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唐代《武王家教》中的儿童“...育解析——以“三痴”为中心_金滢坤.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3398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武王家教》中的儿童“...育解析——以“三痴”为中心_金滢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唐代《武王家教》中的儿童“...育解析——以“三痴”为中心_金滢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唐代《武王家教》中的儿童“...育解析——以“三痴”为中心_金滢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2023 年第 3 期(Social Sciences Edition)(总第 272 期)中国童蒙文化史研究唐代武王家教中的儿童“自知”教育解析 以“三痴”为中心 金滢坤 杨纳名摘 要:通过考释诽谤调戏、未语先笑、言语不善所谓“三痴”行为的含义,可解析其文化内涵,探讨武王家教将“三痴”作为影响“人命长短不等”的原因之三的观念所在,并对其与唐代家教、童蒙“自知”教育进行深入探究。“三痴”主要指子弟在言语方面自以为是、轻浮浅薄、冒犯他人、招人生厌的愚昧无知的不“自知”行为与表现,有违中国古代“人

2、贵在自知”“好言其所善”的文化传统,属于典型的“口无择言,身无择行”的行为。故“三痴”旨在劝诫子弟切勿以己之长、责人之短,学会尊重他人,与人说话、谈笑要注意时机和分寸,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对子弟进行“自知”、自觉教育。关键词:敦煌蒙书;唐代;家教;“三痴”;“自知”教育中图分类号:G52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23)03-0001-07作者简介:金滢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与历史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杨纳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童蒙文化史研究”(16ZDA121)

3、的阶段性成果。本文中武王家教以 P.2825 号为底本,以下不再说明。本文中所引敦煌文书主要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古文献编辑委员会、英国国家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合编: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 114 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1995 年版),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俄罗斯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敦煌文献(第 11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俄罗斯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19922001 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 134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2005 年版)录文,可依据卷号查询

4、或参考,以下不再一一加注说明出处。以下同一部蒙书,第二次出现不再加卷号。金滢坤:论蒙书的起源及其与家训、类书的关系 以敦煌蒙书为中心,人文杂志2020 年第 12 期。引言武王家教是敦煌文献中发现的唐代“四部家教”之一,与其他三部家教最大的不同是,利用大量唐代俗语、谚语,以“数字冠名”的形式枚举七十一条子弟常犯不良、不当行为举止,可称之为1“教条”。敦煌蒙书武王家教第二大问以周武王问太公的形式,回答了世人治家导致“人命长短不等”的原因有“一狂”“二误”“三痴”“四失”“五逆”“六不祥”“七女”“八贱”“九愚”“十狂”,其中的“三痴”为“诽谤调戏为一痴,未语先笑为二痴,言语不善为三痴”。所谓的“

5、痴”,盖为不聪慧、愚笨之义。汉代牟融理惑论云:“圣人云:食谷者智,食草者痴,食肉者悍,食气者寿。”牟融从营养角度,总结了食物与动物界智能、强弱、寿命等的关联性,意在突出人因“食谷”而智,“痴”与之相对。“痴”常与“愚”相伴,“愚痴”是子弟教育常见内容。结合武王家教前后文义,“三痴”大概“愚”而不明,不自知,盖指因愚痴而调戏他人、言语不善、出口伤人的不好行为举止。P.2515辩才家教十劝章第六云:“劝君三:虽然成长未更谙。见他人笑学他笑,述意愚痴未所堪。”“三痴”之名,始见于汉焦赣焦氏易林咸之云:“三痴、六狂,欲之平乡,迷惑失道,不知昏明。”文中“三痴”指卦辞,盖指人因欲望,迷失、不明。又佛家“

