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攀枝花导游辞攀 枝 花 市 旅 游 局目 录一、攀枝花市导游词3二、火车站至市区沿途导游词50三、机场至市区沿途导游词58四、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导游词68五、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导游词86六、米易龙潭溶洞导游词108七、金沙滩国际长江漂流基地导游词121八、攀钢工业旅游导游词131九、红格温泉导游词146十、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导游词151十一、阿署达导游词160 一、攀枝花市导游词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光临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攀枝花。攀枝花,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是横断山脉群山之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东北面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德昌、盐源3县接壤,西南面与云南省
2、的宁蒗、华坪、永仁3县为界。总面积7440平方千米,总人口111多万人。在这片土地上,既有中国土地上最早的居民元谋人繁衍生息,又是华夏民族的祖先黄帝派遣次子昌意的驻守之处;它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既有司马相如通西夷所到的笮山若水,也曾经是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交通要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和谐发展的地方。现辖东区、西区、仁和区,盐边县和米易县这三区两县,所以有人说:“攀枝花好啊,有米有盐、有东有西,天时地理在人(仁)和”,就连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盛赞“这里得天独厚”;江泽民同志称赞它“百闻不如一见,攀枝花真美,很壮观”。攀枝花确实如此,请看公路两边、
3、金沙江沿岸,到处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花团簇拥,真是“人在城中行,如在画中游”。一、火红欲燃攀枝花攀枝花,一名而二冠,既是城名又是花名,世所罕见。作为城,它充满生机与活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与遐想。作为花,她能红艳艳簇满枝头,给春的景色再添几分盎然生机。火红的攀枝花,又称为木棉、英雄树,它的用途十分广泛。有专家认为: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山海经中所说的“若木”就是攀枝花。它曾经以观赏植物作为贡品向皇帝进贡,有关它作为贡品的最早记载是在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中。在西汉时,南越王赵佗向汉帝进贡烽火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至夜光景欲燃”,据说此烽火树即木棉树。除
4、观赏价值外,它还有很多实用价值。研究表明:木棉的纤维是天然的中空纤维,具有比目前所有人造纤维和其它天然纤维高得多的保暖性能,相当于羊绒的柔软度,还天然抗菌,有“千年不蛀千年不霉”的说法。因此,人们以木棉做棉絮,做棉衣、棉被、枕垫,洁白如雪,温暖无比。如唐代诗人李琮有“腥昧鱼吞墨,衣裁木上棉”之句,苏东坡也有诗曰:“东来贾客木棉裘。此外,木棉花还可以做药,每逢春末采集、晒干,经拣除杂质和清理洁净后,用水煎服,可清热去湿。由于木棉树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冠总是高出附近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木棉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及鲜艳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最早称木棉为“英雄”的是清人陈恭尹
5、,他在木棉花歌中形容木棉花“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正因为它的用途广泛,我们应该保护和珍惜它,由此也引申出木棉花(英雄树、攀枝花)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身边的幸福”。确实,这世界是没有轮回,所以请好好爱你身边的人,珍惜身边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在攀枝花,还有一种花也值得一提,它就是三角梅。由于它在新枝顶端,通常是三朵簇生在三片苞片之中,花朵外围的苞片丽紫妖红,“三瓣就是一朵花”,形似三角形,故又名“三角梅”。曾有诗句形容三角梅“独傲红颜长不逝,春风来去总怀情”。在攀枝花的路边、院落、山野、随处可见,灿烂开放在每个季节,多得让人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其实那五颜六色,璀璨
6、如孔雀开屏绽放满枝的并非三角梅的花朵,那只是它的苞片,三角梅的花朵是苞片中那其貌不扬的红色、紫色、橙色、黄色、白色小花,小得常常让人将其错当为是花蕊。三角梅喜欢充足光照,对土壤要求不严、耐贫瘠、耐碱、耐干旱;繁殖简单,只需要在初春或者晚秋用它的茎杆扦插于土壤内,一个月就能生根,长出枝叶,第二年就能开花,而且花期很长,灿烂的苞片更是常年不败;三角梅的茎干奇形怪状、千姿百态,或左右旋转,反复弯曲,或自己缠绕,打结成环;枝蔓较长,柔韧性强,可塑性好,萌发力强,极耐修剪,依照人们的想象力可以编塑成千姿百态的装饰,老株还可用来制做树桩盆景。三角梅的花语是“没有真爱是一种悲伤”,与攀枝花的花语“珍惜身边的
