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唐代僧尼墓志塔铭“死亡”义词语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592227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僧尼墓志塔铭“死亡”义词语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唐代僧尼墓志塔铭“死亡”义词语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唐代僧尼墓志塔铭“死亡”义词语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第 期 河池学院学报 年 月 唐代僧尼墓志塔铭“死亡”义词语研究刘荣,何山(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北碚 )摘要 墓志类文献特有的性质、内容和功用决定其用词呈现出范畴化、类型化倾向。唐代僧尼墓志塔铭表“死亡”义的词汇众多,从词语构成所决定的表义机制看,直接表义方式占主体,间接表义方式次之。这些规律和特点既受到词汇本身发展的影响,又受到碑刻文体、文化心理和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专题研究唐代僧尼墓志塔铭“死亡”义词语,既有益于汉语专类词汇及词义研究,又可为汉语词汇学及词汇史研究提供理论和材料参考。关键词 唐代僧尼墓志塔铭;“死亡”义词语;表义方式;机制与动因;汉语词汇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

2、识码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 刘荣(),女,重庆渝北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碑刻文献整理及碑刻语言文字。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汉魏六朝碑刻文字通例研究暨字形全谱编撰”();教育部社会科学项目“六朝至宋碑刻研究”();重庆市语言文字重点科研项目“五代碑刻字形全谱及俗字源流演变研究”()。引用格式 刘荣,何山 唐代僧尼墓志塔铭“死亡”义词语研究 河池学院学报,():投稿邮箱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历经魏晋南北朝,到唐朝佛教文化盛行,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僧尼(僧人和比丘尼)墓志和塔铭。这类文献特有的性质、内容和功用决定了其用词呈现出范畴化、类型化的

3、特点,表“死亡”义的词汇众多,成为墓志塔铭语言特色之一。研究“死亡”义词语,有助于准确释读碑志文献,对于专类词语及其词义研究亦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关于“死亡”义词语的研究多集中于构词分析或词例考释,而词语本体表义方式、机制及动因等研究比较欠缺。本文以 中国佛教金石文献塔铭墓志部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 唐代僧尼墓志塔铭“死亡”义词语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其词义表现的直接与间接方式,深入探析这些表义方式背后的机制和原因,以期有益于深化和拓展汉语“死亡”义词语和汉语词汇史研究。一、直接表“死亡”义词语所谓直接表“死亡”义词语,是指能通过其语素义呈现出“死亡”义的词语,词义与语素义联系紧密。“语素是最小的

4、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语素组合成词,词又组合成短语,短语形成句子。从语素层面看,复合“死亡”义词语由不同的语素组合而成。“死亡”词义的直接呈现,其必要条件是该词至少含有一个直接表“死亡”义的语素,通过语素聚合表现出词义。这个表“死亡”义的语素常作“词根”,“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根据语素的聚合情况,唐代僧尼墓志塔铭直接表“死亡”义词语可细分为三种模式。刘荣,等唐代僧尼墓志塔铭“死亡”义词语研究(一)(非表死亡义语素)(表死亡义词根)唐代僧尼墓志塔铭符合这种语素聚合情况的“死亡”义词语数量最多。如:奄卒、饰终、告终、示终、临终、永逝、送终、送归、奄逝、早逝、形逝、

5、身故、物故、迁化、示化、告化、舍化、奄化、恒化、坐化、就化、顺化、隐化、示灭、入灭、坐灭、告灭、归灭、归寂、圆寂、大寂、告寂、宴寂等。表死亡义词根为:卒、终、归、殒、逝、故、化、灭、寂。“卒”为先秦礼制中表示“死亡”的单音词。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后此词语素化并充当词根,构成“奄卒”等直接表“死亡”义的复合词。终、归、殒、逝、故、化,亦为可用于表“死亡”义的单音词。终,指人死。释名释丧制:“老死曰寿终,寿久也。”归,可指人死。尔雅释训:“归,鬼之为言归也。”郝懿行义疏:“生,寄也;死,归也。”殒,指死,亡。玉篇歹部:“殒,殁也。”逝、故皆义为死亡

