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山洪一样的掌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板社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课山洪一样的掌声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总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和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无限爱戴,感受周总理平等待人的高尚人格。3、在阅读中学习作者描写活动场面和人物细节的方法。4、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3个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重点理解积累“气氛”,“春寒料峭”,“凌厉”,“凛冽”,肆无忌惮等词语,背诵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认读生字,理解重点词语。教学难点:从课文对会场和周总理精神的细节描写中体会总理的精神和品质,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教学准备:
2、课前搜集,交流关于周总理和邢台大地震的资料图片。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1966年3月8日,在中国的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在地震的第二天,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就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前往地震灾区,慰问受灾的群众,在慰问灾区群众的过程中,周总理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来了解其中的一的故事。 板书课题 2、山洪一样的掌声。学生齐读课题后,激趣:这山洪一样的掌声是怎样爆发出来的呢?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圈画出来,查找工具书或合作交流解决。(解决重点字词,通过卡片或同学交流体现)2、同桌互读,看谁读得流利。(
3、重点练习、指导朗读)3、指名读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练习归纳主要内容、表达力,师重点指导读,激励读)4、引导学生理清叙述的顺序。指导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按时间顺程序等)三、研读重点 感悟精神(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按提纲学习,提前出示阅读提纲,课件出示)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场面。(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2、引导交流,谈感受和体会。(自由发言)(激励学生大胆发言,提供锻炼机会,练习表打力让学生思考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1)听说周总理要来,人们蜂拥而来的场面,表现了什么? (2)人们不约而同的面朝寒风而坐的场面,表现了什么?(3)周总理对县委书记的会场安排提出质疑,表现了
4、什么?(4)周总理蹲在打谷场于社员交谈体现了总理的什么精神 ?(5)群众迎风欢迎总理以及总理指挥群众转移方向,表现了什么?(6)总理迎风伫立,掌声像山洪一样,这一场面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四、整体回顾感悟精神(关注细节教学,提升阅读品质,研读语文教学的基本,发散思维,读中促思考,)1、课文中两处对总理眉毛的描写,体会这两处细节所表现的复杂的心里活动。2、作者为什么用“山洪一样的掌声”做题目?这个题目还可以换成别的题目吗?为什么?3、回顾课文,从作者的叙述中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事情的起因:一是发生大地震;二是天气寒冷,寒风呼啸。事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活动:与环境直接相关,前后
5、互相关联。启示: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注意事情的前因后果,用环境渲染场面,用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散文。全文通过记叙周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慰问群众,群众报以热烈掌声的动人故事,表现了周总理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高贵品质以及总理关心群众,群众热爱总理的鱼水深情。六、拓展收集资料,1、介绍周总理的事迹材料2、推荐好书有关总理的。3仿造课文写一段场面描写片段。(拓展阅读引发思考,以读为主。读写结合)第二课时 一、回味全文积累内化(读文学法)1、感情朗读,读出总理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2、合作交流以小见大以及运用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人物品质的方法。二、识
6、字写字迁移练习(读文巩固,字词)1、读准7个生字的读音,注意“砭”、“惮”、“扒”的读音。2、写字要求:写正确,端正,美观。3、练习填空,体会好处。(1)浓黑的眉毛( )了一下,随即总理看了看,( )向打谷场南头走去。(2)这欢呼声发自人们的心灵深处,是那么( ),那么( )!4、小练笔:学习作者写场面和写细节的写法,描写生活中的某个场景。三、总结全课谈收获体会。(交流体会读文感,突出语文教学的思想性) 板书设计: 2、山洪一样的掌声关心群众:时间:1966年3月8日 地点:河北省邢台地区 事件:发生地震总理临危慰问 鱼水深情:布置会场 群众利益至上 总理迎面面对群众 总理心为群众,群众不忘总
7、理教学反思:在教学山洪一样的掌声一课中,我力求实现教师角色转变,让学生有主人翁感,有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熟读课文,读懂课文并思考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里;课堂上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实践、练习中有所思、有所获。 “永远没有完美的课堂”,从全局看,本节课基本上可以看做是较成功的一节家常课,学生在我的教学中感受到了总理的个人魅力,体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尤其是人物的对话,在老师的指导朗读下,理解较好,分角色朗读时,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但是,上完了这节课总有很多的遗憾。在提出大问题时,给孩子自己读文章的时间不够充分,很多孩子没有读出自己
