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心理表征内容的自然化——从因果_信息到功能层次.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3568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表征内容的自然化——从因果_信息到功能层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心理表征内容的自然化——从因果_信息到功能层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心理表征内容的自然化——从因果_信息到功能层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对心理表征内容进行自然化解释是将心灵纳入自然秩序的重要一环。物理主义给出了因果/信息理论,但由于缺乏规范性维度而面临析取困境或错误表征问题。哲学家们由此转向由演化选择而形成的“功能”来自然化表征内容,形成了不同版本的目的论语义学。但以德雷斯基为代表的基于表征生产方面的目的论理论面临着由功能不确定而导致的内容不确定问题。而露丝米丽肯的目的论语义学则着眼于表征的使用方面,在“使用决定意义”的原则下不仅避免了不确定问题,还摆脱了循环论证的嫌疑。关键词:心理表征;内容;因果;功能;自然化中图分类号:B71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6-2 8 15(2 0 2 3)0 2-0 0 7 5

2、-11D0I:10.19946/j.issn.1006-2815.2023.02.005布伦塔伦认为,意向性是心理现象有别于物理现象的独有特征,思想总是“关于”或“指向”某事物,且其所“关于”的对象无论是否存在,都包含在思想之中,这便是思想对象的“内存在性”特性。如何合理解释意向性一直是困扰着哲学界的难题之一。目前,对意向性的解释有自胡塞尔起始的现象学进路,还有始于弗雷格和罗素的分析哲学进路,对意向性进行自然化的解释便属于分析哲学进路的一支。对心理表征内容的自然化的任务,可由以下例子进行说明。例如,某张皱起的报纸被风吹走,而我将这看成了一只猫在街上流窜。这里涉及三种事物:(1)具有内容的心理表

3、征(mentalrepresentation,以下简称“表征”),它是具有语义特征的神经状态或神经事件(包括人类的信念、欲望等),此处用引号斜体的“猫”指代;(2)心收稿日期:2 0 2 2-0 3-0 7作者简介:彭俊,南开大学哲学院2 0 19 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逻辑哲学研究。E-mail:1300823557qq.conKaren Neander,“Teleological Theories of Mental Content,2021-03-05,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pr2018/entries/content-teleologi

4、cal/.“心理表征”因其表现出意向性,也被称为“意向性表征”。由于“representation”和 represent一般都译为“表征”,无法直接明了是名词还是动词,读者可能还需视其在语句中的成分做出区分。762023年第2 期科學经濟社會理表征所致力于表征(represent)的对象,也称表征的目标(target),此处是皱起的报纸;(3)心理表征的内容,此处我将皱起的报纸视为猫,因此“猫 的内容是猫。在此,可提出三个问题:其一是表征性的自然状态与非表征性的自然状态的区别是什么一一为何“猫”被视为表征?其二什么使某事物成为某个表征的目标一示一一为何报纸是“猫 的目标?其三是什么使得表征具

5、有它自己的内容一一是什么使得“猫”具有“猫”这个内容?完整的意向性解释需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而自然化表征内容的任务是用自然科学的术语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预设意向性。需事先说明的是,下文将会给出一些不属于心理表征的事例(厌氧细菌、海狸和蟾),这些事例皆由文中将涉及的哲学家们各自给出。他们由于试图一般性地提出解决各种表征(内表征如心理表征,外表征如语言和动物信号)问题的方案,因而在其行文中并未特意采用心理表征的事例来阐述其一般性的表征理论。本文由于仅关注心理表征方面,在论及他们的心理表征方面的理论时为求准确因而采用了他们提出的一些非心理表征的事例来进行说明,事例虽不同但道理相通,这些

6、非心理表征事例的出现并非对主题的偏离。一、因果/信息语义理论的尝试对于近现代的许多哲学家来说,依赖严格因果性的物理学被视为自然科学的典范。以此物理学视角来看,一物若置于自然界,则必能纳人因果之网。因此,对表征内容的自然化解释似乎自然应诉诸物理上的因果性,这便促成了表征内容的因果/信息理论。诉诸因果性的内容理论在笛卡尔与洛克那里就已初显端倪,他们秉持内容的相似性理论,想知道哪些种类的思想与它们的原因相似。在当代,丹尼斯斯坦普(Dennis Stampe)在引发人们对内容的因果理论的关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其开创性论文语言表征的因果理论中创设了诸多概念,并将表征的因果理论与表征的图像理论进行了对