7、人”有共同之处,那就是“爱”,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也许攀枝花和三角梅的花语告诉我们,让世界充满爱!如果说攀枝花开的“个性十足”,三角梅开得“热烈奔放”的话,那么攀枝花的苏铁则开得“一反常态”。在不少人心目中,铁树开花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事,俗话常用“铁树开花马生角”,来比喻事物的难遇难办。民歌中也有千年铁树开了花之类的词句,也是用来形容事物千载难逢。攀枝花的苏铁,相对于其他苏铁植物,显得更为“稀奇古怪”:一是最为“珍稀”,攀枝花苏铁林所具有的自然生态群落的典型性和惟一性,弥足珍贵;二是最为“奇特”,攀枝花苏铁年年开花,为植物界一“奇”。攀枝花苏铁雄株一般可年年开花,雌株在生境特优条件下也可年年开花
8、,因球花硕大,每当花期金黄色花球在翠绿色的凤叶丛中满山星布,蔚为奇观。放眼保护区石灰岩山上的多姿多彩的苏铁,一株株攀枝花苏铁就是一件件珍贵的活艺术品。三是最为“古老”,种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类,经过对攀枝花苏铁集中分布的金沙江大湾曲地区种子蕨类化石考察,这里种子蕨类植物属种与数量之多,出现时代之早,均为世界其他地区所不及,由于种子蕨是蕨类与苏铁(裸子植物)演化的中间环节,不但证明了攀枝花苏铁是最为古老的种子植物之一,而且显示了这里曾是世界古生植物主要发源地;四是最为“怪秘”,攀枝花苏铁研究过程中太多的“令人不可思议”和众多不解之谜为攀枝花苏铁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中国苏铁植物(管中天、周林等,199
9、6)关于攀枝花苏铁的研究表明,通过攀枝花地区苏铁化石种与现代种进行比较,可推断攀枝花苏铁作为现代种“可能是原地发生的晚三叠世化石种的直接后裔”,“但两者存在同一地区却相隔2亿年之久,简直令人不可思议,然而却又很难作出别的解释。目前,攀枝花、三角梅和苏铁已成为攀枝花市的三大代表性植物,来到了攀枝花,当你看这异彩纷呈的“三花”后,你一定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既是对攀枝花城市是花的海洋的赞美,更是对攀枝花城市美好形象的提炼与总结。到了攀枝花,你会发现这里山美、水美、花美、城美、人更美,真正是“生在花丛中”,相信很快你就会爱上这里。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多去西南峥峻地
10、,少去江南鱼米乡;身生故乡非不爱,更爱三线炼人场。”二、探索发现攀枝花20世纪60年代初,在共和国的版图上还找不到攀枝花这座城市。1800多年前,诸葛亮移兵到此,看到此地一片荒凉,心想:“不毛之地,粮草无补,不可屯兵,速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渗透,一些外国地质学者,如法国的李希霍芬及乐尚德,瑞士的汉威,匈牙利的劳策等对攀西地区产生了浓厚的热情,他们不辞艰险、跋涉千山万水,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攀枝花地区,作过零星的地质勘探,但最终他们被这里的险山恶水阻挠,摇头退去,半途而废。但他们哪里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正是在这“不毛之地、险山恶水”之地,住着众
11、多的“神仙”正在等幸运的人去朝拜!说到“神仙”,大家先听我讲一个故事:传说很久以前,从四川贩卖毛铁到云南的挑夫们,每当走到攀枝花垭口时,担子陡然沉重起来,好像有人用力往下拉,闯过垭口后又恢复原状,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就归结为攀枝花有“神仙”。攀枝花的“神仙”既不是如来佛、土地神,也不是什么精,它便是这里得天独厚的宝藏磁铁矿!那么,幸运之神会降临到谁的头上?谁是攀枝花矿的发现者?现在地质界公认:常隆庆是攀枝花矿的发现者和第一个正式向国家报矿的人,也是最早发现闻名遐迩的“世界钒钛之乡”攀枝花铁矿的人,被誉为攀枝花宝藏的叩门人。常隆庆,四川江安人,生于1904年。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理预科班。
12、年轻的常隆庆分析国情,认为只有找出矿藏,才能办工业,兴中华。1924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从而成为为数不多的地质先驱者之一。由于家贫,他中途休学两年,直到1930年才毕业,后在翁文灏主持的北平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任职。1932年,四川大实业家卢作孚写信给北平地质研究所所长翁文灏,要求派一地质人才来四川。翁文灏当即派出他的得意门生常隆庆,于是常先生就成了第一个来到四川的地质学者,在重庆“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所长,从此开始了真正的地质生涯。1934年,常隆庆首次进入凉山地区,与人合作写出了著名的“四川省雷马峨屏调查记”,第一次向世人揭示了这个与世隔绝的世界,也为日后深入该地区的地质发现奠定
13、了基础。1935年冬,卢作孚创办的中国西部科学院要常隆庆到会理调查地震造成“金沙江断流”的问题。常和助手段学忠于1936年1月4日从綦江铁矿出发,3月到会理只见山崩,未见什么金沙江断流,但却发现会理一带有金属矿物成矿条件,便把重点放在调查宁属(原西昌地区)各县的地质矿产。他们从会理步行到三堆子,乘船过金沙江,沿南岸西行,旋又乘船过金沙江到倮果,沿北岸山路经倒家坎、烂泥田、弄弄坪、把关河、棉花地(现同德乡)、冷水箐、盐边县城,然后从盐源、西昌、雅安于9月中旬回北碚院部。他在攀枝花踏勘“费时半载,周历七县,实勘矿区五十余处”。1937年,宁属七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出版了,他是第一个向世界披露了整个攀