8、的理解,只是听与文章的字面;再提出大的问题之后,想给孩子主动,而形成了“被学生牵着走”,对于老师的课堂的主导在本课的最后才体现明显。山洪一样的掌声这篇课文是一片很感人的写周总理爱人民的课文。遗憾自己因被紧张和别学生所影响,没有引导孩子深入的体会文章背后的故事,没能让孩子深刻的震撼。 当然,在反思了这节课的不足之后,在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改动。引导学生感悟与朗读重点句段,抓重点词语,多种朗读方式的练习以及对周总理其他事迹的介绍,使得学生在朗读中有所体会,读完一段文字之后,往往出现安静的沉默。在课结束的时候,学生们很压抑。我想,这份压抑正是孩子们对总理的敬佩、惋惜、心疼和遗憾;是孩子
9、们被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知道,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3香山的红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萧”字、正确书写10歌生字。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对香山的红叶之美的细致描绘。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3、体会作者对香山的红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陶冶。重点: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难点: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y7u生动妙雪的方法。教具:香山的红叶的图片。教法:朗读法流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学生搜集香山的红叶的图片。师: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叶君健去欣赏北京香山的
10、红叶的美。二、初读课文,初建美的印象。1.让学生读通顺、读流利,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度几遍。2.有些比较长的句子,要多读一读,断句要合理,教师适当指导。3.想一想:香山的红叶在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深入精读,寻访红叶之美1.香山的红叶究竟以什么吸引了作者?你从中哪些词或哪些句子体会到了红叶的与众不同?读一读,品一品。2.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边读边谈边想。(1)先请学生读,紧扣关键词语,然后谈感受。(2)在把感受带到课文深入地朗读,读出赞美之情。3.再读全文,颂红叶之美。1).带着赏美景、品美文的感受朗读全文。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香山的红叶的赞美。 第二课时积
11、累内化:1. 由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在笔记本上摘录文章中最能吸引你想象的句子。迁移练习:1.识字写字 2.读句子,体会引号的作用(小黑板出示)。 3.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句,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他们会发现,第一个星期天到这里来时,山上还是();第二个星期来时,这里却忽然变得(),处处是“红花”一片了。红叶和青松,在这个特殊场合()出来的一种()的美,无形中创造了一个奇特的“()”。实践活动:1.课文文字优美,配上合适的音乐尝试配乐朗诵。2.课外再搜集一些描写红叶的优美句段。板书:秋天一到,像盛开的红花香山的红叶处处红花一片奇丽多姿红叶青松,秋天里的春天世上少有3
12、香山的红叶教学目标:1、通过读课文,理解香山红叶与众不同的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3、认识“萧”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北京香山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与生动描写的方法。教学准备:1、课前了解香山、黄栌树的信息。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深秋,秋风萧瑟,草木凋零,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向香山,他们去看什么?请看大屏幕(播放香山风光片),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香山风光。(解说词:香山红叶
13、,历史悠久,金代的“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是最早的描写香山红叶的诗句。1986年香山红叶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香山红叶作为首都北京的一张旅游名片,其品牌深入人心,已成为北京最浓的秋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香山红叶与众不同的美。(板书课题)二、初读感知,从整体上感受美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2、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学生汇报)3、指名朗读课文,说一说:香山红叶在你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汇报)三、读书想象,在细读中品味美(一)寻红叶之美1、默读1、2自然段,思考:香山的秋天因何而与众不同?2、同
14、学们到小组内读书,合作交流。3、各组推荐代表交流,其他同学评议并补充:香山的秋天因红叶而与众不同,因为普通的树叶在秋天令人感到凄凉,而香山的红叶却是秋天一到,天气变凉了,再打几次霜,树叶就变了颜色,起初变得有点发黄,然后由黄逐渐变红,远远看去像一朵朵盛开的红花。4、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普通树叶和香山红叶的图片,营造朗读氛围,增强朗读的效果。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读第二自然段,欣赏文中对比的写法,了解作者的描写方法。在对比中体会美,内化美,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二)品红叶之美1、指名读3、4自然段,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因为香山红叶美。)2、动笔画,哪些语句带给了你美的享受?预设(1)学生汇报3