7、比,还进一步区分了决定表征内容的原因(cause)和非决定内容的偶然原因3。目前,关于心理表征内容影响较大的因果/信息理论当属德雷斯基的协变理论和福多的非对称依赖理论。德雷斯基(FredDretske)在知识和信息流一书中提出扩展了的因果理论。他并未将语义内容建立在因果关系本身之上,而是建立在由信息数学理论衍生的信息联系之上。这也是其理论被称为“信息语义学”的原因。A和B之间的信息关系是一种比因果联系更为广泛的联系,不仅包括A导致B这样的因果关系,也包括了由C导致A和B的同时变化而形成的A和B之间的协变关系。德雷斯基对信息关系给出了清晰定义,“一个信号r携带s是F的信息=给“具有内容的心理表征

8、”与“心理表征的内容”是成对出现的。前者关注的是具有语义性质的神经状态,也即其作为符号的物理方面;后者关注的是这种神经状态的语义,也即其作为符号的意义方面。当然,这只能是在逻辑上而非事实上的分离,因为符号必须同时具有物理属性和语义属性。“图像理论”是试图通过表征与被表征的事物之间某种形式的相似性来解释表征内容的理论。D e n n i s St a mp e,“T o w a r d a Ca u s a l T h e o r y o f Li n g u i s t i c R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M i d w e s t St u d i e s i n

9、 Ph i l o s o p h y,19 7 7,Vo l.2,No.1,pp.42-63.彭俊从因果/信息到功能层次心理表征内容的自然化定r(和k)的情况下,s是F的概率是1(但仅给定k的情况下,此概率小于1)”。例如,如果我们学了关于水的化学知识,那么瓶子里的水就能作为信号携带“瓶子里具有大量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信息,这是由因果和逻辑必然性所决定的;但如果我们只了解了相关化学知识却不知道瓶子里为何物,则“瓶子里具有大量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概率将小于1。他认为,表征与其内容的意向性关系正属于这种信息关系,而表征内容也就是作为信号的表征所携带的信息。但一信号所携带的信息繁多,而表征的内容却应满

10、足唯一性,哪条信息才算其语义内容呢?德雷斯基认为信号(结构、事件或状态)能以两种方式携带信息s是F:一种是以数字化形式(d i g i t a l f o r m),即信号除了携带信息“s是F之外,并不携带关于s的额外信息;另一种是以模拟形式(analog form),即信号不仅携带了信息“s是F”,还携带了关于s的额外信息。例如,我们想传递关于“咖啡在杯子中”这条信息,当我们采用陈述语句表述时就是以数字化形式携带此信息的,因为这个陈述没有携带“杯子有多大”“咖啡有多满”之类的信息;而当我们采用照片的方式,则就是以模拟形式来携带此信息了,因为此照片不仅携带了“咖啡在杯子中”这个信息,它同时还携

11、带了其他具体的关于杯子的附加信息,比如杯子大小、形状和颜色等。他由此主张,“结构S具有此事实一一t是F为其语义内容=S以数字化形式携带t是F这个信息”福多(JerryFodor)很早就注意到,如果以因果路径中的原因来自然化表征内容,那么将面临以下困境:因为“马”这个表征的产生可能由实际的马导致,也可能由夜色中类似马形状的物体(如马的雕塑导致,因此,似乎“马”这个表征的内容并非“马而应为“马或马雕塑或.”而这将导致与表征内容的单一性要求相冲突。这便是表征自然化中的内容析取问题。因此,与丹尼斯斯坦普一样,他在语义学,威斯康星风格这篇论文中也区分了决定内容的原因和非决定内容的原因。随后在心理语义学:

12、心灵哲学中的意义问题一书中,福多针对析取问题发展出了非对称依赖理论,试图借着非对称依赖关系在导致表征形成的诸多可能的因果规律中挑选出最为基础的部分用来决定语义。如当狼引起“狗”概念的呈现时,此规律的形成是依赖于另一更基本规律狗引起“狗”概念呈现,前一规律依赖于后者,而一后者却并不依赖于前一规律。正是由于这种因果上的非对称依赖关系,才决定了“狗 的内容为狗而不是狼。需要注意的是,福多的非对称依赖关系是共时性的(synchronic)。他对共时性依赖关系表述为:如果某人在t时间违反了X一“x规律,则他将因此在同一时间违反所有的Y一“X规律。显然,当某人违反了狼一“狗 这个规律时,他并没有因此同时违

