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家论坛2023年(第13卷)第10期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协同理念下江苏省“政校企”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萍1 李春明2*李懿雯3(1.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31;2.檀国大学研究生院 韩国京畿道龙仁市 168903;3.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1830)摘 要:该文依据协同理论,通过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探究江苏省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发现,江苏省体育人才培养存在供求失衡;政府支持力度强,灵活性差;高校人才培养供求错位;校企培养力度增加,实践成果少等现象。提出政府、高校、企业应通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树立
2、校企合作理念;发挥政策中介作用,建立合作平台;深化高校改革,提高校企关联性;打造专业集群,创建培养基地;建立评价体系,完善培养模式等,促进江苏省“政校企”体育人才发展。关键词:协同理念 政校企 体育 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23)10-0001-04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Government-School-Enterprise Sports Tal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under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onLI Ping1 LI Chunm
3、ing2*LI Yiwen3(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 Province,210031 China;2.Graduate School,Dankook University,Yongin,Gyeonggi-do Province,168903 Republic of Korea;3.Sichu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ollege,Chengdu,Sichuan Province,6118
4、30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llaboration,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ining model of sports tal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by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re are some phenomena in the training of sports talents in Jiangsu Province,such as u
5、nbalanced supply and demand,strong government support and poor flexibility,dislocated supply and demand of college talent training,increasing school-enterprise training efforts and few practical results.It is proposed that government,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schoo
6、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play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policies to establish cooperation platforms,deepen college reform to promote school-enterprise correlation,build professional clusters to create training bases,and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system
7、to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l,etc.,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school-enterprise sports talents in Jiangsu Province.Key Words:Collaborative concept;Government-school-enterprise;Sports;Talent training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主力军,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深刻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产教融合发展,打通教
8、育端与企业端,高校、企业联DOI:10.16655/ki.2095-2813.2211-1579-0147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名称:协同理念下江苏省“政校企”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 目编号:2022SJYB0815)。作者简介:李萍(1981),女,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通信作者:李春明(1996),男,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E-mail:。1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2023年(第13卷)第10期专家论坛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提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理念,鼓励探索
9、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但体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仍存在差距。近年来,江苏省体育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出现很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市场活力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不足等方面,而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尤为突出。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模和质量呈上升态势,人才供给不足、供给错位并存,制约着江苏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江苏各高校早已开展培养专业人才,但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专业对口率水平较低。当前企业、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如何达到供求平衡,亟待研究。该研究从政府、高校、企业三者协同合作的角度探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一体化循环链条,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效能,推进江苏省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 溯源:协同理论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逻辑 1.
10、1 协同理论的理论探源协同理论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协同理论的核心是依据多元主体间相互协调、联系、合作,协同合作努力达成目标,提高了各资源之间的运行效率,节省了大量成本1。协同理论特性:(1)协同作用是各元素为完成既定目标,各要素相互之间合作与藕联;(2)协同效应是指各元素围绕共同的目标相互协同合作努力,相互作用配合,从而产生整体协同合作的效应2。综上可以看出,协同理论就是为应对某件事或完成某目标,通过多元要素相互协同、合作、耦合,且按照一定的逻辑运行,形成整体协同效应。体育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教育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企业等多方协同努力,制定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1.2 江苏省协