6、,去世。化,死。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朱熹注:“化者,死者也。”灭、寂为佛家术语,是“涅?”一词的意译形式,专指佛教徒的死亡。陈义孝 佛学常见词汇:“寂,又叫做灭,涅?的别名。”“寂”与“灭”同义,均表“死亡”义。“寂”作为词根可构成归寂、圆寂、大寂、告寂、宴寂等复合词,汉语大词典 收录“入寂、真寂、寂寞、寂寥、示寂、迁寂”等类似的词,佛教典籍或传世文献均可见语例。非表死亡义语素有:奄、饰、告、示、临、永、送、早、形、身、物、迁、舍、恒、坐、就、顺、隐、入、圆、大。按语法功能划分,有如下类别:副词性语素:奄、永、早、恒。“奄”表死亡情形发生突然,“早”修饰逝者早亡,“永”“恒

7、”修饰亡者永远地逝去,表达亲属对亡人的思念。其中有些语素可替换性较强,如“永”“恒”均可表长久义,墓志塔铭语言常有替换两者而构成不同复合词的用例,如“永逝”替换修饰语素而作“恒逝”。动词性语素:饰、告、示、临、送、迁、舍、坐、就、顺、隐、入、圆。这些动词性修饰语素,表示死亡的特定情境,可替换性较副词性语素稍弱。如“饰”修饰“终”,“饰终”专指丧葬礼制中封建朝廷赠予死臣的赠物、赠官、诏葬、敕葬等,不能替换;“入”修饰“灭”“寂”,因“灭”“寂”隐含有佛家“涅?”“圆寂”之境界,用“入”表示进入境界这个动作,后面词根不能替换成“卒”“逝”“终”等,因其未含有涅?之境界这层含义,故不用“入”作修饰语

8、素。也有保留前面动词性语素,替换后面表“死亡”义词根的例子,如“告”,有宣告,告知之义,“告”“死亡”义词根构成表“死亡”义词语,文献语言中“告终”可用同义语素替换“终”而组成“告崩”“告薨”“告逝”“告化”“告寂”“告灭”等词。名词性语素:形、身、物。指死亡者的身体和物质。形容词性语素:大、宴。“大”修饰“寂”,表现“涅?”之境界广大深远;“宴”修饰“寂”,表现高僧安然入寂的超然之姿。(二)(表死亡义词根)(非表死亡义语素)唐代僧尼墓志塔铭符合这种语素聚合情况的“死亡”义词语数量较少,如:卒世、殁世、灭度。表死亡义词根:卒、殁、灭。上述已释其语素义,不多赘述。非表死亡义语素:世、度。“世”为

9、名词性语素,意为世界,人世。“卒河池学院学报世”“殁世”即卒于世,殁于世,表示墓主亡于人世。“度”为动词性语素,意为度过。“灭度”即灭障度苦。涅?经 卷二十九:“灭生死故,名为灭度。”该词带有佛家色彩,故一般用于僧尼,不用于世俗人士。(三)(表死亡义语素)(表死亡义语素)唐代僧尼墓志塔铭符合这种语素聚合条件的“死亡”义词语数量较多,如:归化、归终、委化、化灭、寂灭、逝化、殂逝。另 隋唐五代墓志死亡表述语辑汇 列有崩殁、崩逝、崩殒、殂殁、殂殒、殂亡、薨殂、薨故、薨殁、薨逝、薨殒等词语。这类词语由两个表“死亡”义的语素同义连用构成。“所谓同义连用,是指两个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并列连用的语言现象。