6、痴”字,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不信佛法,不明佛理。梁朝僧佑弘明集奉法要云:“所谓痴者,不信大法,疑昧经道。”又成唯识论卷六:“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佛教有“三痴”之说。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能除八万四千病根本。此之八万四千,皆从四病起:一贪,二瞋,三痴,四三毒等分。此之四病”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记载佛教有“三毒”,为“一贪,二瞋,三痴”。不过,佛教“三痴”,意为第三是“痴”,与三种“痴”行不同。佛教中还有个孔雀王“三痴”说的故事。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诈伪篇亦云:“雀即翔飞升树,重曰:天下有三痴。王曰:何谓三耶?一者吾痴,二者猎士痴,三者大王痴。”孔雀王所说“三痴

7、”为孔雀王好色、猎人贪利、国王求名,均为痴。此外,成书唐代前的养身经云:“人有一不当、二不可、三愚、四惑、五逆、六不祥、七痴、八狂,不可犯之。”其中“七痴”为“斋日食熏,一痴;借物元功,二痴;数贷人功,三痴;吉日迷醉,四痴;与人诤言,以身自诅,五痴;两舌自誉,六痴;诈欺父师,七痴。”?I0可见“七痴”从养身角度,枚举了七种不良行为,与武王家教中的“三痴”颇有类似之处。关于中古时期“三痴”之名及含义,唐代李匡文撰资暇集卷下:借借书籍,俗曰:借一痴,借二痴,索三痴,还四痴。又案:王府新书杜元凯遗其子书曰:书勿借人。古人云:“古谚:借书一嗤,还书二嗤。”后人更生其词至三四,因讹为痴。?I1从李匡文记

8、载来看,这则借书“三痴”典故最早源自西晋杜元凯戒子之语,当时有古谚:“借书一嗤,还书二嗤。”“嗤”字,原为嘲笑、讥笑之义,因音同义近,被人改为“痴”,又增加“索三痴,还四痴”两条,在这一典故中,一痴、二痴、三痴、四痴,表示次数,再三犯痴之意,与本篇“三痴”为三种不当行为有明显不同,可见“三痴”之名目在唐代流行甚广。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唐郑愔曾骂选人为痴汉,选人曰:“仆是吴痴,汉即是公。”愔令咏痴,吴人曰:“榆儿复榆妇,造屋兼造车。十七八九夜,还书复借书。”?I2说明“三痴”的典故在唐代很流行,后世这个典故也一直在流传。?I3与“三痴”之名相近的还有“六痴”。2金滢坤 杨纳名 唐代武王家教中的儿

9、童“自知”教育解析?I0?I1?I2?I3金滢坤:唐代问答体蒙书编撰考察 以武王家教为中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4 期。详见金滢坤:敦煌蒙书中的儿童警示教育 以武王家教“六不祥”为中心,敦煌学总 37 期,2021 年,第167-194 页;金滢坤:论蒙书的起源及其与家训、类书的关系 以敦煌蒙书为中心。释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卷 1牟子理惑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52 页。焦延寿:焦氏易林卷 3咸之第三十一,收入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147 页。释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卷 13奉法要,第 713 页。释玄

10、奘译:成唯识论卷 6,大藏经刊行会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1 册,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8 年版,第 31 页。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 95病苦篇第九十五医疗部,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2741 页。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 37敬塔篇第三十五旋绕部,第 1197 页。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 54诈伪篇第六十诈畜部,第 1622 页。丹波康赖撰,高文柱校注:医心方卷 27大体第一,华夏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563-566 页。李匡文撰,吴企明点校:资暇集卷下,中华书局 2012 年版,第 193 页。张鷟撰,赵守俨点校:

11、朝野佥载卷 4,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89 页。方勺撰,许沛藻、杨立扬点校:泊宅编卷中略同,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87 页。P.2721杂抄云:“言六痴者:呼客为宾,一;勘问主人肉价钱贵,二;局散不起,三;语语逞妇,四;向人家久坐,五;强买不卖物,六。”可见“六痴”为六种参加聚会的常见不当、不识相的行为。武王家教借中古借书“三痴”典故和佛家我“三痴”典故,来比喻世人教子常见的三种“痴”而不自知、不明、不当言行举止。本文将对武王家教中“三痴”类目含义进行考释,并对其与中国古代相关文化内涵及唐代家教中的“自知”教育的关系进行解析,并对相关观念展开论述。一、“诽谤调戏”文化内涵与观念