15、自然段,品味美。“他们会发现,第一个星期天到这里来时,山上还是林绿荫深;第二个星期来时,这里却忽然变得喜笑颜开,处处是“红花”一片了。别的地方已经有点凄凉萧瑟,而这里却正好是艳阳天色调比较浓的一种艳阳天。”A.引导学生抓住“喜笑颜开”体会拟人写法的精妙;抓住“艳阳天”、“凄凉萧瑟”的对比写法体会黄栌叶变红之后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享受。B.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读描写“红花”的句子,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C.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后再读。预设(2)学生汇报4自然段,品味美。“它究竟占了多大面积,无人估计得出,因为它无边无际,一眼看不尽。他比樱花更红,比桃花更密,在一定的距离外看去,它大
16、红锦簇,哪里的春天也比不上它热闹。”A.引导学生抓住“无边无际”、“密”、“大红锦簇”、“热闹”等词语品味作者用朴实简练的语言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美丽灵动的画卷。B.文中用了大量的引号,你能说一说这些引号有什么作用吗?C.多媒体出示香山红叶的美景,在美景的熏陶中,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D.这段文字美,你们读得更美。你们想不想再读一读,让我们齐读这句话。预设(3)学生汇报对“深绿色的松叶倒要红花来扶”这句话的理解。A.从这句话中学生体会到浓淡相宜的美。B.闭上眼睛,想象“绿叶红花扶”的景色。C.浓淡相宜的美丽无形中创造出了一
17、个奇特的“秋天里的春天”,给人一种清新明丽的感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好吗?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深入地读,读出香山红叶之美,读出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四、读演结合,在回顾中升华美1、看来香山红叶的美景已经印在你们的脑海里了,倘若你们能把这种美读出来,更会让人难以忘怀。同学们,你们愿意把这一幅幅灵动的美留在课堂上吗?在音乐声中,全体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全文。2、外宾在秋天来到了北京,他要去看一看北京的美景,你打算怎样吸引外宾到香山一游。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五、深化总结,拓展延伸1、动笔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节课我们游览了独特的香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动笔写下来。
18、学生再次进入情境,感悟文字,体现了读写结合。2、欣赏小诗,拓展延伸(1)学习了香山的红叶这篇课文之后,你们想到了哪首诗?(山行)一齐背下来: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请同学们课外搜集一些描写红叶的诗或优美句段,继续品味红叶独特的美。附:板书设计3、香山的红叶与众不同凄凉萧瑟艳阳天4 夹竹桃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
19、趣。课前准备:有关夹竹桃的资料,写有生字的小黑板。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一、导入1、板书课题:17、夹竹桃,齐读2、简介夹竹桃:这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二、自读课文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指名读后集体朗读。 (2)说说词语意思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乍起:刚刚开始。韧性:柔软而结实。(3)指名读课文三、理清课文脉络1、自由读课文,想想如何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
20、和回忆的花。第二段(2)写作者家中的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第三段(35)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第四段(6)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四、作业1、课作:描红2、家作:抄词、默词、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求: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复习检查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二、学习课文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夹竹桃的呢?(2、4、5)2、课文的2、4、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夹竹桃的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努力把课文读好。学习第2自然段1、默读,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2、讨论,交流:(1)这是什么
21、景象?(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2)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火与雪:不相容融洽)3、轻声读,体味这奇妙有趣的景象。学习第5自然段1、轻声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幻想。3、默读,思考:(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4、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读第5自然段,试着完成填空练习:我想它是地图()。()是亚洲,()是非洲,()是大海。(),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这一幅画竟
