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集体记忆和社会参与动力分析_王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2429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集体记忆和社会参与动力分析_王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集体记忆和社会参与动力分析_王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集体记忆和社会参与动力分析_王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档案管理3/2023总第262期档案管理投稿信箱: 学 习 宣 传 贯 彻 党 的 二 十 大 精 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集体记忆和社会参与动力分析*王 强,汪青松,张新红摘 要:集体记忆与文化传承相互关联,集体记忆是文化自信自强生成的重要根基,凝聚了文化自信自强坚定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党性与人民性、整体性与局部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举旗定向,建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集体记忆;凝心聚力,传承延续伟大建党精神集体记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提素强基,推动形成广泛社会参与的文明建设发展格局;

2、踔厉奋发,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行正致远,以建构中华民族文化集体记忆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关键词:文化自信自强;社会主义文化;集体记忆;社会参与Abstract:Collective memory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re interrelated.As the vital foundation for the generation of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of national culture,Collective memory boost national cohesion of

3、 national cultural,it will be the spiritual dynamic for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national renewal.In the new era,we promote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of national cultural by upholding the unity of the Party spirit and the people character,the integrity and the locality,the

4、 nationality and epochal character.Flag orientation,We will build a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strong cohesion and leadership;we will agglomerate mental efforts,carry forward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great spirit of founding the Party,and reach a consensu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We will improve p

5、eople S moral quality,strive to establish a development pattern in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which based on the extensive involvement of whole society;We will forge ahead with enterprise and fortitude,flourish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We must uphold fundamental princip

6、les and go far,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elling Chinas story well and enhance the appeal of Chinese civilization.Keywords:Cultural self-confidence;Socialist culture;Collective memory;Social participation.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是党和国家把握文化建设本质规律,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对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文

7、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做出新的战略擘画。1 当代使命:集体记忆与文化自信自强在双向互动中铸就文化新辉煌1.1 集体记忆是文化自信自强生成的重要根基。集体记忆与文化自信有着不可分割的逻辑关联,集体记忆是我们进入文化自信与认同问题情境的一个极佳切入点。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精神特质、价值葆有自觉礼敬、高度认同的坚定信心,这种坚定信心是中华民族文化集体记忆长期传承和历史书写的结果。记忆在曾经生成,又将绵延长远,它使曾经澄净于现在,又将未来置放在现实中考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在辩证统一的范畴中互为力证,对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文化自

8、信”的表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增加了“文化自强”表述,这一变化和深意,体现出从认识维度向实践维度、现实维度向未来维度的延伸,这一理论跃迁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夯实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根基、传承文化集体记忆、把握文化建设规律的坚定信心,亦是在深刻洞悉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时代命题。文化自强正是在文化自信共识基础上通过实践层面传承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力,以实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全面发展繁荣的战略目标。记忆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中华文化集体记忆是经过长期传承、延续的过程,也是不断被揭示和再建构的过程,它成为对久远历史的集体理解和整体意识,而文化自信整体意识就是

9、对中华文化记忆保持高度自觉和认同,因此,没有文化自信的集体记忆,就没有如今文化自强的实践逻辑,而文化本身就是社会意识的重要部分,具有自身一定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论述中,反复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立场、守牢文化主动权、赓续中华文脉、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些深刻阐释了文化自信自强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伟大征程中所应具备的思想前提和精神底气,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支撑与引擎动力。1.2 集体记忆凝聚了文化自信自强坚定的精神力量。记忆

10、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有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得以产生记忆并不断延续。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曾经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体记忆,正是形成于五千年中华儿女生活实践的历史之变,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沃土,发展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华文明被传承下来的优质文化记忆,持续为文化自信自强的生成凝聚共识、提供精神力量。每一段历史的集体记忆都能反映这个民族在某一时期的文化特质。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野蛮地轰开了DOI:10.15950/ki.1005-9458.20230531.001 学 习 宣 传 贯 彻 党 的 二 十 大 精 神6档案管理3/202