12、考释“诽谤调戏”虽然在中古时期不常连用,但“诽谤”“调戏”二词较为常见,为了准确把握其含义,可先对其分别进行考释。“诽谤”原本为以不实之辞毁损他人、妄说不是之义。如韩非子难言云:“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唐代元稹同州刺史谢上表云:“然臣益遭诽谤,日夜忧危,唯陛下圣鉴照临”古代有“诽谤之木”制度,让官民在其上书写对政府不满之事和政谏。吕氏春秋自知载:“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犹恐不能自知。”高诱注:“欲谏者击其鼓也”,“书其过失以表木也”。晋葛洪抱朴子博喻云:“诽谤之木设,则有过必知;敢谏之鼓悬,则直言必献。”后来,“诽谤”

13、又引申为进谏。又汉书贾山传云:“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又周书柳虬传云:“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开诽谤之路,纳忠谠之言。”中古时期,佛道戒律对“诽谤”行为多有约束,视为不当之行。如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第一百十一戒:“不得多言弄口舌。”第一百六十八戒:“若人侵谤汝,汝但当自启白大道,不得忧怖以损精神。”“多言弄口舌”“侵谤”之语与“诽谤”相近。说十戒云:“第五戒者,不得毁谤道法,轻泄经文。”又妙林经二十七戒曰:不得呰毁谤人,不得两舌邪佞,不得评人长短,不得好言人恶,不得毁善自誉不得投书谮善,不得轻慢经教,不得毁谤圣文不得评论师

14、长,不得贪惜财贿,不得言人阴事。其中的呰毁谤人、两舌邪佞、评人长短、好言人恶、毁善自誉、投书谮善、毁谤圣文、评论师长等相关条目,与“诽谤”有很大相关性。佛教将诽谤作为口、意的恶行、恶业,加以劝诫。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中阿含王相应品天使经七云:“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乃生天上。”?I0可见诽谤圣人是“成就邪见业”,要下地狱,罪恶深重。隋代达摩笈多译起世因本经地狱品下云:“诸比丘,其瞿迦梨比丘。为于舍利弗及目揵连边,起诽

15、谤心浊恶心已,死后即生彼波头摩地狱之中。”?I1也大概秉承了起诽谤心、下地狱的说法。“调戏”,为嘲谑、玩耍、戏谑之义,或为戏弄异性。说文曰:“嘲,相调戏,相弄也。”又曰:“戏,弄3金滢坤 杨纳名 唐代武王家教中的儿童“自知”教育解析?I0?I1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卷 1难言第三,中华书局 1998 年版,第 22 页。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卷 33同州刺史谢上表,中华书局 2010 年版,第 442 页。许维遹撰,梁连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卷 24不苟论第四,中华书局 2009 年版,第 647 页。杨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笺卷 38博喻,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264-265

16、页。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 51贾山传,中华书局 1962 年版,第 2333 页。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卷 38柳虬传,中华书局 1971 年版,第 681 页。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卷 39说戒部二,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862 页。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卷 38说戒部一,第 825 页。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卷 38说戒部一,第 843 页。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 12中阿含王相应品天使经七,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7 页。达摩笈多译:起世因本经卷 4地狱品下,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 册,第 384 页。也。”又诗经卫风淇奥云:“宽兮绰兮,猗

17、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此处“戏谑”为谈吐幽默、打趣之义。又宋书刘敬宣传云:“元显骄淫纵肆,群下化之,敬宣每预燕会,未尝饮酒,调戏之来,无所酬答,元显甚不说。”又魏书甄琛传云:“晰死有女年未二十,琛已六十余矣,乃纳晰女为妻。婚日,诏给厨费,琛深所好悦,世宗时调戏之。”太平广记畜犬六杨氏云:“长安杨氏宅恒有青衣妇人,不知其所由来所为甚鄙,或裸体而行,左右掩目。因出外间,与男子调戏。猛而交秽。擒捕终不可得。”显然,以上三条“调戏”,盖为戏弄、戏谑异性之义。又宋辛弃疾寻芳草调陈莘叟忆内词:“更也没书来,那堪被雁儿调戏?”男女之间的戏弄嘲谑,往往会变成暧昧互动。中古时期,佛道戒律禁止道士有“调戏

