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开放获取在全球学术界起到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公平、降低科研成本、助力学术创新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现状和不足,提出应尊重学术交流、思想宣传和学术发展规律,将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纳入学术发展战略规划,从国家、研究机构层面加强开放获取支持政策、倡议设计,挖掘内生动力,提升开放获取认可度。建设开放获取联盟并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科研经费规划和使用可从不同层面促进中国学术、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的发展与传播。【关键词】开放获取;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联盟;学术基础设施【作者单位】谢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王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武汉大学;柴宁,社
2、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图分类号】G239.2;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23.11.008根据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文献的开放获取即“某文献在Internet公共领域里可以被免费获取,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拷贝、传递、打印、检索、超级链接该文献”,“用户在使用该文献时不受财力、法律或技术的限制”,“只需在存取时保持文献的完整性”,保证“作品被准确地接受和引用”1。20世纪90年代末,开放获取伴随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全球出版、图书情报、学术领域兴起,历经20余年的发展,在促进学术交流、降低科研成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就我国哲学社
3、会科学研究开放获取来看,尚待完善和成熟,需要政策支持、开放获取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合作多方面发力,进一步促进学术公平,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一、开放获取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期刊界遭遇订阅危机,费用的高涨受到研究者、图书馆、研究机构的普遍抵制,“开放获取运动”由此兴起。2001年12月,第一次开放获取国际研讨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首次明确了开放存取概念,全球16个机构于同年签署这一纲领性文件。2002年2月,美国开放社会学会主导发布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这是关于以OA知识库和OA期刊两种方式促进学术资源自由交流的全球首个开放获取倡议。
4、2003年4月,由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主导,来自学术界、基金组织、BMJ出版集团、图书馆等领域的学者代表签署贝塞斯达开放获取出版宣言,倡议快速、有效地向开放获取出版过渡。2003年10月,德国马普学会发起,来自德、法、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签署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呼吁免费的、更加开放的科研环境2。2016年3月,德国马普学会等机构发起“OA2020”倡议,呼吁全球出版、研究领域共同促进传统期刊订阅模式向开放获取模式转型。2018年9月,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研究理事会支持成立S联盟(Coalition S),发布加速向全面且立即的科研出版物开放获取转变倡议,总原则是“
5、从2021年起,S联盟中所有国家、地区、国际研究理事会和科研资助机构资助的科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研究文/谢炜 王瑾 柴宁432023 年第 11 期总第 437 期产 业VIEW ON PUBLISHING项目产生的学术文章,必须在OA期刊、OA平台上发表,或通过开放仓储实现无延迟的访问”3,开放获取进入规模化、体系化发展阶段。2019年1月,由德国图书馆、高校和研究机构组建的联盟Project DEAL与学术出版商Wiley达成首个国家层面开放获取协议4。同年8月,Project DEAL与施普林格达成最大规模的国家层面开放出版转换协议备忘录,并于2020年1月正式签署转换协议。202
6、1年1月起,所有作者向自然和32本自然原创研究系列期刊投稿时,均能以金色OA形式发表5。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第41届大会,参会193个国家一致通过开放科学建议书,这是致力于缩小国家间和国家内部数字、技术和知识鸿沟的全球首个开放科学框架6。根据不同发展路径,开放获取最常见的有金色OA和绿色OA两种模式,分别由作者向期刊支付出版费用或作者在迟滞期后自行将文献(已出版或未出版的)存储到机构库、知识库供免费获取。2017年,荷兰学者提出黑色OA模式,即通过学术社交网站免费传递和获取学术文献。我国也是开放获取运动的先驱。2003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正式开通
7、,以提高学术交流效率,促进学术成果及时、有效推广,保护科技创新。2004年5月,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署柏林宣言。2009年12月,中国科学院加入BMC(BioMed Centre出版机构)会员计划。2010年,由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组织牵头,科学出版社和国家科学图书馆共同设计开发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上线7。2012年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每年举办“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活动”,建设中国机构知识库联盟、预印本平台,签署“OA2020”倡议,资助学者发表OA论文8,积极探讨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学术研究实际的开放获取模式。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知识库”发布,
