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吴疆:《蹈海东瀛:隐元隆琦与前近代东亚社会的本真危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3519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疆:《蹈海东瀛:隐元隆琦与前近代东亚社会的本真危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吴疆:《蹈海东瀛:隐元隆琦与前近代东亚社会的本真危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吴疆:《蹈海东瀛:隐元隆琦与前近代东亚社会的本真危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吴疆:蹈海东瀛:隐元隆琦与前近代东亚社会的本真危机(吴谨珲等译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年 页)杨祖荣吴寅瑜 年是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缔结 周年 恰逢隐元禅师圆寂 周年 年 隐元禅师在圆寂的前一日受后水尾天皇册封为“大光普照国师”此后日本皇室仍一直延续每隔 年加赠封号的传统 至今已七次为隐元禅师敕封、加谥 那么 隐元禅师究竟是何人?他在东亚佛教史上处于何种地位?作为一个中国僧人 为何会在日本受到如此高的尊崇?在整个东亚社会中 我们如何来理解隐元隆琦的东渡?吴疆教授 蹈海东瀛:隐元隆琦与前近代东亚社会的本真危机 一书 恰好为我们揭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作者认为 隐元隆琦作为继承“临济正宗”的卓越禅

2、师被视作是“本真”理想的代表而受到江户日本社会巨大的推崇 他是继唐代鉴真和尚之后又一位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代表着中国文明理想 隐元的东渡之旅 应当被视作当时东亚社会构建本真共识过程中的重要活动之一 至 世纪的东亚社会背景下 中国正逢明清易代、佛教复兴 而隐元隆琦恰在此动荡的时代里中兴黄檗之道 清顺治十一年()隐元东渡日本 创立京都黄檗山万福禅寺 绵延法脉 传承至今 他所带去的黄檗传统 扎根于日本社会文化 给近代日本以深远影响 正如柳田圣山所言:“如果没有黄檗文化的影响 不论人们从哪一方面来看待近代日本社会的动向 都无法对其进行解释”然而相较于隐元的巨大影响和历史地位 以往的关注和研究却显得

3、极不相称 因此 对隐元隆琦赴日之旅的全面探讨不仅重要 而且极为必要 有鉴于此 作者对隐元之旅及其所代表的宗教、政治、文化理想展开了系统研究吴疆教授专治 世纪中国宗教思想史 擅长以跨文化视阈审视中国佛教的发展 出版过专著僧诤与禅悟:十七世纪中国禅宗的复兴()等多部著作 早在 年作者撰述博士论文正宗之诤与十七世纪中国禅宗的变迁()时 就已注意到了隐元隆琦 并对隐元隆琦在日本的成功有所探讨 后来出版专著时 因视野着重于禅宗的复兴 故将隐元这一部分暂时略去 计划后续单出著作进行专门性研究 在梳理学术史时 作者有感于此前隐元隆琦研究的材料与视野多囿于国内 未能将隐元东渡之旅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考察

4、 因此在撰写专著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在材料 日 柳田圣山:隱元東渡日本黃檗禪 载源了圆、杨曾文编: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宗教 东京:大修馆书店 年 第 页与研究视野上做突破:一方面广泛踏查和扩充海外资料 另一方面则将研究视角转入东亚佛教之中 这一转变也得益于作者长期以来以跨文化视域对中国佛教的研究 年 作者完成相关研究并出版 该书的英文版 :()得以问世 书中将隐元东渡开创性地置于跨文化视野下进行系统研究 使得隐元隆琦相关研究向更加深入、细化的方向推进 也引起了更多对于东亚禅宗文献及人物的关注 近年来 定明法师策划出版 国际黄檗禅文化研究丛书 该书因在隐元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得以汉译 方便我们阅读与学习

