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外语教育中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研究_曲晓慧.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4600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外语教育中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研究_曲晓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时代外语教育中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研究_曲晓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时代外语教育中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研究_曲晓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进入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文化作为国家的名片,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体现出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体现出人们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体现出社会的精神风貌,并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特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实现强国梦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有中

2、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而大学阶段的教育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由此可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外语教育中,是新时代外语教育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外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外语教育中融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杜绝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更好地理解本国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和人文素养。一、外语教育中培养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意义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的外语教育也经历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从了解外国到传播中国的转变过程1。因此,外语教育中对大学生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

3、有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可以更好地塑造我国的国际形象,可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在国际问题的解决中具有更重要的话语权,这些都具有现实意义2。目前世界形势严峻而复杂,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碰撞日趋频繁,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国家文化,所以文化实力是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社会因素的认同当中,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日趋明显。由此可见,提升中华文化传播能力既能够提高我国在世界文化中的认同感,也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问题中的话语权;既可以明晰我国的国际文化定位,也可以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进一步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国家崛起的一定是

4、具有丰富底蕴的文化,即便是美国这种没有历史底蕴的合众国家,也是包容了多民族、多种族文化而形成的特有美国文化。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等方面的提升,又会反作用于国家文化,促进和增强其传播能力。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崛起,中国的政治地位在不断的提升,孔子学院等传播媒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华文化传播能力,但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能力水平。这些固然受限于我国的文化定位、文化传播渠道等因素,但我国的文化制造能力和文化输出能力都急需提高,以此来适应我国在国际社会的高速发展。缺乏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支撑,我国的国际形象的塑造大多数都是由西方国家来编造的,而不是由我们自身通过有效途径宣传而塑造起来的国

5、际形象3。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可以改变西方固有的主观印象,从而匹配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速度,获得与西方发达国家等同的文化传播地位。2.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石。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本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文化是民族的、国家的,也是世界的,本国文化只有走出国界,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本国文化的底蕴与魅力,才能融入世界文化的怀抱,与各种文化交融,互相取长补短,适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一方面,可以增强我国文化的包容性收稿日期:2 0 2 3-0 5-2 6基金项目:2 0 2 0 年度黑龙江省

6、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外语教育中文化自信构建研究”(2 0 E D D 2 3 1)作者简介:曲晓慧(1 9 7 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翻译学研究;吕殊佳(1 9 8 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研究。doi:10.3969/j.issn.1674-9499.2023.07.010新时代外语教育中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研究曲晓慧1吕殊佳2(1.哈尔滨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2.黑龙江大学 应用外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摘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传播能

7、力,是新时代赋予外语教育根本任务之一。阐释培养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意义,分析当前外语教育中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现状,并从教材编写、多维教学模式的运用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等途径提升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关键词: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外语教育;新时代中图分类号:G 6 4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4-9 4 9 9(2 0 2 3)0 7-0 0 3 3-0 22023年第07期(2023年07月)No.0 7 2 0 2 334思想政治研究和先进性;另一方面,也能够繁荣和发展世界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

8、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中华文化的资源与底蕴是举世闻名的。中华文化如何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加了解真实的中国。如何让中华文化更迅速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中华文化更深入地融入到世界文化中,这些都是新时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外语教育中努力提升大学生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才能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做出贡献。二、高校外语教育中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现状中华文化融入高校外语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内容不够丰富。人的理性认知是建立在感性认知之上的。在现实生活中,

9、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导致其不能全面深刻理解和体会相应文化。从历史和人文角度来说,大学生在文化认同和文化运用方面存在客观性的不足。目前的高校外语教育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外语技能方面的学习,而在教学内容上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关注度不够,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比如,大学生对圣诞节、感恩节等外国节日能够积极参与,然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节日却很少参与或者根本不清楚,如寒衣节、中和节等,这也明显反映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中华文化融入外语教育的关键点之一就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将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统一起来。当前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来说,国际传播人才的缺乏和素

10、质低下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在对我国主流媒体的海外影响调查中显示,受众认为“报道的专业性不强”,而其也是影响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完善驻外记者站、扩大节目覆盖面等硬实力的建设,还需要加强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性人才培养等软实力的建设。国际文化传播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缺少着力将民族文化资源变为民族文化品牌和产品的创意者和生产者;缺少既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又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的对外汉语传播人才、优秀的翻译人才和媒体传播人才。由于大学生这一群体具有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且有着强烈的创新求异心理等特点,因此,在传承中华文化、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肩负

11、重要使命。三、高校外语教育中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路径1.从教材入手,奠定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基础教材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做好教材建设至关重要。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这深刻揭示了教材建设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意义。外语教材建设是全面提升外语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研发具有本土人文特色的外语教材已成为新时代外语教材建设的新使命。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引领下,外语教材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职责。教材是外语教学的基本要素,外语教材中呈现了什么样的文化内容以及如何呈现这些文化内容对文化教学至

