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富民强市兴边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实施好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对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呼伦贝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新跨越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第一节 “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回顾 “十五”时期,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加入世贸、振兴东北、更加重视民族地区发展和自治区高度重视东部盟发展等综合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拼搏,真抓实干,成功战胜了洪涝、“非典”和高
2、致病禽流感等多种重大自然灾害影响,实现了撤盟设市的重大体制转变,巩固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的局面,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奋斗目标提前一年超额完成,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9.2亿元,年均增长1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717元(按现行汇率折合1446美元),年均增长15.1%,均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财政收入达到35.72亿元,年均增长1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555.9亿元,比“九五”时期投资总额增长1.57倍,年均增长3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3、108.12亿元,年均增长14.3%;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6亿美元,年均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28元,年均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2元,年均增长7.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3以内,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以内,均低于“十五”计划控制目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28.6:43.4,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21.8%。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森林覆盖率达到49%;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路和铁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10451公里和2368公里。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
4、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五”时期取得的历史成就,为“十一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和经济能级过低,处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末梢,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国家的政策推动,自身调控能力弱。二是区域经济布局小而散,缺乏集聚辐射中心,远离国内国际发达地区中心市场,生产、建设、运输包括行政成本都相对较高,突破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关键要素严重短缺的瓶颈制约困难重重。三是产业发展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产品整体品牌匮乏,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单一、产品单一、所有制单一的结构性矛盾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制约严重,组合各
5、种要素,发展组合经济,发挥综合优势仍然任重道远。四是城乡、旗市区发展不平衡,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很大困难。五是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六是体制改革特别是区域内大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外向型经济规模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差距大,与此相关联的一些制约因素仍然存在。第二节 “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宏观发展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加速发展,国际贸易和投资继续扩大,国际大企业将我国视为产业转移和对外投资的优先目标。中俄战略协作关系深入发展,将带动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等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更加密切。我市处于东北亚经济圈中俄蒙交界地区,能源、矿产、水资源丰富,在国家安全和对外开放整体格
6、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技术合作条件来看,我市有望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战略支点和中俄蒙边境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区,为我市经济转型和产业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国内环境看,伴随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来势,我市面临重大综合机遇期。一是国家继续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更加重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政策,为我市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二是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增加,为我市发挥后发优势
7、,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提升产业分工地位,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优化经济结构带来了战略机遇。三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利于我市加快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有利于我市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更快发展。 从区内环境看,自治区大力支持东部盟市融入东北经济区加快发展,我市能源重化工业、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是自治区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为我市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 从我市自身条件看,我市具有的发展优势是综合优势,即能源、矿产、水资源富集区、优势农牧林产品主产区、重点旅游开发区、生态示范区、沿边开放区和多
