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3月11日市一届人大八次会议批准)二六年三月目 录前 言第一章 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 1一、“十五”发展成就 1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5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6一、指导思想 6二、基本原则 6三、发展目标 8四、功能定位11第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2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12二、加强农村规划建设16三、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17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18五、继续深化农村改革19第四章 加快产业集聚与发展20一、突出发展临海重化产业20二、大力发展竞争力强的制造业21三、建设工业集中区23四、培育壮大旅游产业23
2、五、促进服务业发展24六、拓展海洋经济26第五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8一、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8二、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保障体系29三、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30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32第六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32一、加快建设宁德中心城区33二、积极发展县级市区及县城33三、择优培育中心集镇34四、完善市政公用设施34五、重视抓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及贫困地区发展35第七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36一、推进资源节约利用36二、发展循环经济37三、保护生态环境37四、强化污染综合治理38第八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39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39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40三、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
3、略42四、加强文化建设43五、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44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45第九章 深化体制改革和推进全方位开放46一、深化体制改革46二、加快推进北承南联48三、积极有效利用外资49四、不断扩大对外贸易49第十章 加强与台港澳侨的交流合作50一、建设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50二、加强与港澳的交流合作51三、做好新时期侨务工作52第十一章 构建和谐社会52一、促进劳动就业52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53三、合理调节收入分配54四、建设“平安宁德”54五、完善社会管理体系55六、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预警救援体系55七、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56第十二章 切实保障规划实施56一、加强社会主义
4、民主政治建设56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7三、继续实施项目带动58四、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58五、强化规划管理和实施59前 言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立足新时期新阶段的发展特点,根据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以市委一届十二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宁德市委关于制定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依据,研究编制的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宁德致力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规划,编制和实施好这一规划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纲要主要阐述政
5、府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是今后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政府将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动员全社会力量,努力保证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第一章 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十五”计划的胜利完成,宁德将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 规划的建议,将“海峡西岸”列为重点支持的地区,提升了福建在全局中的地位,也凸显了宁德的区位、港口、资源和后发优势。省委七届十次全会通过的省委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以福州、三明、莆田、南平、宁德的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明确了宁德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发展
6、定位。这极大地鼓舞了全市人民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斗志。今日的宁德,进入一个蓄势而发、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一、“十五”发展成就“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化解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经受住“非典”和各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市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通过的宁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1、综合经济实力全面提升。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42.27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0
7、%,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1222元,年均增长9.6%;财政总收入22.1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12.6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7%和15.6%;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49.5亿元,年均增长20.4%,固定资产投资率达3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3.82亿元,年均增长10.3%。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水产、茶叶、食用菌、果蔬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电机电器、船舶修造、食品加工、建筑材料、医药化工等优势产业得到培育;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旅游、房地产、现代商贸、信息服务等蓬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2.5:28.8:
8、38.7调整为2005年的24.3:34.9:40.8。3、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相继建成罗宁、福宁高速公路、福宁高速公路福安连接线、入闽通道双湖公路、城澳万吨级多用途码头、穆阳溪一、二级水电站等一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温福铁路、大唐宁德火电厂、宁德洪口水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全市新增高速公路160多公里,新增电力装机容量68万千瓦,建成千吨级以上码头泊位8个,港口吞吐能力达182万吨。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加强,完成农村道路硬化1780公里,建成人饮工程502个。4、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全市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35.8%提高到2005年的38.2%。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51.8平方公里
9、,比2000年增加12平方公里。尤其是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加大,五年累计投入市政设施建设资金11.5亿元,以城市路网为重点的市政设施逐步完善,东侨新区初具规模,宁德市区面积从2000年的7.8平方公里,扩大到2005年的11.8平方公里,市区总人口也由2000年的10.4万人增加到18万人,中心城市集聚、带动、辐射功能不断增强。5、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企业、金融体制、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市场体系和政府机构等方面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贸易不断拓展,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5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3.25亿美元,年均增长34.5%;利用外资规模扩大,质量明显提高,五
10、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08亿美元,年均增长15.5%;与台港澳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城澳口岸被列为对马祖货物临时直航点;与浙南及长江三角洲等周边地区协作更加紧密,已承接企业200多家,投资达100多亿元。6、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共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261个,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步提高。“两基”教育成果不断巩固,五年累计改造、新建中小学校舍45.1万平方米;新增普通高中学校11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7%、高考录取率74.5%,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36个和26个百分点。基本建成市、县二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城