8、实现该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论文全文开放获取。2016年6月,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上线。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达成国内首个开放出版转换协议9。2021年11月,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年度主题“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首次设立,向全球发布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倡议10。同年11月,第三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260家科技共同体发布“开放、信任、合作”倡议,支持促进国际科技界更密切的互动交流11。二、学术成果开放获取的价值和意义开放获取是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促进学术成果的交流和共享,研究者、科研
9、机构、图书馆、科研经费提供者、社会公众都是开放获取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对于研究者来说,开放获取促进了学术共享,提高了学术成果的曝光度,不仅有利于同行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对提升研究者学术成果的引用和影响力、与同行研究者合作、申请基金、获得学术会议邀请也起到帮助和支持作用,同时扩大了学术成果的读者群体,使读者不再局限于同行研究者,而是可以惠及决策者、非政府机构、媒体、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实践者。这样既拓宽了跨学科对话,也促进了学术成果转化,实现了学术成果使用的多样化,增加了学术成果影响公共决策、国家政策的可能性。施普林格 自然发布的白皮书选择金色:探索混合期刊中金色开放获取文章的影响范围和影响
10、力显示,OA文章的下载量比非OA文章多6倍,引用量比非OA文章多1.6倍,OA文章在新闻中被提及次数是非OA文章的1.9倍,在政策文件中被提及的次数是非OA文章的1.2倍。而这一区别在图书领域则表现为,OA图书引用量比非OA图书平均多2.4倍,下载量比非OA图书平均多10倍,Altmetric关注度比非OA图书高10倍12。非期刊的开放获取(预印本即其中的典型代表)审稿和在线发表的周期更短,录用概率更高,提高了学术成果的传播速度,有助于分享新思想,拓展新研究。这也为研究者的著作权提供了更早的确认和更好的保护。对科研成果的受众来说,开放获取打破了商业出版推广传播渠道的垄断,使学术成果的使用不受经
11、济条件的制约,是对学术交流自由的回归,有利442023 年第 11 期总第 437 期产 业VIEW ON PUBLISHING于促进学术公平,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学术进步有关键意义。一般来说,学术共享的速度越快,范围越广,越会加速学术研究的进程。随着学术交流开放度的提高,全球都将从开放的思想交流中获益,最大限度地提升学术成果的价值。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学术对话,集体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有利于增加学术发现和学术生产。对科研机构来说,开放获取给研究者个人带来的成果阅读量、引用率、影响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强研究机构的公开性和显示度,提高研究机构在学科内和全社会的话语权,有助于研究机构有效
12、地安排科研经费,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和机构自身发展。对学术发展来说,开放获取有利于学术交流速率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及时共享学术成果。开放学术数据使同行研究者可以在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减少负面结果的重复,提升学术进步的速度,尤其是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或其他危机发生时,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对科研经费的提供者来说,开放获取对学术成果交流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使政府或其他单位提供的科研经费得到了更大的回报,提高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同时,因为开放获取由研究者或出版商而非受众承担学术成果发布、传播、交流所需要的费用,促进了学术行为的集约性,还可以起到节约科研经费的作用。2015年,德国马普
13、学会全球出版市场研究报告指出:如果全球一年约出版200万篇学术论文,而各国将投入订阅学术期刊的费用转为支持开放获取模式的出版,经费支出不仅可以完全覆盖,还可能大大降低13。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杨卫在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强调,开放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之一,全球开放科学治理需要中国的加入14。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学问,对我国当前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有重要作用,尤其需要全社会共享学术成果,以学术发展引领社会进步。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开放获取现状1开放获取期刊发展在全球开放获取趋势
