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历史创新设计一轮复习检测:必修1-4-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人民版)一、选择题1“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台湾的现实,我们提出了祖国统一之后可以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由此可见,“一国两制”的提出最初主要是为解决()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C澳门问题 D国际问题解析:材料中讲到台湾的现实等信息,可以直接推断出“一国两制”最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答案:B2根据中国现代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实行了特殊的政策,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
2、制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解析:A项只适合特别行政区,C项不能涵盖三种制度,D项不适合民族自治区。在中国的领土上不管是哪种特殊地区,在主权问题上,都属于中央人民政府,因此选B。答案:B3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A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自行决定实行何种制度B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宪法保证C特别行政区不必遵循国家宪法,可以单独制定法律D特别行政区能够行使独立主权解析:要准确理解“一国两制”概念的含义,前提是“一国”。新宪法中的明确规定,
3、是其法律保障。A、C两项与材料不符,D项叙述错误。答案:B4右图是中国国家邮政局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发行的纪念邮票“欢庆”,表达了国家对香港回归后的赞扬。“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取得重大成功,主要在于它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祖国统一原则实事求是原则“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则A BC D解析:错误,因为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错误,这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处理关系的原则。答案:C5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
4、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你给该评论加一个合适的标题()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D“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主要是关于香港回归的问题,故A、C、D不准确。“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说明香港现在繁荣发展的事实证明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正确性。答案:B6香港人有一种说法,回归后的香港“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这一现象最能说明香港特别行政区()A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B享有行政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C保持原有的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D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解
5、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材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回归后香港生活方式等保持不变,印证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答案:C7“日前,英国驻香港总领事柏圣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到,让他感受最深的是香港的不变回归十年,繁荣不改。”香港回归十年,繁荣不改主要得益于()A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 B有利的外部环境C“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D香港人的勤劳解析:本题题干强调了“回归十年,繁荣不改”的原因。能够使香港回归后保持繁荣,主要依赖于党和政府的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导,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答案:C8读右图,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全国各界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实践,充分显示了香港
6、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促进了香港和内地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A BC D解析: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的祖国统一进程迈出的第一步,它对香港、内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影响,并将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答案:A9“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这是1999年中国流行的一首歌曲,哪些因素促使Macao回到了母亲身边()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提升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不断加强香港回归祖国A BC 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是指澳门,其回归一是根本上决定于中国的综合国力,二是“一国
7、两制”的方针政策,三是香港回归的范例作用。答案:D10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诗:“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作者表达了()A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B“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的基本方针C统一是台湾全体民众的迫切要求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解析:原乡人的血流返原乡,体现了台湾与大陆的血脉相连,体现了两岸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答案:A111980年,当时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材料表明蒋经国()希望共同维护民族利益希望实现国家统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倾向于接受“一国两制”方针A BC D解析:
8、蒋经国强调了“大陆是中国领土”、“中华民族”,说明其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希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利益。但从时间上看,“一国两制”方针还未提出。排除。答案:C122008年3月4日新华社报道,国家主席胡锦涛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他指出海峡两岸“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谈判地位平等,议题开放”。“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的前提和基础是()A“一个民族,两种制度” B一个中国原则C“放弃台独,两个中国” D“一个民族,两个政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台湾问题的政策的理解。2000年以后,中共对台湾在政策上作了很大的让步,但根本的一条没变,那就是一个中国的原则。答案:B132008
9、年11月4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今日上午九时许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第二次“陈江会谈”(如图)。这将成为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海峡两岸由敌对隔绝向频繁交流转变的原因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政策措施台湾当局被迫逐渐放松对两岸“三通”的限制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努力A BC D解析:两岸关系的缓和和发展是两岸共同努力的结果。均正确。答案:A142008年12月15日,台湾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海峡两岸同胞分别在北京、上海、深圳以及台北、基隆等两岸各地的多个城市同时举行庆祝
10、仪式。两岸“三通”正式启动的意义在于()两岸直航有助于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三通”可增加台湾优势、重振台湾竞争力符合两岸同胞利益、符合两岸关系发展需要、符合历史前进潮流实现“三通”之后,两岸关系将迎来一个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大发展的崭新局面A BC D解析:两岸“三通”的实现表明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利于双方的交流与发展。答案:A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末,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诗歌中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孩子,盼望着回到祖国的怀抱。材料二邓小平指出:“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
11、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末独立,后患无穷。”图一: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切握手。图二:2008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与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亲切握手。图三:2008年11月4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于上午九时许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第二次“陈江会谈”。请回答:(1)1945年以来,“七子”中的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2)材料二中,邓小平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那么,国共
12、两党前两次合作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展望两党第三次合作,能够实现的最重要前提是什么?(3)对两岸关系,目前有很多人对前景看好。结合材料三分析你认为前景看好的因素有哪些?(4)你对进一步做好祖国统一工作有何建议?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收回台湾,1949年解放战争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踞台湾。第(2)问,根据必修一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得出前两次国共合作的标志,第三次国共合作指的是台湾回归祖国,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第(3)问,根据必修一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得出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和发展趋势。第(4)问,建议应遵循一个原则:对有利的因素进一步发展,对不利条件进行消减。答案:(1)1945
13、年抗战胜利,从日本手中收回台湾;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占据台湾,形成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2)国共第一次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三次合作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3)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合力推动;民间已实现“三通”;国共两党高层会谈渠道已开通;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香港、澳门地区“一国两制”的实践树立了榜样;大陆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体育强盛,会对台湾民众形成向心力。(4)加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反对台独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我们必须团结一致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16阅读下列材料
14、:材料一50年前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材料二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 000多人次。材料三2008年3月22日台湾举
15、行了入联、返联公投,因参与公投的人数,均未达到法定成案门槛,遭到否决。关心台湾与两岸前途的人都应明白此番公投未过关的意义。材料四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厦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左右航程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可以减少战争发生的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厦门的后花园”。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2)据材料归纳80年代至90
16、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4)对比材料一、四,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解析:2008年是著名的金门炮战50周年,本题以此展开,考查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本题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知识平台。因为本题教材知识依托很少,因此回答问题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分析归纳,在此基础上正确作答。答案:(1)趋势: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状态。说明:由主张武力解放逐渐转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2)表现: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3)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障碍:岛内:台独势力;国际:国际反华势力。(4)变化:由台海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直接联系的桥梁。意义: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充分证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 6 -专心 爱心 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