14、西地区无比丰富的矿藏资源,引起了政界、学界的震惊和高度重视,吸引了许多同仁前来探宝。1939年十二月,他发现了宝鼎煤矿,年终考绩得到一枚“干城”奖章。1940年8月,常隆庆邀请西昌技艺专科学校的刘之祥教授一起外出找矿。9月5日到攀枝花村,住保长罗明显家。刘之祥在罗家院内散步,无意中看见地下有两块小石头很象是磁铁矿,捡起来一看,果然不错。第二天早晨,刘之祥把两小块矿石交给常隆庆辨认。常隆庆刚接到手,立即肯定是磁铁矿。他们找来主人,询问这两小块石头的来历。罗明显说,像这样的石头,附近到处都有。吃罢早饭,他们就让罗明显带路去附近找矿。走到尖包包,果然发现了铁矿露头;再走到乱崖子,又发现了更多的铁矿露
15、头。意外的发现令这两个找矿人兴奋起来,他们连续奋战两个月,不仅绘制了尖包包、乱崖子的万分之一矿区图,测出储量为10万吨左右,而且在经过大量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办矿设想。他曾详细拟出了开发攀西地区的“六厂三矿”计划书,主张将“两矿集中冶炼于三堆子”。但是,常隆庆教授工业救国的满腔热情和宏伟的采矿建厂计划,在旧中国却全部化为泡影,无一得到实现。痛苦的事实教育了他,使他逐渐远离了腐败的国民党政权。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政府完全把四川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的工作抛到脑后,常隆庆只得回到重庆四川地质调查所接任所长一职。在重庆解放前夕,有些专家学者离开山城,或到香港,或到欧美暂避风头,有些人则随国
16、民党去了台湾,但是他却在民生公司和卢作孚的资助下,依靠开办矿业,甚至开行游览车,维持研究所职员的生计,挽留住研究所的人员,保存了大批地质资料。当山城解放时,常隆庆把四川地质调查所完整地交给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解放后,常隆庆转入地质教学战线,先后在成都地质学院等学校任教,培养人材,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地质学教材。但是,在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他却屡遭厄运,境况凄凉。尽管如此,他的爱国之情却矢志不移。粉碎四人帮后,常教授的错案得以纠正,使他更加焕发出高涨的工作热情。特别是他不计前嫌,悉心指导曾经迫害过他的学生,培养其为新一代地质英才,在学院传为一时佳话。1979年7月13日,渡口市党组织派员专程到
17、成都地质学院拜访常教授,向他传达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并盛情邀请他重返攀枝花。除以常隆庆为代表到攀枝花矿区进行地质调查并提出报告的,还有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的二批地质工作者。一批是资源委员会川康铜业管理处探矿工程师汤克成等。再一批是宁源实业公司的探矿工程师戴尚清等。攀枝花矿区经过上述三批地质人员进行查勘、报道之后,立即在地质界引起轰动,不少地质工作者纷至踏来,进行考察踏勘。1941年3月,中央地质调查所李善邦、秦馨菱到达攀枝花,测制了矿区地形图,进行了地表调查,利用磁秤探测,并雇用民工挖掘一些明洞,对营盘山、尖包包、倒马坎3个矿区的矿层作了较为细致的观察,采集了矿样,著有西康盐边攀枝花倒马坎铁
18、矿(中央地质调查所临时报告)。所采矿样经地质调查所化验分析,含铁51%、二氧化钛16%、三氧化二铝9%,从此得知攀枝花铁矿石中含有钛。1944年,又发现钛磁铁矿中含有钒。从而确定了攀枝花铁矿为钒钛磁铁矿。攀枝花铁矿的发现,曾经引起国民当局的注意。在资源委员会季刊上曾有人提出,“在会理、盐边及永仁间之金沙江岸,择地另建一个钢铁中心,以开发该方面之煤铁资源。其规模之大小,则可视当时之需要情况而定。惟此一钢铁中心之建立,自须有铁路联络贯通乃可”。1941年12月,资源委员会决定在会理设立西康钢铁厂筹备处,以博渊为筹备处主任。据有关资料记载,这个厂“由资源委员会与西康省合作经营,其计划系设立十吨炼铁炉
19、两座,三吨贝色麦炼钢炉一座,及轧钢厂全部,该厂所有铁矿,取诸会理攀枝花,炼焦所需之烟煤,则拟取诸永仁。设厂地点,择定金沙江岸旁鱼岔(鲊)地方”。1944年资源委员会决定撤销西康钢铁厂筹备处,由黔西铁矿筹备处接收,更名为康黔钢铁事业筹备处。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一机构也被撤销,攀枝花铁矿的调查与开发研究亦告中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于1954年4月在北召开了全国地质普查工作会议。同年6月,西南地质局根据全国的统一部署,组建了会理普查大队,即508地质队。7月,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徐克勤应西南地质局局长黄汲清之邀,带领师生30余人到达会理,正式编入普查大队进行工作。在此期间,徐克勤等曾带领南大应届
20、毕业生到攀枝花,对兰家火山、尖包包、倒马坎3个山头及其外围地区进行了详细观察,在他们的报告提出,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是粒状共生结构,易选,可以利用。矿区含矿岩体长6.7公里,最厚处100 米,估算地表水位以上的矿石储量至少有5000万吨,可能超过1亿吨,建议国家进行正式地质勘探。南大师生关于攀枝花的普查找矿报告,引起了地质部和西南地质局的极大重视。西南地质局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决定将所属510地质队从涪陵一带迁至攀枝花,并于1955年1月组建了508地质队二分队,负责攀枝花的普查勘探工作。同年9月,又以508二分队为基础组成了531地质队,次年5月改名为攀枝花铁矿勘探队,由李玉平任队长,秦震为总工程