22、变成活画了。5、小结: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把它幻想成地图,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领略了无限的妙处。6、练习朗读。学习第4、3自然段1、那么第4自然段又写了夹竹桃的什么呢?轻声朗读2、讨论:写了夹竹桃的韧性。3、默读,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自由读,交流,出示: (1)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
23、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体味“无不”、“无不”的作用。 练习用“无不”、“无不”造句。4、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把它改为陈述句。5、课文重点写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反衬)6、指导朗读7、小结:这两个自然段通过一年三季、花开花落的衬托和夹竹桃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8、练习背诵学习第1、6自然段1、自由读第1、6自然段,联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2、课文的最后一节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前后呼应,总结全文)三、作业1、抄写词语 2、造句:无不(无时不,无日不,无人不,无法不)无不附板书
24、:韧性17、夹竹桃值得留恋和回忆爱上了夹竹桃幻想快乐读书屋二 古诗三首(早梅 新柳 北陂杏花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认识4个生字。2、背诵三首古诗。3、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诗境。教学重点:朗读背诵三首古诗。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意境。教法:读中领悟。学法:自主探究。教具:挂图、课件、资料。流程: 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读熟诗句:1.读准字音。2.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3.让学生体会怎样才是读诗,为下一步诵诗奠定基础。三、读懂诗意:1.让学生自己对照时候的注释,想一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在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2.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
25、请教。3.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要求学生把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四、体会诗境: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2.在读的基础上,绽开丰富的想象,并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语言描绘出来。 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二、朗读抒情:1.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用自己的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2.配乐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获得审美感受。3.在朗读中自然成熟。三、欣赏解读: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从诗的感情、意境、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理解。四、拓展诵读。五、积累内化:1.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背诵三首古诗。2.阅读其他描绘植物的古诗。板书:早梅白玉条似玉傍西桥不知花先发如雪疑是雪未消
26、能说会写 赏花教材简析本次“能说会写”中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赏花”,教材由3个自然段构成:第一自然段是引导学生回忆以前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灵感;第二自然段指出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及交代口语表达的顺序,第三自然段说明本次口语交际的过程要求。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植物,做到观察有序。 2、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词句描绘植物的能力,在介绍时能做到按一定顺序向别人介绍。 3、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正确评价他人发言。教学重、难点1、仔细观察,能通过观察积累交流材料。2、学会抓住特点,有顺序地向别人介绍植物之美。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鲜花。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话题1、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
27、刚刚结束,看看我们可爱的首都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放课件,录制的是鲜花簇拥的北京天安门,及各种各样的园艺造型,让学生感受植物所带给人们的美。)2、你看到了什么?(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并按照这样的顺序说。)3、学生评价,叙述的是否完整,语言是否流畅、连贯。4、其实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只要你能去细心观察、发现,美丽的植物到处都是。(引入话题)二、营造氛围,展现生活1、同学们想想看,你在学校、家里、社区还见过哪些美丽的花?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它。2、刚才听了三位同学的发言你认为他们谁说的好?好在哪儿?三、情境引路,激活再现1、现在我们来看看,如果让你来介绍一种花,怎样说呢?(点明主题,明确本次口语交