8、民族聚居区六大优势组合,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和可靠环境。 综上所述,“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把握来势,趋利避害,乘势而上,实现一个质量好、速度高、持续协调的发展周期。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富民强市兴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抓住综合战略机遇期,强力推进工业化、农牧林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确立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贸活市、科教兴市、文化名市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三大基地”,构筑“七大产业集
9、群”。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呼伦贝尔,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快速发展。抓住和用好当前综合战略机遇期,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做大做强经济总量,落实好项目、企业、旗市区、基地和工业园区四个载体,在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实现富民强市和争名进位。 二是理性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重点突出、有进有退的原则,加快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能源重化工、绿色食品加工、进出口产品加工、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10、,限制森林采伐业、草原畜牧业、传统种植业及高投入、高污染的企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和生态市建设标准,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工作。以节约资源为基本出发点,科学统筹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能源、矿产、水等不可再生资源,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四是全面发展。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五是共同发展。有效解决民族和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加快少数民族特别是“三少”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步伐。按照统筹
11、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发展状况、特色和优势,在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加大对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和特殊群体的扶持力度,促进各民族、各地区共同发展和不同群体的全面进步。第二节 发展定位 未来五年至十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建成东北以至全国的能源战略高地、绿色食品基地、旅游休闲胜地、北疆开放龙头、自然生态屏障、平安和谐家园。 能源战略高地。充分利用呼伦贝尔的资源、地缘优势,加大市内、境外能源开发力度,打造全国乃至东北亚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成为东北乃至全国能源资源的重要支撑点。 绿色食品基地。围绕乳、肉、粮油、薯(蔬菜)、林、草和特色种养等主导产业,以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加
12、快建设优势农牧林业产业带和生产基地,提高基地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现代化水平,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绿色食品基地。 休闲旅游胜地。依托呼伦贝尔草原、森林、湿地、冰雪、民族、民俗文化和异域风情资源,大力开发体验旅游、商贸旅游、度假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会议旅游和异域风情旅游等多元特色产品,打造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一定影响的“中国北方原生态旅游胜地”。北疆开放龙头。充分发挥好对俄蒙口岸众多、资源富集和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等综合优势,坚持内引外联,有效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多元化的国际、国内合作,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
13、,建设全国对俄蒙开放的大门户、联结欧亚的大通道、东北亚产业集聚的大平台。 自然生态屏障。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市,形成东北乃至全国的绿色生态屏障。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平安和谐家园。建立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巩固社会稳定,确保边疆安宁,打造“平安呼伦贝尔”。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多民族之间的和谐、多元文化和多元文明的和谐、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和谐,构建北疆民族地区和谐家园。第三节 奋斗目标 “十一五”时期,在
14、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1、经济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100元(按现价汇率折合3470美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6.5:46.4:37.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9%,达到1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达到247亿元。 2、改革开放。深化各项改革,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适应WTO规则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筑起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32亿美元,年均递增14.9%;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3亿美元以上;引进市
15、外(国内)资金年均增长30%,五年累计达到1200亿元以上。 3、社会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 4、资源环境。生态环境自然退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主要城镇空气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三废”处理率达到国家平均水平,环境保护指标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0%左右。 5、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4%以上
16、,到2010年分别达到15200元和5250元。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6、民主法制。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民主法制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呼伦贝尔取得新进步。第三章 构筑工业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工业和建筑业发展 以规划科学化、开发规模化、发展产业化、产业集群化为指导原则,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生产力空间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配套化发展的新格局。重点建设能源重化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进出口产品加工三大工业基地,构筑煤炭、电力、化工、冶金、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进出口产品加工
