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网络舆论的本质.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964828 上传时间:2024-11-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舆论的本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舆论的本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舆论的本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网络舆论的本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网络舆论的本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网络舆论的本质、功能及影响王常柱,高晓宇(济南大学,山东 济南,250022;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摘 要:学界对于网络舆论的本质、功能、影响等方面的认知存在着诸多分歧。事实上,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具有本质的同一性,其特殊之处在于网络载体所导致的差异性,乃是一个以网民为主体、以网络为载体、以某一引人注意的社会事件为客体、以网民的共同意见为本体、以社会上的相关个人或群体为受体、以自下而上模式发生的信息传递过程。这个过程具有表达、评价、引导、监督四大功能,其对社会的影响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关键词:网络舆论;本质;功能;影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世纪

2、末,网络落户中国,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了网络时代。在后来的十数年间,网络及报纸、杂志和电视之后成为中国社会的“第四媒体”,而与之相伴而生的网络舆论也成为一种影响重大的舆论形态。然而,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却没有取得相应的同步发展,未能满足人们关于网络舆论认知的需要,因为这些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实践指导和应用层面,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这就直接导致很多研究沦为战术应用一类的指南,而缺乏理论深度”。1尽管如此,这些成果对于网络舆论研究、加深对其本质、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的目的,就是在充分借鉴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考察网络舆论的本质、功能及影响。收稿日期:2013518作者简介:王常

3、柱(1965),男,山东泰安人,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伦理。 高晓宇(1982),男,山西大同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一 网络舆论的本质从现有资料看,最早界定网络舆论本质的中国学者是谭伟。他认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2之后,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邓新民认为,网络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3王绍明断言,网络舆论是指“在网络媒体上形成和传播的公众关于各种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4靳霞指出,网络舆论“主要是公民通过网

4、络对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5曹茹、白树亮指出,“网络舆论,指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表达的舆论”。6上述定义表明,目前关于网络舆论本质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即一种静态的、封闭的,基于一定学科立场审视、界定事物的本质主义方法。这种方法清晰、便捷,能够容易地展现一个事物的本质。比如,在上述定义中,这种方法就清晰地展示出:网络舆论要么是“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或者总和,要么是“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或者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事实上,这种本质主义方法也存在于之前对于舆论本质的界定之中。例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舆论是社会上值得注意的相当数量的人对

5、一个特定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7现代汉语词典认为,舆论即是“群众的言论”。8在这个意义上,网络舆论是舆论的延伸,与传统舆论并无本质差别,其所以特殊,只是借助了新型的传播媒介而已。因此,本质主义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网络舆论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而是由一定网民群体借助于网络发表的、关于一定社会事件的、且对社会形成影响的共同意见和愿望。毫无疑问,本质主义方法对于认知网络舆论的本质是极其重要的,但同时又具有忽略掉网络舆论作为一个过程之基本特征的局限性。从过程论看,“任何舆论都是动态的,任何舆论表现为各种意见的传播过程,因此舆论过程也是舆论结构中的要素”,9所以,网络舆论也不能例外,自

6、然也是一个过程。概括而言,这个过程具有三大内涵:首先,作为一个过程,网络舆论必然要有自己的构成要素。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基本赞成:网络舆论是由主体、客体、载体、本体和受体等要素构成的过程整体。所谓主体,就是网民,即通过互联网络关注社会事件并发表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普通民众。所谓客体,就是网络舆论的对象,即网民所普遍关注的、且在现实利益、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方面相互关联的社会事件。所谓本体,就是网民的共同意见,即经过网民互动与竞争所形成的某种为网民群体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所谓载体,就是网络舆论的传播媒介,即由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

7、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传播网络。所谓受体,就是接受网络舆论影响的网民,只是这里的网民与作为主体的网民略有不同,他们往往会具体化为具有一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执政的政府部门或成员。其次,作为一个过程,网络舆论是借助一定的发生机制来实现了。事实上,网络舆论从其爆发经过发展到平息,无处不是体现为一个过程的。我们知道,从事件缘起到意见形成、到意见扩散、再到舆论的形成,其间必然存在着这样的一条规律:某一社会事件出现,网民个人就某一事件发表意见,网民积极跟帖表明立场和观点,经过党同伐异而形成共同的意见,最终形成网络舆论并对社会产生自己的舆论影响。这条规律表明,网络舆论作为一个过程,必然具有相互联