21、师,队部驻在兰家火山下的攀枝花村。勘探高峰时,全队有正式职工1800余人,雇用民工2000余人,开动钻机28台。矿区地质勘探设计由总工程师秦震主持编制,并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指导。通过地质勘探,不仅探明了兰家火山、尖包包、倒马坎3个矿区,而且还发现了朱家包包、公山、纳拉箐等矿区。1957年12月27日攀枝花铁矿的地质勘探告一段落,1958年6月野外工作基本结束,随即提出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储量计算报告书。攀枝花矿区经过50年代的地质勘探,获得工业储量10.75亿吨、远景储量10亿吨,探明为一处大型铁矿床。这一储量上报全国储量委员会后,却以“交通不便,暂不利用”而未予审批。1964年,攀枝花铁矿的开发被
22、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地质部全国储量委员会于同年10月29日审查了攀枝花铁矿的储量报告,批准朱家包包、兰家火山、尖包包3个详细勘探区的铁钒储量可以作为工业设计依据。攀枝花铁矿经过50年代的地质勘探和60年代中期的补充勘探,完成了勘探任务。在此基础上,许多单位在成矿规律、矿产预测、伴生元素研究、扩大远景、后备勘探基地选择等方面又陆续做了大量工作。到1980年,攀枝花西昌地区已探明铁矿54个,总储量81亿吨,其中钒钛磁铁矿23个,总储量77.6亿吨。到1985年,攀西地区已探明钒钛磁铁矿储量达到100亿吨,占全国同类型铁矿储量的80以上,其中钒的储量占全国的87,钛的储量占全国的92。市境内攀枝花
23、、白马、红格、安宁村、中干沟、白草成为攀西地区的6大矿区,总储量75.3亿吨。在铁矿资源较少、品位普遍低下的中国,攀矿的发现,不啻平地一声惊雷。经过1958年全民炼钢之后,国人上下对贫铁、低铁的国情已由共识,因此,攀矿一开,便放出夺目光彩。攀钢建设、配合攀钢的成昆铁路建设、临近贵州六盘水煤矿工业区的建设、云南西部开发,影响了当地及辐射区2000万人的命运。一位社会学家评称:它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三、战略决策攀枝花火红的攀枝花,别样的名字。伴随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钒钛之都”和“中国西部阳光城”而享誉海内外。但在50多年前,它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只有七户人
24、家,在地图上根本没有它名字的地方。据说,当年毛泽东在听取地质部长李四光的有关攀西地区发现大量矿产的报告时,曾随口问那里叫什么名字?汇报的人没有一个回答上来,因为那时的攀枝花还是完全没有的事。大家只好回答主席说,那里是一条裂谷,只有七户人家和一棵大树。毛泽东饶有兴趣地问:那是棵什么大树?大家回答说,那树的名字叫攀枝花。毛泽东想了想说,那就把那里命名为攀枝花吧。于是,中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便由此而得名。但是,由于当时备战的需要,这座城市暂以“渡口”命名。经过了22年的“渡口历史”后,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才正式更名为攀枝花市。攀枝花虽然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但由于它地处攀西大裂谷中南段,
25、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是一个被高山峡谷大江大河封隔的荒蛮之地。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国家一定要在这里新建一个新兴城市呢?这是当时国际形与势国内形势的产物。从国际形势来看:60年代前期,中国周边形势十分严峻。1964年,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新中国刚刚走出“粮荒”(1959-1961)困境,又面临沉重的国际压力,特别是中国当时没有核武器,如果在遇到核打击时,是没有任何回击能力的。面对这些严峻形势,毛泽东做出了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中国也要搞一点原子弹。第二个重点是扎扎实实搞三线建设上。毛泽东在“要准备打仗”、立足“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背景下,提出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
26、。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国家“三五”计划和国防布局问题。在会上,毛泽东说:“酒泉和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是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又说:“我们的工业建设,要有纵深配置,把攀枝花钢铁厂建起来。建不起来,我睡不好觉。”1964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三线布局问题。毛泽东在会上指出:“第一线是沿海,第二线是包钢、武钢、兰州,第三线是攀枝花。原子弹时代,没有后方不行,搞攀枝花,第三个五年不一定全部建成,打个基础,战略布局才展得开。为了搞攀枝花,就要搞煤、铁路、电、机械,其他工业也跟着上,不搞第三线,总是在沿海现有基地中转,就展不开。”会
