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乡村建设对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实证研究收稿日期:2023-02-08基金项目:甘肃省人文社科项目“甘肃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2ZZ21);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后疫情时代兰州文旅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趋势研究”(项目编号:220B19);2022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 专创融合 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简介:张晓玉,女,甘肃白银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与礼仪文化。(1.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郑州礼仪文化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0)摘要 乡村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实
2、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甘肃省东中西3市的1952份问卷,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五个维度,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甘肃省的乡村建设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等变量与农民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指标变量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实证了各指标变量对农民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对比分析中发现参与旅游业对农民的生活质量存在明显的提升作用;在调节分析中验证了旅游业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农民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关键词 乡村建设;农民;生活质量;提升中图分类号F32
3、7;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20(2023)03-0043-08DOI10.13874/ki.62-1171/g4.2023.03.006张 晓 玉1,2赵 爱 婷1程燕2景 千 育1以甘肃省为例第39卷第3期(2023)河西学院学报Vol.39 No.3(2023)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FarmersFarmers Quality of Life by Rural ConstructionQuality of Life by Rur
4、al Construction:Taking Gansu ProvTaking Gan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ince as an ExampleZhang Xiao-yu1,2Zhao Ai-ting1Cheng Yan2Jing Qian-yu1(1.College of Tourism,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Lanzhou Gansu 730000;2.Zhengzhou Research Centre for Etiquette and Culture,Zhengzhou Henan 450000)Ab
5、stract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side is a major strategic deployment to transform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mod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rural residents,as well a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6、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Based on 1952 questionnaires from three citiesin the east and west of Gansu Province,the article conducted a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rural construction in Gansu Province based on five dimensions:“prosperous industry,ecological livab
7、ility,effective governance,civilized countryside,and affluent living”,using SPSS data analysis softwar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bles43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ecological livability and farmers quality of life was examined.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
8、tween the indicator variables and the farmers quality of life;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empirically proves that each indicator variabl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farmers quality of life;i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it is found that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9、on the farmers quality of life;in the moderationanalysis,it is verified that tourism has a significant moderation effect on the farmers quality of life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construction.Key wordsKey words:Rural Construction;Farmers;Quality of life;Improvement一、研究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已经
10、实现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并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当前正面临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艰巨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其中,“乡村建设行动”首次被写入中央文件,并且明确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为此,对乡村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乡村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大战略部署,2021年 中华人民
11、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明确要求“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并对“乡村建设行动”的实施作出具体安排。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并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等内容作出部署。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提出“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从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对乡村建设提出了要求1。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乡村的改造和优化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将生活的环
