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核签字:三十中学课堂教学导学案年级:初一 学科:语文课 题中秋咏月诗词两首课 型新课备课日期2014年9月22日授课日期10月15日主备教师史晓梅课 时5学习目标1、准确掌握重点词语,准确识记作者及相关知识。2、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A级知识储备、合并归类【研习导引】解决疑难字词是理解本文的基础,相信你一定能通过学友间、小组间的学习交流,解决这些问题。请你试一试。1、 请为加点的字注音,并准确识记其写法。栖( q )绮( q )冷露( l ) 宫阙( qu )婵娟( chn jun ) 琼(
2、 qing ) 词分为上下阕( qu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达旦(到天明) (2)兼怀子由(同时进行几件事) (3)把酒问青天(端起)(4)今夕是何年(今晚) (5)乘风归去(回到天上去) (6)高处不胜寒(承受)(7)起舞弄清影(玩弄,欣赏) (8)何似在人间(哪像是,怎比得上) (9)低绮户( 雕花的窗户)(10)不应有恨(不应该) (11)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 )(总是在)(12)此事古难全(圆全)(13)但愿人长久(只)(14)千里共婵娟( 指月亮 )(15)中庭地白树栖鸦(庭中,庭院中)(鸟停在树上 )(16)不知秋思落谁家(秋天的情思,指怀人的思绪。)(17)冷露无声湿桂
3、花( 沾湿 )3、 简介两首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王建:唐代诗人。作品有王司马集。背景:原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著名的一首。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背景:创作此词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经有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B级思考挖掘、延伸拓展【研习导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音节的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很重要。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人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朗读停顿训练重点1、中庭/地白/ 树栖鸦
4、冷露/ 无声/湿桂花今夜/ 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文分析导学【研习导引】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分析“中庭地白树栖鸦”。1、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2、诗人写中庭月
5、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3、“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其作用是什么?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分析“冷露无声湿桂花”1、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2、请分析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么?可能,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诗点题之笔。同时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美的联想。3、“无声”二字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细致的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4、前两句重在 写景 ,却不带一个“月”字。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
6、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分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这两句诗的含义是什么?2、作者如何诉说自己的秋思之情的?这样写的好处是?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好处是: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3、体会“落”字的艺术效果 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研习导引】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苏轼认为,一个人一
7、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1、解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皎洁的月光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月中宫殿,今晚应该是哪一年。2、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月问年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怎样的思想?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1、解释“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2、“我欲乘风归去”,明白地说出了他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
8、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填原文)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1、解释“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2、这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这时词人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3、为什么向往月宫呢?(联系背景)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以上内容是上阕,归纳上阕的内容是: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着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1、解释“转朱阁
9、,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2、起始三句写的内容是什么?月光的转移。3、“转、低”和“无眠”各暗示什么内容?“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4、“朱阁”“低绮户”与上阕“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1、解释“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 2、这句既有对月的埋怨同时又悟出了一定的道理,这道理就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明白了这道理,那就惟望各自珍重了。于是便有了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
10、,千里共婵娟。” 1、这句的意思是: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2、本句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美好的祝愿以上内容是下阕,归纳下阕的内容是: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总结这首词的中心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C级迁移变式、知识应用一、填空1、能体现作者积极乐观态度的句子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3、“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_词牌名_。“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1、”是这首词的_小序_,它的作用是_交代了写作的时间、背景以及写作目的_。4、上阕内容中,表达作者内心矛盾的诗句是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示这种矛盾心理得到化解的诗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5下阕内容中,直接描写月光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包含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对离人美好祝愿的诗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选择1对水调歌头一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A“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全词的小序,表明作者写作时间、写作目的。B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自己超脱的人生态度,没有一点淡淡的哀愁。C这首词既
12、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理解,又表达了对苏辙的怀念之情。D作者借月之“阴晴圆缺”来烘托人之“悲欢离合”,来祝愿“人长久”。2、下面对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三、体会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表达作用。(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1、冷露无声湿桂花 “无声”二字,
13、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2、不知秋思落谁家 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3、又恐琼楼玉宇 “恐”,担心、害怕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幻想超脱尘世但又担心禁受不住高空严寒的矛盾心理。4、何事长向别时圆 “何事”,为什么。这是词人怅恨之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四、阅读理解:阅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答题: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想到月宫中去又怕承受不住寒冷的矛盾心理2、结合语段说说词中人在思考什么?词中人可能想到了自己的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落,也可
14、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3、“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怨恨。“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4、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5、这首词,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阕问天,下阕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6、表现作者感悟人
15、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7、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今夜月明人尽望,”,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A、第一句中的“地白”,是在描写庭院中的地面在皎洁月光照耀下,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B、第二句“冷”字既是描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独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C、第三句中的“人尽望”写明月当空,庭院中明如白昼,各种景物、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D、第四句的意思是
16、,在这八月十五之夜,不知那深深的秋思落在谁那里,表达了诗人的怀乡之情。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D )A、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B、“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桂花”,固然是写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月中桂树、吴刚、嫦娥等,诗的意境十分悠远。C、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D、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像,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教后反思:收获:教训:第7页共8页 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