27、议决定:全国按一、二、三线进行战略布局和建设大三线的方针,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大三线建设。攀枝花以其地处纵深、山势险要、资源丰富被列为大三线建设的重点之一。毛泽东是着重从战争,特别是打核战争的角度来考虑三线建设布局问题的。他看到: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中国70%以上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我国东北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基地,全部在苏联可携带核弹头的中短程导弹和战略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之内,沿海工业城市也处在美蒋航空兵力打击范围之内。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在苏美核武器打击之下。一旦战争爆发,即使敌方不使用核武器,我国大部分工业基础也将毁于一旦。而西部地区则
28、距当时苏联和美蒋军事火力打击之外。从国内形势来看:1958年,我国开始搞“大跃进”,提出要在1962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内,钢铁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在1972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内,钢铁产量赶上或超过美国,会后,工业提出了“以钢为纲”的口号,要求7年、5年甚至3年内提前实现原定的15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按常规不可能实现的高指标,国家提出要打破常规大跃进,全国要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民总动员,一起大炼钢铁。(当然,我们现在知道,搞“大跃进”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所以有人形象地比喻:“以后的建设,就是不断地为58年檫屁股,屁股檫净了,国家就建成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1
29、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会议期间,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向中央写了关于加速发展中国钢铁和有色金属的两个报告。在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更快一些的报告中,明确提到“二五”期间新建攀枝花钢铁厂。毛泽东主席表示同意。中共中央于4月5日对报告正式作了批示,从此把攀枝花建设列入议事日程。这是党中央开发建设攀枝花的第一次重大决策。但是,党中央开发建设攀枝花的第一次决策,在1959年4月,由由刘少奇接替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以后,由于严重自然灾害和人祸,1962年被“国家实行调整”为“下马项目”。1964年,党中央正式做出进行三线建设的决策后,在攀枝花被列为大三线建设的重点后,毛泽东指定周恩来总理亲自主管攀
30、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中央工作会议后,周恩来总理立即召开会议,决定由13个部委组成联合调查组,程子华任组长,进行攀枝花钢铁厂和成昆铁路的实地考察,制订规划,选择厂址。据说,在攀视察期间,李富春同志曾向周总理电话汇报了弄弄坪的地形山势,周总理讲:“弄一弄就平了嘛。”这对于李、薄二副总理向中央正式提出弄弄坪为攀钢厂址起了促进作用。毛泽东 说:必须把三线的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搞起来,这样,军事工业才有基础。他甚至说,如果不把攀枝花的钢铁厂搞起来,我睡不着觉。1964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反复讲三线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并一再指出要把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起来。毛泽东着重指出:“建不建攀
31、枝花,不是钢铁厂问题,是战略问题”! 毛泽东还说: “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是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你们不去安排,我要骑毛驴下西昌”,“如果没有投资,可把我的稿费拿出来”。在毛泽东心目中,中国搞“大三线”建设是可以打乱美帝与苏修直接联手进攻中国的战略措施,是粉碎美帝与苏修结盟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战略需要,所以就特别强调:“攀枝花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薄一波带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李富春的指示,一路颠簸来到攀枝花,下榻一个叫仁和镇的派出所,向建设攀枝花总指挥部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由此拉开了攀枝花大会战的序幕。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