14、的推动下,从促进学术交流、增进学术共享、加强思想宣传、弘扬中国精神的需求出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开放获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讲话指出:“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152016年12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建设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正式上线,面向全球研究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学术信息服务。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成果报告(2
15、0162022年)显示,在20162022年的6年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数据量不断扩展,总量达到2400万条。整合中文期刊2257种,论文超过1270万篇;收录外文开放获取期刊13200种,论文980万篇;上线古籍19500多册,图片150多万张,促进了我国学术期刊的世界传播,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利用16。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是中国人民大学主管、主办的为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的专业性门户网站,网站目标是建立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信息中心、网络出版中心,促进信息发布、网络管理和咨询服务;网站设置在线期刊和论文在线两个栏目,促进中文学术成果尤其是期刊和论文的开放获取和网络出版,促进学术成果
16、的及时发表和便捷交流17。同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也积极参与开放获取,如拉丁美洲研究可在期刊官方网站免费获取文章全文,文学评论自2021年起每期通过微信服务号免费提供部分学科领域论文获取和阅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可在线获得1993年至当前的全部期刊全文,并在全国社科期刊中率先建立了在线内容永久数字标志系统DOI(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数字对象唯一标452023 年第 11 期总第 437 期产 业VIEW ON PUBLISHING识符),在全国社科期刊中率先尝试“在线提前出版”,在全国中文学术期刊中首推以单篇论文为单位的“在线优
17、先出版”(Online First),有效缩短出版时滞,促进最新学术成果快速交流18。2开放获取图书发展我国出版机构在商业开放获取方面的探索比较积极和主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策划并于2014年与施普林格共同出版了Report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ompetitiveness(2013),通 过 金 色OA模式向全球学者开放科研成果,该书的策划仅比国际OA商业出版的标志性事件施普林格收购BMC商业OA期刊出版社(2008年)晚了5年。作为施普林格出版的第一本中国学者的OA图书,至今已带来高达22.9万的阅读量(可等同于传统图书的使用量)和32次引用,比施普
18、林格同学科图书的平均使用量高出了近80倍,从出版成本和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有惊人的投入产出比。正因为对OA图书出版的影响和社会效益的考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至今已合作出版十余本开放获取图书,显著提升了作者团队的声誉和我国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国际学术话语权。3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评述相对自然科学领域开放获取接受程度更普遍,数量更多,参与人数更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的认可度和实践并不十分充分。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数量和规模上,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的比例比较少;二是相对于自然科学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主要由论文来体现的特征并不明显,而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的参与主体和成果形式主要为
19、期刊和论文,OA图书出版起步虽然较早,但发展速度并不理想;三是机构知识库、文献资料库、研究数据库、学科专题库等基本还停留在机构内部使用阶段,大型文献资料库等数字学术产品基本依靠机构用户订阅来维持运营,未纳入开放获取的视野范围;四是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学术成果影响力暂未得到充分发挥,尤其高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占比较少。根据DOAB(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Books,可理解为图书版本的DOAJ)披露的数据来看,20182020年的3年间,DOAB收录的OA图书从1万种增长到近3.2万种,其中英语占47%、法语占22%、德语占17%,这三种语言的OA图书目前占全球OA图书
20、的86%,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共占9%,剩余的其他语言合计共占5%。由此可见,在图书开放获取的国际话语体系中,中文的声音微乎其微,和中国文化大国的身份极不匹配。同时,从DOAB披露的数据也可以看到,虽然我国OA图书的出版先驱与施普林格的起步相差不大,但是至今DOAB已经收录了施普林格2807种OA图书,其中,商业管理263种、经济学414种、历史学1433种、社会学737种。这些学科有些是我国长期具有特色和专长的领域,有些是我国近年具有长足发展的领域,由此可见,对于开放获取国内还缺乏制度和认知方面的支持。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我国开放获取领域的研究成果,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的研究也明显少