10、”如“薨”,说文 死部:“薨,公侯卒 也。”“殁”,广韵没部:“殁,死也。”二者聚合构成“薨殁”,表示人死亡。这种构词现象在“死亡”义词语中较普遍,且组合较为自由灵活,如“崩”可与“殁”“逝”“殒”等连用,“薨”可与“殂”“故”“殁”“逝”“殒”等连用,构成同义复合词。“寂”与“灭”均可表“死亡”义,既可作成词根,又可连用构成表“死亡”义的同义复合词,多用于表佛教人士死亡。如 大宝积经:“呜呼大圣尊,释 迦 大 寂 灭,今 但 闻 其 名,惜 哉 我 不见。”唐 栖霞寺明征碑:“无我无人,等四流于寂灭”。唐 清信女李定品灵庙文:“如何不淑,奄随寂灭”。二、间接表“死亡”义词语此类是指词义不能直

11、接通过语素义明晓,而是主要通过修辞方式呈现出来的词语。唐代僧尼墓志塔铭中,间接表“死亡”义词语常见的修辞方式主要有比喻和借代两种。(一)比喻比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比者,相近也;喻者,明白也。用相近的事物来作比,使之明白,叫作比喻,这体现了人类思维的类比和推理。唐代僧尼墓志塔铭通过比喻构成的“死亡”义词语数量较多,如:奄谢、迁谢、谢世、神谢、短折、眼灭、体灭、影灭、灭神、薪尽、薪尽火灭,等等。“谢”有消逝、凋落之义。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谢,去也。”文献语言或以草木、灵谷等自然事物凋谢、变逝比喻人的生命凋落。“短折”多指人早亡,与“夭折”义近。“短”与“长”相对,意

12、谓存活时间短暂;草木早早折断,无法继续生长谓之“短折”,暗含惋惜、慨叹之意。“灭”除有“涅?”之别名,可直接表示佛教徒的死亡外,还有尽、绝之义。说文水部:“灭,尽也。”指水流尽或者消失。以流水尽灭比喻寿命尽绝,生命终止。“尽”,有竭、完之义。“薪尽”,即柴薪灭尽,比喻死亡。“薪尽火灭”同理,柴草烧尽火自然熄灭,以此比喻死亡。本出自 法华经序品:“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碑志文常见用例,如唐 惠果和尚碑:“结 法 印 而 摄 念,示 人 间 以 薪 尽 矣。呜 呼 哀哉!”唐 楚金禅师碑:“粤以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子时,右?,薪尽火灭,雪颜如在,昭乎上升于安养之国矣。”(二

13、)借代所谓借代,陈望道对其定义为:“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事物关系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墓志塔铭文献就是“通过借代中以具体或部分代整体表死亡义”。唐代僧尼墓志塔铭这类词语有迁神、弃世、去世、蜕刘荣,等唐代僧尼墓志塔铭“死亡”义词语研究生、舍生、无生、解脱、归真、报龄、捐执缚等。“迁神”意为迁移灵柩或遗体,潘岳 寡妇赋:“痛存亡之殊制兮,将迁神而安措。”李周翰注:“谓迁柩归葬也”。后多借代指僧人逝世,如唐 天台寺国清寺智者禅师碑文:“回身西向,端坐迁神,春秋六十”。唐 慈润寺故大明歆律师支提塔记:“迁神慈润所,起庙此崖头”。“世”,指人

14、世间,地上人世对应的自然就是地下非人世,即阴间。“弃世”“去世”用舍弃、离开人世间(到达非人世间)借以代指人的死亡。文献很早就有以“去世”委婉指代“死亡”的用例,如 魏书乐志五:“太和中命故中书监高闾草创古乐,闾寻去世,未就其功。”“生”,活,与“死”相对。诗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蜕,有解脱之意,“蜕生”即解去生。“舍生”即舍弃生,“无生”即没有生。三者皆在“生”的前面添加表放下、解弃义的语素,用放弃、没有“生”借指人死。“解脱”与“涅?”“圆寂”同义,皆为佛教语。成唯识论述记 卷一:“言解脱者,体即圆寂。由烦恼障缚诸有情恒处生死,证圆寂已能离彼缚,立解脱名。”借解脱烦恼业障、断绝

