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题:含参数不等式问题的得分攻略
执教老师:陈德冕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含参数不等式问题的解法和思想方法;
2. 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学生能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数学思考:通过动手画图、观察与计算,从而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让学生体会从一般到特殊,又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2、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用画图解决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动手、小组合作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含参数不等式问题的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
突破含参数不等式问题过程中的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分类讨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环节1创设情境
一、 课前热身(虽然计算很简单,但却体现后面“含参数不等式问题”的解法本质)
1. 不等式(1+3)x > 2的解集是___________; 不等式(1-3)x > 2的解集是___________;
2. 借助数轴,可知不等式组的的解集是__________;
0 1 2 3 4 5 6 7
借助数轴,可知不等式组的的解集是__________;
0 1 2 3 4 5 6 7
借助数轴,可知不等式组的的解集是__________;
-3 -2 -1 0 1 2 3 4
借助数轴,可知不等式组的的解集是__________;
-3 -2 -1 0 1 2 3 4
1. 让学生计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不等式的性质;
2. 强化在数轴上去体现不等式组的解集,数形相结合。
二、 环节2含参数不等式问题
(1) 如果a>0,那么关于x的不等式ax>2的解集是____________;
(2) 如果a<0,那么关于x的不等式ax>2的解集是____________;
(3) 如果a<1,那么关于x的不等式(1-a)x>2的解集是____________;
(4) 如果a>1,那么关于x的不等式(1-a)x>2的解集是____________;
思考:(3)(4)条件中a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作用?
(5) 若关于x的不等式(1-a)x>2的解集为x>,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6) 若关于x的不等式(1-a)x>2的解集为x<,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思考:(3)(4)和(5)(6)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1. 突出含参数的不定式中,未知数是x;
2. 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3. 题目的设计从浅到深。
环节3【提升题】
(7) 若关于x的不等式(1-a)x>2的解集为x>1,则a的值为_________;
(8) 若关于x的不等式ax>b (a≠0)的解集。
1. 此环节是上一个环节的深化;
2. 小组讨论,提炼解题方法。
环节4【考题链接】
关于x的不等式(a-2)x>a-2解集为x<1,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与考试相结合,让学生体会考点的难度。
环节5
三、含参数不等式组问题(注意解集的分类讨论、依据整体解求参数)
(1)当a>3时,借助数轴,可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解集是______;解集是_____;
0 3 0 3
(2)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只有两个整数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0 1 2 3 4 5 6 7
(3)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
0 1 2 3 4 5 6 7
1. 含参数的不等数组的求解;
2. 强调利用数轴进行分析取值范围;
3. 先自行完成,再小组讨论,得出小组结论,最后老师点评。
环节6【提升题】
【提升题】
(4)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只有两个整数解3和4时,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0 1 2 3 4 5 6 7
(5)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无解,则a与b的大小关系是_____;
3. 此环节是上一个环节的深化;
4. 小组讨论,提炼解题方法。
环节7【考题链接】
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组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与考试相结合,让学生体会考点的难度。
环节8【小结】
1. 不等式(组)的计算中要注意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2. 利用数轴去体会解集的表达方式,数形相结合;
3. 含参数中,关键找准参数与未知数的关系。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先让学生计算不等式,回顾计算中不等式性质的作用,通过在数轴上去表示不等式解集,从中体会数形相结合的思想。教学上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图去理解定理的文字含义,数学语言要严谨与精炼。
本节课中突破含参数不等式问题过程中的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后,使学生养成良好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