17、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型建材、生物制药两大特色产业。到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突破312亿元,工业增加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39以上。第一节 大力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 一、煤炭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扎赉诺尔、宝日希勒、大雁、伊敏四个区域大型煤炭产地,为我市发展能源重化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保障。到2010年,全市煤炭开采能力达到1亿吨。重点实施好宝日希勒露天矿扩建、大雁三矿大井、扎尼河露天矿、五牧场长焰煤开发、伊敏河东河西区煤矿等改扩建项目及扎煤公司岭东矿、东旗阿尔公煤矿开发等新建项目。 二、电力产业集群 依托煤炭资源优势,积极促成市域内煤炭大企业与外埠能源电力知名企业形成组合,合力推进煤
18、电联营坑口电源建设。到2010年,全市电力形成及在建装机达到1400万千瓦,其中:外送电力装机达到1200万千瓦,市域内用电装机达到200万千瓦。重点建设伊敏河东河西区、宝日希勒、扎赉诺尔、大雁等电源点。外送电力项目配套建设伊敏至鞍山50万伏直流、呼伦贝尔至华北80万伏直流送电工程;根据发展能源重化工业的需要,合理布局建设若干个230万千瓦或220万千瓦自备电厂。形成以220KV为主骨架的呼伦贝尔电网,配套完善各地区110KV区域局部电网及35KV以下配网,努力形成全市用电同网同价。依托水、风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水电、风电的发展步伐。重点建设岭西地区风力发电项目及毕拉河、红花尔基
19、、扎罗木得等水电站项目。“十一五”期间,水电、风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50万千瓦和30万千瓦以上。 三、化工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以甲醇、合成氨、尿素、烯烃、油等产品为主的煤化工产业,以PVC产品为主的盐碱化工产业,以地产原油、进口原油为依托的石油化工产业。到2010年,甲醇、化肥、煤制油等煤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化学量。全力支持大庆石油公司扩大境内外开采能力和进口境外原油,地产原油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 四、冶金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不锈钢、有色金属冶炼和工业硅。依托自有铁矿和进口俄罗斯别列佐夫铁精矿石,建设不锈钢冶炼项目,加快铜、铅锌等有色金属采选冶炼项目和硅矿采选冶炼项目建设。到2010
20、年,不锈钢冶炼能力达到100万吨,粗铜冶炼规模达到10万吨,铅锌达到15万吨以上,工业硅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 五、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深度开发以呼伦贝尔牛羊肉、奶制品、大豆、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大鹅、白鱼、木耳等为主的农畜产品,形成相当规模并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突出发展乳制品、肉制品和大豆、油菜籽、玉米加工业。到2010年,乳业加工能力达到日处理鲜奶5000吨,其中农区达到3000吨,重点龙头企业日处理能力雀巢达到700吨、三元达到700吨、光明达到500吨、伊利达到800吨、洛娃达到1300吨;肉业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头只以上;新增大豆和油菜籽加工能力各30万吨以
21、上;玉米制品产量达到100万吨。 六、进出口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做大做强进口木材落地加工业,到2010年,进口木材达到500万立方米,加工量达到300万立方米,加上自产木材200万立方米的加工量,全市木材总加工量达到500万立方米,使我市成为全国最大的木材加工基地之一。积极开发利用俄蒙铁矿、石油、铅锌矿等资源,做大做强我市采选冶炼及石化工业。出口加工重点建设瑞姿小轿车组装等项目,积极发展机电、电子、电器、纺织、服装加工等轻工产品出口。以扩大地产品出口为目标,加快蔬菜、豆制品、马铃薯、肉类等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不断扩大出口规模。 七、特色产业 1、新型建材 以粉煤灰建材、煤矸石建材和水泥产业
22、为核心,发展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新材料和节能保温新型墙体材料,按集约化生产方式发展水泥产业,鼓励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大水泥”,淘汰工艺落后的“小水泥”。形成海拉尔、牙克石、阿荣旗三大水泥生产基地。到2010年,水泥及熟料生产规模达到300万吨。 2、生物制药 发挥我市中草药和牲畜脏器等医药资源优势,依托哈慈集团、东北虎药业、康益药业等骨干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重点发展拥有一定知识产权的中蒙药。积极引进生物制药高新技术成果,加快医药企业嫁接改造步伐。以发酵工程、保健品等为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第二节 优化产业布局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 一、推动产业空间合理布局 坚持实施产业集聚战略,发挥产业
23、集聚效应,在地域上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基本实现企业“退城进郊”的目标,形成工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发展基地为中心、市区和旗市区为补充的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和特色经济,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转移。重点在岭西地区建设形成伊敏电力输出基地、大雁能源重化工基地、宝日希勒煤化工基地、海拉尔高载能基地、扎赉诺尔能源重化工基地和石油、有色金属开发基地,加快构筑煤电联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煤化工、石油化工等相关产业及高耗能产业集群,成为全市能源重化工业发展的龙头板块。带动岭东地区加快发展盐碱化工、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上升板块。通过资源优势地区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共同
24、发展。 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 努力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支柱产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带动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努力缩小与先进水平差距。建立管理、技术、市场开发为一体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环境,引导科技资源与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结合,扩大产学研合作领域,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完善技术创新的产业组织结构,鼓励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扶持创新、鼓励竞争和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良好技术创新环境。第三节
25、加快发展建筑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推进建筑业结构调整,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建筑企业体制机制创新;以政府投资工程为重点,完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全面提高建筑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一、建筑业结构调整 以资本和专业协作为纽带,加快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型和专业型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建筑业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开拓国内外基础设施、大型公共建筑等市场;引导中小型建筑企业向专、新、精的方向发展,拓展专业市场,发展劳务输出。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逐步形成由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等企业组成的承包商体系
