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2、能力目标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培养查阅、整理、提炼、汇报资料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3、情感目标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认同稳态在各个生命系统中的重要性,认同反馈调节在各个生命系统稳态调节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教学策略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教学策略:1、通过食物网和种间关系的复习,阐明生态系统的
2、自我调节能力,理解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2、通过资料分析,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达到会分析不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高低。3、结合生态缸的设计和制作讨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弹簧学生准备:生态缸(将生态缸写上名字交到讲台上,用一个大盒子装起来)。教学过程播放视频、引入新课图表分析得出结论进一步探究生物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展示图片,分析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生物圈2号。播放视频、引入新课:通过播放视频“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及几种主要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都不大,那是因为生物数量变化的较小
3、,那么如果数量变化较大,对生态系统是否有影响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并产生求知欲望。)图表分析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讨论有关问题。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对图表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为什么生物的数量变化较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就较小,生物的数量变化较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就这么大呢?并最终得出结论: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通过带领学生分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数据分析的能力。)进一步探究生物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提出问题:生态系统是怎样进行自我调节的?(以食物链“草兔狐”为例,要求学生思考讨论草、兔、狐的数量是如何变化的。)然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通过画曲线图引导学生
4、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1、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断发生变化的。2、各种生物的变化都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引出生态平衡的概念。展示图片,分析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分析指出:由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所以当生物数量在小范围波动时生态系统可以自我调节,但当生物数量波动较大时,就很难通过生态系统自我恢复了,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那么哪些因素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展示有关图片分析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通过图片给学生较强的视觉冲击,更容易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生物圈号:通过播放视频“生物圈号”,使学生理解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然后提出问题:我们
5、应该怎样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学生思考后畅所欲言,从而使教学回归到最根本的目的上来。(学习生物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我们和环境和谐发展,更好的为人类造福。)教学反思由于本节课联系生活紧密,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厚,而且在分析图表数据时,能够积极参与,达到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读数据的能力”的目标。教学的最后利用图片给学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播放“生物圈号”视频后,引导学生讨论,从而使教学的最根本目的回到生活。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习惯的养成之间还是有差距的,这要求我们教师在不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更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真正从行动上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