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郢人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原文,理解课文主旨。2.背诵郢人。3.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友情。体悟古人重情重义的纯真情怀。4.学习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丰富学生的表达手段。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与作品)庄子与庄子1.庄子(前 369前 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2.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其弟子和后学们所写,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二、导入(教师讲寓
2、言故事导入。)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这样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却又问我,因此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
3、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很明显,实际上庄子使用的是诡辩,而且是曲解词义法,他虽然在辩论上占了上风,但是在哲学上来讲其实惠施才是胜者,庄子对鱼的评论只是自己的主观看法,并不一定是客观事实。 这则寓言讲了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论辩,突出了两人在智慧上棋逢对手。但惠子却先庄子而去,庄子失去了这位知音,心情如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郢人,看看这篇文章讲了庄子讲的一个什么故事?借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他的什么用意?三、 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 听示范朗读,要
4、求学生注意听字音和朗读停顿以及语调。 2.老师进行朗读提示,学生齐读课文。 提示:“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要以低沉的语调读出庄子的思念、悲凉、孤独的感情。四、疏通课文 1、幻灯片展示重点词语的含义帮促学生理解课文。 2、生自读课文,借助1中词语的理解和课下注释直译课文。 3、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句子的翻译,直至全文翻译。4、幻灯片显示课文翻译,学生齐读,熟悉课文内容。5.抽一名学生复述课文里的故事。五、深入体会(想一想) 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匠石和郢人非常的默契和互相信任?明确: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2、为什么匠石和郢人能这样的默契和互相信任?
5、 明确:彼此了解和信任,是一对知音。3、匠石为什么不愿为宋元君尝试? 明确:匠石并不了解与信任宋元君,即使宋元君相信匠石的技术,匠石也不能确信宋元君在大斧砍到时不惊慌。因为他们并不是一对知音。4、文中交代郢人涂抹于鼻端的垩“若蝇翼”有什么作用? * 侧面突出匠石的技艺之高超,更显示了郢人对匠石的信任。5、文中 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的感情深厚?*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6、通过阅读和理解,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匠石、郢人、庄子、惠子)?生各抒己见。7、庄子讲述郢人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 设喻一个故事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故事中套故事) * 庄子与惠子相知甚深,
6、配合默契,彼此信赖。惠子去世后,庄子也就失去了一个可以跟自己在知识、学问和智慧等问题上进行高水平辩论的挚友。心底的悲伤不言而喻。“吾无与言之矣”突出了挚友离世后,他独自活在人世的孤独与悲凉。六、悟一悟*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寓意:彼此了解,相互信任,配合默契的知己难遇。* 写作特点:1、设喻一个故事来表达情感,形式含蓄,意味深2、本文体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七、 拓展:*源于本文的成语:运斤成风(课后学生自己解释)*千百年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一记。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 李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课外找一找古往今来彼此了解、相知默契的知音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听。明确: 桃园三结义、李白和杜甫、管鲍之交、九方皋相马八、作业:口头作业思考:通过学习这篇寓言故事,你对友情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教师寄语: 知音难求,所以对人一定要以诚相待,以真心敬友人,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宽容多一点,计较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