13、反狗一“狗 这个规律;而当其违反狗一“狗 这个规律时,则同时违反了狼一“狗 这个规律。非对称性依赖关系的定义几经变动,但核心有三条:“X导致X”是一条法则;对于所有不是X的Y,如果Y实际导致了“X”,那么Y导致“X是非对称地依赖于X导致“X”;在第二条中的依赖k 为信号接收者对信息源的各种可能状况的知识。Fr e d D r e t s k e,K n o w l e d g e a n d t h e Fl o w o f In f o r ma t i o n,Ca mb r i d g e,M A:M IT/Br a d f o r d Pr e s s,19 8 1,p.6 5,p.1

14、7 7.JerryFodor,Semantics,Wisconsin Style,Synthese,1984,No.59,pp.231-250.4此处“X一“X表示X引起 X(心理表征)出现的因果规律,“Y一“Y的解释与此类同。Fred Adams,Ken Aizawa,Causal Theories of Mental Content,2021-03-05,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um2017/entries/content-causal/.782023年第2 期科學经濟社會关系是共时性的。虽然德雷斯基与福多的因果/信息语义理论有意避开析取问题

15、,但实际上困境依然存在。就德雷斯基来说,似乎仍可能以数字化形式携带多重信息,因而无法确定其中何种信息当视为其语义内容,因此依然落人了析取困境。例如,假定心理状态A“窗外在下雨 以数字化形式携带B“窗外在下雨”这个事态信息,由自然规律可知,B事态的出现必然暗含着事态C“窗外湿度大”的出现。因而,心理状态A也会与事态C处于信息关系之中,因为当心理状态A出现时不仅仅B事态出现的概率是1,C事态出现的概率也将为1。而心理状态A对信息C也是以数字化形式携带的,因为A并没有揭示出“窗外还有什么”“湿度的具体程度”“湿度的空间分布”等具体信息。简言之,在自然规律的支配下,表征不可能以数字化形式携带单一信息。

16、由此,按照德雷斯基的观点,A的语义内容依然是析取的。就福多来说,他的非对称依赖理论似乎能解决语义析取问题,但被不少学者指出其存在循环论证的嫌疑,他的非对称依赖关系的认定实际上是以语义关系为前提的。当说牛导致表征“马”的出现依赖于马导致表征“马”的出现时,我们恰恰是以“马”这个概念的语义是“马”为前提的,否则就无法去判断到底谁依赖谁。因此,福多也未能如其所愿地解决析取问题。正如田平所指出,“因果论的心理语义学就表征意义的自然化而言是不成功的,它的失败表现在它对析取问题的无能为力上,而根源则是在于因果解释对于解决意向性问题来说不是一个恰当的层次”。因此,若要推进表征内容的自然化,需诉诸比因果更高层

17、次的解释,而借助于生物学中的“功能”概念似能有所裨益,这便促成了表征内容的“生物学转向”。二、信息目的论语义学方案我们知道,体现意向性的表征是可错的,但如若将“马”概念的内容视为“马或雕塑马或”(所有可能引起“马”概念的事物),则“马”概念将无法出错,因为无论何时,当“马”概念出现时,引起它出现的事物总能为其内容中的某个析取支。因此,析取问题有时也被称为错误表征何以可能的问题,它们是同一问题的两种表述。表征内容的自然化理论,必须搬开析取问题或错误表征问题这个脚石。析取问题反映的是表征内容的不确定性,而内容的不确定性根源于表征缺乏语义规范,缺乏语义规范性的表征是不可能出错的。因为有“错误”就意味

18、着有“正确”,而“正确”或“错误”即为一种规范,没有规范性自然谈不上正确与否。若“马”这个表征没有语义规范性-即其应该对应“马”,则当我将“马 运用于牛时,那也不能说“马”出错了。因此,在因果/信息语义学中,析取问题或错误表征问题的出现,本质上在于表征在因果层面上缺乏语义规范性(normativity)维度。自然化表征的语义,需考虑对表征的“规范性”维度进行自然化。德雷斯基此后也有所意识,因此开始诉诸“功能”概念来解决规范性问题或错误表征问题,此时他便转向了目的论语义学。正如米丽肯所说,“目的论语义学,正如它有时被如此田平:析取问题与因果论的心理语义学,自然辩证法通讯2 0 0 0 年第1期,