8、系的四个阶段,即网络舆论爆发期、发展期、极化期和平息期。所谓爆发期,是指网络舆论一开始的迸发阶段,犹如高山崩塌而不可阻挡;发展期是指舆论焦点出现之后出现的积极跟帖的阶段;极化期则是指网络舆论经过激烈争论而出现比较集中、较为一致的意见或言论阶段;平息期则是指网络舆论形成之后必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产生影响,而这一切结束之后,网络舆论也便风光不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其三,作为一个过程,网络舆论具有自下而上的形成途径。一般来说,舆论的形成有两条路径,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形成方式。所谓自上而下的生成途径,是指由上级领导或部门发动、提倡、宣传而形成的社会舆论,如向雷锋、李素丽、孔繁森等学

9、习等社会舆论的生成途径;而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生成途径,则是指由下层人民自发地发动起来的社会舆论,比如关于“西安药家鑫杀人案”、“云南李昌奎强奸杀人案”的社会舆论,都是这种自下而上的生成途径。这种生成途径赋予网络舆论以如下两个方面的草根性特点:一是主体的草根性。作为主体的网民,基本上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他们的意见本身就可看作民意的一部分。二是关切的草根性。网络舆论所关注的社会事件大都为民之意见、利益所系,内蕴着深刻的民意关切。因此,尽管网络舆论因匿名性特征而存在随心所欲发表奇谈怪论的现象,但其民意属性是不容置疑的。此外,上述构成要素,借助于这样的生产途径,构成了一个整体,构成了真正的、具有生命力的

10、网络舆论。所以,从过程论立场看,网络舆论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以网民为主体、以网络为载体、以某一引人注意的社会事件为客体、以网民的共同意见为本体、以社会上的相关个人或群体为受体、以自下而上模式发生的信息传递过程。不过,这种信息传递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而言,广义的网络舆论和狭义的网络舆论在主体、客体、载体等方面没有多少区别,其根本区别在于本体和受体。广义的网络舆论,强调本体的多样性、多极性,受体的普遍性;而狭义的网络舆论,则强调本体的极化性、集中性,受体的公共性、职能部门性。二 网络舆论的功能本文所关注的,主要是狭义的网络舆论,即以网民为主体、以引人注意的社会事件为客体、以网络为载体、以所

11、形成的较为一致且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产生影响的意见或言论为本体、以某些社会职能部门或人员为受体、以自上而下模式发生的信息传递过程。因此,对于功能和影响的讨论也集中于此。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中国学者早已对网络舆论的功能有所研究、取得相当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一是正负说。该观点认为网络舆论的功能与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是相一致的,有“正”“负”之分,主张“网络舆论是公众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一种舆论类型”,因此将网络舆论的功能归纳为反映民情民意的公共舆论空间,促进政府决策的透明化、公开化的推进器两个正功能和情绪型潜舆论的弥漫、假新闻误导舆论走向、网络“话语权”的垄断10等三个负功能。二

12、是无正负说。该观点认为,“网络舆论的功能多是从理论层面论说的,主要是分析它到底能发挥那(哪笔者)些方面的作用,描写的是一种可能性,所以,网络舆论的功能并无好坏之分,网络舆论的社会效应多是从实践层面论述的,主要是分析其功能发挥后的外在表现”,11从而将网络舆论的功能归纳为信息、导向、沟通、监督等四方面。上述两种观点,无疑代表了网络舆论功能研究的主流,因此理清其基本内容对于研究网络舆论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上述分析可知,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这个事实,即网络舆论的功能是否具有正负,因此对于功能概念的理解具有标准的意义。首先,依据现代汉语词典,功能即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12因此网络舆论的

13、功能只能是“有利的作用”,将其划分为正与负是不恰当的。其次,无正负说的观点即“网络舆论的功能多是从理论层面论说的”也同样欠妥当,因为功能与人的实践相关,事物功能的确认也离不开经验知识。事实上,功能概念具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事物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二是事物所能满足主体需要的潜在的可能性,二者的统一构成了功能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正负说从网络舆论功能的现实表现追问网络舆论的功能,混淆了功能与影响的区别,而无正负说虽然重视了二者的区分,但却忽视了功能概念主客观属性的统一,因而也同样具有局限性。所以,网络舆论的功能,本质上就是网络舆论作为客观实在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潜在的能力或功效。概括而