21、于自然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受资助项目科研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等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和学术行动同样基本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推动明显不足。首先,这受限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自然科学研究学术成果全球共享的需求与实践更为充分,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全球共享和国际链接纽带较为薄弱。其次,自然科学研究合作性较强,对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和实验等数据交流的需求较高,而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研究,往往由研究者独立完成,研究者、研究团队更多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相互之间的协作较少,成果共享的动力不强。因此,在自
22、然科学领域,开放获取施行时间更长,接受度更高,更多研究者对学术成果认同付费发表、免费获取。近年来,伴随数字化的学术研究趋势,团队科研和量化研究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这一现象也在发生转变。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的现状也暴露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放获取的限制。其一,我国目前学术主管部门、机构层面推进开放获取的政策、倡议主要仍在自然科学领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放462023 年第 11 期总第 437 期产 业VIEW ON PUBLISHING获取政策欠缺,相关倡议效力不足,缺乏开放获取的行动路线图,开放获取对学术创新的作用仍有待提升。其二,从我国学术研究的体制来看,研究者的研究工作
23、主要依靠各类课题资助支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尤其如此,但资助经费没有对开放获取有明确支持。其三,受政策、倡议不足等因素影响,许多研究者和期刊编辑、学术图书出版人对开放获取概念的内涵并不十分明晰,不少观点认为开放获取就是学术成果免费上网,随意下载,认可度和接受度较低。其四,因为学术研究的专有性,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多数期刊和学术图书的发行量并不大,主要依靠上级单位的定期资助、主办单位的投入、研究者的课题经费来维持运营和出版,并不主动追求过高的经济利益。因未对研究者、研究机构、图书馆、期刊编辑部、专业学术出版社造成直接的影响,开放获取缺乏内在动力,开放获取的内生需求不足。此外,还有一些第三方的原因,如一
24、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编辑部或专业学术出版社可能与数据库商或其他第三方签订了版权授权的合同,不能单方面进行开放获取,而数据库商等主要依靠对学术资源的占有获取利润,也不会主动参与开放获取。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开放获取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地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相关学科研究要进一步激励创新,促进交流,发挥学术研究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作用。伴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繁荣,相关成果数量、成果类型的丰富性不断提升,对学术共享开放获取机制进行研究和设计的条件已
25、经成熟。第一,从学术交流、思想宣传和学术发展规律上来看,应把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纳入学术发展规划。当传统的订阅和购买机制降低学术成果的开放度和使用率,在规模性、时效性方面的弊端日益凸显,就阻碍了学术交流的良性发展,使得科研经费的投入难以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有必要在不违背保密原则、不影响国家和研究者利益的前提下,在研究经费规划、学科发展政策支持等工作中考虑开放获取的可能性并将其纳入规划、支持范围,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和共享。第二,从国家、研究机构层面加强开放获取政策、倡议设计,提高学术共同体开放获取的认可度。虽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一般由研究者独立完成,但学术共同体的形成需要
26、集体的推进,科学、有效的政策、倡议可以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一是学术主管部门、权威学术研究机构要加强开放获取的宣传,帮助研究者、学术期刊编辑、学术出版从业者正确理解开放获取的内涵和意义,了解国际“开放获取运动”背景和国内外开放获取现状,吸引学术共同体有效关注开放获取,创造开放获取的原生动力。比如,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发布开放获取倡议加强宣传力度,增进学术共识。二是充分考虑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特点与学术发展规律,制定开放获取专项政策,明确研究者、研究机构、图书馆、学术期刊、专业学术出版社在学术成果开放获取工作中的权利义务,确认知识产权归属,明晰学术成果存储、发布方式和工作流程,开放获取的时间、地域范围,开
27、放获取技术标准、文本处理经费来源等基本要素,制定开放获取行动路线图,以精细的内容、完善的标准降低学术成本,促进学术研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第三,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合作,建设开放获取联盟。学术联盟有助于扩大和提升学术合作,建立和壮大学术品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成立开放获取联盟,有助于实现联盟成员机构间学术成果的共享,推进开放获取路线、草案、规则的出台,加速政策制定和施行,形成更有效、合理、规范的开放获取市场运营模式,推动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第四,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不同类型学术成果开放获取。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文科建设“紧扣国家软实力