19、第12-2 2 页。79从因果/信息到功能层次心理表征内容的自然化彭俊称呼,仅仅是关于表征如何能出错的理论”“基本想法是,系统S表征一个属性F,当且仅当S具有指示(indicating)某个对象域的F的功能。S执行其功能的方式(当它执行此功能时)是通过占据不同状态s1、s 2.s n 来与F的不同确定值f1、f 2.fn相对应。”此处的“指示 关系为上述的信息关系,简而言之,S具有指示某对象域的F的功能可理解为S具有成为自然符号携带关于某对象域的F的信息的功能。德雷斯基与其他目的论语义学者一样,他的“功能”概念是病因学意义上的,也即由事物家族的演化历史所塑造的对于其具有“生存价值”的功能。从某

20、种意义上说,这种功能也被称为事物自身的目的,这也是诉诸于“功能”的语义学方案也被称为目的论语义学的原因。如锤子由其演化选择的历史决定了它自身具有生存价值的功能是钉钉子,若无此功能也就不会存在锤子这个家族了,因而钉钉子也就为其目的,用来当秤砭则不是它据以被选择的功能。而具有此种功能的事物天然具有规范性,因为被演化所选择的它“应当”执行此功能,这种“应当”是由其演化选择的历史所决定的。在德雷斯基看来,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演化选择的过程,因而由此产生的表征也处于演化选择之中,也具有其独特功能。因此,当某个表征的指示功能得到正常执行时,它便成为自然符号(信号)并携带其语义信息;当没能得到正常执行时,

21、其便表现为错误表征。由此,表征的语义规范被自然化为功能的规范。依赖自然化的“功能”似乎能很好地解决规范性问题和语义内容问题,但德雷斯基在其理论中承认存在一些无法明确解释的事例,这便引出了由功能的不确定导致的语义不确定问题。他曾以生活在北半球海洋中的厌氧细菌为例,这些细菌带有指向磁北极的磁小体,它能指引厌氧细菌前往更深的海底。更深的海底意味着氧含量更少的环境,而此环境更适合厌氧细菌存活。似乎磁小体的功能是指示含氧量少的环境。因此,若有人拿磁棒在附近干扰从而使得磁小体偏离原来的指示方向,则此时似乎磁小体出了错。但德雷斯基意识到,倘若将磁小体的指示功能描述为指示周围磁北极,那它将没有犯错,且这种描述

22、明显也是符合上述指示功能的定义的。此处的关键在于,确定磁小体语义的指示功能没有得到确定。某表征类型(type)所演化而来的指示功能可能并不唯一,而究竟哪种指示功能决定表征语义德雷斯基则没有进一步给出合理标准。除了面临功能不确定问题之外,德雷斯基的目的论语义学还面临着如何解释“指示功能”的问题。米丽肯认为,事物的功能是其具有的效果(effects),正如心脏的功能是导致(cause)泵血一样,而表征的功能不可能是导致其自身成为自然符号。例如,德雷斯基的自然符号(信号)与对应事态(信息)之间的信息关系包括了因果关系,而此时将表征的功能表述为“导致自身被某事态所导致”,这显然是荒谬的,“功能不会反向

23、起作用”。尽管表征生产系统所生产的表征能作为自然符号携带信息,但这并不是其被选择的功能,正如手茧能作为自然符号携带手掌曾受过磨损的信息,但作为自然符号并不是其功能,其功能是保护手掌不受进一步磨 Ru t h M i l l i k a n,Va r i e t i e s o f M e a n i n g,Ca mb r i d g e,M A:T h e M IT Pr e s s,2 0 0 4,p.6 3,p.6 8.例如蜜蜂的舞蹈系统就是一个表征系统(S),指示着蜂蜜的方位(F)。蜜蜂能展现出各种舞姿状态,这些不同状态相应地对应着蜂蜜存在的不同方位值。Fred Dretske,Nat

24、uralizing the Mind,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5,p.2.802023年第2 期科學经濟社會损,手董作为自然符号是一种副作用(side effect)。因此,米丽肯认为并不存在德雷斯基意义上的“指示功能”三、米丽肯版本的目的论语义学米丽肯继承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即用法”的思想,她在适当改造德雷斯基的信息关系理论的基础上,主张指示性表征的语义并非由其某具体功能来确定,而是由表征使用者的所有功能的成功执行所共同必需的“正常条件”来确定,从而巧妙地避开了功能不确定性导致语义不确定的问题。米丽肯的表征内容理论涉及面广泛,不仅论及德雷斯基关注的指示