5、的同时 也为国内学界开出全新的局面蹈海东瀛:隐元隆琦与前近代东亚社会的本真危机 全书除引文与结论之外 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七章 作者将隐元隆琦东渡之旅放入前近代东亚历史的大环境中 基于对“本真()”之思考 深入探讨隐元隆琦在中日交流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 以及隐元与前近代东亚“本真危机”之间的关联等若干核心问题第一章基于对隐元生平的概述 作者进一步推进研究其复杂的成长环境 作者指出隐元成长环境之复杂 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其一 晚明的佛教文化独具融汇调和的特征 青年时期的隐元所接受的佛教文化影响极具福建地方色彩 其中更杂糅了复杂的民间信仰因素 其二 早期隐元除了接受宗教教育之外 还接受了儒家文化教育

6、并与文人群体有过大量接触 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 在书法、作诗、尺牍等方面皆有成就 这两方面内容对于后续探讨具有重要作用 如第五章中 作者揭示出正是这些因素引发了对隐元“本真象征”形象的质疑 这一见解为审视隐元丰富的文化背景提供了与此前研究截然不同的全新观点 此外 作者还基于对隐元传记年谱的研读 对隐元的修行方式、开悟经历、接受传法源流及成为黄檗寺住持的过程做了详尽考察第二章作者基于对诸多寺志及日文文献的梳理 论述早期黄檗寺的复兴与寺院改革过程 在作者看来 黄檗寺的复兴主要得益于皇家及当地士绅的资助 而黄檗从十方丛林到传法丛林的转型则要归功于密云圆悟、费隐通容以及隐元隆琦三位主持的积极建设 他们使

7、黄檗寺为 世纪禅宗寺院体制转型提供了可供学习的范例 乃至成为禅宗正宗传法的理想 隐元东渡将这种传法原则与寺院管理系统传入日本后 便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 作者在结论部分指出 这种传法原则并非毫无问题 严格意义上的传法原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这一新见对于寺院传法制度方面的研究颇具借鉴意义第三章作者着力于还原隐元赴日时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历史大背景 此前的研究中关于隐元赴日之因已有大量推测 郑成功等一批人致隐元的信件被发现后 对其赴日政治意图的猜测更是纷至沓来 平久保章在其所著的 隐元 一书中绳愆纠谬 但未有新论 直至林观潮 隐元隆琦禅师 一书指出隐元赴日的直接外因在于长崎华人的数次恳请 直接内因则

8、是隐元志在弘法 这一创见推动了研究的僵局 成为目前较为可靠的说法 作者基于新发现的资料以及大量信件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推进 本章中 作者从隐元明遗民的身份出发 依次勾连出隐元与明遗民间的情感关系、与中日政治交流可能存在的关联、与福清商人的地域联系 以及长崎华人社区的精神诉求等诸多纽带 旨在令所有作用于隐元赴日的因素本末源流 班班可考 以此 作者极大程度上增补完善了历史的细节 为研究此问题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第四章集中于对隐元在国际政治外交层面所充当的角色进行解读 作者首先将隐元置于 世书评 吴疆:蹈海东瀛:隐元隆琦与前近代东亚社会的本真危机 纪日本的政治背景与国际外交政策下进行观察 指

9、出隐元赴日的时期极具特殊性 江户时代 以日本为中心的世界观不断强化 德川幕府要求政治独立 并希望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政治体系在此背景下 作者通过比对发生在朝鲜与日本以及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外交巧合 并联系幕府为隐元提供的种种特权 揭露了德川幕府选择隐元作为实现其诉求的特殊人选 其次 作者叙述了在幕府操纵下 万福寺维持了一百多年由中国僧人担任住持的惯例以及定期的江户参府被操纵为近似使团觐见的仪式 通过叙述以上两个事实 作者进一步说明幕府努力让中国僧人参与其新政治秩序的构想过程 并试图让中国僧人成为中国的象征 从而在这种虚构的政治关系中扮演角色第五章作者依次展现了隐元作为禅师、文人以及异人的多重身份

10、 隐元禅学为其树立起“本真”的形象 但在禅修之外 他还支持净土念佛、密教仪轨与闭关、血书等苦行 作为文人 他有着丰富的诗歌创作活动 一生刊刻多部诗集 对于文士间的饮茶趣味也有独特的心得 此外 在诸多文人笔记当中 隐元还被塑造成为神通广大的神异僧形象 然而 作者指出隐元的多重形象与其“本真象征”形象之间的冲突 正是他在日招致是非褒贬的关键因素 隐元渡日后有意标榜自己为“本真象征”而让黄檗宗在日本备受欢迎 落地生根 但另一方面 其复杂的形象、修行方法和思想的融汇调和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似乎与其宣称的“本真象征”形成了显而易见且无法调和的冲突 这种冲突招致了日本人对于其“本真”的质疑 产生了诸多非议