26、。 二、建筑业市场环境 加强建筑业法规和制度建设,完善工程建设监管体系和建筑市场运行机制。改革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提高工程建设市场化程度,全面推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材料设备等工程和服务采购招标制度,实现程序公开透明。建立和完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推行工程设计、监理和其他工程咨询机构职业责任保险制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三、建筑业技术进步 以标准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以科学组织管理为手段,以建设项目为载体,不断提高建筑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在大型建筑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企业标准建设和工艺、工程技术研发。大力推行节能建筑,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
27、料,建设一批优质、节约、适用的精品示范工程。第四章 抓好“三农三牧三林”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牧林区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从我市实际出发,编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牧林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巩固和加强农牧林业的基础地位,着力调整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牧林业;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推进农牧林业产业化进程;强化农牧林业和农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建立保护体系,积极努力推进新农牧林区建设。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达到132亿元。第一节 加快农牧林业结构调整 继续调整优化农牧林业产业结构,推进乳、肉、粮油、薯(蔬菜)、饲草
28、饲料、森林抚育和管护等重点产业发展。种植业要保持稳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出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形成比例协调、生态平衡、效益突出的粮经饲三元结构。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稳步发展牧区畜牧业,推动农牧业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林业要在加强森林抚育和管护、巩固提高林产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林产业和多种经营。“十一五”期末,粮食年生产能力稳定在55亿斤以上;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2000万头只,其中农区占80%以上;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比重提高到60%;林业非林产业产值比重达到70%。第二节 大力推进农牧林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内引外联、加快发展乳、肉、粮油、薯(蔬菜)、饲草饲料、木材、特色种养
29、殖七大重点产业,做大做强雀巢、洛娃、光明、三元、伊利、长春皓月、天津中敖、元盛、奈伦、淳江、玖珑兴安纸业、根河板业集团等产业化龙头企业,构筑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牧林业,切实提高农牧林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能力,实现品牌化、规模化经营。打造呼伦贝尔牛肉、羊肉、大鹅、大豆、小麦、马铃薯、油菜籽、白鱼、鲤鱼、黑木耳等十大绿色品牌和名牌商标,培育一批产值超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努力提升农牧林产品加工转化率和综合竞争力,带动农牧林区经济发展。 龙头企业要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具有我市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农牧林产品生产基地,促进特色优势农牧林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实现区域化
30、布局。七大主导产业原料基地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力争达到80%。重点建设海拉尔、满洲里、牙克石、扎兰屯、阿荣旗等八个旗市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成具有相当规模和地方特色并与七大主导产业相适应的原料基地。 奶源基地。建设农牧林三区乳业基地集中带,全市形成十二个奶源基地。到2010年全市奶牛头数达到百万头、牛奶产量达到200万吨,将我市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绿色奶源优势主产区。 肉业基地。牧区重点发展呼伦贝尔羊、三河牛生产基地,农区重点发展育肥牛、育肥羊和猪禽生产基地。城郊和林区重点开发利用林间草场,引导城镇居民和林业职工养牛、养羊、养大鹅。以强度育肥为主,加快发展养殖小区和棚圈建设,形成稳定的肉类供应
31、基地。到2010年,肉类总产量提高到50万吨,大鹅养殖发展到1500万只。 商品粮油基地。以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鄂伦春旗以及大兴安岭农垦集团为主,建设高油、高蛋白、绿色食品、专用大豆生产基地。以海拉尔农垦集团、额尔古纳市、牙克石市为主,建设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以海拉尔农垦集团、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陈旗为主,建设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以阿荣旗、扎兰屯市、莫旗、鄂伦春旗为主,建设玉米生产基地。 马铃薯(蔬菜)基地。以阿荣旗、扎兰屯、鄂伦春旗为重点建设岭东马铃薯原料基地;以海拉尔、牙克石、大雁为重点建设岭西马铃薯原料和种薯生产基地。以海拉尔、满洲里、牙克石、扎兰屯、阿荣旗等8个旗市区为重点,建设
32、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围绕俄罗斯、蒙古国的需求,重点发展元葱、胡萝卜、西红柿等适销品种,建立出口创汇蔬菜生产基地。 饲草饲料基地。奶业区建设青贮玉米、多汁饲料、高蛋白饲草料种植和秸秆加工基地;肉业区建设羊草、披碱草等多年生牧草和燕麦、谷草等一年生饲料种植基地。 木材基地。在实施好“天保工程”的基础上,稳定大兴安岭森工集团200多万立方米、市属六个林业局11万立方米生产能力,加大进口俄罗斯木材力度,形成稳定的木材原料供应基地。 特色种养殖基地。利用丰富的中草药和食用菌资源开发系列高新技术产品。发展有特色和地域优势的桔梗、赤芍等中草药种植加工,建成东北地区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扩大黑木
33、耳生产规模,建成自治区最大的黑木耳种植加工基地。建设根河、额尔古纳、满洲里鹿、狐、貂、獭兔等特种养殖基地。 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发展行业协会、专业经合组织等中介组织,培育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林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全市60%的农牧户和大部分林业职工进入农牧林产业化经营领域。规范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与农牧户和林区群众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促进农牧林区经济发展,农牧民和林区群众增收。第三节 强化农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农牧林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农牧林业和农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以抗旱水源工程和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程为重点的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