11、乡医疗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文化、体育设施增加,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面进一步提高。7、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人口素质明显提高,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5.6,年末总人口327万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整治得到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目标值以下,建立了省、市级自然保持区10个,柘荣、霞浦、周宁三个县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试点县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65.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9.2%。耕地保护制度得到落实,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自然资源利用趋于合理。8、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
12、人均纯收入达到9785元和3808元,年均分别增长10.5%和6%。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4.55平方米和30.17平方米。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4.2%和97.2%。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协同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有2.3万人、农村有11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城乡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次。表1-1 宁德市“十五”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指 标“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完成情况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40342.27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3、)100001122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6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24:38:3824.3:34.9:40.8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016.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15.6城镇化率(%)36 38.2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300449.5固定资产投资率(%)2032.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10.3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515.5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34.5森林覆盖率(%)6565.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29.2人口自然增长率()10以内5.6 总人口(万人)340327R&D投入占GDP比重(%)1.5有所提高高中阶段毛入
14、学率(%)556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10.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6.0城镇登记失业率(%)44.3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10090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率(%)908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8080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2334.55广播人口覆盖率(%)9594.2电视人口覆盖率(%)9597.2说明:三次产业结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与失业保险参保率等指标因口径调整,存在不可比因素。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的一个时期,也是经济增长稳定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的一个时期。
15、“十五”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结果,为“十一五”加快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二、“十一五”发展环境展望“十一五”时期,国内外宏观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我市既迎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也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多方面的挑战。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产业转移加快的趋势更加明显,有利于我市广泛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从全国范围看,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日益改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国内重化产业呈现向沿海临港布局的趋势,为我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不断
16、优化产业结构、争取实现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全省发展形势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一轮发展战略思路不断完善,已经在实践中取得积极成效,并得到中央的认可和支持,这为我们创新、创业、创造拓展了空间。从我市情况看,发展基础逐步夯实,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发展潜力正在迸发,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越来越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全市上下心齐气顺、人和业兴,正迎来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国内区域间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我市综合实力还比较薄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特别是观念、人才、环境和体制等还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摆脱
17、落后面貌、缩小发展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环境。全市上下一定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责任意识,善于抓住机遇,勇于应对挑战,敢于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宁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十一五”时期,我市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努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中央“五个统筹”和省委“四个推进”、“四个基本”、“四个关键”的战略部署,充
18、分运用市委“四个问题”调研成果,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实施工业立市、以港兴市、人才强市、区域协调互动、改革开放推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建设,使宁德成为对接长江三角洲的前沿作用更加凸显、对台交流合作更富成效、联接内陆与海外的港口功能有效发挥、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海峡西岸东北翼新增长极。二、基本原则1、务必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把又快又好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变化,努力破解各种发展难题,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大投资,激活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9、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争取经济发展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更快,追赶的步伐更大。 2、务必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在加快发展中优化经济结构,在自主创新中提升发展层次,在集约节约中增强竞争优势,在保护生态中实现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3、务必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临海重化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注重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提高工业比重,使工业成为拉动经济
20、增长和推动城镇化的主导力量。4、务必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突出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不断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广泛开展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协作,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5、务必强化对台交流与合作。贯彻省委关于“五缘”、“六求”的工作部署,发挥对台前沿优势,促进宁台区域经济融合互动,密切各项交流和人员往来,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为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应有贡献。6、务必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党在新时期的农村政策,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探
21、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产品向农村倾斜、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推动城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7、务必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进步,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社会利益协调,更加重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更加重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和谐平安。三、发展目标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到2010年,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
