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铁路工人岗位必知必会手册(线路工)
铁路工人岗位必知必会手册
线 路 工
必 知
一、安全知识
1.步行上下班时,应如何注意人身安全?
答:应在路肩或路旁行走,双线地段应面迎着列车方,通过桥梁、道口或横越线路时,应做到“一站、二看、三通过”,严禁来车时抢越,必须走道心时,应在其前后设专人防护,不得臆测行事。
2.作业来车时,应距离列车多远下道避车?
答:不少于800米下道,在列车慢行条件下可距500米下道避车;列车速度大于120km/h的区段,不少于1000米下道。
3.在双线和站内线路上作业应注意什么?
答:必须设置专人防护,邻线来车时可不下道,但是必须停止作业,两线间不得停留人员,机具不得侵入限界,若暸望条件不良时,必须下道避车。
4.作业人员休息时,应注意什么?
答:不准坐钢轨、轨枕及道床边坡。
5.多人作业时应注意什么?
答:相互间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防止工具碰撞伤人。
6.使用起道机起道时,应注意什么?
答:使用起道机应有2人配合,机手应由操作熟练者担任,并不得兼任其他工作,来车时不得抢撬。
7.手工捣固时,如何注意人身安全?
答:多人作业时,其前后距离应不少于3根轨枕,作业人员前脚不得伸出轨枕边缘。
8.使用撬棍拨道或拨钢轨时,应注意什么?
答:撬棍要掐牢,听从指挥,统一行动,不准骑压或肩扛撬棍拨动。
9.作业时取出道钉或扣件有什么规定?
答:在同一股钢轨上一处不得连续起下道钉或卸开的扣件数量:50kg/m及以上钢轨不得超过7个轨枕头,50kg/m以下钢轨不得超过5个轨枕头。遇有来车时,准许每隔两根轨枕有一个轨枕头不钉或不上。
10.在无缝线路作业中,要严格执行哪“二清”、“三测”、“四不超”制度?
答:“二清”是指维修作业半日一清,紧急作业一撬一清。“三测”是指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测量轨温。“四不超”是指作业不超温,扒碴不超长,起道不超高,拨道不超量。
11.上道作业前应如何设置防护?
答:应在车站和作业地点分别设置专人防护,用电话或者对讲机联系掌握列车运行情况,申报“天窗”点施工,严禁未设防护上道。
12.靠近线路堆放材料、机具等何要求?
答:不得侵入建筑接近限界,必须堆放在路肩上,距钢轨头内侧距离不少于810毫米。
二、基础知识
1.线路维修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经常保持线路设备完整和质量均衡,使列车能以规定速度安全、平稳和不间断地运行,并尽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线路维修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答: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修养并重。
3.线路维修工作分哪几种?
答:综合维修,经常保养,临时补修。
4.维修天窗和维修作业是指什么?
答:维修天窗是指供工务、电务、牵引供电等设备管理单位对行车设备进行日常检(维)修的不行车的时间;维修作业是指利用“维修天窗”进行的作业,作业前开始前不需限速,结束后必须达到正常放行列车条件。
5.维修天窗的时间安排是多少分钟?
答:双线铁路:电气化铁路每次不少于90分钟,非电气化铁路每次不少于70分钟;单线铁路每次不少于60分钟。
6.铁路线路的分类:正线、站线、段管线、岔线及特别用途线。
7.铁路线路的组成:由路基、桥隧建筑物及轨道组成。
8.轨道的组成部分:钢轨、轨枕、道床、联接零件、道岔、防爬设备。
9.道岔的组成部分:转辙、连接、辙叉三部分组成。
10.道岔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单开道岔、对称道岔、复式交分道岔、交叉渡线道岔。
11.线路上的伤损钢轨是如何标记的?
答:“△”表示轻伤,“△△”表示轻伤有发展,“△△△”表示重伤。
12.线路上的重、轻伤钢轨应怎么处理?
答:重伤钢轨应立即更换,换下后应剁明显“×”标记,防止再使用。轻伤钢轨应注明标记,经常检查,在桥梁上或隧道内的轻伤钢轨必须及时更换。
13.线路标志有那些?
答:公里标、半公里标、曲线标、园曲线和缓和曲线始终点标、桥隧标、坡度标、铁路局、工务段、车间和工务工区的管界标。
14.叙述铁路信号的分类及显示方法:
答:铁路信号分为视觉信号和听觉信号。
视觉信号的基本颜色:红色—停车;黄色—注意或减低速度;绿色—按规定速度运行。
听觉信号:号角、口笛、响墩发出的音响和机车、轨道车的鸣笛声。
预告信号—下行一长声,上行二长声;警报信号—一长三短声;停车信号—连续短声。
15.与工务有关的信号标志有哪些?
答:警冲标、司机鸣笛标、减速地点标、作业标。
16.铁路直线建筑接近限界:距轨道中心线2440毫米。
17.铁路行车事故分为:一般、险性、大事故、重大、特重大事故。
18.事故发生后,应做到哪“三不放过”?
答: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定防范措施不放过。
三、专业知识
1.综合维修中水平、高低、轨向容许误差是多少?
答:正线、到发线及道岔不得大于4mm。
2.铁路的标准轨距是多少?