18、”之行。如中古不孝不可久生诫第一百九十四条云:“调戏谈笑,歌舞作声,自以为健。”此戒反对的“调戏谈笑”,与“诽谤调戏”大致相类。说百病云:“调戏必固是一病。”明确把“调戏”他人称为是种病。老君说一百八十戒第三十五戒:“不得以秽污之物调戏人。”第五十九戒:“不得调戏于人。”劝勉士人不得以各种方式调戏人。佛教“调戏”含义多与女性有关。三国东吴月支居士支谦译佛开解梵志阿颰经云:“沙门不得吟咏歌曲弄舞调戏及论倡优,当勤精思温故知新。”这则佛经中使用“调戏”一词,与倡优和歌舞联系在一起,显然是指对女性的戏弄、调戏。又梁朝僧祐弘明集奉法要云:“五盖:一曰贪淫,二曰瞋恚,三曰愚痴,四曰邪见,五曰调戏。”?I

19、0将其与贪淫、瞋恚、愚痴、邪见列为佛教“五盖”,为五种烦恼、欲望和邪念。因此,需要修行、覆盖和克服。关于如何克服“调戏”,佛家也有方法。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云:“佛告帝释:调戏有三:一者口,二者想,三者求。”?I1佛教克服“调戏”之法有三,口不说、心不想和己不求,就不会害己、害他,转念则不乱。“调戏”还有戏弄、捉弄之意,戏人者常被戏。即便是小儿也不能随便戏弄。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知其聪明异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I2又隋朝何妥,“少机警,八岁游国子学,助教顾良戏之曰:汝既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是河水之河?应声答曰:先生姓顾

20、,是眷顾之顾,是新故之故?众咸异之”?I3。隋有汝南太守麦铁杖,赴吏部参选,考功郎窦威嘲之曰:“麦是何姓?”铁杖应口对曰:“麦豆不殊,那忽相怪!”窦威被怼得无言以对,麦铁杖因此获得敏慧之名?I4。结合上所述,所谓“诽谤调戏”之义,盖指子弟不务正业,好说是非,妄说他人,戏弄、捉弄他人,甚至调戏女性等招人生厌的不当言行,故须训诫。如晚唐李昌符尝作奴婢诗五十首,有云:“不论秋菊与春花,个个能噇空肚茶。”李昌符虽然进士及第,但因为其作如此轻薄之文,“多妨政务。亏严重之德,唱诽戏之风。谪去,匏系终身”?I5。“诽戏”为“诽谤调戏”之缩略语,故“诽谤调戏”之行是子弟容易犯的不当言行,受到儒家传统和佛道文化

21、的批评,必须戒之。因此,唐代童蒙教育、家训均比较重视这方面训诫。如 P.2578开蒙要训云:“诈伪诳惑,詃诱夸张围碁握槊,戏弄披倡检验察访,勿妄4金滢坤 杨纳名 唐代武王家教中的儿童“自知”教育解析?I0?I1?I2?I3?I4?I5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 466人事部一七嘲戏,中华书局 1960 年版,第 2141 页。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陆德明音释,朱杰人、李慧玲整理:毛诗注疏卷 3卫风淇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版,第 297-298 页。沈约撰:宋书卷 47刘敬宣传,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1410 页。魏收撰:魏书卷 68甄琛传,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1514

22、页。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 439畜犬六杨氏,中华书局 1961 年版,第 3574 页。辛弃疾著,辛更儒笺注: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卷 10长短句寻芳草,中华书局 2015 年版,第 1168 页。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卷 114庚部之十二,中华书局 2014 年版,第 597 页。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卷 40说戒部三,第 874 页。月支国居士支谦译:佛开解梵志阿颰经,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 册,第 261 页。释僧祐撰,李小荣校笺:弘明集校笺卷 13奉法要,第 715 页。佛陀耶舍、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卷 10第二封释提桓因问经第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 册,第 64 页。刘义庆撰,徐