15、生死代指佛教徒死亡。“归真”,即得道成仙。真,道家称“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说文匕部:“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段玉裁注:“此真之本义也”。“归真”即归依真人、成仙的状态,借之代指人死亡。“报龄”,即报知年龄。唐 道安禅师碑:“故莫得实其报龄也。呜呼!”唐 报善寺主觉公纪德碑:“以元和景申载四月三日,报龄于斯寺也”。年限将至,以报知年龄借代死亡。“捐执缚”,即舍去束缚。“捐”有舍弃,抛弃之意,后常缀以“床帐”“屏障”“馆”“馆舍”等词,为死亡的委婉语。“执缚”出自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及臣得罪,近王者不见臣,县令者迎臣执缚,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唐 比丘尼刘大德墓志:“内鉴融朗,不

16、舍慈悲;外相端庄,已捐执缚。呜呼!”墓志文借舍弃凡尘约束代指人死亡。除运用修辞方式间接表达“死亡”义的双音复合词外,僧尼墓志塔铭还有一类词语较为特殊,亦是间接表达“死亡”义,如“涅?”“泥曰”“泥洹”。这类词语是梵语 的音译形式,属于单纯词,只含有一个语素,整体表达语义。“涅?”本指佛教中一种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但这种境界只有身体物质死亡后其精神才能到达的不生不灭的境界,故特借指佛教徒的死亡。古代汉语词典 对“涅?”的释义:“梵语音译。意为灭度,圆寂。佛教称超脱一切烦恼,自由无碍的境界为 涅?。也称死为 涅?。”上述直接或间接表“死亡”义的词语皆属“死亡”语义场中的词汇成员,均表达僧尼死亡之义

17、。张志毅、张庆云指出:“语义场中的义位是以共性语义特征相聚合,以个性语义特征相区别。”僧尼死亡义词语的个性语义特征就是通过采用不同表义方式和选择不同语素来体现的。直接表“死亡”义词语,因其含有至少一个表死亡义语素,故更能直观表示死亡;间接表“死亡”义词语,需要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历史典故表达词语,故显得含蓄蕴藉。碑文撰者常根据不同表达场景选择不同词语,体现表达“死亡”词汇意义之间的个性差异。如碑志主身份不同,选择的词语有所差异,宫女女尼因佛教身份较为下等普通,多用“长归”“奄归”“永逝”等世俗死亡词语,在寺院修行的法师比丘尼多用“迁神”“迁化”“寂灭”“灭度”“涅?”等佛家色彩浓厚的词语,少数大

18、德河池学院学报高僧则会使用“坐化”“圆寂”等词语。有时需具体表达死亡的特殊情景,撰者就选择带有相关修饰语素的词语,如“示化”呈现出僧人示现化期,平静死亡的样子,而“坐化”则表现出僧人临死前结跏趺坐等行为,在修行中慢慢死亡,彰显高僧气度。此外,使用频率亦可体现用词差异。以 中国佛教金石文献 唐代僧尼墓志塔铭中“灭”族同根“死亡”义词语为例,我们统计出双音节词有 个,其中“寂灭”用例超过 个,至 例的有“示灭”“灭度”,至 例的有“化灭”,至 例的有“坐灭”“入灭”“告灭”“现灭”“火灭”,其余词语仅出现例,多为临时组合而成,搭配随意性较强。现代大众较为熟知的也正是这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三、“死

19、亡”义词语构成机制及原因探析(一)受词汇本体及其系统发展的影响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汉语词汇早期以单音节词为主,如继承下来表示“死亡”义的“崩”“卒”“终”“逝”等在僧人亡尼墓志中仍较常见。唐 亡尼七品墓志:“上元三年六月一日卒于寺所,春秋五十有四。”唐 宣化寺尼法琬师墓志:“粤以垂拱四年九月一日,终于宣化寺,春秋五十。”随着新事物的大量涌现,词汇应用情境不断扩大,汉语词汇发展演变为以双音节词为主。王云路指出:“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物质产品的丰富,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新词大量产生。原有词汇中那些不经常使用的或者不重要的单音词就逐渐淡化、消退;而有的已经不需要分得那么细密了,有的成为复音词中的