32、员会的批复。3月20日,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1965年4月,国务院批复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同意攀枝花特区对外改称渡口市,划定区域范围总面积1411.96平方公里,地跨金沙江两岸。1987年,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四、资源富集攀枝花(一)丰富的矿产资源裂谷,就是地球外围岩石圈受到引张而破裂形成的狭长谷地,是“地球表皮上的伤痕”。攀枝花位于攀西大裂谷中段,该裂谷从四川冕宁经西昌市、攀枝花市,至云南元谋一带,南北长300多公里,东西宽100余公里,堪与非洲大裂谷媲美,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地球上的裂谷都是聚宝盆,攀枝花也不例外。攀枝花因位于攀西大裂谷之中,矿产资源储量大,品种多,目前市
33、境内共发现矿产76种,矿产地490处(含矿点、矿化点),探明储量的矿产39种,己得到开发利用的矿产42种。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中,铁的储量占全国的20,钒的储量占全国的64,钛的储量占全国的93。钒钛磁铁矿的远景储量达200亿吨并伴有多种稀贵金属,其潜在的经济价值高达6万亿美元。说起钒元素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呢。元素钒是墨西哥矿物学家节烈里瓦于1801年在含有钒的铅试样中首先发现的。但是当时有人认为这是被污染的元素铬,所以没有被人们公认。在1830年时,著名的德国化学家伍勒在分析墨西哥出产的一种铅矿的时候,断定这种铅矿中有一种当时人们还未发现的新元素。但是,在一些因素的干扰下,他没能继续研究下去。
34、此后不久,瑞典化学家塞夫斯朗姆发现了这一新元素钒。因为钒的化合物的颜色五颜六色,十分漂亮,所以就用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叫凡娜迪丝“Vanadis”的美丽女神的名字给这种新元素起名叫“Vanadium”。中文按其译音定名为钒。伍勒白白地失去了发现新元素的大好机会,感到很失望。于是他把事情的经过写信告诉了自己的老师,著名的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贝采里乌斯给他回了一封非常巧妙的信。信上说:“在北方极远的地方,住着一位名叫“钒”的女神。一天她正坐在桌子旁边时,门外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敲了一下门。但女神没有马上去开门,想让那个人再敲一下。没想到那个敲门的人一看屋里没动静,转身就回去了。看来这个人对他是否被请进
35、去,显得满不在乎。女神感到很奇怪,就走到窗口,看看到底谁是敲门人。她自言自语道:原来是伍勒这个家伙!他空跑一趟是应该的,如果他不那么不礼,他就会被请进来了。过后不久,又有一个敲门的人来了。由于这个人很热心地、激烈地敲了很久,女神只好把门打开了。这个人就是塞夫斯朗姆,他终于把钒发现了”。塞夫斯特伦、维勒、贝采里乌斯等人都曾研究过钒,确认钒的存在,但他们始终没有分离出单质钒。在塞夫斯特伦发现钒后三十多年,1869年英国化学家罗斯科(Roscoe H E,1833-1915。)用氢气还原二氧化钒,才第一次制得了纯净的金属钒。表面看来,钒跟铁没什么两样,同样穿着银灰色的衣眼,但钒比铁要坚硬得多。如果说
36、钢是虎,那么钒就是翼,钢含钒犹如虎添翼。只需在钢中加入百分之几的钒,就能使钢的弹性、强度大增,抗磨损和抗爆裂性极好,既耐高温又抗奇寒,难怪在汽车、航空、铁路、电子技术、国防工业等部门,到处可见到钒的踪迹。在常温下,钒十分“冷静”,它不会被氧化,即使把它加热到摄氏三百度,它依旧如故,仍然是亮堂堂的。它也不怕水、各种稀酸和碱液的腐蚀。在各种金属中,它算是很特别的了。奇怪的是,钒的氧化物虽被称为“化学面包”,但它有极强的毒性。如果人体内的钒盐过多,就会得病。但让人意外的是,如果在牛和猪的饲料中加入微量的钒盐,却能使它们的食量增加,脂肪层加厚。更为奇怪的是,我们都知道,人体内的血液是红色的。不仅人体如
37、此,绝大多数的高等动物的血液都是鲜红色的。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低等动物,它们的血液是蓝色的。而在高等动物与低等动物之间还有一些动物的血液是绿色的。血液怎么会有这么不同的颜色呢?原来,高等动物的血液中含有铁离子,铁离呈现出的是红色,所以高等动物的血液就是红色的。低等动物的血液中含的是铜离子,铜离子的溶液是蓝色的,比如硫酸铜溶液是天蓝色的,因而低等动物的血液是蓝色的。居于它们之间的那些动物的血液中含有三价钒离子,三价钒离子显绿色,所以这些动物的血液就是绿色的。此外,攀枝花还有铬、钪、钴、镍等多种稀有金属。非金属矿藏也极为丰富,主要包括6亿吨优质炼焦和动力煤,1500多万吨晶质煤,1亿立方米花岗石,以
38、及大量的石灰石、粘土矿等冶金辅助原料。因此,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有位外国专家说:“上帝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把这块宝地赐给中国人。要是我们有了这些,我们的鼻子会翘得更高了。” (二)开发潜力巨大的水资源中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水能资源蕴藏量676亿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装机容量378亿千瓦,居世界各国的首位。中国水能资源富在西南,西南水能资源富在四川,而四川水能资源又特别富集在攀枝花及毗邻凉山彝族自治州。从水能资源分布密度看,攀西地区不仅甲神州,而且冠全球。每平方公里面积上可开发的年发电量,全世界平均为77万千瓦小时,全中国平均为20万千瓦小时,四川省平均为904万千瓦。小时,攀