12、境状态进行转变、多引进投资商来给予补贴和支持,以便于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进而推动当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一观点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是一个实质性的飞跃。但从研究内容来看,多从村容村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福祉增进等方面来分析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如:姜龙将国内乡村建设研究的内容与重点划分了五个阶段1。此外,近代乡村建设派主要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乡村改良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突破口,在民族人性的理性反思基础上,诊断出当时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愚、贫、弱、私”四大病症,然后采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方式,来推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2。20062009年,新农村建设
13、时期认为中国“三农”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特定转型过程中的发展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民发展的问题,学界也开始呼吁“农民主体观”3。也有学者们认为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有效实现途径4。2010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国内研究主要转变为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探索。此阶段主要问题在于城镇化快速阶段与经济高速发展,农村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在农村本身,而是服务于城市和工业发展,农民与农村仍旧处于边缘5。20142017年,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以来,国内学者逐渐将传统村落的保护纳入
14、重点研究范围。黄克亮等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界定是美存在于大自然之中,也展现在社会方面6。党的十八大后,夏益俊等学者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要将重点落实在对村民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对农村生产质量的保障,要从最根本的点出发,有效增加村民幸福指数,推进城乡一体的发展7。20182022年,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国内学者对乡村振兴的实现途径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乡村数字治理成为该时间段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数字乡村是运用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运用大数据对乡村建设进行细致的了解和多方位张晓玉赵爱婷,等:乡村建设对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实证研究44的管
15、控,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8。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这些原则和内容被明确,学者们提出“乡村本位”的发展理念9并呼吁“带回农民主体性”10,乡村价值和农民主体性得以肯定与提升,乡村建设进入新的阶段11。鉴于此,本文基于甘肃省东中西3市的1952份问卷,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五个维度,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甘肃省乡村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等变量与生活质量之间关系进行了科学检验,分析得出甘肃乡村建设中
16、存在的问题,为后期策略及建议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二、研究设计与样本收集(一)问卷设计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以甘肃省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依据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定位,综合考虑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围绕产业发展、生态宜居、文明情况、乡村治理情况、生活质量五个维度12,设计了调查问卷(见表1)。量表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度量,即15分别表示“非常不赞同”“不赞同”“一般”“赞同”和“非常赞同”。此外,还采用访谈法,通过对乡村基本情况、经济收入、文化建设、公共服务水平、乡村治理等维度进行进一步了解和调查,进而对问卷进行相应的修正。各变量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17、一级指标产业发展情况(B1)生态宜居情况(B2)乡风文明情况(B3)乡村治理情况(B4)生活质量(B5)二级指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农村劳动生产力乡村旅游接待人次乡村生态状况村容村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交通条件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农村文化教育水平农村生活风气文化娱乐支出占比资源保护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村委会治理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有综合服务站村民参与程度村民收入水平村民住房条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信息设备覆盖率物流普及度题项Q1 本村粮食产量有所提高Q2 农业生产技术、设施设备等有进步Q3 农产品加工业有所发展Q4 农村就业机会有所增加Q5 休闲农
18、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增多Q6 绿化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Q7 公共设施齐全,村容村貌有特色Q8 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有效、及时Q9 公共卫生厕所的普及率高,很方便Q10 交通条件有所改善,出入方便Q11 文化服务场所较多Q12 村民们的文明程度较高Q13 文化氛围好,村民之间关系融洽Q14 文娱设施齐全,业余生活丰富Q15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较好Q16 乡村规划布局比较合理Q17 村委会的服务及管理比较有效Q18 涉农资金和扶贫资金能够合理使用Q19 综合服务能力较强,能够提供便民惠民服务Q20 村务能够及时公开公示Q21 家庭收入有所增加Q22 住房条件有所改善Q23 防汛防旱及供水有保障
19、Q24 广播电视及网络覆盖率高,信号较好Q25 物流、快递等普及度高,生活方便表1研究评价指标体系(二)数据收集及样本结构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甘肃省乡村村民,调研单位较为分散,且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未能全省发放纸质问卷,在实地考察了天水市平南镇、兰州市什川镇以及张掖市临泽县、临夏州东乡县基础上,进行了实地问卷发放和访谈,同时借助问卷星平台面向甘肃省各地区发放电子问卷。本次共发放问卷1972份,收回1952份,有效回收率为98.98%。河西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45三、数据分析(一)人口学基本特征分析本文首先对农户的信息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在性别方面,男性占比62.2%,女性占比
20、37.8%;在年龄方面,18岁以下占比1.1%,1825岁占比10.8%,2635岁占比25.7%,3650岁占比39.1%,5165 岁占比 21.6%,65 岁以上占比 1.7%;在学历方面,初中以下占比 10.2%,初中占比21.4%,高中/中专/技校占比20.8%,本科/大专占比46%,硕士及以下占比1.6%;在月收入方面,5000元以下占比27.9%,50008000元占比19.5%,800012000元占比19.9%,1200030000元占比18.3%,30000元以上占比14.4%;在有无参与乡村旅游方面,参与人数占比22.8%,未参与占比77.2%。从数据分布结果来看,本次调
21、查覆盖面广、样本充足,能够基本反应省内乡村发展的现状。表2人口学特征分析变量性别年龄学历月收入有无参与乡村旅游分类男女18岁以下18-2526-3536-5051-6565岁以上初中以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本科/大专硕士及以上5000以下5000-80008000-1200012000-3000030000以上有无频率12147382221150176342233199418406897325443813883572824451507百分比62.237.81.110.825.739.121.61.710.221.420.8461.627.919.519.918.314.422.877.2有效百
22、分比62.237.81.110.825.739.121.61.710.221.420.8461.627.919.519.918.314.422.877.2累积百分比62.21001.111.937.676.798.310010.231.652.498.410027.947.467.385.610022.8100(二)信度与效度检验信度(Reliability)也称为可靠性,最常用的是Cronbach 系数。信度系数越大,表明测量的可信程度越高。一般认为,0.600.70是最小接受值,0.90以上则认为问卷信度非常好。经统计分析,产业发展的信度系数为0.964,生态宜居的信度系数为0.952,乡