23、震堮著:世说新语校笺卷下排调第二十五,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430 页。魏徵等撰:隋书卷 75何妥传,中华书局 1973 年版,第 1709-1710 页。隋书卷 64麦铁杖传,第 1512 页。辛文房撰,周绍良笺证:唐才子传笺证卷 8李昌符,中华书局 2010 年版,第 1893-1894 页。诬谤。”其实,“诽谤调戏”也包含了诈伪诳惑、詃诱夸张、戏弄披倡、勿妄诬谤等不良言语和行为,主要是为了教育子弟谨言慎行,莫作轻薄之事,莫说轻浮之言。又 P.2612文词教林卷上:“马援曰:御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也是在劝诫子弟莫为诽谤之事,故武王家教云“口能招祸,慎之”。二、“未语先笑”文

24、化内涵与观念考释“未语先笑”,盖为与人交往,未开口讲话,就先笑的浅薄之状。中国古代有相面的古语:“两腮无肉奸无比,未语先笑奸诈人。”虽然笔者无法考订两者关系,但在古人看来“未语先笑”的行为是一种不良行为,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看法,应该加以避免。唐代杂纂恶模样列举诸种不良模样,其中就包括了“筵上乱叫唤、搀夺人话柄、着鞋卧人床、未语先笑”,可见“未语先笑”与“筵上乱叫唤”等不当、不良言行举止,均为唐代招人厌的“恶模样”。唐代刘知几史通内篇云:“寻班、马二史,咸擅一家,而各自弹射,递相疮痏。夫虽自卜者审,而自见为难,可谓笑他人之未工,忘己事之已拙。”显然,人自知者难,养成嘲笑他人的习惯,往往会养成骄傲

25、自满的习惯,“笑他人之未工,忘己事之已拙”,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未语先笑”的行为被中国古代视作士人修身特别需要注意之事。故清代陆世仪撰思辨录辑要修齐类亦云:“今之人以能言刻薄之言,为能未语先笑,恬不知警,殊为可骇,此风亦始于近日,未知将来何?”就将言语刻薄、未语先笑看作非常不好的行为习惯,提醒士人及时改正,避免养成恶习。“未语先笑”作为一种不当行为,其文化根源应源自孔子和公明贾的对话。论语宪问第十四云: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从公明贾与孔子的对话可知

26、,与人交往说话和笑的时间把握非常重要,公叔文子认为,在合适的时候才说话,别人就不会厌烦其言;在该快乐的时候笑,别人也就不会厌烦其笑;在合理的时候取于人,别人也就不厌其取了。这种与人交谈的尺度,成为后世教育子弟的典范。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云:“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段话也是在讲聪明人讲话要把握时机,时机不对等于失言,就是废话。后世很多蒙书常将这两段话摘抄在一起,改为儿童常见的前后对仗韵文,作为教育童蒙如何讲话的内容。文词教林卷上亦摘引:论语云: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

27、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也。又 P.2577+P.3621+P.2598新集文词九经抄云:孔子曰:可以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以言而与言,失言。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显然,新集文词九经抄是对文词教林摘引论语中孔子对言笑时机和方式论述内容的改写。两者仅仅是前后顺序的不同,均在借此来讲述说话、笑的时机和技巧的重要性。中古道教戒律,也反对嘲笑、笑话他人和无事生笑,视之为禁忌。说百病云:“笑颠狂人是一病好喜嗜笑是一病笑盲聋喑是一病。”说人百种不良习气之中,竟然列举了笑颠狂人、好喜嗜笑、笑盲聋喑三种,可见笑人是社会公认的不良行为。又道家太上洞玄灵宝消魔宝真安志智慧