20、一个语素。”如 礼记曲礼 中表天子、诸侯、大夫等死亡的单音词是严格区分的,但汉代以后,碑志文中的这些词语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唐代碑文“崩”不再专指天子,也可用于女尼;用于诸侯的“薨”亦可用于重臣、功臣、女性等。同时其词义的区分不再那么细密,以前的专用单音词可与近义的“谢”“逝”“殂”等连用,构成双音词。这些双音节词大多为复合词,由两个语素组合而成。语素义与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为选择不同方式表达词义提供了可能。一是词义可以直接通过语素义表现出来;二是通过修辞方式,间接表现词义。这也让语素与语素之间的搭配有了较强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如“奄逝”和“早逝”,内部修饰语素的变化造成了“死亡”词义的

21、细微变化。同理,通过改变“死亡”义词语组合中的某个语素,可以更加明确清晰地展示“死亡”各方面的语义特征,如饰、告、示、临、送、迁、舍、坐、就、顺、隐、归、圆、入等动词性语素,与含“死亡”义的“终”“化”“寂”“灭”等语素组合,可表现出“死亡”的感情色彩、社会意义、人物身份等具体情境。此外,中古时期外来词汇的传入,给词汇系统注入新的活力,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中的“死亡”义词语。如外来音译词“涅?”“泥曰”“泥洹”,意译词“寂灭”“解脱”等,音译词语素化后通过语法造词构成的“坐化”“入灭”“告寂”等词语,加之中古佛经的传入和翻译导致口语词、俗词增多,如“生兜率”“归西土”“入无余”“生安乐”“登常乐

22、”等三音节词语,给僧尼墓志塔铭中“死亡”义词语提供了更丰富、更具特色的表达形式。(二)受碑志文体的影响 文则:“文协尚矣,是以古人之文发于自然,其协也亦自然;后世之文出于有意,其协也亦有意。”唐代正处于文学语言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时期,文化交融,新词层出不穷。且墓志行文崇尚追新求异,用字讲究,词语使用避重复,多骈文,上下语句对仗。所以墓志塔铭多用不同的刘荣,等唐代僧尼墓志塔铭“死亡”义词语研究词语形式表示同一事物,如表示墓主埋葬地的,有大茔、坟茔、先茔、旧茔、茔兆、茔次等词;表示妇女仪容的,有柔仪、芳仪、女仪、兰仪、贞仪等词。僧尼墓志塔铭作为碑刻文献中极具特色的材料,兼备一般世俗墓志的文体格式和

23、佛教色彩浓厚的内容。叶昌炽 语石 云:“释氏之葬,起塔而系以铭,犹世法之有墓志也。”这些佛教碑志类文体,多直接承袭世俗墓志的文体格式,嵌以佛教内容。如“礼也”在一般世俗墓志中极为常见,出于思维惯性,在僧人塔铭序文往往也用此套语,如唐 大照禅师塔铭:“二十四日,窆于岳寺之旧居,礼也。”但有些文人注意到用儒家礼法规约僧人有一定磗格,就对“礼也”这一套语稍加改造,如唐 龙兴大德香积寺主净业法师灵塔铭并序 描写志主葬事云:“即以其年十月廿五日,陪窆于神禾原大善导梨域内,崇灵塔也”。这句话中用“崇灵塔也”替换了世俗墓志的“礼也”,将世俗埋葬之礼转换成陪窆前代高僧灵塔旁的释氏之礼。又如唐 庆云寺律师一公塔

24、铭:“以是月某日,焚身于某山,起塔于某原,从拘尸城之制也。”此“拘尸城之制”指佛祖涅?火葬之礼,铭文将“礼”的依据由 周礼 中的“从鲁礼”改为佛经中的“从拘尸城之礼”,改用得十分巧妙 。故僧尼墓志塔铭中可见从 周礼 沿袭下来的“卒”,以及后世礼制中的“饰终”“告终”“倾殒”“奄逝”“永逝”等表“死亡”义的词语,亦可见佛经中的“涅?”“灭度”“寂灭”“圆寂”“坐化”等表“死亡”义的词语。这些词语在行文时进行同义替换,使得语言表达更具变化性,增强了语言感染力。(三)受文化心理的影响“死”是对人类死亡、生命终止最为直接的表述,但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表“死亡”义的词语,都不常见“死”的身影,这源于中华民