28、际的注意事项。)2、现在请你去认真观察吧!教师从讲台下面搬出五、六盆各种颜色的鲜花。3、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花到前面观察,然后组成小组,并在小组内交流。4、指名小组向全班介绍观察到的花。5、互相评议,选出说的好的同学,你认为他说的好在哪儿呢?能不能自己来介绍一下你观赏到的花?6、猜猜看,通过他的描绘,你能猜到他讲的是哪些花吗?如果你和他观察的相同,你要介绍的和他有什么不同吗?四、拓展话题,延伸训练这些花的美在于,它用自己短暂的生命点缀了别人的春天。你有没有像花的表现一样美的时刻,说给同学们分享?(让学生体验到帮助别人也像花一样的美)五、总结播放“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歌曲只要你用爱去发现,用心去观察
29、,我们的祖国到处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写我喜爱的植物教材分析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我喜爱的植物。教材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习作的内容和方法,从哪些方面下笔。第二段文字是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并为习作界定了范围,题目自拟。教学目标1、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通过仔细观察,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过程,然后把自己观察到的写出来。2、练习抓住植物的特点写具体,并按一定的顺序写。3、通过观察与描写植物,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1、把这种植物的特点写具体。2、按一定顺序写。教学准备让几名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最喜欢的花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一、谈话导入1、学习完本单元你有什么发现吗?2、我们
30、了解到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特点。你是不是也有自己喜欢的植物呢?谁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3、有的同学从家中带来了他(她)最喜欢的植物,我们听他(她)来介绍好不好?(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如:按照生长过程来说,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或是按照植物的各部分顺序来说,根茎叶花。让学生抓住植物的颜色、形状等特点来说具体。)4、今天我们就以这几盆花为小组长,你喜欢哪盆就到哪一组,也可以自己一组。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植物。(板书课题)二、学习提示,确定主题1、自由阅读提示,看它提出了什么要求。2、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习作提示,明确习作的范围是什么?要求有哪些?3、确定主题让学生选择一种植物,确定本次习作的题目。
31、(教师给予评价)4、下面先观察你喜欢的植物有哪些特点?并梳理自己的语言,同桌之间进行交流。5、找几名学生向全班汇报。师生共同评价三、提供例文,揣摩写法1、自由读例文我爱夜来香夜来香(花的片断描写)夏夜,弯弯的月亮升上天空。这时,院子里迎面扑来阵阵的清香味,原来是夜来香又开花了。它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因为它只有晚上才开放,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个美名夜来香。夜来香的叶子是对着长的,它刚长出来的叶子是绿色的,它绿得像碧玉,像翡翠。到了七、八月份,夜来香每天晚上伴着月亮开放。这还有个特点:太阳一出来,花就谢了。第二天又有一批新的花儿伴着月亮开放。它那四片浅黄色的花瓣,杏黄色的花蕊,凑成了一朵朵美丽的小花
32、,看上去淡雅、清秀、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使你如醉如痴。它虽不象牡丹花那样引人注目,也不象君子兰那样名扬四方,然而我爱它,它把自己仅有的芳香,无私地送给人们。 思考:作者描写的植物有什么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仔细观察,抓住植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了植物的美。四、整理材料,自由表述1、提示写法1)要注意把自己和所写植物联系起来,表达出自己对植物有感情。2)可以依照例文或学过的香山的红叶等文章的写法来写,并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2、学生表述师生评价五、水到渠成,独立写作1、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可以听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植物,哪就赶紧动笔把它
33、写下来吧。相信它会因你的介绍而被更多的人所喜欢。2、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2课时交流评价,合作修改1、自读修改让学生先自己朗读自己的作品,并自己先进行修改,做到语句流畅,标点正确。(教师询问修改的地方,及时给予评价表扬,重在激励学生学会自改的方法。)2、品读欣赏,师生互评找修改完的同学读自己的作品,和全班同学交流,由师生共同评议、修改。(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修改,在交流中学会欣赏)3、誊清习作4、佳作展示(把修改好的作品,让学生自己贴在展示台上,体验成功的喜悦)语文七色光二目标:知识:通过给字加偏旁、组词,继续练习归类、识记汉字。能力:根据一定的意思写词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
34、的能力。情感:进一步扩大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重点:通过读句子,调动自己词语积累,学出相应的词语。难点:了解对比描写的好处。教具:有关植物的描写片断。教法:练习巩固。学法:自主探究。流程:一、组织教学1.给下面的自己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分别组词。(1)学生尝试完成,同桌互查。(2)师指导,归类识字。(3)拓展练习。2.根据意思写词语:(1)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2)汇报、订正。(3)体会词语的妙处。3.可以让学生先读文中对比描写的片段。讨论:文章中怎样运用对比的写法?这样写的突出什么?体会对比描写的妙处。二、日积月累:1.学生读词语,并理解意思。2.尝试背诵。3.汇报自己找到