11、甚至在遥远的未来成为黄檗宗衰弱的重要原因第六章中 作者力求从客观的角度观察日本知识分子对隐元“本真象征”形象的回应 当时的日本人对于隐元的评价褒贬不一 但争论大都发生于宗教范围内 目前诸多研究也都基于宗教主义的观点进行理解 因此 作者转而将目光聚焦于江户时代的日本知识分子 提取这一群体对隐元“本真象征”形象做出的反应 同时 作者还揭示出 隐元代表的本真理想仍然以中国传统为基础 与日本正在兴起的本土主义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因此 隐元与他所建立的黄檗宗传统在日本面临的种种挑战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第七章中作者深入剖析黄檗之衰败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一 后期万福寺的住持传承方式泛滥 无法兼顾僧人质量而

12、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其二 日本人对于黄檗宗是否仍能保持“本真”的不断质疑与不满 使得他们最后向幕府上诉 而幕府借此控制万福寺法嗣的传承以保证黄檗宗教义与修持的本真性 其三 唐僧招请的困难加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令万福寺的法嗣招请陷入了绝望 此三方面因素的合力 最终导致黄檗宗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弱本书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大量新史料进行系统研究 发现诸多先前被忽视的历史细节 弥补了传统隐元隆琦及黄檗研究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缺陷 从而进一步为思考诸多隐元隆琦相关问题开辟出了全新的思路 更为重要的是 本书将研究视野从国内转向更为广阔的东亚 开启了东亚历史大背景下的隐元之旅研究 为我们着力于域外

13、讨论研究提供诸多启发 对于本书之创新 本文以下暂举几例东亚历史视角下的隐元东渡 全书的一大特色是在前近代东亚历史背景下 重新观察隐元东渡及黄檗宗在日本的发展 以往的研究在探讨隐元相关问题时 只将中国政治变革作为背景 作者在书中则试图将其置于前近代东亚历史的大环境中进行审视 同时 隐元之旅也为观察同时期东亚及世界格局变迁 尤其是中日政治格局、文化以及宗教演变的大背景提供了全新视角 世纪的东亚社会遭逢巨变 面临着文化变革与社会转型 彼时中国朝代更迭、烽烟四起海交史研究 年第 期而日本德川幕府正精心构建能与中国比肩的“大君外交”作者在引言中指出 关于 世纪东亚政治与经济危机的研究不在少数 然而宗教在

14、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却长期被忽视 隐元作为这一时期宗教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其为何能获得如此地位与成就 是作者在本书中极力探讨的问题由此 作者着力解决三方面问题:隐元何以成功东渡?何以得到幕府支持?其弘传的禅法为何在江户时期的日本大受欢迎?首先 作者通过对 世纪中国社会与政治变革的探讨 进一步完善了隐元东渡的社会历史背景 从而全面地探究了促成其成功东渡的各方面助力 作者梳理出这样一条清晰的脉络:明朝政府的贸易政策的调整促成华人移民日本的浪潮 在长崎形成海外华人社区 进一步催生日本对于宗教的需求 同时 福清人向国外的流散则对隐元移民日本提供了更加重要的帮助与支持其次 在日本当局对唐人与唐僧管制严密

15、的时代中 隐元何以获得日本官方的特殊待遇?前人在这个问题上未有深究 尽管部分学者关注到隐元与幕府官员的交往过程 但只将其归结为幕府官员对隐元弘法的个人层面的支持 这样的结论仍是将中国传统作为论述中心 探讨其对于域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江户初期的幕府政治背景 作者则另辟蹊径 从域外视角来看揭示其背后正是东亚文化圈新秩序的建立 以及日本“大君外交”的意识形态下江户幕府长远的政治考虑同样 作者也将隐元在日本传法的成功置于东亚“本真危机”的大背景中进行讨论 阐明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隐元作为“本真象征”的到来 对于江户时期颓靡的日本佛教以巨大的刺激二、“本真”思考 隐元隆琦的几重“本真”身份