28、本愿大5金滢坤 杨纳名 唐代武王家教中的儿童“自知”教育解析李义山纂:杂纂卷上恶模样,收入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7 页。刘知几撰,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史通通释卷 8内篇书事二九,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66 页。陆世仪撰:陆桴亭思辨录辑要卷 8修齐类,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85 页。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卷 28宪问上,中华书局 1990 年版,第 975 页。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卷 31卫灵公上,第 1073 页。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卷 40说戒部三,第 873-874 页。戒云:“夫居世富

29、贵笑于贫贱,今报以贫贱;居世好杀,今报以伤杀;居世轻易笑于丑陋,今报以丑陋;居世聪明不教于人,今报以顽塞;居世常康,笑于困病,今报以滞疾;居世不信道,笑于经教,今报以下愚,长与道隔。”也将笑人贫贱、丑陋、困病、经教等不当行为视作愚笨的表现,而不是所谓的聪明。笑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上,在审时度势、慎言正行的观念下,尊重他人,适度得当。因此,唐代童蒙教育特别告诫子弟切莫笑人。P.2564太公家教云:“教子之法,常令自慎,勿得随宜他贫莫笑,他病莫欺。”又一卷本 P.2718王梵志诗他贫不得笑云:“他贫不得笑,他弱不得欺。”同时,即立心要正,立身须正,不笑贫穷,不羡富贵,不卑不亢。辩才家教经业门章

30、第七云:“立心为师,立身为主。自制家业,自用本智。不笑贫穷,不羡富贵。”在不笑贫、不笑弱的情况下,不妄说是非、评论他事,保证持重就尤为可贵。故辩才家教缺名章第八云:“以身为本,以财为利。莫损其身,莫求其利。莫说他非,莫论他事。莫笑贫穷,莫羡富贵。”在约束自己莫笑他人的同时,还要保持自我,切莫随波逐流,不能人言亦言,人笑亦笑。辩才家教十劝章第六云:“劝君三:虽然成长未更谙。见他人笑学他笑,述意愚痴未所堪。”不过,与人交往,笑要真诚,切莫虚情假意。辩才家教六亲章第四云:“立身须行孝,家务亦殷勤。出门求诸事,先须启二亲。善言胜美味,含笑莫怀嗔。好儿和眷属,婢妇和六亲。”这是要求孝事双亲的时候要心存喜

31、悦,切莫虚情假意。“未语先笑”,指子弟未开口说话就先笑的行为,是看似无害但容易引起对方误解的愚痴行为,甚至为子弟有意、故意嘲笑、笑话他人的愚痴行为,均为不持重、不成熟的表现。即便是“笑他人之未工”的行为,也是浅薄、不当的,容易招人生厌。故武王家教将“未语先笑”列为“三痴”之二,便是告诫子弟切莫如此。三、“言语不善”文化内涵与观念考释“言语不善”,指言语不当,带有恶意,挑衅之语,招人生恶、生厌的行为。孝经卿大夫章云:“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显然,“言语不善”应该是世人对孝经中“非法不言”“口无择言”相关内容在童蒙教育、家教中的具体践行。如新集文词九经抄云:“蔡伯喈:喜怒在

32、心,言出于口,言出不可还,覆水不可收。是知口舌者是祸患之门,灭身之府。言出患入,言失身亡。”既然“言语不善”,言多必失,必招祸患,故管子云“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既然言语不善、不当会招来祸患,如何少说、慎言就需要社会阅历和人生智慧。老子就讲过“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说不宜,这句话后来常被引用、改写作为训诫子弟言行的警世名言。如敦煌蒙书文词教林云:“老子曰:无为人自清,无欲而自静;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显然,老子只是强调“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少说话。而文词教林加以改写,借老子之口,改为“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突出“言语”不善的后果。慎言不仅仅是少说