34、牧林业抗旱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继续落实严格保护耕地的各项制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按照以城带乡、同步规划的原则,促进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由城市向农牧林区延伸,实现行政村(嘎查)全部通路、通电、通电话。做好乡村(嘎查)建设规划,推广使用以小型风电、太阳能为重点的洁净能源,在林区推行“以煤代木”工程。按照节约土地、设施配套、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引导农牧林区居民点布局。继续实施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改善人畜饮水条件。第四节 完善农牧林区公共服务和保护支持体系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公共财政全面覆盖农牧林区,新增教育、卫
35、生、文化方面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牧林区,进一步完善对农牧林业及农牧户的各项资金补贴政策。 健全农牧林区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牧林业科技综合创新能力。加强提质增效综合配套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农牧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引进与推广,加大农牧林渔业种子工程实施力度,提高农牧林业机械化水平和综合效益。深入实施农牧林业科技入户工程,做好农牧民和林区群众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 全面普及农牧林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两基”攻坚计划。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大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范围。大力改善贫困落后地区的办学条件,实施好农牧林区寄宿制建设工程和中小学
36、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加大全市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力争实现普通高中生全部集中到旗市区所在地就读。 加强农牧林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牧民和林区群众医疗卫生条件。巩固和完善旗市区、乡镇(苏木)、村(嘎查)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改造完善各类医院和妇幼保健所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配置,形成以旗市区医院为骨干、乡镇(苏木)卫生院为基础、覆盖农牧林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搞好农牧林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对因病致贫的农牧民和林区群众实行医疗救助,建立与农牧民和林区群众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牧林区医药管理体系和医疗服务规范。加强农牧林区卫生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牧
37、林区工作,组织城镇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口支持农牧林区。 编制全市乡镇(苏木)文化站建设规划,推进农牧林区基层文化站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牧区电影放映“2131”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牧林区信息化工程,完成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嘎查)通广播电视的建设任务。加强村镇(苏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农牧林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造条件。 建立农牧林业风险保障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牧林业保险事业。完善农牧林产品市场体系和设施,加强农牧林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建立农牧林业灾情预警机制,加强气象预报和监测网络及人工影响天气网络建设,提高预防自然灾害能力。加快动植物防疫体系和农牧林产品质量安全
38、体系建设,全面推广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认证制度,实行农牧林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搞好动植物疫病防治,不断提高农牧林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第五章 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坚持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深化改革,打破垄断,放开市场,优化结构,创新机制,提升素质,形成第三产业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全新格局。到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9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到37.1%左右,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8%以上。第一节 加快旅游业发展 依托呼伦贝尔草原、森林、湿地、冰雪、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异国风情等旅游
39、资源,坚持区域联动和产业联动的原则,加快发展旅游业,构建旅游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旅游业的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在“十五”时期初步形成的“1525”格局基础上,重点构建阿尔山柴河绰源特色旅游带和阿尔山柴河牙克石海拉尔满洲里新右旗新左旗、牙克石根河额尔古纳满洲里海拉尔两个黄金旅游圈。重点建设26个重点旅游开发区,三个层级的旅游城镇,即海拉尔(包括巴彦托海镇)、满洲里两个主旅游中心城市;扎兰屯、牙克石、根河、额尔古纳四个二级旅游中心城市;拉布大林、莫尔道嘎、满归、阿里河、尼尔基、阿拉坦额莫勒、阿木古郎、柴河、室韦等九个特色旅游镇。 加强区域旅游通道、重点旅游景区公路连线和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星级宾馆、
40、旅游饭店建设。大力开发手工艺品和农牧林特色产品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加强与俄蒙、东北三省、兴安盟的协作,建立旅游联盟,联合开发一批跨国界、跨行政区划的精品线路。加快引进和推进市内旅行社的重组改造,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旅游公司,实现旅游业集团化、规模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33亿元,创汇达到4.11亿美元,旅游总人数达到700万人次。第二节 巩固提高传统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加快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抓好农畜产品、能源重化工产品市场建设,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引进国内、国际知名流通企业,发展壮大海拉尔友谊公司、步森集团百货公司、龙凤集团等商贸集团,提升集聚辐射