12、关重要。例如,2022年5月,由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专门为艺体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艺体专业学生设计编写的大学英语教材E英语教程(第二版)。该套教材四册中的每个单元都设置了Culture express板块,集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当代中国社会最新的发展成果。其中,第一册第四单元以短视频形式展示了中国高铁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一次次的技术飞跃,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同时,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目设置是让学生分享视频中印象最深的部分,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深入思考中国高铁如何服务人民生活,并且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融入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板块内容和练习设计不仅有助于培

13、养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升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2.依托多维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跨文化思辨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理解中外语言以及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并能基于这些差异与别国文化交际者达成共识,从而实现更为真切的跨文化体验。大学阶段的外语教育应将培养外语人才的国际传播能力,尤其是中华文化传播能力视作教育教学的重点4。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强化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力度,而且要融入跨文化交际知识和传播学相关知识,以此提升外语人才的文化传播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给学生丰富多样的语言输出机会。例如,在

14、课堂上可以融入一些文化对比和思辨能力的活动,将学生分为中方代表和外方代表两个大组,教师预设一系列情境话题,而两组学生需要从各自立场阐述观点及其理由。当一组话题结束后,两组学生可以互换立场再进行一番论战。该活动需要学生对中外文化都有了解的基础上,从不同的文化视角进行同一问题的思考,由此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为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3.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助力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日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需要沟通世界,世界也需要读懂中国。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将国际传播理念融入高校外语教育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大学生做为潜在的国际传播者肩负

15、着这一使命。首先,为了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可以增加中国文学文化的相关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思想经典等。通过对课程体系的重构,可以为学生理解世界和传播中华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多种媒体形式去了解中华文化,如纪录片、公众号等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等几档节目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为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资源。例如,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以流行文化穿越形式,运用古今对话的设计体现中华古籍的当代价值。(下转第 42 页)2023年第07期(2023年07月)No.0 7 2 0 2 342经济研究O n

16、C o n s t r u c t i n g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y s t e m o f H u ma n R e s o u r c e s i n I n n o v a t i v e C i t i e sWu Shumei(School of Management,Wan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anshan 243000,China)Abstract:At present,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has become a major plan for th

17、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I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cities,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n innovative talent team with large scale,reasonable structure and excellent quality.By stimulating diff erent types of talents,innovative cities should possess strong innovation v

18、itality and creative potentials,truly give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in scientifi 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Key words:innovative city;human resources;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责任编辑:万红律、科技、经济五个方面。内部环境是指人际关系和冲突的强度、数量是

19、衡量内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人际关系包含了公司领导层与雇员的关系,也包含了竞争关系,甚至是一个团队。冲突的数量和强度是一个很大的衡量因素,反映了一个企业内部的团结与和谐。企业可以将以上指标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代表着冲突的频度和程度。其次,组织能力层面。人力资源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应先考虑其是否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其专利的拥有量,研发人员的成果以及比例,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强度,还包括团队的学习能力。团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团队的成员对于新观念及新知识的学习接受程度,是否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最大程度地应用到工作中。六、结语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各部门都面临着新的

20、挑战,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部门要重视建立人力资源评估体系,并采取措施降低人才流失,合理、科学地使用奖励与惩罚,使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孙振清,李欢欢,刘保留.中国东部沿海四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效率综合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2).2蒋樟生,等.双重环境规制、创新开放度与制造企业创新投入J.中国环境管理,2021(1).3尹翀,丁青艳.城市群创新协同网络模型构建及结构特征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1(15).4武勇杰,赵公民.绿色技术创新提升节能减排效应了吗?J.未来与发展,2021(6).5徐建中,

21、孙颖,孙晓光.基于熵权TOPSIS-PSO-ELM的制造企业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运筹与管理,2020(1).6廖志豪.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研究基于对87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证调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上接第 34 页)国家宝藏这档节目通过“国宝守护人”讲述国宝们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这些节目一经播出,便引发了海外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海外引起了一波“典籍热”“国宝热”。国外的报纸、广播电台等媒体纷纷刊发报道并给予节目高度评价。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比如,可以选取这些节目的某一期故事作为课堂展示的内容,或作为课后写作

22、内容的素材。由于电视节目是大学生最易接受的艺术形式之一,因此,大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节目,理解其内涵,并输出自己的观点,进一步理解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并推动人类多元文明的繁荣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国要想更好地实现与世界各国的沟通,就必须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这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文化传播的重任。在外语教育中,可以通过教材编写、多维教学模式的运用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等途径,助力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培养利用外语进行对外文化传播的能力,推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参考文献:1何宁,王守仁.新文科、

23、新外语、新导向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创新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11).2宁琦.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国家意识与国际意识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6).3芦红娟,王亚丽.国际传播理念融入高校外语教学的途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2(2).4宋艳艳.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国际公关,2023(1).O n C u l t i v a t i n g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i

24、n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E d u c a t i o n i n T h e N e w E r aQu Xiaohui1 Lv Shujia2(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arbin University,Harbin 150086,China;2.School of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s,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Abstract:Improving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inte

25、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tasks entrusted to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 cance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 ability,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of Chinese cul

26、ture 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nd puts forwards the way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of Chinese cultur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pilation of textbooks,the applic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 and the deepening of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so as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Key words:Chines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new era 责任编辑:李慧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