11、同培养人才的实践逻辑江苏省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角度分析,主要依据学校需求、社会市场需求、学生成长需求、政府政策指引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体育人才培养逻辑,依据协同理论,融合政府、高校、企业协同,构建江苏省“政校企”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包括校内培养(基础课、技能课、创新创业课等)、校外企业培养(体育行业需求的经营、营销、服务、技能等方面)、校企联合培养(基础课、技能课、经营理念、市场运作等),三者既是一个独立的培养体系,又相互渗透合作,促进江苏省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创新。“政校企”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角色下拥有不同的特点,政府肩负着政策制定、资金帮扶、合作服务、产业布局、引领引
12、导等任务3,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技能知识传授、科学研究、产业服务、教育教学等任务,企业扮演着就业需求、经济资助、合作培养、就业支撑等角色,通过三者的协同合作构建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依据江苏省当地情况,科学设置符合企业需要和学生发展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建立激励、保障和沟通机制,完善“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地制订培养方案,构建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基地,形成立体化、长效性的“政校企”协同培养体育人才模式。2 探究:江苏省体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2.1 政府支持力度强,但缺乏灵活性政府政策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担当着通观全局的引领作用,政府为提高体育地位和促进全民健身,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了体育
13、人才的培养,加强了高校体育的产教研融合,设立了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了高校深化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江苏省在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要求下,对体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改革。但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存在一定的周期,政策在实践过程中明显缺乏灵活性和力度,不能够实时、灵活、快速应对企业与市场需求,如在疫情常态化下,江苏省缺乏大量线上指导健身的专业人才,还有运动康复、运动保健行业的兴起,而江苏省开设康复保健专业的高校屈指可数。江苏省还存在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过于笼统,相关课程体系与配套设置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系统,监督 政府 技能传授 高校 企业 学校目标 专业培训 校企课堂 创
14、业指导 技能目标 校企目标 共建基地 产业需求 服务社会 实践指导 协同培养 政策支持 资金扶持 法规规范 图1 江苏省“政校企”体育人才协同培养模式2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专家论坛2023年(第13卷)第10期与帮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4。分析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很强,但缺乏灵活性、创新性,导致体育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完成,降低了高校就业率。2.2 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增加,但供求错位高校人才培养是体育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担任重要的角色,高校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体育课程设置、教学规模、企业合作深度等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随着江苏省社会
15、体育人才需求的高涨,江苏省高校不断增加体育人才培养规模,增加高校体育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等,促进了体育人才培养。高校不仅在课堂上培养了体育人才,还通过社团、讲座、培训班、协会培训等多形式完善了人才培养制度。但是,大部分高校针对体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学生岗位能力培训的课程建设存在空白,体育专业核心课程的主体不明确,理论层面与社会实践相脱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调节较慢,不能及时应对社会企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5,缺乏实践力度和可行性,不能突出当前江苏省体育人才培养问题的痛点,难以解决当下体育人才培养供求失衡、供求错位的现象,出现了很多有岗位没人干,有技术没人愿意干,愿意干却没技术,有了岗
16、位却不能胜任等社会问题。可以看出,高校人才培养不能脱离于社会企业需求,且人才培养要更加全面,不能局限于体育领域,还要涉及交叉学科,促进培养复合型人才。2.3 校企协同培养力度提高,但实践成果较少,增长缓慢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是互利共赢的过程,是一个双方合作三方获利的过程,江苏省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培养体育人才,能够合理利用多方资源,互惠共赢。从供求理论视角分析,校企协同培养人才不仅要考虑江苏省体育有关企业的需求,还要考虑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双方协同合作达到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动态平衡,而且高校人才培养建立在市场真实需求之上。协同培养模式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江苏省通过政策制度、资金扶持等,支
17、持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但校企联合培养发展时间短,多数还在理论层面,实践研究成果较少,且江苏省培养体育人才的成果较少,不能及时应对社会需求。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缓慢,专业的优势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体育专业缺乏与市场的联动交流,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未深植于企业需求,不能及时调整专业。现有校企合作模式有体育场馆合作、创业就业合作、校外健身房及康复运动馆的合作,由于考虑成本、资金、安全等问题,高校的积极性不足。从校企协同培养体育人才模式的整体分析,校企协同合作只是模式的一个环节,还需要政策制度的指引与清除障碍6,促进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和广泛合作。3 探索:“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路径研究3.1
18、构建“政校企”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校企合作理念目前,江苏省校企合作的现象越来越多,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树立校企联合培养观念,推动“政校企”协同合作是构建“政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围绕政校企协同和体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树立统一的校企协同培养人才价值观念,建立统一的价值观体系7,打破旧的人才培养思维定式,树立新的协同培养理念,探索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培养体育人才模式。当然,还要依据江苏省体育产业地域特色,深入探究江苏省体育产业的人才需求、联合培养能力和基础,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发挥高校与企业双主体的人才培养能力。政府协调与监督模式运行8,依据各自特点,严格划分相对应的
19、职责与义务,形成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模式。通过“政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完善政府政策指导与资金帮扶,规范校企合作机制,完善高校针对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拓展体育教学课程,鼓励企业与高校深入合作,优化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创业实训、创新创业活动、学徒制等多元合作机制。3.2 发挥政策中介作用,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帮扶、合作服务、产业布局、引领引导、中介效应等方面促进“政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规范和引导,江苏省政府通过政策手段引导企业的人才发展,满足人才需求,科学制定高校与企业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