39、西地区平均为292万千瓦小时,而攀枝花达到36519万千瓦小时,分别大约是以上地区的474倍。177倍、40倍和127倍,被誉为“世界水能大宝库”。世界上水能资源密度最大的国家是瑞士,平均为78万千瓦小时,攀西地区是它的37倍。金沙江、雅砻江二大水系流经攀枝花境内,使攀枝花具有发展水电的优越条件。据统计,流经市内的金沙江和雅砻江,年径流量相当于黄河的五倍。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三大河流在四川境内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9456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7000多万千瓦。四川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有70以上集中在西部的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流域。攀枝花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929万千瓦,可开发量4101万千
40、瓦。已发电的二滩水电站装机容量330万千瓦,是我国20世纪末建成的最大的水电站,坝高达240米,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库容量达58亿立方米,形成的湖区面积达101平方公里,是全省面积最大的人工湖,对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以及长江流域的洪涝防治都将产生积极作用。此外,还有胜利水库、择木龙温泉、温泉乡温泉、温泉瀑布、仁和红格温泉、米易观音温泉等水域风光。(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攀枝花城市沿金沙江两侧分布,高山峡谷,有山有水,自然景观绚丽多彩,是一个颇具南亚热带景观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其极具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攀枝花年日照量高,
41、相当于成都平原的三到五倍,人称“太阳城”,具有冬不冷,夏不热,四季如春的特点。特别是在冬季,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这里冬季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温度高,日照长。比纬度相当的贵阳、衡阳、赣州等城市,冬季平均气温高出9以上;比位置偏南的桂林、昆明要高出4以上。当北国滴水成冰,南国也在寒风中瑟缩时,攀枝花这座“天然温室”却是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这里冬季雨水极少,是旅游避寒、寻找阳光的好地方。此外,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基带的立体气候类型,垂直地带性显著,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气候景观:虹、霓、晕、佛光、云海、雾凇、雪景等。2、独具特色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攀枝花位于北起西昌,南至攀枝花,南北绵延300多公里、宽百余
42、公里的攀西大裂谷地带上,地质构造复杂,地史演变古老,地形地貌特殊,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八大裂谷奇观之一,被誉为“地质博物馆”。区内地质现象构造形迹复杂多样,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众多,如米易龙潭溶洞,岩口乡溶洞群,龙洞石林,天坑地漏群(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称之为“岩洼地质公园”)等。3、多样的生物生态旅游资源攀枝花气候、土壤和地形的多样性,为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因此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高等植物219科833属2146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8种(如攀枝花苏铁、栌菊木等);野生脊椎动物515种,哺乳动物64种,鸟类325种,爬行动物50种,两栖动物15种,鱼类61种,其中国家级
43、保护动物34种(如羚羊、金钱豹、金雕、四川山鹧鸪、黑颈鹤苍鹰、雀鹰、小熊猫、金猫、灵猫、猕猴、黑熊等)。据统计,攀枝花面积不到四川省的2,却拥有全省204的野生动物种类。全省共有野生动物1292种(含亚种),攀枝花就有264种。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白坡山原始森林等都是动植物资源密集的地区。4、风情浓郁的民俗旅游资源攀枝花的移民来自五湖四海,加上攀枝花的世居民族,有43个之多,无疑是全国民族最多的城市之一。至今尚存世居少数民族有七八个,包含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等多种民族语言成分。一个小小的三区两县的地方,汇集了汉藏语系三大语族的民族成分,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攀枝花世