23、风文明的信度系数为0.952,乡村治理的信度系数为0.955,生活质量的信度系数为0.955。本研究所有变量均在0.9以上,整体信度为0.964,说明该问卷数据信度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进一步开展分析。效度研究主要用于分析研究项是否合理,本文使用因子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研究,KMO值用于判断信息提取的适合程度,通过KMO值以验证出数据的效度水平情况。因子载荷系数用于衡量因子(维度)和题项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KMO检查各个变量的偏相关性大小,其取值范围一般在0到1之间波动。KMO值越大,变量的偏相关性越大,问卷效度越好,反之亦然。本研究利用SPSS 26.0软件进行KMO值计算,由表3可知K
24、MO值为0.983,大于0.9,数据可以被有效提取信息,说明本研究具有良好效度。表3KMO和巴特利特检验KMO 取样适切性量数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自由度显著性0.98361828.2593000.000张晓玉赵爱婷,等:乡村建设对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实证研究46(三)相关性分析对研究潜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以确保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使用SPSS 26.0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表4各变量均值、标准差及相关性分析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生活质量均值1.3803.7403.0702.7203.5463.8133.7023.8453.869标准差
25、0.4851.0041.0691.4121.0801.0461.0701.0871.0161-0.202*-0.043-0.147*0.018-0.0070.013-0.03-0.012-0.449*0.079*-0.067*-0.008-0.001-0.011-0.00430.180*0.107*0.075*0.057*0.087*0.099*40.134*0.160*0.134*0.181*0.194*5(0.9664)0.822*0.825*0.784*0.795*6(0.952)0.892*0.867*0.866*7(0.952)0.867*0.855*8(0.955)0.871*9(
26、0.955)其中,学历与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生活质量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P0.05);人均年收入与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生活质量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P0.05)。产业发展情况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生活质量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822、0.825、0.784、0.795,P0.05);生态宜居与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生活质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892、0.867、0.866,P0.05);乡风文明与乡村治理、生活质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867、0.855,P0.05);乡村治理与生活质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
27、.871,P0.05)。另外,通过均值可以发现,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生活质量的均值在3.53.9之间,产业发展的均值最低(3.546),生活质量的均值最高(3.869)。由此可见,农民认为生活质量相对较好,但是仍然存在产业发展欠缺的问题。综上,各变量之间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表明各变量关系密切,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可能对生活质量存在正向影响。(四)回归分析本文使用AMOS28.0软件对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等变量对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表5模型拟合度分析注:*P0.05*P-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生活质量Estim
28、ate0.1340.3130.1210.421S.E.0.0250.0510.0390.028C.R.5.4626.1823.05415.004P*0.002*其次,本文对产业发展、生态宜居、文明程度、乡村治理与生活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通过表6可知,产业发展与生活质量之间的非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34(P0.001),表明产业发展对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生态宜居与生活质量之间的非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13(P0.001),表明生态宜居对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乡风文明与生活质量之间的非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21(P0.01),表明乡河西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47风文明对生活质量存
29、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乡村治理与生活质量之间的非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21(P0.001),表明乡村治理对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模型路径系数图见图1:图1模型路径系数图注:A变量为产业发展,B变量为生态宜居,C变量为乡风文明,D变量为乡村治理,E变量为生活质量。(五)调节效应分析为了探索旅游业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文进一步将数据分成两组进行分析,一组是参与旅游业的样本,另外一组为未参与旅游业的样本。首先进行了均值分析,通过SPSS分析得出结果如图2所示:图2参与/未参与旅游业对各变量的影响分析通过柱状图可直观地看出,参与旅游业后,在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明
30、显的提升。尤其是在生活质量方面,参与旅游业后生活质量的均值为4.17分,与未参与旅游业相差0.39分。可见,旅游业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农民生活质量提升方面存在较好的积极影响。此外,本文通过定量的统计方法进一步检验了旅游业在农村建设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即调节效应分析。由于本文的调节变量为分类变量,所以进行了虚拟变量的设定,并以参与旅游业的样本为张晓玉赵爱婷,等:乡村建设对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实证研究48参照项。通过模型1可知,农村建设可以正向显著地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0.904,P0.05);模型2说明未参与旅游业对农民的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0.092,P0.05);模型3表
31、明旅游业在农村建设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存在调节作用(=0.125,P0.05)。表7调节效应分析结果常数农村建设有无参与旅游业-有参照项未参与旅游业交互项R2调整R2F值R2F值模型13.801*(226.489)0.904*(53.744)-0.7840.7832888.423*0.784F(1,797)=2888.423,p=0.000模型23.866*123.408)0.896*(52.440)-0.092*(-2.461)-0.7850.7851456.398*0.002F(1,796)=6.055,p=0.014模型33.894*(120.217)0.801*(23.329)-0