35、的好词佳句。三、知识窗:1.学生自己读文章,体会语言的精妙。2.学生谈一谈,你觉得要把植物之美用词语表达出来,最主要的是什么?四、大家一起来:1.搜集有关植物的资料,小组交流。2.选优秀者在班级汇报、交流。五、作业:预习第五课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5、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教材简析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在旧中国,由于石油工业落后,缺少石油,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不甘于此,石油工作者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成了几处大油田,不仅摘掉了“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而且还成为世界石油大国。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就记叙了从石油工业落后到发现油田、开发建设油田直至成功的过程,歌颂了我国
36、石油战线职工不怕困难、不辞劳苦、艰苦创业,用毕生心血建设伟大祖国的铁人精神。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的内容,使学生知道大庆油田在我国石油工业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大庆人艰苦创业的事迹,学习大庆人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3.学习课文中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作用。4.认识“废、痪、胁”等6个生字,正确书写“橡、胶、舰”等12个生字。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国是如何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的,理解“铁人”精神的含义。教学准备1.有关石油的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2.查阅有关石油工业发展情况以及王进喜的事迹。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一、谈
37、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石油有哪些用途么?石油的用途这么大,汽车、轮船、飞机、工厂的机器等等都离不开石油。可是在40多年前,要想让汽车行驶在我国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石油工业到底有着怎样的一段发展史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整理,理清文章的思路。(石油的用途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状况开发大庆油田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3.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落后的状况,哪几个自然段写摘掉了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从整体入手,把握课文内容,巧
38、设问,直奔文章中心。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1.默读课文的13自然段,找一找石油究竟有哪些用途,从哪能看出来我国石油工业十分落后?画出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看法。学生汇报。(抓住文中第一句话“石油是种宝贵的能源”,什么是“能源”?为什么说石油是宝贵的能源?)培养学生在汇报时抓住重点词句,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2原来石油有这么多的用途,所以出示引读: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一个国家缺少石油,就像是得了贫血症的病人,不但整个国家的经济会瘫痪,而且国家安全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这是什么写法?(拟人)可见石油确实非常重要。石油这么重要,那么在旧中国石油工业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落后)从哪看出来的
39、?学生汇报,并说出自己的想法3.中国幅员辽阔,缺少石油,每个中国人心情怎样?(心酸、沉重)那就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2、3自然段。(1)试读。(2)指名读。(3)评读。通过各种方式的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4.中国幅员辽阔,难道就真的没有石油吗?(学生汇报第4自然段内容。)出示我国油田分布图,让学生看大庆油田所在的位置。我国的地质工作者经过大量的考察研究,终于发现了大庆油田,正逢建国10周年大庆,因此命名为“大庆”。发现大油田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人们马上投入了开发大庆油田的战斗中去。(看开发大庆油田的片段)在这当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值得我们来认识,那就是(学生齐说:王进喜)。(图片出示王进喜)你
40、对他都有哪些了解?生说一说。(1)同学们都说他是“铁人”,为什么说他是“铁人”?默读课文的57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抓住精彩部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重要途径,也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汇报。(抓住重点词句谈理解)他们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困难没有压倒他们。(播放录像片)(2)谈谈看完录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明白在摘掉石油工业落后帽子的开发与建设活动中,贡献最大的是我们可敬的石油工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献给了祖国的石油建设事业。(3)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6自然段。(4)他们的奋不顾身为的是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为的是祖国的建设快马加鞭,从他们身上,我们明白了,铁人精神就是(学生接)不怕困难、忘我工作、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