25、性表征(indicative representation),还谈及指令性表征(directive representation)以及更为基础的推拉表征(pushmi-pullyurepresentation)。此外,米丽肯还深人揭示了表征系统内部的语义规则的结构,指出其具有的组合性特点使得所生产的新表征具有组合性的语义内容。米丽肯首先对德雷斯基的“信息关系进行了批判性改造。米丽肯认为,德雷斯基所定义的信息关系依赖于因果和逻辑上的必然性,是过于严格的“零语境”的信息关系,这种信息关系对于生物体来说是难以利用的。例如,人们往往会从听到雨声来判断外面正下雨。如果这种判断依据的是因果和逻辑必然性,则

26、人们甚至是不可能作出此判断的,因为导致雨声出现的可能性原因无穷无尽,如幻觉或电视剧中刚好在播放下雨的剧情等,出于对因果和逻辑必然性的考虑,人们将不得不一一排除所有其他可能性才行,但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于这种必然性对于人们来说是无法把握的,因而人们并非依赖必然性而实际上是依赖对统计频率的估计来界定信息关系的,“自然符号的概念根本上是个认识论概念”。米丽肯主张,当我们认为事态A和事态B在一定区域(domain)中具有非偶然的关联(correlation)时,就有理由认定它们之间具有信息关系,A即为携带关于B的自然信息的自然符号米丽肯的目的论语义学术语繁杂,在阐述其自然化理论前,需先重点论述

27、三个核心概念,它们是米丽肯自然化理论的基石。1.专有功能(properfunction)。米丽肯的专有功能概念与德雷斯基的功能概念同属一种类型,他们都着眼于事物家族的历史选择的过程所形成的对其自身具有“生存价值”的方面来定义功能(下文“功能”将与“专有功能”同义)。且他们都持广义的演化论观点,主张演化选择的过程不仅包括了自然进化,也包括了生物体的学习的过程。粗略地说,米丽肯将专有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专有功能,即一事物自己的由其家族演化历史所塑造的功能,是与此事物同类型的先前实例所执行过的有助于其生存繁衍的功能,因而历史因果地导致了此事物的当前存在;另一类是派生专有功能,当一事物作为先前有机

28、体的产物且充当有机体完成其米丽肯在其他著作中也称之为描述性表征(descriptiverepresentation)。此处的“统计频率的估计”并非说的是生物体能有意识地应用统计学知识来获取知识,而仅仅强调的是生物体对周围事物规律的认知是通过其过去大量经验而形成的,这种“归纳”本身是允许出错的。如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狗经过大量的铃声与食物关联的刺激,让其形成了铃声与食物之间的信息关系的认知;对于狗来说,这种信息关系的形成并非出于对必然性的考虑,而仅仅是出于对经验次数上的“归纳”。Ru t h M i l l i k a n,Va r i e t i e s o f M e a n i

29、 n g,p.37.81心理表征内容的自然化彭俊一从因果/信息到功能层次专有功能的手段时,此事物便继承了先前有机体的专有功能。一事物可以同时拥有直接专有功能和派生专有功能,正常情况下两者是重合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两者相冲突的情况。如变色龙的变色机制的直接专有功能是将其肤色与所处环境的颜色匹配,从而隐蔽自身不被捕食,变色机制的这个功能是其存在和得以继续复制的原因,是变色机制自已的功能。下面讨论变色龙所产生的“绿肤色”的专有功能。当变色龙处于具体的绿色环境而产生了绿色肤色时,变色龙此时的“绿肤色是变色机制在当前绿色环境下生产的用于完成其隐蔽自身这个直接专有功能的手段,因此“绿肤色 便继承了变色机制的

30、直接专有功能,因而获得了派生的专有功能,即与当前环境颜色匹配绿环境色一一从而隐藏自己不被捕食。但“绿肤色”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直接专有功能,因为变色龙的“绿肤色”家族之所以存在,原因正在于其在过去绿色环境中有效地产生了隐蔽效果而保存了自身,因而“绿肤色”的直接专有功能是与绿环境颜色匹配。正常情况下,变色龙的“绿肤色”的直接专有功能是与其派生专有功能一致的,即与绿环境颜色匹配;但在变色机制功能失常时,如处于棕色环境中却产生了绿肤色,则此时的“绿肤色”的派生专有功能为与当前环境颜色一棕环境色一一匹配,这与其直接专有功一能一一与绿环境色匹配-相冲突。对于“专有功能”概念有两点说明:其一,专有功能虽然是米