11、3总第262期中国国门,中华民族深陷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一步一步地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的先进分子既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而自豪,又对近代以来的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而忧愤。殖民侵略曾是中华民族无法抹去的伤痛记忆,在反抗外来殖民侵略斗争中,迫切需要以文化集体记忆唤起中华民族觉醒意识。这一时期的国家和民族集体记忆,凝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坚持不懈追求复兴民族文化、再创中华文明新辉煌的精神力量。革命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寻求独立和民族解放一段刻骨铭心的国家记忆。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文化,“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

12、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不可能取得彻底胜利。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文化可以救国,文化可以带来整个民族的复兴,正是在这样风雨如磐的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在实践中创造了革命文化,作为国家记忆的革命文化,集聚了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艰苦斗争、不畏牺牲、自力更生等宝贵品格。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与记忆,革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难忘的、独特的国家记忆,并非是静止的状态,而是在适应时代发展中得到重复建构并赋予新的内涵,革命文化记忆已经深深浸入中华儿女的骨髓与血脉,将革命文化记忆嵌入青年群体思想价

13、值引领中,有助于他们从革命文化记忆中汲取“初心”跳动的力量,也将成为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化为带领中华儿女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不竭动力,为文化自信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其文化记忆是最近期、最容易回忆的部分。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本方针,坚持“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思想,并确立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观,更加注重文化建设中人民主体地位,更加强调人民群众在广泛社会参与中传承发展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丰

14、富发展,党和国家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文化发展积极服务于经济建设,“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这个时期的发展范式。2邓小平同志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遵循文化建设规律,培育“四有”新人,强调加强党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改革开放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构成,其核心内涵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时期的文化记忆,凝结了广大人民群众开拓创新、持续奋斗等行为模式与价值选择,对当代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文化的意义就在于能够被不同时代深刻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自

15、信自强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守正创新中擦亮当代中华民族文化记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强国的实施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历史充分证明,真正伟大的民族、繁荣的国家,必然有灿烂的文明、辉煌的文化,必然对其自身文化自觉自信。所以,集体记忆作为观念形态,是中华民族在战胜自然的生存繁衍中,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殖民斗争中,在实现繁荣富强的时代征程中,铭刻在每位中华儿女潜意识里对中华文化的记忆与理解。41.3 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

16、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5这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集体记忆契合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内涵和旨归,文化自信自强,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自觉认同和传承的坚韧骨气,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蓬勃力量;在实践行动层面,文化记忆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提供文化解释和意义支撑,其传承和延续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服务,具体表现为文化创造过程中,向历史要经验、向传统要智慧,建构规范体系、强化载体路径等“外在”范畴,进而增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6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指出:“保证集体

17、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7中华民族正是有了固本培元、博采众长的文化自觉自信集体记忆,才获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非凡优势和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把文化自信自强作为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精神力量。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其核心愿景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共

18、生,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缺一不可。在不断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物质基础的同时,必须要强化文化建设,以文化记忆的当代传承为契机,将其与实际的、当代的情况联系起来,建构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记忆之场”,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民族文化复兴是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文化复兴的前提就是对文化自信自强的自觉精神状态,对社会主义文化充满自信,方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行稳致远。2 逻辑理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基本要求2.1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党性,是每一个政党固有的属性,是这个政党代表阶级的最高体现。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

19、,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9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属性,将维护、捍卫、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的最高追求,集体记忆不7档案管理3/2023总第262期档案管理投稿信箱: 学 习 宣 传 贯 彻 党 的 二 十 大 精 神能也不应当忘记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就把人民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中华民族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得以觉醒和再生。党性和人民性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坚持人民性,就是捍卫党性,两者统一,就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

20、党性的人民性。”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党性和人民性在我国第一次实现了统一。革命战争年代,中华民族被侵略的创伤记忆是亲历性悲痛记忆,整个民族必然会永不遗忘这段创伤历史,对待创伤记忆,无论是个体还是民族集体,都应该铭记屈辱伤痛、尊重苦难历史、汲取奋进力量,真正理解、感怀党的领导、伟大的民族、国家乃至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艰辛历程。党的立场就是人民立场,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两者的统一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全民族在集体受害过程记忆中证实的,是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实践中见证的。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

