)人,举进士,历知光泽、伊阳等县,颇有政治才能。 茇:在草间住宿【翻译】君子对于自己,只需要自己确有心得就行了,并不是对社会上怎样评价自己还有所乞求。然而孔子说“君子痛恨到死时却名声还不显扬”,是因为要让世人同自己的行为一个样。人们对于君子,只需要内心敬服就行了,并不是对在社会上怎样再去推崇他还有所打算,然而仍有人在旌表君子的住处,用君子的名字作乡的名字,想让君子的美名、风范、
23、气节、功业显现在世人的视听面前,永无止境,这是因为想让世人同自己的敬仰一个样。在本人能有办法使自己确有心得,在社会能有办法让世人和自己的敬仰一个样,这正是用来构成古代圣明帝王的行事准则,而与诸子百家的主张不同的地方。随地作为一个州,距离京城很远,那地方偏僻,几乎与外界隔绝。在庆历年间,起居舍人兼直龙图阁河南人尹洙公,因为受到掌权的小人的排挤,被贬官到这个州来,居住在州城东面五里处的开佛寺中的金灯院。尹公具有高洁的品行和身后的学问,在辨析论争方面很擅长,一时间与尹公交游的人,都是世上的名流,可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赶不上尹公。在这段时间,尹公的名声震动天下,而他所学的东西,在于不因贫富贵贱死生而动摇
24、自己的信念,所以他在随州居住,每天把考论图书、通明古今作为唯一要做的事情,而根本觉不出自己的官职已被贬黜了。他曾经在住处北面的小山丘上,在青竹和翠柏之间,用茅草搭建了一座亭子,用来休息和游玩,过了一年多才离开。他离开之后,随州人不忍心让亭子废弃毁坏,就经常修缮它,随之给它取名叫做“尹公之亭”。随州从事谢景平镌刻石碑记述这件事。到了治平四年,司农少卿赞皇人李禹卿公到这个州做太守,开始就着原有的基址,把低矮处增高,把狭窄处加宽,砍伐树木换掉旧亭,制造屋瓦铺上去,新亭修好后,既宽敞又高爽,环绕着随州的大小山峰都扑入坐在亭子里的人们的眼帘。又把旧亭撑立在北面,在这里随州人都能够表达他们对尹公的怀念之情
25、,又能获取游览观赏的美好享受。这年冬天,李公把亭子的绘图送到京师,嘱托我写篇记来记述这件事。大致来说,尹公的品行在事业上显现出来,言论在著述中表现出来,本来已经显赫动人了,而李公在修亭子一事上又扩大尹公的影响,岂是为了安慰随人的心而与他一起欢乐呢!而且还将这些荒遐僻绝之境让那些看不到它的人欣赏到它。传其名、浏览其迹的人,没有不低回俯仰观望的。想想尹公的风声气烈,越是久远就越感清新,这是他人同其所好的原因,然而李公得以被世人知晓,难道只是因为这个原因么。所以我替他写了这篇文章,此时为熙宁元年正月日。四故国长忆刘随州略谈刘长卿和他的诗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在灿若星汉的唐代诗坛上,除李
26、白、杜甫、白居易等巨擘外,还有一位与随州有着密切联系并极有成就的诗人刘长卿。 刘长卿(公元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及第,曾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后任随州刺史数年,官终任上,史称刘随州,其诗集也以刘随州集名之这是令随州人民至今还津津乐道和引为骄傲的。 刘长卿所处的中唐时代,正是唐诗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时,一大批流派不同、风格各异的诗人活跃于诗坛之上,有的以豪放雄浑取胜,有的以优雅恬适见长;有的寄情于田园山水,有的托志于塞外边疆。但刘长卿却没有随波逐流,步人后尘,而是在艺术的王国里另辟蹊径,自成一体。他所留下的500多首诗,大都音
27、调谐美,气韵流畅,淡泊简炼,工秀严整。由于风格相近,他与当时的另一著名诗人韦应物齐名,人称“韦刘诗派”。 同当时一些开明的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刘长卿也怀着一颗振兴家国、造福人民的勃勃雄心。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直言敢谏,“刚而犯上”,“多忤权贵”,在官场上虽然屡起屡仆,仍不改初衷。在随州任上,诗人已年近古稀,还豪迈地赋诗与友人共勉:“腰章许国丹心耿,露冕临人白发垂”(闻虞沔州有替将归上都汉东城寄赠),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刘长卿是写近体诗(格律诗)的能手,尤其五言诗更是独步当时,享誉身后,为历代所推崇,号称“五言长城”。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便是其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
28、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不过二十字,但容量却很大。有时间,有地点;有目睹也有耳闻;有羁留旅途的忧郁,还有出乎意料的喜悦。这些复杂的事物和情感,都被诗人巧妙地组织在这首小诗里,犹如一幅新颖别致的雪夜投宿图。二十个字中色彩、音声、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极为简练地勾勒了一幅荒村雪夜归人的图画,并烘托出了一种茫茫然无着落的惆怅感受。意脉流贯而又有变化,时间由日暮而入夜,空间由远山、近屋、门外到门内,二十个字安排得既精巧又不着斧斫之痕。随州的山川风物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据州志载,著名诗人沈全期、王维、李白、欧阳修、黄庭坚、梅尧臣、沈括等,都曾客居随州,并有诗赋传世,为随州增色不少。而刘长卿的名字
29、更是和随州紧紧地连在一起,激励我们为创造更加辉煌的现代文明而不懈努力。刘长卿在随州任刺史期间,写有9首诗,1篇文。这些诗文真实地反映他在随州的心情和处境。闻虞沔州有替,将归上都,登汉东城寄赠淮南摇落客心悲,涢水悠悠怨别离。早雁初辞旧关塞,秋风先入古城池。腰章建隼皇恩赐,露冕临人白发垂。惆怅恨君先我去,汉阳耆老忆旌麾。(闻虞沔州有替,将归上都,登汉东城寄赠)这是刘长卿到随州第一年所作的诗。其友虞某,调动工作,离任返京,刘长卿得到消息后,登汉东城楼抒发感想赠友。诗中表达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叨恩未报白发先垂的人生感慨。现在随州城区烈山大道北段涢水饭店一带,是古随州城墙的北门遗址。唐朝在此城墙上建有
30、谯楼,名迁仁楼。城门外护城河上有桥名迁仁桥。刘长卿任随州刺史的第二年,登上迁仁楼,写出登迁仁楼,酬子婿李穆一诗,全诗如下:登迁仁楼,酬子婿李穆临风敞丽谯,落日听吹铙,归路空回首,新章已在腰。非才受官谤,无政作人谣。俭岁安三户,余年寄六条。春芜生楚国,古树过隋朝。赖有东床客,池塘免寂寥。人生中的两次贬谪,让他尝尽现世冷暖。旅居各地期间多次遇到的战乱,又让他空有一身的抱负无从施展,转眼已到暮年,只能写诗寄情。他在随州的部分作品多为感伤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刘长卿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对景物作细致的描写,但他取于物象,而又不滞于物象。通过努力,他的诗有如绘的画面,有丰厚的意蕴,使人心旷神怡,能给人带来回味不尽的韵致。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送灵彻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更是让后人广为传诵。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