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英英学古诗 第 2 教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
重点
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
难点
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并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教 学 过 程
思考与调整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3课课文,齐读题目,学习了这课的生字,现在让我来看看小朋友的生字掌握情况。
1.默字词
2.出示:英英 一首古诗 教 静夜思 意思 照 一层白霜 唐代
学生校对。
3.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几次对话?分别说了什么?
指名读课文。
二、 出示目标
这堂课,我们要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三、 品读感悟
(一)品品读读,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层
(1)谁愿意来读一读英英的第一次说话?先自己读一遍,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交流的基础上出示《静夜思》)
(2)指名读,交流读懂的地方。
(3)读一读,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师巡视指导。
可能会提:“霜”的意思?“疑”是什么意思?“举”的意思?……
(4)小朋友,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说明大家都在动脑筋了。
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2.学习第二层
(1)请同桌的小朋友分读诗句与诗意,你读一句古诗,我读一句诗意,一一对应,想想刚才不懂的地方能不能读懂?(生交流,各抒己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2)小朋友说得真好,你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读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齐读。
(3)抽查学困生是不是真的读懂了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师要用期待的心态、鼓励的目光等待他们的进步,并要让学困生感受老师与同伴的温暖。)
3.学习第三层
(1)齐读奶奶说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简要介绍李白,教师补充介绍。
(3)师生接读最后一次对话
(二)引导体会,感悟诗句
(这个环节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1.出示挂图,什么时候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
(元宵、中秋-----)
2.每月农历十五的月亮圆又亮。你们说说中秋节的晚上是怎样度过的?
3.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想呢?
4.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没有电视。中秋佳节,朋友们、亲人们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吃月饼,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让学生看图)诗人李白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看图说说李白站在窗前,他看到了什么?又想些什么呢?
5.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是这样的冷清。(引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让诗人李白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引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谁愿意当一回李白来朗读这首诗?生加上动作配乐试读。
(三)创设情境,体验角色
1.课文学完了,文中的英英学古诗学得多好呀,你们想不想学着英英和奶奶的样子也来演一演啊!(生在座位上先与同桌练习对话,要求把话说正确、说连贯。)
2.师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谁愿意与老师合作来演一演英英?(师指名一学生与老师角色示范引路。)
3.指名学生上台来演一演,其余做导演。
4.作为导演,你观看了表演后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吗?
(师可以引导从说话的语气是否自然、流利来评价。)
四、检测完善
1.《补充习题》19课。
2.选字填空,再读一读
(1)首 手 一( )古诗 一( )好字
(2)望 往 ( )上看 一( )无边
(3)思 丝 雨( ) 意( )
3.请你把古诗补充完整,再填空。
静 夜 思
( ),疑( )霜。
( ),( )。
(1)”举“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感情。 思考与调整
板书设计:
3英英学古诗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