16、 不同于以往研究将与隐元有关的各类问题进行独立分析 作者将诸多问题视作一个整体进行探究 引发了他对于贯穿隐元东渡之旅的“本真”之思考 作者在书中将“本真”定义为“一个传统的基础以及建立一个有凝聚力的、始终如一的价值体系的来源”并认为它与古汉语中对于“本”“真”“正”等话语的论述对应(引言 第 页)作者认为 世纪的中国传统受外来文明的冲击 其“本真”性正被瓦解消融 隐元作为“本真象征”而东渡日本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本书中“本真象征”实际上具有两方面的对应 其一 特指隐元作为“本真象征”的形象 其二 隐元从福清黄檗寺所带来正宗的寺院传法制度 也令日本京都万福寺被视为“本真象征”对于隐元的“本真形象

17、”作者进一步剖析其同时具备着“宗教”“政治”“文化”三重“本真”身份 隐元宣称自己为“临济正宗”强调其所接受的禅风以及修持方法的正宗性 首先为自己树立起了作为“精神和宗教本真”的形象 同时 作为“大清遗民”东渡的中国僧人 隐元成为彼时建立中日外交关系不可或缺的关键人选 被视作“政治本真”的代表 此外 由隐元带入日本的黄檗文化 更使他成为“文化本真”的象征 由此 作者既展现出隐元身份的多重特性又寻找到其不同的身份之间共同的“本真”意义 从而得以在江户日本对于“本真”之追寻的历史背景下 检视隐元其人与黄檗宗的发展与衰弱过程三、日本知识分子视角下的隐元隆琦 隐元赴日后伴随着欢迎而来的同样还有诸多非议

18、 作者认为在宗教范围内展开的争端 因争论双方的宗教背景而无可避免地带有各自的宗派立场 因此他力图回避这些老生常谈的争论 将宗教因素剔除出对于隐元的争论出于这样的目的 作者有意选择了江户时期的日本知识分子作为对象 观察他们对于隐元的评价 事实证明 这样的尝试所收获的成果无疑是新鲜而有趣的 在作者选取的对象当中 向井元生书评 吴疆:蹈海东瀛:隐元隆琦与前近代东亚社会的本真危机 在面对隐元的到来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 他既反对幕府对于隐元的推崇 也对日本僧人跟随隐元的修行方式表示抗议 乃至质疑隐元的能力与赴日动机 其排斥主要体现为一种对于外来文化拒斥以及对于自我文化传统的坚定维护 山鹿素行则与隐元机锋相

19、对 在素行看来 二人的会面对话过程事实上更是中日两种文化思想的碰撞与对决 并且他力图展现出己方的优越性 这一点在素行的著作中也多有流露 尤其是对隐元代表的中国即“中朝”的不满与此立场相反 独庵玄光与荻生徂徕的态度似乎更能够代表江户时期知识分子的主流观点 他们坚持捍卫隐元的“本真”学习隐元的诸多思想并且运用于实践 这种态度主要来自于、世纪日本对中国文化传统高度的敬仰与热爱 但不容忽视的是 日本知识分子在此过程中为改革日本社会文化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无论是排斥还是支持 从日本知识分子的反应之中 我们能够窥见彼时日本人对于本真内涵的思考 以及在面对中国高僧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时 他们并非束手无策 而是转向对日本文化传统进行内省 从而再对中国传统发起挑战隐元东渡既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也是对东亚文化史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事件 他所代表的黄檗文化扎根日本 流芳海外 近年来 定明法师等人广泛搜集整理中日黄檗宗著作文献提出了创建黄檗学的构想 并成立黄檗书院、黄檗学研究会、福建省黄檗禅文化研究院 旨在将黄檗文化作为学科研究方向进行推动 黄檗文化传承与黄檗学术研究 亟待海内外学者携力推进作者杨祖荣: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吴寅瑜: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海交史研究 年第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