22、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新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明显降低;临海重化产业取得突破,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培植形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区域协调互动展现新局面。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宁武高速公路、温福铁路建成通车,港口开发建设初具规模,综合性的能源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力得到增强,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与台港澳侨的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效,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联系更加
23、紧密,全方位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有新的发展;城镇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平安宁德”建设成效明显,社会安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具体指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2%,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9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41:42;城镇化率提高到45%。财政
24、收入年均增长13%,到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超过40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超过23亿元。市本级财政收入增幅力争快于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长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五年累计总投资900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以上,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8亿美元。森林覆盖率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市区和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均达6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8以下,总人口控制在340万人以内;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五年
25、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1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8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表2-1 宁德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指 标“十一五”规划目标指标属性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超过600预期性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预期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超过19000预期性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17:41:42预期性城镇化率(%)45预期性财政总收入(亿元)超过40预期性地方财政收入(亿元)超过23预期
26、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预期性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预期性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左右预期性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以上预期性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预期性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预期性城市(含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预期性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60预期性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9预期性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万人)12预期性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25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预期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预期性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预期性单位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明显下降约束性森林覆
27、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约束性人口自然增长率()8以下约束性总人口(万人)340以内约束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80约束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15约束性说明:预期性指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意志的指标,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四、功能定位“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加快实施“北承南联、对接两洲,西进东出、内外拓展,区域统筹、整体推进,和谐平
28、安、服务大局”的发展布局,着力强化四大功能定位,凸显我市在全国、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中的特色和地位:对接长江三角洲的前沿区域。充分发挥宁德北接温州,直上长江三角洲的独特区位优势,积极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产业转移趋势,主动对接长江三角洲,重点加强与浙南地区在产业、基础设施及政策、市场等方面的互动对接,构建南联北接通道和要素吸纳“洼地”,大力承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资金、技术、人才转移,使宁德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连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桥梁。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对台近捷、民间交往密切等特殊优势,创造条件率先实现直接“三通”,争取设立对台直接贸易区、对台出口加工区和对台文化交流基地,深
29、化宁台经贸、农业、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使宁德成为密切两岸三地联系的重要平台,并进一步与全省的对台优势溶为一体,推动海峡两岸良性互动,成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基地。联接内陆与海外的重要港口。充分发挥港口优势,按照“大港口、大交通、大腹地、大循环、大发展”的要求,着力加快以三都澳为中心的宁德港口开发,推进交通干道和疏港路网建设,发挥港口与交通主干线的联动效应,逐步形成以港口为节点,以公路、铁路为通道,向南北延伸并向内陆辐射的交通网络,推动港口航运业和物流业加快发展,使宁德港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联接内陆与海外的重要港口。海峡西岸东北翼新的增长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挖掘山
30、海资源潜力,紧紧抓住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引进与布点建设冶金、石化、能源、机械等大型临海工业项目,培育临海重化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水产品、食用菌、茶叶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建设面向国内外市场的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加快“山海川岛”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胜地。通过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使宁德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富有竞争力的新增长极。第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现
31、代文明。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品牌农产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使我市成为海峡西岸特色突出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购销中心之一。“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8%,到201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广粮食生产新技术,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增效。继续实施“良种工程”,加快培育综合性状好、市场认可度高的粮食新品种,不断提高粮食作物
32、良种覆盖率和优质率。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杂粮、饮料专用或原料专用粮食作物,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加强商品粮基地县(市)和粮食重点产区建设,努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培育多元化的粮食市场主体,加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提高粮食加工储备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十一五”期间,全市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分别稳定在266万亩和82万吨,粮食品种优质率达80%以上。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规模、扶强扶优”的原则,继续加快建设沿海蓝色产业带、山区绿色经济带和市、县城郊高优农业示范区,不断壮大茶叶、食用菌、水产、果蔬、