21、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0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第三条显著优势,就是“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2文化记忆不会凭空产生,而是根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需要、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由人民大众传承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集体记忆中立足当下创造发展的文化,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创造于人民,发展于人民,由人民共享的文化。集体记忆不仅指向文化传承的生产生活实践,同时指向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对文化认同的精神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人民日益增长的

22、美好生活需要,在精神文化层面将是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期望的。2.2 坚持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统一。一方面,要树立系统性思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世界发展、人类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需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个自信”中理解新时代文化建设,把握文化建设同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互动关系,同“四个全面”的逻辑联系,以及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基础性地位。要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作用,不能把文化功能作用单一化,而是要从政治、经济等和文化要素相互关系中把握文化作用,具有系统化的文化观念与实施战略,深度挖掘文化建设与文化

23、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的互动规律。从集体记忆视角看,记忆应被理解为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状态,文化记忆在系统的、综合的作用下才具有生成性与建构性,以中华文化整体概念建构民族的文化认同,将其贯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建设体系,明确“谁来记忆”“记忆什么”“记忆如何再建构”,将记忆研究的三个问题同铸就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动起来,把握集体记忆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对集体记忆进行选择与建构,强化记忆资源的整合,确保文化记忆符号种类选择的整体均衡性。其中,既要把握文化记忆如何表述与叙事,又要把其看作是贯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系统性存在,以建构文化集体记忆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促

24、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不断提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本身又自成系统,其内部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文化整合过程。3文化的每个局部都有它独特的历史、内容、功能。内容要素层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逻辑联系和辩证关系,尤其要认识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性,有机的整体是可变的、要素间是相互作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体记忆是当代文化记忆重构的主体内容,在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精华中得到发展和固基。战略目标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25、“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4这四个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作用的有机整体。实践路径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展开,五项措施构成了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实践路径。整体思维原理被表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功能而言,要重视五项措施最优的结构形式,注重统筹兼顾,确保各要素间紧密配合、协调一致,通过“五项措施”,最大限度实现“四个目标”。2.3 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任何文化记忆都是处于共同地域、共同劳动、具有共同思想和语言的聚居群体创造形成的。一

26、方面,亿万中华儿女融合凝聚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情感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5这是我们特有的中华文化集体记忆。另一方面,在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中,文化的各种形态,从风俗、习惯、交往礼节,到哲学、道德、法律、宗教,各有特点。6以上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华文化记忆既有区别于他国文化记忆的内在独特性,又具有存在于其内部要素的自觉融合性。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通常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继承,同时,在延续继承中建构新的文化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的时代性反映了文化所展现的时代主题精神,而这个时代的社会形态又决定了其文化形态,社会形态的演变、更迭决定了文化的时代特

27、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道路上,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深耕于人民群众之中,以巩固中华民族对文化的集体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坚持文化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要求我们要坚持文化固本培元和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学 习 宣 传 贯 彻 党 的 二 十 大 精 神8档案管理3/2023总第262期创新性发展。”充分阐释了文化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发

28、展战略。在文化建设中,既要“守正”又要“创新”,“守正”是因为文化记忆得益于集体对传统文化优秀内容的传承,是被赋予意义的文化记忆客体,蕴含了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气质和智慧,增添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如果没有守正传承就会失去民族灵魂和历史血脉。建设文化强国要传承弘扬好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精髓,遵循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规律。“创新”是蕴含守正的传承,是在“守正”基础上延续文化记忆生命,文化记忆需要在适应时代发展中建构,以历史走进当代视野,适应时代发展,激活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力。3 现实进路:以中华民族昂扬的奋斗旋律支撑集体记忆的文化认同文化集体记忆是铸

29、就文化新辉煌的动力因,推动社会参与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征程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需要传承、建构中华文化集体记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并使其融入人民大众日常生活,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度。3.1 举旗定向:建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集体记忆。固基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的政治基础必须站在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来考量。8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筑牢意识形态防线的根本政治保障。先进文化建设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述写中国共产党的集体记忆,维护政权的生命力。9党的十八大以