28、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472023 年第 11 期总第 437 期产 业VIEW ON PUBLISHING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19。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的基础上,学术主管部门和科研机构应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开放获取平台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论文类学术成果的开放获取,与此同时,学术图书,学科专题数据库、机构知识库等数字学术类成果,社会调查等学术研究基础数据,也应被纳入开放获取视野,进而扩大学术交流范围,为全社会共享学术进步带来益处。第五,优化科研经费规划和使用,鼓励公共资金资助学术成果实现开放获取。学
29、术研究由公共资金资助,成果是公共产品,但必须通过期刊发表、图书出版才能实现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部分学术研究可能从立项到成果结项都不被了解和知悉,学术研究的价值也很难实现。提高学术资源利用率需要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规划和使用,允许项目申请人将开放获取成本纳入课题申请预算,支持开放获取学术期刊、图书出版和平台发展,鼓励公共资金资助学术成果。尤其涉及国家发展重大问题、人民关注度高的学术研究应实现全民共享。在学术评价、评奖等工作中应认可开放获取出版学术成果的价值,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开放获取提供基础保障。第六,助力高水平机器翻译,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提升。对学术成果进行翻译,实现多语种全
30、球传播,是传播中国学术、促进中国叙述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但人工翻译成本高、速度慢,与当前学术研究发展速度、成果丰硕程度、学术交流广度并不十分匹配,因此,需要加强高水准机器翻译,为我国学术成果海外交流和全球影响力提升提供充分的文献资源保障。就这一方面来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AI多语学术资源库已作出积极尝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15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开放获取既是学术发展和学术交流的基本需求,
31、也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的重要一环,需要研究者和学术服务者共同推动,增进学术自信,不断提升原创能力,以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参考文献1柳宏坤,杨祖逵,苏秋侠,等.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2曾湘琼.开放获取理论与实践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3 What is cOAlition S?EB/OL.2023-05-26.https:/www.coalition-s.org/about/.4快讯!首个国家层面的开放获取协议达成【中国科讯】EB/OL.(2019-01-23)2023-0
32、5-26.https:/ OA Week)会议综述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2(1):49-61.9国内首个开放出版转换协议达成后,科研人员怎么看EB/OL.(2020-07-21)2023-05-26.http:/ 向全球倡议构建开放创新生态N.劳动报,2021-11-02.11扩大“创新朋友圈”壮大“科技共同体”EB/OL.(2021-11-29)2023-05-26.https:/ 年第 11 期总第 437 期产 业VIEW ON PUBLISHING12释放开放科学的潜力,我们用数据说话OA事实速览EB/OL.(2022-05-14)2023-05-26.https:/ Open
33、Access?EB/OL.(2022-02-24)2023-05-26.https:/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官方网站EB/OL.2023-05-26.https:/ C K&RAMASWAMY V.Co-opting customer compete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1):79-87.30陆朦朦.协同创新理念下出版知识服务价值共创机理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0(12):35-42.31谢寿光.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J.现代出版,2023(2):1-4.32刘维莉.新时代出版企业打造新型高水平智库的发展定位与建设
34、路径J.中国编辑,2023(4):71-75.33王晓光.数字人文与智慧数据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8(2):32-33.34曾蕾,王晓光,范炜.图档博领域的智慧数据及其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角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1):17-34.35宋宁远.面向智慧数据的科学知识图谱构建:以SciGraph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7(11):17-19.36王晓光,周慧敏,宋宁远.科学论文论证本体设计与标注实验J.情报学报,2020(9):885-895.37 徐雷.几个值得关注的语义出版研究热点 J.出版科学,2018(2):16-22.38石静,李阳.数据和技术运用视角下我国数字人文“数字型”研究现状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21(21):141-150.(上接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