25、族含蓄委婉的传统文化。论语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这些内容表现出先民对自然现象“死亡”的敬畏。这种敬畏,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委婉、含蓄地指称“死亡”。社会语言学称这种语言现象为“语言塔布”。“塔布”音译自英语 ,翻译过来就是“禁忌”。可见,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语言禁忌,其中“死亡”由于是人类最为恐惧的、无法超越的终点,成为最普遍、最典型的禁忌。“塔布 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一方面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因此“语言塔布”实质就包含语言的禁用或者代用。反映在生活里,语言禁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按照社会文化观

26、念需要避忌的尊敬人或物的名称如皇帝的名字、尊长的名字,祖先的名字,某些图腾的名称等。二 是 畏 惧 或 者 不 吉 利 的 事 物 如死亡。”基于这种社会文化心理,从古至今人们对“死亡”较为回避,不直接称“死”,而是使用与“死亡”同义的“卒”“终”“逝”“殒”等,或运用修辞,委婉、曲折地表达“死亡”,如修辞手法“借代”的产生本就“根源于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文化心理”。僧尼佛教人士专用的“涅?”“寂灭”“入灭”“圆寂”“大寂”等“死亡”义词语,亦是含蓄、蕴藉地将“死”这一自然现象表达出来,同时也蕴含着佛教无常、涅?、轮回的死亡观念,强调人类精神的永恒,“为人类在死亡的问题上构筑起了一线美好的希望,

27、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这也正体现出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四)受宗教的影响唐代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交会,唐代僧尼河池学院学报墓志塔铭所见“死亡”义词语就有很好的体现。佛徒墓志塔铭中夹杂着许多蕴含儒家文化的死亡词语,如引用典故语“两楹”表示高僧死亡,柏尖山寺昙询法师碑:“昔供罗双树,殿设两楹”。僧尼墓志塔铭中亦有大量蕴含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死亡”义词语,这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词语,显示出生者对亡者的祝福和悼念。僧尼墓志塔铭中,墓主、塔主皆是佛徒,故佛教色彩极其浓厚。东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土,在这片土地深深扎根。来源于佛经,借指“死亡”的“薪尽”“薪尽火灭”等词就常见

28、于僧人碑志文。此外,佛教教义中的“涅?”是佛教修行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经过长期修行,能够超脱生死轮回之苦,圆满一切清净功德,到达理想的彼岸。在这种信仰下,再加上佛经里“寂”“灭”等译词的语素化,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示灭、入灭、坐灭、寂灭、归寂、大寂、告寂、圆寂等一系列词语,表现出希望亡者能够超脱轮回、解脱生死,进入、归往到这种至上纯净的境界,传达出丰富的宗教祝福意蕴。道家文化对佛教影响深重,早期佛经古译就常借用道家术语,如以“无为”译“涅?”,以“生死”译“轮回”,以“道”译“菩提”等。庄子天道:“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道家思想含有人随物化、死生轮回的生命循环之哲学意味,符合佛教宣扬

29、的人死后进入解脱、轮回之境,故产生了身故、物故、委化、迁化、示化、告化、舍化、奄化、恒化、坐化、就化、顺化、隐化等一系列表“死亡”义的词语。在道家的基础上形成的道教将这种生死观念继承发扬 ,他们追求“得道成仙”,因为神仙能够与天地同寿,与自然永存,使灵魂不灭,于是就有了“归真”之词。四、唐代僧尼墓志塔铭“死亡”义词语的研究价值及意义研究唐代僧尼墓志塔铭“死亡”义词语,对于补充辞书漏收的“死亡”义词目,增补词语义项,提供更早书证语例等方面具有较大价值,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卒世、化灭、告化、舍化、眼灭、体灭、影灭、灭神、坐灭、报龄、捐执缚等表“死亡”义的词语,汉语大词典 均未收录。“示化