30、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阵地意识,在宣传思想领域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网络舆论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文艺工作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思想认识要“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因此,要高度重视在文化领域的引领,建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集体记忆。第一,在文化集体记忆建构中,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这关乎党和国家文化事业长远发展,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前进方向,而文化归根结底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意识形态始终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繁荣发展与意识形态建设紧密相连,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繁荣是拓展意识形态建

31、设的重要支撑和场域。20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树立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底线认识和边界认识,旗帜鲜明同各种错误思潮、观点做斗争,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通到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发展方向,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切实把党的思想、主张落实落细到具体工作中,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全力反映党的主张和人民的心声。同时,从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依靠渗透于人们脑海的记忆细节、人物、事件的重新勾勒来引导主流意识形态2,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是高度契合的,作为“两个结合”的“第二个结

32、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实践意义,反映了党把握文化建设本质规律,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2我们要厘清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脉络,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核心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23我们既要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层次记忆的价值内核丰富并嵌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

33、创新中,让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从绵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两者在互动中相互促进发展,方能让真理之树得以扎根、根深叶茂,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固本开新、永葆生机。第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历史之光观照时代现实,回顾对记忆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通过记忆维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主旨内涵能够讲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从哪里来又如何发展的故事,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中国特色”是记忆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延续与固化,在记忆被传承与重述过程中,立足于中华文化立场以特定符号和话语叙事指导

34、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结构,把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集体记忆的互动规律,以“两个结合”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和独立自主的价值取向,立足中国实际、适应时代需求、体现中国特色,加强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打牢学术根基、强化学术平台建设,以集体记忆的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国家软实力贡献力量,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新建构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集体记忆新建构。3.2 凝心聚力:传承延续伟大建党精神记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价值共识第一,以伟大建党精神激发文化强国建设磅礴之力。习近平总书记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35、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深刻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鲜明特质、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刻写了独特的、珍贵的集体性、组织性的精神记忆。其中,初心和使命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集体精神记忆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精神记忆,映照了用事实展示初心,用历史诠释使命的光辉品质,以伟大建党精神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体现了党对伟大建党精神规律性、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和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高度一致性,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集体精神记忆优秀传统,熔铸于革命文化记忆的实践进程、又指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发展,作为中国共

36、产党精神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两个结合”的9档案管理3/2023总第262期档案管理投稿信箱: 学 习 宣 传 贯 彻 党 的 二 十 大 精 神生动实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心剂”。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和骨气,在新时代新征程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程中,要弘扬好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内在逻辑、精神实质记忆融入文化强国建设,优化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文化思潮的话语体系,推动红色资源向文化教育资源有效转化,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普及传播。要增强主旨精神、科学理论与思想文化的衔接,将伟大建党

37、精神贯穿文化建设路径,着眼长远、整体构建,把握系统化的建设思路、科学化的客观规律和层次化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导向、精神引领的合力,形成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推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强劲力量。第二,以中华文化记忆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层认同。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念,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与中华文化记忆有着高度的亲缘性、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优秀、核心、有价值的部分,具有传承性、稳定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之沃土、精神之来源。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群众意识往往存

38、在个体差异,群众觉悟的增长有其历史必然性,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核心价值集体记忆、凝聚群众思想共识、凝结群众共同价值追求和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凝聚人民群众思想共识,推动提升文化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以中华文化记忆为基础,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寻找、延续中华文化记忆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认知,发挥其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在凝聚社会共识中引领社会发展方向。从社会参与的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价值精髓、价值理念、道德力量蕴含在每一位公民的行为之中,要

39、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阐释和升华,而在实践领域,社会民众自觉、主动参与文化发展、文化传承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再提升。因此,要扎根火热的文化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贴近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人们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丰富文化传播载体、创作优秀文化作品,提升文化传播的社会参与度,让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感知领悟、内化践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提高站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到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立德树人重大使命联动起来,坚持思想文化育人导向、突出核心价值引领,把握

40、遵循育人规律,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引导新时代青年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践行者。3.3 提素强基:推动形成广泛社会参与的文明建设发展格局。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动力的引擎是人民群众广泛的社会实践参与。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史,每一名公民都是社会文明长链上的一环,而文化的发展,就是“人化”和“化人”的双重实践过程。社会文明作为建成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在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没有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就无法