31、丽肯所定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实在性。按照她自已的说法,“专有功能”是生物功能的“理论定义”,正如对水的理论定义是H,一样。其二,一事物是否具有某个专有功能是由其家族中的祖先是否具有执行此功能的成功历史(事物因此获得生存和增殖)所决定的,与事物本身实际倾向无关。换言之,一事物是否具有专有功能与其能否实际执行它并非一回事,是否具有专有功能仅仅与其家族历史状况有关而与其现状无关,它是一种“应该”意义上的功能。例如,我们并不会因某心脏有缺陷而不将其视为“心脏”,这是因为即使存在缺陷的心脏也“应该 具有泵血功能,这是由其家族演化史所决定的。2.正常解释(Normalexplanation)与正常条件

32、(Normalcondition)。“一个正常解释是一个特殊的由增殖而建立起来的家族如何历史地执行其特殊的专有功能的解释。”正常解释并非主观任意的解释,米丽肯要求它是历史占优的解释,即需要尽可能地覆盖绝大多数的成功事例的解释。正常解释有近端解释(proximateNormal explanations)和次近端解释(less proxi-mateNormalexplanations)之分。如人类心脏这个家族如何历史地成功执行血液循环的功能有着不同层次的近端解释。最近端的正常解释是最少细节的解释,它只涉及正常心脏的特征Ruth Millikan,White Queen Psychology an

33、d Other Essays for Alice,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5,p.13.需要注意的是“normal在英文中的基本含义为统计意义上的“正常的 或“常见的”意思,米丽肯使用首字母大写的 Normal有意强调它的适用范围,它专门指的是某事物在其历史上成功执行其专有功能的所有事例(排除未成功执行的事例)中的“正常的 或“常见的 情况。Ruth Millikan,Language,Thought,and Other Biological Categories,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84,p.33.4为便于理解,此处以

34、一个程序做类比,其中嵌人了F1函数块、F2函数块,而F1函数块又嵌入了F3函数块,F2函数块嵌入了F4函数块,它们都分别负责不同的子任务。当要对此程序发挥其功能作出解释时,可以简单地说是因为F1和F2函数块良好地发挥了各自功能。我们还可以解释说,程序的正常运行,是因为F3和F4函数块发挥了其各自功能,导致F1和F2函数块的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使得整个程序的功能得以实现。第一种解释是最简单的解释,只是在最高层次上进行的描述,类似于正文中的功能的近端解释;第二种解释则更为详细,包含了多层次的描述,类似于正文中功能的次近端解释。822023年第2 期科學经濟社會和结构,以及心脏实现其功能时所必需的条

35、件-这些条件是心脏家族历史地成功执行其专有功能时通常所处的条件,如电脉冲有规律地输入心脏、氧气持续对心脏输人等。次近端的正常解释是在近端解释的基础上更深人地加上心脏运行所需条件的通常起源,如加人了输人心脏的电脉冲和氧气来源于何处的解释,这是更为详细的解释。正常条件是相对于近端正常解释而被定义的,它是“对于R(家族)成员成功执行其专有功能所必须提到的条件。心脏实现其专有功能的正常条件,在近端的正常解释中为电脉冲有规律地输人心脏和氧气持续对心脏输入等。后面将会看到,最近端正常解释中的正常条件与表征语义内容密切相关。现在转向米丽肯的目的论语义学。米丽肯继承了皮尔斯的符号三元理论,认为表征系统作为历史

36、选择的结果,表征的出现也必然伴随着表征生产者(producer)和表征消费者(con-sumer)或使用者,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系统。例如,人的信念并非独自存在,它必然同时伴随着信念生产系统和信念使用系统。不同于德雷斯基和福多讨论表征时主要关注表征的生产方面,米丽肯主要关注表征的使用方面。“意向性符号是有目的地被生产出来供符号使用者所使用的符号”,它们被“设计”用来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使得表征生产者所生产的携带信息的表征能被消费者使用以执行其专有功能一一促成行为或通过推理产生新表征一一从而有助于系统适应环境。例如,海狸在遇到危险时会用尾巴拍打水面以作为示意危险的信号,其他成员便会利用这个

37、信号来逃脱危险。“尾巴拍打水面”是作为意向性符号出现的,其生产者是发出危险信号的海狸,使用者是接受信号的海狸。“尾巴拍打水面”这个信号被“设计”的功能就是帮助海狸群体适应生存环境。不同于德雷斯基与福多主要关注指示性表征,米丽肯试图解决所有类型表征的语义问题。她将表征分为三类,分别为指示性表征、指令性表征和推拉表征。其中推拉表征是最原始的,可视为指示性表征与指令性表征的结合体。指示性表征是携带事实性信息的符号,如“外面在下雨”这个信念;指令性表征是指使消费者做出相应行为的符号,如“我想要喝水”这个欲望;推拉表征则两方面兼有,因其作用未分化故而更为原始,如小明吃巧克力产生了“甜味”表征,它既携带“