20、的责任、权利与义务,通过制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实习基地、资金帮扶等引导高校与企业合作,发挥政府政策的推动作用。政府加强引导与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支持企业与高校探索多种共享合作形式,通过引导高校教师在体育企业担当顾问的形式,加强企业与高校培养能力9。政府通过构建校企人才共享平台,将企业与高校的体育人才集聚,建立联合服务平台,合理规划体育人才共享平台的政策、规则、方式,激发体育人才活力促进人才流动。政府引导高校与企业建立体育专业学生实训平台,抽调专家建立人才信息库,在实训平台进行实践、培训、学习,不仅能够帮助高校学生学以致用,开阔眼界,而且还能推动人才培养专业化。江苏省政府加快整合体育相关教
21、育资源,设立体育人才培养管理机构,鼓励并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体育相关专业。江苏省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如成立校企合作仲裁委员会、校企合作纠纷委员会、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等3当代体育科技(Contemporary Sports Technology)2023年(第13卷)第10期专家论坛形式的官方组织10,促进科学民主。3.3 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校企育人关联性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要立足于江苏省地域特点,特别是要依据江苏省体育产业类型和需求,改革体育课程教学,优化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应用性较强的体育专业项目群,打造高校体育课程金课,探索符合江苏省特点的“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拉动江苏省体育人才专
22、业素养,促进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高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需求、体育产业,积极与企业合作设置创新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园等,根据社会需求开设相关课程如经营、管理等,探索“技能学习+技能实践+工作室+相关学科”教学模式,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模拟与亲身实践训练等形式,提高学生创业与就业的能力与水平。高校加强与企业合作沟通,通过课题合作、共建基地、科研服务等,实行高校体育学院或体育部主要领导负责制,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委员会,促进校企合作项目由学校领导与企业高管共同负责。定期开展校企合作会议,加强交流,提高校企项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互动,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研究,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体育人才11。高校加强建立校企合
23、作示范基地、实验基地,以榜样的力量拓展江苏省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3.4 打造企业专业集群,创建校企培养基地体育企业要依据区域资源,建立企业集群,构建高校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体育人才共享平台,形成人才共享联盟,通过共享平台及时调配体育人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要依据产业链人才需求构建专业链人才需求,以专业链需求、江苏省经济特点与高校建立协同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加强产业链、专业链、教育链沟通联系,促进三链融合协同12。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实习基地、联合培养基地等形式,突出了企业的导向作用,提高了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丰富和完善了“政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企业建设
24、产业人才需求的动态调整机制,应对突发的体育人才需求,可通过培训班、会议、社团协会等形式培养,完善高校课程建设的配套政策,加强企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3.5 建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完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当下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专业体育人才,不能简单地从表面评价,要探索更加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激励政府、高校、企业投入人才培养建设。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以政府、高校、企业、学生的成果评价为根基,如政府创造的社会价值、高校的科研价值、企业的经济价值、学生的贡献价值等,完善政府、企业、高校、学生互相评价的模式内部评价,同时引入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外部评价,邀请同领域不同专家依据客观标准对各个环节
25、进行外部评价,外部评价更能反映出江苏省“政校企”协同培养体育人才模式的不足与优势,促使评价体系更具有科学性。借鉴高校课程评价的听课和评课制度,在模式运行中进行中期评价、终期评价、长期评价,实行人才培养的长期跟踪评价,从长远角度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4 结语 新时期社会需求瞬息万变,对政府、高校、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政校企”协同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个多元协同合作的平台,有利于提高政府服务能力,有利于提高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能力,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水平,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缓解江苏省体育专业人才供求失衡、供求错位的现象,还将促进江苏省体育产业经济协调发展。要加强
26、协调各方力量,强化多元参与,协同合作不断完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参考文献1 李湘洲.协同学产生与现状J.基础科学,1997(4):38-40.2 赫尔曼哈肯.从混沌到有序协同学简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14-21.3 吴国玺,刘培蕾,贾晓红.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逻辑、困境和实践路径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16-21.4 石玲.助力地区传统产业升级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商展经济,2022(1):101-103.5 钟玮.高校、政府、企业校地合作角色模型研究:中国特色“三螺旋”J.特区经济,2021(7):46-50.6
27、张磊,雍明.长三角体育赛事协同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问题与策略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22(5):42-47,54.7 黄海燕.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创新发展的实证研究:以 CZ 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3):97-104.8 高奎亭,陈家起,李乐虎.体育公共服务跨域协同治理:理论阐释、实践偏差与矫正机制:以京津冀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22,58(7):99-106.9 刘望,王政,万文博.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协同监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策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3):302-308.10 马军.基于供给侧的高校与健身企业协同育人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3):12-13,28.11 姚爱华.我国高校群众体育协同治理的主体困境与优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2(11):18-23.12 姚远.协同理念下高校与企业人才共享机制的实现J.人才资源开发,2021(15):1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