41、能力。建立和发展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社区、居民区便利店和专业店、专卖店。 运输邮政服务业。重点建设和完善满洲里市、海拉尔区、牙克石市、扎兰屯市四个自治区二类公路枢纽,加强快速货运、集装箱、厢式运输等项目建设,培育2-3个功能完善、在全市有一定规模的龙头运输企业。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要适应旅游、商贸发展的需要,提高运输质量与服务水平,共同打造海拉尔满洲里立体化的区域交通物流中心。按照商业化、市场化经营方式,逐步实现邮政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逐步形成以实物传递类、电子信息类、商品营销类、金融服务类为主体,其它多种服务方式为补充的邮政综合服务体系。 餐饮业。积极培育餐饮业龙头企业,开发民族特色餐饮产品,
42、促进餐饮业的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加强餐饮业与国内外餐饮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内外著名餐饮企业落户我市,支持我市餐饮企业到市外大中城市经营创业。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金融保险业。银行业要积极引进市外金融机构,完善地方金融体系。积极争取在海拉尔建立城市商业银行,推动农村牧区信用社向农村牧区合作银行过渡。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增加业务品种,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扩大消费信贷、项目融资规模和融资租赁等业务。证券业要建立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加快拟上市企业的重组改制步伐,依托效益、信誉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和收益比较稳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发行企业债券。保险业要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大力培育保险业市场主体,发展保险中介
43、机构,全面提高保险业的保障、融资和社会管理功能。 信息服务业。重点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在应用层面上的融合。大力发展宽带接入,支持和鼓励开展网上业务,扩大网络资源的共享范围。积极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银行、网络广告、网上查询、网上预订等信息服务,推进中介、咨询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抓好呼伦贝尔市现代教育网络,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建立和完善数字(CA)安全认证体系和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门户网站建设,提高政府效能,推进政务公开。 现代物流业。在滨洲沿线的中心城市及口岸较集中地区,建立现代物流基地,设立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44、,加快建设第三方物流项目建设,推进现代物流业上规模、上档次。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房地产要抓好一级市场的调控,规范搞活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健全咨询、评估、经纪等交易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贷款与商业性贷款规模。社区服务业要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兴办便民商业、物业管理、社会化养老、医疗卫生、家政服务、餐饮娱乐等社区服务产业。 中介会展业。积极推进各类中介机构和中介组织发展。依托我市的区位、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呼伦贝尔市国际会议中心、满洲里市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积极培育会展业的市场主体,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创建具有我市特色的名牌展(博)览会。第六章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45、第一节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按照“适当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鼓励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产业集中,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依托大中城市、大型产业基地和城镇经济带,形成“极点开发、以点带面”的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中俄蒙边境地区“大金三角”地缘经济战略、海满额“小金三角”区域聚焦战略、“大海拉尔”、“新满洲里”龙头城市战略、“新岭东”经济起飞战略、林区经济重新振兴战略。旗市经济要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旗市经济。 一、构筑中俄蒙“大金三角” 以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为核心,联动沿边黑山头、室韦、额布都格、阿日哈沙特等口岸,北开南联,深化与俄蒙的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建设
46、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形成口岸经济带。有效整合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向内延伸联结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和自治区东部盟市,向外延伸拓展俄蒙及东欧等国际市场,融入东北亚经济圈,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把口岸经济带打造成重要的转口贸易商埠,自治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向北开放桥头堡。 二、打造海满额“小金三角” 充分发挥海拉尔、满洲里、额尔古纳资源、地缘、口岸和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带动牧业四旗及扎赉诺尔、宝日希勒、大雁、伊敏等重要工矿区镇,形成海拉尔经济圈,在实现区域创新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率先突破。 积极培育海拉尔满洲里额尔古纳城镇群。海拉尔建成呼伦贝尔市具有较强辐射和集聚功能的区域性核心区。高起点规划和高
47、品位建设呼伦贝尔新城区,加快发展海东工业园区,将大雁、宝日希勒、伊敏作为三大工业卫星城,呼和诺尔、白音胡硕、金帐汗、凤凰山等作为周边辐射旅游风景区,成为呼伦贝尔市最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和旅游中心,经济总量达到全市三分之一以上。满洲里建成沿边开放的国际贸易城,成为沿边开放的龙头、海拉尔满洲里物流带的重要节点、商贸服务和旅游会展业的中心。额尔古纳建成沿边开放城市,成为沿边开放经济带的重要一翼、农牧林产品加工基地和旅游基地。牧业四旗要优化经济结构,打造能源、重化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进出口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集群,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三、推动岭东经济起飞岭东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和鄂伦春旗东南部地区要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扩大开放,营造环境,引进大企业,实施大项目,加快推进工业化步伐。重点建设以扎兰屯为核心,联动那吉屯、尼尔基、大杨树、阿里河的经济发展带。扎兰屯建成滨洲线上辐射岭东三旗和黑龙江相邻地区的生产生活物资交易中心、连接“小金三角”的物资转换枢纽、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和旅游中心。带动阿荣旗、莫旗、鄂伦春旗整合新的产业资源,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公路、铁路、电力网络建设,联接东北经济区“哈大齐”经济带,强化区域内的合作,吸引东三省资源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