38、巧克力是甜的”这个信息,也指使小明摄入更多的巧克力。在表征生产者与表征消费者共生演化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合作成功史使得表征系统与外部事态之间存在着诸多层次的映射规则(mappingrules)。如海狸的“尾巴拍打水面这个信号就对应着不同的事态,它对应着附近存在的危险事态,也对应着此事态传入其视网膜中的视觉模式,还对应着拍打水面形成的声音模式,还有周围伙伴的惊吓以及随后发生的逃离。因此,海狸的“尾巴拍打水面”与其中不同事态的对应将形成不同层次的映射规则。在诸多映射规则中哪个层次的规则是决定表征语义的呢?米丽肯给出了判断标准:“(1)P作为一个 Ru t h M i l l i k a n,La

39、n g u a g e,T h o u g h t,a n d O t h e r Bi o l o g i c a l Ca t e g o r i e s,p.33.Ruth Millikan,Varieties of Meaning,p.73.“尾巴拍打水面虽然并非心理表征,它是外在的意向性表征,但此事例依然可适用于说明表征系统的特点,即由生产者、表征和消费者三部分构成的整体。当然,对于人类的心理表征系统来说,心理表征以及它的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都位于同一个体的大脑之中。上述的海狸拍打水面的行为属于推拉表征,一方面指示危险,另一方面促使附近的海狸群体逃离。83彭俊心理表征内容的自然化从因果

40、/信息到功能层次指令性的意向性图像(intentional icon),它所关于(of)的是它所应映射的一系列事物中的最后一个成员;(2)P作为一个指示性意向性图像,它所关于的是,当它的解释装置(interpretingdevice)完全合适地执行其专有功能以适应这个意向性图像时,最近端的(mostproximate)正常解释所必须提及的任何它所映射东西”。本质上,这两条标准都是由表征消费者执行其专有功能时使用表征的两种方式所决定的,第一条反映的是消费者将表征作为蓝图(blueprint)的使用方式;第二条反映的是消费者将表征作为指示某种正常条件存在的使用方式。由此可知,“想要喝水”这个欲望,

41、其作为指令性表征具有不同层次的映射规则,如果消费端使用它成功执行其功能以适应环境,则此表征对应着寻找水的行为、识别水的行为以及喝水的行为,但其内容并不是关于中间事态,而是关于所产生的这一系列的事态中的末端事态,即喝水的行为。“外面大晴天”这个信念,作为指示性表征,也具有不同层次的映射规则,当整个系统运行正常时它对应着太阳光线的视觉模式、温度升高的感觉以及外面大晴天这个事态。出于不同的目的,消费者能使用此信念来完成诸多功能形成新的信念(如今天会很热)或产生外部行为(如晒衣服),但所有这些功能的成功执行的最近端的正常解释所必须提及的正常条件是“外面大晴天”确实对应着外面大晴天这个事态,否则消费者的

42、诸多功能将无法实现。因此,“外面大晴天”的内容是外面大晴天这个事态。而上述提及的吃巧克力所产生的“甜味”推拉表征,是由指示性表征和指令性表征复合而成,因此它的语义内容有两部分:一部分为指示性表征的内容,即巧克力是甜的;另一部分为指令性表征的内容,即继续食用巧克力。米丽肯将表征系统中与语义内容相关的映射规则称为“语义规则”。对于指示性表征来说,如果它的出现依据语义规则对应着相应的事态,则称为真表征;对于指令性表征来说,如果它的出现依据语义规则对应着随后产生的相应的事态,则称为被满足(satisfied)的表征。米丽肯强调,“它们(表征生产者)的功能仅仅是生产对应着事态的表征(真或将被满足的表征)

43、通过某个确定的映射函数。它们(表征生产者)的目的或功能并不是以任何特殊的方式达成它”。因此,当我观察墙上的时钟产生“现在是十点 的信念时,尽管时钟从昨天十点就已停止计时,但如果现在确实是十点,从而我的信念偶然为真,则我的表征生产机制依然成功地执行了它的专有功能。表征系统的语义规则具有类似于语言的 组合性(compositionality)的特点。完整的表征由常项和变项共同构成,变项的改变将形成同类型的不同表征,因而具有不同语义内容P在原文中为视觉神经中的冲动模式,在此不妨普遍化为“表征”;“意向性图像”是米丽肯的早期术语,指的是一般的表征,包括内表征(如心理表征)和外表征(如语言),立足本文心