30、”一词,汉语大词典 仅列义项“启示化导”。唐 大慈恩寺法师基公碑:“能事已毕,示化于几”。唐 法云寺主昙简墓志:“以元和十一年七月四日,示化于当寺旧院,享年四十有七,腊夏二十有七。”从碑志文可知,“示化”亦可指“死亡”。“顺化”已有研究解释为“听任自然,顺从自然的变化”。唐 多宝寺临坛大律师多宝塔铭:“将灭之夕,备申告诫,中夜累足,如期顺化。”从塔铭看,该词亦可表“死亡”义。碑志文献为其提供了新的词义和用例。隋唐墓志婉辞研究 认为,近代汉语常用于佛教徒死亡的词语“圆寂”,隋唐墓志文没有用例 。唐 亡尼七品志:“离烦恼之身,永归圆寂之境”。唐 尼慈和禅师墓志:“夫如来法身,湛以圆寂,能仁利物,示

31、其应化”。唐 了缘和尚灵塔铭:“开元廿六年岁戊寅七月既望,了缘禅师圆寂”。墓志塔铭语料可补正前说。且该书推断“圆寂”一词当出现在唐代中期,唐早中期尚不流行,此推论亦过于武断。据 六朝碑刻丧葬词语研究 统计,六朝碑刻“圆寂”出现了次,用于指称佛教徒的死亡 。如东魏 净智塔铭:“至德无为,广慧深造,一旦圆寂,云烟去邈。”由此可知,表佛教徒死亡的“圆寂”一词六朝时期就已出现。五、结语“死亡”义词语作为专类词语,数量众多且极具历史文化意蕴,其研究成果颇为丰硕。本文另辟蹊径,探究“死亡”义词语的表义方式,根据词语表刘荣,等唐代僧尼墓志塔铭“死亡”义词语研究义机制将“死亡”义词语分为直接表义和间接表义,重

32、点探析语素、修辞与词义表达之间的关系。僧尼墓志塔铭作为碑刻文献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其“死亡”义词语表义方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词汇本体及其系统发展,碑志文体,文化心理以及宗教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死亡”义词语形式多样、变化灵活,文化色彩浓厚,极大地丰富了汉语“死亡”义词库。这些珍贵词汇材料对于辞书“死亡”义词目的增收、词语义项的增补、更早的书证语例的提供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价值,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亦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许明 中国佛教金石文献墓志塔铭部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 北

33、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阮元 十三经注疏 北京:中华书局,王先谦 释名疏证补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郝懿行 尔雅义疏 北京:中华书局,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 版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朱熹 四书集注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陈义孝 佛学常见词汇 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董明 隋唐五代墓志死亡表述语辑汇 合肥:黄山书社,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册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钟明立 古代汉语词汇引论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许慎 说文解字 北京:中华书局,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册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朱熹 楚辞集注 蒋立甫,校点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大正新修大藏经

34、刊行会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册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安静 隋唐墓志婉辞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董志广 潘岳集校注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魏收 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册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 钟哲,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辞书中心 古代汉语词典 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张志毅,张庆云 词汇语义学 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王 云 路 中 古 汉 语 词 汇 史:上 北 京:商 务 印 书馆,陈?文则注译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叶昌炽 语石校注 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周绍良 全唐文新编:第 部?第 册 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介永强 隋唐僧尼碑志塔铭集录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徐俪成 唐代僧人碑志书写与儒释互动 文艺研究,():陈原 社会语言学 上海:学林出版社,张树诤 语言学概论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蒋华 汉语实用辞格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普慧 中古佛教文学研究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庄周 庄子 郭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敏春芳 敦煌愿文中表示“死亡义”的委婉词 汉语史学报,():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吴为民 六朝碑刻丧葬词语研究 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收稿日期 责任编辑韦杨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