14、言,网络舆论具有如下四个功能: 一是表达功能。表达功能乃是指网络舆论所具有的、网络舆论主体借以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面对社会事件,每一个网络舆论主体都有机会、有能力形成自己的意见,并通过互联网公开发表出来,进而使得内在的、个体性的意见成为公众的意见即网络舆论。可见,网络舆论,借助于网络发表意见的舆论形式,以其无可比拟的公开性、透明性、快捷性、广泛性,使得每一个网络舆论主体均可以真实、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看法,从而保障了社情民意的充分表达,甚至实现了民意直达,使群众民意直通中央。网络舆论所具有的表达功能是以往其他舆论所不具备的,是成为现代社会民意表达、基层群众与各级党和政府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

15、二是评价功能。评价功能乃是指网络舆论所具有的、网络舆论主体借以评价社会事件的能力。网络舆论所以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事件的发生,或者说,网络舆论就是由于社会事件的发生而借助于网络引发的公共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舆论具有无所比拟的评价功能。借助于这个功能,广大的网络舆论主体能够在网络这个平台,随时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并进行讨论,而这些意见能够直接得到各级政府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甚至采纳。事实上,网络媒体常常反映出许多在其他媒体上很难见到的、来自社会基层的各种意见,而这些意见对于各级政府机关和领导干部了解到真实民意、从而作出科学、客观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引导功能。引导功能乃是指网络舆

16、论所具有的、网络舆论主体借以引领舆论走向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已成为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最具潜力的大众传媒,而依据互联网这个载体而产生的网络舆论也必然以其高覆盖、高效能、高影响力的特点引导着一个社会的舆论走向,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坚力量。当然,网络是谁都可以来、谁都可以去的地方,其引领舆论走向的能力是随着网络舆论主体的意志而转移的。因此,必须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功能的引导与管控。否则,原本普通的社会舆论就可能被其引导而成为影响巨大的网络舆论,进而直接影响社会稳定、损害政府形象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四是监督功能。监督功能乃是指网络舆论所具有的、网络舆论主体借以对社会运行进行

17、监督的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官僚主义、体制缺陷等因素,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官员对于发生重大事故或者社会事件往往反应滞后,常常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然而,所有这一切却由于手段不足而难以得到有效监督。随着新兴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改变了这一局面,其匿名性、即时性、透明性、广泛性等特点使得有效监督成为可能。当重大事故或者社会事件发生时,众多网民便会通过网络进行监督,而当关于某一事件的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就会在很短的时间掀起轩然大波,形成强大的舆论场,给社会诸多层面施加巨大压力。上述对于网络舆论功能的描述是一般性的,并非悉数完备。这是因为网络舆论的功能是与主体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当主体的需要发生变化时,则网络

18、舆论的功能相对于不同的主体之需要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舆论还会增添其他功能。三 网络舆论的影响在汉语中,“影响”既是动词又是名词,既是“对别人思想和行为起作用”,又是“对人和事物所起的作用”。13这就是说,如果功能是“体”,那么,“影响”便是这个“体”的用;如果功能的含义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网络舆论功能的含义是网络舆论作为客观实在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潜在的能力或功效,那么,网络舆论的影响则是网络舆论所具有的“潜在的能力或功效”对现实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影响与功能,事实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网络舆论的功能还只是一种潜在、纯粹状态,那么,网络舆论的影响则

19、已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是网络舆论造成的结果,因此须接受人们的价值评价。我们知道,对事物进行价值评价的基本标准是善与恶,那么,网络舆论的影响也因此表现为善与恶两种维度,或者说就是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是指网络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完善产生的有利作用,而消极影响则是指它的不利作用。网络舆论的影响,无论其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都是网络舆论针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所造成的结果。过去十多的时间里,网络舆论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概括而言,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提供了表达政治诉求的平台,加快了下情上达,推进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的决

20、定或与政府活动有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14它已成为现代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网络舆论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网络舆论主体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进而对政治主体产生压力来实现的。历史地看,网络舆论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主要涉及如下领域:一是官员任命;二是政府决策;三是执政理念;四是政绩评价。近些年中国社会的政治实践表明,网络舆论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产生了重要积极影响。二是保证了社会评价的客观有效,得到了真实民意,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能效率。民意是政府工作成功与否的基础,只有依靠真实的民意,政府才能高效能、高效率地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在现代社会中,网络舆论为党和政府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真实民意,为

21、政府机关快速正确地判断社会形势与民众需求并作出针对性决策提供了便利。一般来说,网络舆论的这方面影响主要涉及如下领域:一是政府决策;二是政府行为;三是社会事件;四是政策法规。可见,网络舆论所带来的真实民意大大提高政府决策的效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三是凸显了社会舆论的导向力量,引导了民意呼声,促进了司法实践的公平正义。司法实践,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15在现代社会中,司法实践是一个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的最重要也是最后的手段,其之公平正义对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举足轻重。在司法实践方面,网络舆论的影响主要涉及到如下方面:一是司法人员;二是司法程