41、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因此,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文明建设广泛参与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推动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文明建设,全方位提高人民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2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24要鼓励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道德精髓,深入挖掘精忠报国、克己奉公、扶正扬善、勤劳敬业等传统美德资源,以传播者、传承者身份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强化家教家风建设,坚持

42、价值引领,强化品德塑造,引导广大家庭用积极、正确的道德观念浸润孩子美好心灵,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重视教育引导内容、途径与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影响孩子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让家庭文明建设成为孩子成长的土壤。同时,要健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形成“四位一体”育人合力。推动文明培育创建,面向城乡基层扎实开展文明实践,将弘扬劳动、奋斗、奉献、创造、勤俭节约“五种”精神同文明培育、实践、创建深度融合,促进弘扬“五种精神”和文明创建的社会协同,深化“五种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内化与实践养成,把社会文明的进步需求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

43、追求,持续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健全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强化共同体意识,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服务领域,打造志愿活动品牌,推动志愿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提供精准服务,解决现实问题,切实以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推到社会文明建设。加强诚信建设,弘扬诚信文化,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政务、商务、社会以及司法诚信等为主要内容,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深刻认识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时代价值,发挥精神引领,大力宣传“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七一勋章”“八一勋章”和“人民英雄”“人民科学家”“人民艺术家”等国家荣誉典型模范事迹,优化宣传方式、发挥精神引领价值功能,把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特质传递到广大

44、人民群众之中,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浓郁氛围。3.4 踔厉奋发: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强国的重要表现,亦是铸就文化新辉煌的“双轮驱动”活力源泉,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基本途径和必然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铸就文化新辉煌的进程中,要多措并举推动文化 学 习 宣 传 贯 彻 党 的 二 十 大 精 神0档案管理3/2023总第262期事业高质量发展。第一,坚持人民中心立场导向。记忆来源于生活实践,总是由鲜活的群体所承载,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

45、化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导向、价值取向和工作指向。二是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尺,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深入生活实践,扎根于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创作的主体,尊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人民而创作,紧紧依靠人民而创作,把文化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人民在文化建设中唱主角,成为文化强国的建设主体,以创作优秀的文艺精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让社会主义的

46、文艺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三是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文化建设的必然归宿,亦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原则,要坚持以高质量的文化成果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以文化成果点缀人民美好生活,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第二,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要坚持正确导向、人民中心、改革创新和系统推进的基本原则,立足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将阵地建设与资源联动相融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相融合,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推进标准化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建立协同联

47、动机制,加强城乡公共设施、文化宣传软硬件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文化广场、乡村戏台、乡村图书馆、非遗传习场所等,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品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质增效。繁荣群众文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村晚”、广场舞、“百姓大舞台”及“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以优质的活动引领、服务供给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和亲和力,进一步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完善城乡文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第三,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数字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

48、文化遗产是典型代表性的集体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把文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好,是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铸就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坚持保护第一,增强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同经济建设、城乡发展、科研科考、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经济与文化、传承与创新、历史与当代的关系。文化遗产档案对民族集体记忆建构起到重要作用,档案机构应当通过坚守传统档案文化、尊重文物工作规律等举措建构集体记忆。25加强

49、规划设计,合理开发利用,整合文物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文旅融合发展,在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激活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开发和智慧化数据资源建设服务模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大众传播媒介实现传统文化传播的数字化、场景化,提升传统文化的沉浸感与互动参与度。26加强基于技术嵌入视角的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建设与服务实现机理研究探索,明确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赋能数字文旅的需求导向,将数字人文等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赋能数字文旅与资源建设服务深度融合,整合现有的各类型文化遗产资源建设现状数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深度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的数

50、据关联,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赋能的以文促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助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自信。3.5 行正致远:以建构中华民族文化集体记忆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文化记忆是文化传承发展主要途径,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建构中华民族文化集体记忆繁荣文化发展,是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互通,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活动和出席会议中,将文化交流互鉴最为重要内容深刻阐述,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撒马尔罕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