33、药材、林竹、畜禽等特色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产品朝品种更优、质量更高、品牌更多、布局更好、规模更大的方向发展。茶叶。加大名茶开发力度,抓好名茶专业村、无公害及有机茶基地建设和认证,引导茶叶生产向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优化茶类结构,巩固提高绿茶,加大特种茶、名优茶比例,发挥花茶优势,突出发展白茶,适度发展红茶和乌龙茶。重点引进和推广一批高香型、品质好的茶树新品种。强化名牌战略,突出抓好茶叶品牌整合,着力打造“宁德白茶”、“绿雪芽”、“坦洋工夫”、“天山银毫”和“太姥
34、乌龙茶”五大品牌。扶持龙头企业,突破精深加工,研究开发以茶叶为原料的系列保健食品、抗氧化剂和医药化工等深加工产品,帮助企业推广应用现代茶叶加工、包装技术,提升经济效益。到201O年,全市茶园面积达75万亩,茶叶产量达6万吨,优质茶比重达50%以上。食用菌。在稳定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抓好优质菇和珍稀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大力发展反季节、草生代料栽培食用菌,推进食用菌工厂化、规模化生产。抓好食用菌深加工,积极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实现由资源型向加工型转变。以古田食用菌工业园区、古田食用菌市场、屏南夏香菇市场、寿宁花菇市场为主体,完善食用菌市场体系,实现产销一体化,辐射带动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到201
35、O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达60万吨(鲜重)。水产。进一步调整优化渔业产业、品种结构和养殖模式,提高水产业整体素质。海水养殖重点抓深水网箱养殖,在合理调整有序开发的基础上,努力向2040米等深线外侧海区扩展;淡水养殖继续抓好大中型水库水面开发,开展网箱、围网、库湾栏网养鱼;海洋捕捞在控制捕捞产量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开展远洋渔业。在促进鱼、虾、贝、藻类等品种多样化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优质高效的品种比重。大力扶持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拓宽水产品加工广度和深度,提高我市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实现水产品总产量达85万吨以上,培育发展产值超亿元企业3个。果蔬。按照“优选品种,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突出
36、加工,抓好储运,搞活流通”的要求,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水果和蔬菜。重点抓好四季柚、水蜜桃、巨丰葡萄、油柰、无核柿、芙蓉李、枇杷、柑桔及晚熟龙眼、荔枝等十大水果生产基地建设。在扩大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的同时,建设相对集中连片的商品蔬菜基地。大力发展果蔬加工业,扶持发展一批果蔬加工龙头企业,抓好果蔬精深制品开发,促进果蔬转化增值。到201O年,全市水果总产量达30万吨,蔬菜产量达105万吨。中药材。发挥我市小气候适种中草药品种多,中草药加工增值潜力大的优势,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培育名优品种,逐步形成系列产品。重点加强太子参、厚朴、玉竹、枳壳、元参、天花粉、白术、丹皮、元胡、贝母等中药材生产基地
37、建设。研究开发生产以三尖杉、黄栀子、杜仲、黄柏、银杏、苦楝、香樟等为原料的生物医药产品,尽快实现中药材种植、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经营。到201O年,全市药材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2.4万吨。林竹。立足生态保护、资源培育、产业发展,推进林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抓好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生物多样性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建设速生丰产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及毛竹、小径竹等特色林竹基地,配套发展一批竹木加工企业,不断完善木、笋、竹产业链,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到2010年,全市速丰林基地面积达130万亩,竹林面积达110万亩。畜禽。突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加快畜牧业的改造与发展。改良品
38、种,加速畜禽良种化,提高畜禽产品质量;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大幅度提高草食性动物比重;改进饲养方式,发展规模养殖,实现精养高产。培植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发肉、蛋、奶、皮革等系列产品,促进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到2010年,全市肉蛋奶产量达15.5万吨。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改善农业科研机构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加快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搞好农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加大农业良种繁育推
39、广力度,重点建设宁德市名特优经济作物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和宁德市地方畜禽良种繁育工程示范基地。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抓好宁德西陂塘、福鼎店下两个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改进农业传统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到2010年,农牧业良种综合覆盖率达95%以上,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18%以上。4、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按照有机、生态、绿色、安全的要求,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积极实施生态农业,推广应用复合有机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及各种生物技术产品,大力发展绿色食
40、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建立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优质米、畜产品、水产品等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建立健全市、县农产品质检中心以及大型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的质检组织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逐步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检测监控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实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力争到2010年全市有50个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产品及相关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实现绿色产地监测面积1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论证产品数达100个,产地监测面积30万亩;全市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实物总量达30万吨。二、加强农
41、村规划建设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的要求,以工业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的现代农村发展新模式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推进乡村建设。1、抓好乡村规划建设与环境整治。积极探索建立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新机制,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盘活土地,改旧建新,做好乡镇工贸区、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文章,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中心集镇、中心村,着力解决好乡村建设的杂、乱、散等突出问题。加强村容村貌整治,重点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大“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推广力度,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有机肥项目,解决好农村垃圾、污水等
42、废弃物集中处理问题,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衔接好城乡建设规划,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信息、环境保护的有效对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资源共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2、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继续实施农村路网“年万里”工程和农村渡改桥工程,基本实现农村公路硬化目标,提高农村交通便捷与安全程度。加快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水利“六千”工程,积极推进初级水利化县建设,提高农村供水和灌溉水平。重点建设一批重点水库及农村人畜饮水工程,解决好全市892个行政村、1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田灌排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实施旱片治理工
43、程,提高旱涝保收农田的比重。加大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力度,搞好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好中心小城镇的堤防加固和河道清淤清障,提高流域防洪排涝功能。加强耕地保护,大力实施沃土培肥工程、耕地修复工程和防治耕地环境污染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土壤肥力监测和质量动态管理。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抓好农田整理、农村废弃宅基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工程,改造中低产田25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科学规划,合理稳妥地推进围垦开发,重点建设霞浦沙头、宁德铁基湾等一批围垦工程。抓好渔港(避风港)建设,继续推进霞浦三沙五澳、福鼎沙埕等一批渔港项目实施。三、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强化政府保障农村公共服务的职能,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