22、序;三是司法结果;四是司法结果的影响;五是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近些年来,网络舆论对于司法实践的影响日趋扩大,对于维护司法正义作出了重要贡献。四是实现了社会事件的有效监督,遏制了贪腐之风,净化了官员道德和社会风气。官员道德是中国社会一切道德的榜样,其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监督、评点官员道德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看到,现实社会中,网民挟互联网匿名与快捷之便,密切关注社会事件,就政府政策、官员行为、社会风气等评论正误、指点是非、批判邪恶、倡导善良,有效地制造舆论影响;同时,各级政府通过收集这些意见和情绪,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及时发现有价值信息并做出相应调整,从而有效地打击贪污腐败、整饬官员道德

23、,净化了社会风气。五是充当了社会矛盾的减压阀门,稳定了社会结构,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毫无疑问,社会总是存在矛盾的,但如果矛盾压力能够及时释放,则不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社会矛盾需要减压阀门。多年以来,网络舆论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廉价、便捷、高效的舆论形式,向政府和社会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不满情绪,从而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也使政府和社会进行自我反省、与公众对话、进而解决矛盾成为可能,成功地充当了减压阀门的角色。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极易激化,网络舆论的减压作用愈加重要。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网络舆论不仅具有积极影响,也必然具有消极影响。概而言之,网络舆论的消极

24、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在网络社会里,政党与政府不再是信息权力的惟一拥有者,广大的社会成员也可同样地分享信息。因此,政府权力不断被稀释,政府权威也不断受到挑战。在挑战面前,如果政府不能及时有效地作出回应,那么,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受到削弱、社会的凝聚力也会有所降低。二是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由于载体的特点,网络舆论既是一个言论凿凿又是一个谣言四起的虚拟世界。网络舆论中的某些负面成分,极易令不明真相群众产生联想与遐思。更令人不安的是,人们具有从众心理,而从众心理更容易使他们接受这些煽动性的、一边倒的言论,从而使得网络舆论的负面

25、影响不断积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三是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的道德底线。无疑,网络舆论为现代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但其“求新”、“求异”、“雷人”的特性必然对既有的社会公共道德产生冲击乃至严重损害,极容易造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政府之间的隔阂,而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这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四 结束语20世纪90年代,网络开始进入中国,并由之产生了中国社会的网络舆论。自此,网络舆论这一新生事物就在中国社会中开花结果、繁荣起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显著。网络舆论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影响不仅来自国内,而且也来自国外。这是研究网络舆论要

26、注意的。必须清楚,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中,网络舆论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它的“双刃剑”功能既可以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福祉,也可以带来灾难,不仅能够促进信息传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容易成为某些不怀好意者干涉中国内政、攻击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有效武器。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研究,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网络舆论的本质、特点、功能及影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网络舆论的功能,控制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使之成为服务于人民的舆论工具。参考文献:1 桑丽. 国内网络舆论研究述评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5),96.2 7 谭伟. 网络舆论概念及特点J.湖南社会科学,2003,(5),

27、189,188.3 邓新民. 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引导J.探索,2003,(5),79.4 王绍明. 网络舆论的焦点成因分析J. 东南传播,2009,(10),5 靳霞. 网络舆论在社会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16.6 曹茹,白树亮. 试论现阶段我国网络舆论的特点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70.8 12 13 代汉语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537,438,1512.9 曹茹,白树亮. 试论现阶段我国网络舆论的特点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70.10 彭鹏. 网络舆论的功能及调

28、控策略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3),115116.11 王天意. 网络舆论的功能及社会效应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7274.14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31.15 司法实践EB/OL.Nature, Function and Influence of Electronic Public OpinionWang Changzhu, Gao Xiaoyu(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22;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

29、iyuan Shanxi, 030024)Abstract:Among those scholars exists many divarications about the nature, function and influence of net public opinion. Actually, net public opinion is identified with those traditional public opinions, whose particularity is the difference caused by the carrier of net. Thus, ne

30、t opinion is a information-transferring process caused by a from-bottom-to-top acting system, which is formed with netizens as the subject, with the net as the carrier, with the arresting incidents as the object, with the common opinion of the netizens as the receiver. This process contains four functions of expressing, evaluation, guiding and supervising, whose influence is embodied in the two active and passive aspects. Key words:net public opinion;nature;function;influence;process通讯地址: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编:250022电话:15053123359;13522743020E-mail:wangcz1237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