44、居少数民族目前有彝族、傈僳族、纳西族、傣族、回族、苗族、白族等,人口大约有十七八万,其中彝族人口最多,攀枝花几乎为彝族居住地所包围。全市有17个民族乡镇,37个民族村, 少数民族人口近15万人,占 全市总人口的14%,其中,人数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彝族12万人,傈僳族8600多人,回族3400多人,苗族3400多人。攀枝花像是一座深藏于川滇边境的民俗博物馆,很多少数民族古朴的民俗民风一直流传至今,民族风情浓郁,如彝族的做客习俗和火把节、彝家少女的换裙仪式、傈僳族的婚礼、回族的开斋节、白族的七月半祭祖节、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及苗族的绷鼓节等民俗文化为民族旅游增添了一份情趣。攀枝花市的旅游资源集
45、中体现在地质博览、苏铁奇观、智人穴址、黑白古林、溶洞探幽、二滩风光、大黑山森林公园、红格温泉、钢城灯火等景观。总之,攀枝花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既有以群山、林海、高峡平湖、溶洞、温泉共存一地的自然景观,又有攀钢大型联合企业和二滩水电站的工业景观,布局奇巧、风光独特的城市景观,还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为特色的人文景观,攀枝花具有潜在的旅游开发价值。攀枝花旅游资源集溶洞、石林、瀑布、温泉、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地下海子、世界第三高坝、象牙微雕钢城为一体;拥有国家、省级森林公园多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以上,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植物和野生动物种类达2500多种,被称为植物学家的天堂,其中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
46、保护区内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原始苏铁林,这里铁树年年开花,被誉为奇观。还有植物立体分布的大黑山;有号称“中华奇洞”的米易龙潭溶洞;有稀有的氡气温泉;举世惊叹的攀钢和雄奇的二滩高峡平湖;有奇趣横生、有惊无险的“万里长江第一漂”。攀枝花独特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神秘而充满无限魅力的大裂谷,以及居住众多的少数民族,成就和打造了四大旅游品牌“大三线工业探秘之旅”、“大西南阳光温泉度假之旅”、“大裂谷奇异风光之旅”、“川滇民族风情之旅”。五、多元文化攀枝花有一种说法是,我国正处于“移民进行时”阶段,如果这种说法很恰当的话,那么攀枝花真的移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停止过。攀枝花是
47、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名副其实的早期“移民城”,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攀枝花市共有82万人,而对当时东区、西区33万人的籍贯进行的调查发现,来自外省的人有122600多人,来自四川省内约有21万人。这个省外的单子是辽宁近3万人,吉林省5900多人,黑龙江省2900多人,山东15600多人,云南12100多人,湖北10700多人,河北9500多人,河南7800多人,江苏7700多人,湖南6400多人,上海2800多人,浙江2600多人以及天津700多人。而省内的又来自南充市、乐至县、遂宁市、资中县、重庆市、成都市、南部县、西充县、武胜县等市县。如果说改革开放使深圳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
48、移民城市”话,那么“三线建设”使攀枝花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川乃至西部最早的一个“移民城市”,是四川省除成都外唯一的劳动力输入城市。有句老话叫做:“人挪活,树挪死”。从古往今来的众多史实中,我们可以超越表面的含义来看这句话的含义。“人挪活”,活的不只是某个人,还有他所到的地方。事实上,哪个地方的移民多了,频繁了,哪个地方的繁荣必定会指日可待。武则天统治时期施行鼓励农民迁移的政策,结果唐朝的农业出现了盛极一时景象。举个最现成的例子,美国是世界的头号强国,探根究源,这恐怕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涌向美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有直接而重大的关系。而攀枝花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则与常隆庆发现攀枝花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这个“新大陆”有关。在三线建设时期,当时流传着“精兵强将上三线”、“好人好马上三线”的说法,各地来攀枝花的主要为优秀的熟练技工、科技人才和管理人员。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增强了攀枝花地区的科技和经济实力。这批人才在艰苦复杂的大规模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磨练,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又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正是各地内迁移民对攀枝花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加快了攀枝花的城市化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攀枝花的经济发展就是一部移民史。在攀枝花城市中心花园绿地的一组名为合力生的现代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