33、,更重要的是不罔言。因此,武王家教曰:“礼记云:君子不失色于人,不罔言于口。”考礼记表记第三十二:“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也就是说君子与人交往的不失于口的关键是不罔言。故 S.5454千字文云:“罔谈彼短,靡恃己长。”此句,太公家教直接吸收,亦云:“是故罔谈彼短,靡恃己长。”可见唐代童蒙教育、家教对子弟慎言的重视,一再劝诫子弟莫罔谈彼短。在训诫子弟重视言语、慎莫罔言方面,东汉开国功臣马援家教严明。当他发现诸侄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虽远在交阯作战,还不忘书信诫之。其书曰:6金滢坤 杨纳名 唐代武

34、王家教中的儿童“自知”教育解析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卷 38说戒部一,第 829 页。李隆基注,邢昺疏:孝经注疏卷 2卿大夫章第四,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6 页。黎翔凤撰,梁连华整理:管子校注卷 10戒第二十六,中华书局 2004 年版,第 510 页。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上篇,中华书局 2008 年版,第 14 页。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卷 51表记第三十二,中华书局 1989 年版,第 1298 页。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

35、,所以复言者,施衿结褵,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显然,马援深知在东汉立国之初,政治斗争激烈,子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的习惯,必然会招致祸患,在这种情况下,劝诫子弟改掉这些言语不善的习惯,无论是从保全家族考虑,还是对其自身发展都会有非常大的好处。马援在批评子弟的同时,希望大家要像敦厚周慎的龙伯高学习,“口无择言”,说话慎重、合理。关于正确言语。墨子天志云:“观其言谈,顺天之意,谓之善言谈。”所谓“善言谈”,即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来讲事实。又荀子非相第五云: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法先王

36、,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佣俗。荀子进一步阐释了“善言”,就是“法先王,顺礼义”,即社会主流礼法制度、文化等,而且内心能“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荀子还认为君子皆喜欢善言,“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因此,他认为那些肤浅之辈,只注重实质,不重视言语、外表者,终将庸俗。新集文词九经抄

37、(第二六三条)摘引诸葛亮的话:“一言之益,重若千金;一语伤人,痛如剑割。”关于言语伤人的道理,可谓诸葛亮讲述的最为透彻,更适合童蒙教育的需要。应机抄卷下又引孙卿子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与人恶言,深于矛戟;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若是遇上他人谩骂等不好言语,则要采取回避态度。如 P.3797严父家教云:“骂詈佯不闻,寻思也大好。”结语总之,所谓“三痴”,包含的诽谤调戏、未语先笑、言语不善三种在言语方面自以为是、轻浮浅薄、冒犯他人、招人生厌的愚昧无知的不“自知”行为与表现。老子曾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在说明很难“自知”是人性的弱点,故有

38、“自知之明”的说法,童蒙犯“三痴”之举就很好理解了。又如葛洪所云:“而浅薄之徒,率多夸诞自称说,以厉色希声饰其虚妄,足以眩惑晚学,而敢为大言。”故武王家教云:“口能招祸,慎之。”因此,新集词林九经抄云:“武侯曰:不可以己之所能,而责人之所拙;不可以己之所短,而割人之所长。是知忧乐者,行行之难,不可不勉。见忧不能劳则伤人,见乐不能悦则违和,故智者不失忧乐之节,以崇仁和之德。”其实,武侯诸葛亮的话点醒了所谓的“痴”者、“浅薄之徒”所犯“三痴”行为,主要是以己之长、责人之短的心态,凡事应该辩证、客观地看待,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学会尊重人,从而掌握与人说话的时机和分寸,在适当、合理的时候发笑,别人

39、才会快乐地接受,听从你的话语,否则就是痴愚的表现,因而需对子弟进行“自知”教育。(责任编辑:仲平)7金滢坤 杨纳名 唐代武王家教中的儿童“自知”教育解析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 24马援传,中华书局 1965 年版,第 844-845 页。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卷 7天志中第二十七,中华书局 1993 年版,第 307 页。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 3非相篇第五,中华书局 1988 年版,第 83-84 页。王三庆:敦煌类书应机抄,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3 年版,第 305 页。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上篇,第 84 页。葛洪撰、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卷 20袪惑,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34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