44、理表征这个主题,为方便理解,此处直接视为心理表征即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正常情况下,一表征所对应的事态序列是有限的,如上文中提到的海狸用尾巴拍打水面,其所对应的并不是在时间上无穷尽的事态序列。在正常情况下,每次海狸拍打水面后,都会对应着周围海狸纷纷逃离的事态,但之后所发生的事态常常因不同情况而表现不同,因而不再与尾巴拍打水面”相对应。比如第一次拍打水面时,逃散后的海狸们可能会各自寻找食物,而第二次拍打水面时,逃散后的海狸们可能会一起玩耍。因而,海狸的“尾巴拍打水面”作为指令性表征方面来说,其对应的事态序列中的“最后一个成员”或“末端事态”是“周围海狸逃离”这个事态。Ruth Millikan

45、,Language,Thought,and Other Biological Categories,p.10o.Ru t h M i l l i k a n,Va r i e t i e s o f M e a n i n g,p.7 6.842023年第2 期科學经濟社會正如对于某语法形式的语句来说,更改其内部的名词成分会得到另一个与其具有不同含义的语句一样。严格来说,完整的表征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事态,它具有其自身的结构,至少包含了具体的空间和时间变项,当其自身结构的某部分参数改变时,就成了另一个同类型的表征,具有不同的语义。因此,当蟾蜍产生关于食物的表征时,这个完整的表征包括了时间和地点变

46、项,当蟾蜍在不同时间和地点产生关于食物的表征时,虽然都是同类型的表征-正一关于食物,但实际上依然是不同的具体表征,至少其时间和空间参数不同。不同表征之间的结构上的关联对应着它们的语义上的关联。如蟾蜍在t时间和p地点产生了关于食物的表征A,A表征内容为“在t时间和p地点有食物”;过了s单位时间和移动k单位距离后又产生了同一类型的表征B,则B表征内容为“在(t+s)时间和(p+k)地点有食物。换言之,表征系统的语义规则体现了表征系统与事态系统之间的同构关系。正是由于表征系统的语义规则具有“组合性”特点,才使得表征系统类似语言系统具有生产性(productivity)生产出新的表征,其语义依然由语义

47、规则组合性地决定。需要注意的是,表征系统的语义规则或同构关系的复杂度不应受到任何限制,它们可能看起来很怪异,但只要易于被相应的表征消费者使用,那就是合理的。正如米丽肯所说,“符号必须是易于被符号使用者所使用的事物,但符号使用者在其自身的习惯上可能是非常特质的(idiosyncratic)。四、结语德雷斯基和福多是自然化表征理论的先驱人物,尽管他们的理论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他们的先前探索为米丽肯的目的论语义学的建构提供了诸多启示。在米丽肯的内容自然化理论中,表征生产者家族与表征消费者家族在共同演化的历史中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映射规则,而语义映射规则则是消费者执行其专有功能时由使用表征的方式从其中所挑选

48、出的特殊映射规则,它决定了不同类型的表征内容。由消费者决定表征语义,这是米丽肯理论中反复强调的观点,正因此她的语义学理论也被称为“消费者语义学”。在米丽肯的理论中,一方面将指示性表征内容与其具体功能解绑,转而将内容自然化为表征消费者使用此表征成功执行各种功能时所必需的“正常条件”,避免了由功能不确定导致的语义不确定问题;另一方面,不同于福多没有在其理论中给出非对称依赖的标准,从而陷入了循环论证,米丽肯则给出了确定语义映射规则的具有实在性的标准一一消费者实行专有功能时使用表征的方式,而这最终源于表征系统整体的演化历史,这便摆脱了循环论证的嫌疑。也正由于主张表征系统的演化历史决定了表征内容,米丽肯

49、的表征理论是一种彻底的外在主义内容理论认为表征一内容完全由外部环境所决定,她的目的论语义学的成功也因此为语义外在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Ru t h M i l l i k a n,Va r i e t i e s o f M e a n i n g,p.8 4.85责任编校:邱德钧)No.2,2023SCIENCEECONOMYSOCIETYVol.4l,Total No.1732023年第2 期第41卷总第17 3期科學.经濟社会Naturalizing the Content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From Causality/Information to Functional LevelPeng JunCollege of Philosophy,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ChinaE-mail:Abstract:The mind is a part of the world.How to reasonably place it in nature is the urgent work for natu-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