32、.117*(-3.064)0.125*(3.167)0.7880.787985.292*0.003F(1,795)=10.031,p=0.002四、结论与建议(一)结论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线上调查的方法,获得1952份问卷样本数据。借助SPSS26.0和AMOS26.0软件进行了实证分析。获得研究结论如下:首先,通过相关分析,验证了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生活质量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特别是学历、年收入与产业发展等变量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即学历越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也越好;同样地,年收入越高,生活质量等方面越好。其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实证了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33、、乡村治理对农民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农民生活质量受到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的影响。其中,乡村治理、生态宜居水平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了参与旅游业可以对农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提升作用。本文也进一步通过调节分析,验证了旅游业对农村建设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未参与旅游业对农民的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参与旅游业对农民生活质量存在积极影响。(二)建议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乡村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与乡村的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有关。乡村农民的生活质量相
34、对较低,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等方面的发展也不相协调,农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1.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农民是乡村生活的主体,乡村的发展和建设也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农民可在产业发展、乡村文明、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方面形成合力,有效促进农村建设和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这也要求乡村干部和相关政策能够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让农民愿意参与各项建设事业,并带动周围人群不断参与进来。在各项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建设及乡村治理等过程中注入新鲜血液,群策群力,提升农民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仅可以增加农民
35、的家乡情怀和地方认同感,也能够进一步防止人才流失,更多地赋能于乡村建设中,上下一心、官民拧成一股绳,不断推动乡村建设。2.建立强有力村委会班子,坚定贯彻农村建设各项政策农村政策的落实是农村建设的关键,确立强有力的村委会班子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村委会是乡河西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49村建设和发展的支柱,是各项政策的执行者,更是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带头人。村委会需完善农村建设的规章制度,通过依法、规范、民主的制度体系,培养农民自主建设农村的意识,并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使农民真实感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惠民之处。村委会班子不仅需要落实各项政策,也要尽可能带给农民好处,为农村产业提供帮助,解决问题。村委
36、会班子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不断加入能量的过程中,要保证公平、公正,也要保证高效、高质、高能,并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问题根源,整合现有资源解决问题。3.政府主导乡村建设工作,统筹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带领。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产业分布过于分散,缺乏系统建设的问题。所以,政府部门需要综合考虑各个产业的发展情况、各地区产业的分布情况及资源配置问题进行合理引导,促使农村产业高效益发展。政府的主导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是适当进行资金引导,促使农村产业加大规模,最后形成一定的规模,产生规模效益;二是从政策方面出发,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促进农村产业有序进行,尽可能给予农村产
37、业政策上的扶持。另外,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4.促进科技倾向农村建设,以科技力量改善农民生活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农村建设需要人力、物力,也需要科技的力量,让科技助力农村建设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抓手。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活已信息化、科技化、便捷化,农村与城市的差距逐渐增大,但农村农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趋向城市。因此,要求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更多地考虑农民生活的便利性、舒适性,让农村农民也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并通过科技的应用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乡村农民也需要相应的技术培训,使农民正确使用科技类
38、产品,真正做到科技服务生活,建设美好乡村,形成多赢局面。5.加大乡村旅游的投资建设,以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近几年乡村旅游备受城市居民的青睐,在上述调查分析中发现乡村旅游业对乡村建设及农民生活质量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合理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能够有效并高质量地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农民积极参与旅游活动并提高就业,进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以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例如:在乡村建设中不断提升审美水平,通过乡村旅游产品形象的设计更新,提高乡村文化旅游产品颜值、气质与内涵,吸引更多的游客,以旅游促发展。参考文献:1姜龙.村民满意度视角下安徽省典型县域乡村建设优化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
39、建筑大学,2022.2王景新.新乡村建设思想史脉络浅议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56-162.3徐旭初.应该提倡“农民主体观”J.浙江社会科学,2009(2):32-34.4郭海霞,王景新.中国乡村建设的百年历程及其历史逻辑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4-80.5宋棠.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J.文化纵横,2021(2):101-108.6黄克亮,罗丽云.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广州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探求,2012(5):5-117夏益俊.城镇化进程中“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决策咨询,014,04:
40、64-67.8Sun X,Zhang Z,Zhang Y.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on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TransformationJ.Sustainability,2018,10(11).9吴理财.近一百年来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兼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5-22.10王进文.带回农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转向J.现代经济探讨,2021(7):123-132.1611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10.12毛锦凰.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改进及其实证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03):47-58.责任编辑:殷月琴张晓玉赵爱婷,等:乡村建设对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实证研究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