答:铁路的标准轨距是1435 mm。
3.轨缝的设置要求?
答:应设置均匀。每千米线路轨缝总误差,25m钢轨地段不得超过80 mm,12.5m钢轨地段不得超过160 mm。绝缘接头轨缝不得小于6 mm。
4.木枕(含木岔枕)失效标准是什么?
答:(1)腐朽失去承压能力,钉孔腐朽无处改孔,不能持钉。(2)折断或拼接的结合部分离,不能保持轨距。(3)机械磨损,经削平或除去腐朽木质后,允许速度大于120km/h的线路,其厚度不足140 mm ,其他线路不足100mm。(4)劈裂或其他伤损,不能承压、持钉。
5.尖轨、可动心轨有下列伤损或病害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答:(1)尖轨尖端与基本轨或可动心轨尖端与翼轨不靠贴大于1mm。(2)尖轨、可动心轨侧弯造成轨距不符合规定。(3)在尖轨、可动心轨顶宽50mm及以上断面处,尖轨顶面低于基本轨顶面、可动心轨顶面低于翼轨顶面2mm及以上。(4)在尖轨、可动心轨顶宽50mm及以下断面处,尖轨顶面高于基本轨顶面、可动心轨顶面高于翼轨顶面2mm及以上。(5)尖轨、可动心轨工作面伤损,继续发展,轮缘有爬上尖轨、可动心轨的可能。(6)内锁闭道岔两尖轨相互脱离时,分动外锁闭道岔两尖轨与连接装置相互分离或外锁闭装置失效时。(7)其他伤损达到钢轨轻伤标准时。
6.曲线轨距加宽的标准是怎样规定的?
答:R≥350m,加宽0mm;350>R≥300 m,加宽5mm;R<300 m,加宽15mm。
7.衡量曲线园顺的标准是什么?
答:(1)缓和曲线的正矢与计算正矢差。(2)园曲线正矢连续差。(3)园曲线正矢最大最小值差。
8.讲述曲线超高的计算公式?
答:H=11.8V2/R
9.曲线最大超高有何规定?
答:单线最大超过不得大于125mm,在双线上不得大于150mm。
10.怎样测量曲线正矢?
答:用20m的弦线,在钢轨顶面下16mm处测量弦中点至钢轨工作边的距离,即为曲线正矢。
11.线路上插入个别短轨有何规定?
答:在正线上不得短于6m,在站线上不得短于4.5m,并不得连续插入2根及以上。允许速度大于160km/h的线路上不允许插入短轨。
12.讲述温度应力式无缝线路的组成?
答:(1)固定区:长度不得短于50m。(2)伸缩区:一般应为50~100 m。(3)缓冲区:由2~4 节标准轨组成。
13.无缝线路作业中应注意哪些事情?
答:(1)严格执行“二清”、“三测”、“四不超”制度。(2)起道要有足够的道碴,起道可先拨正线路方向。(3)起道机具不得放置于铝热焊缝处。(4)列车通过前,起道要顺坡捣固,拨道要缓顺。(5)扒开的道床要及时回填饱满并夯实。
14.在有轨道电路的线路上作业时要注意什么?
答:(1)使用的机械、工具要有可靠的绝缘防护。(2)两股钢轨不能互相连通,避免构成短路。(3)钢轨接续线、引入线不能断开,避免造成短路。
必 会
一、岗位技能
1.接头夹板及接头螺栓涂油作业程序是怎样的?
答:(1)将接头夹板两侧的轨枕扣件卸下。(2)卸接头螺栓按下列顺序拆卸:
4 5 6
○ ○ ○ ○ ○ ○
1 2 3
(3)卸夹板并进行除锈。(4)钢轨除锈。(5)涂油,将螺栓、夹板与钢轨接触面涂油。(6)上夹板及螺栓、顺序如下:
直线1 5 4 3 6 2 曲线 1 4 5 6 3 2
○ ○ ○ ○ ○ ○ ○ ○ ○ ○ ○ ○
(7)复拧螺栓、扭力矩达到要求。(8)上好接头轨枕扣件。
2.混凝土轨枕螺栓涂油的作业程序是怎样的?
答:(1)采取“隔二松一”流水作业,松卸轨枕螺栓。(2)取出垫圈、扣板、铁座及小胶垫,用小扁铲清除轨枕台泥。(3)用钢丝刷清除螺栓丝积锈后涂油,安装小胶垫、铁座、扣板、垫圈、将螺丝帽扣涂油上紧。(4)列车通过后,复拧达到要求?
3. 轨距杆螺栓涂油的作业程序是怎样的?
答:(1)扒开影响卸螺栓的石碴。(2)刷除露出螺帽的螺杆锈垢。(3)松卸螺帽、除锈涂油、如为双头轨距杆,先涂一端,再涂另一端,然后涂中间小螺栓。(4)上紧螺帽,用黄油涂露出的螺杆。(5)检查轨距,调整及复拧螺帽。(6)恢复道床。
4.清理侧沟的作业技术标准有哪些?
答:(1)要保持原有设计的侧沟深度、宽度和两壁坡度,纵向坡度。(2)清除杂草及杂物、排水畅通无淤塞,沟底平整,无坑洼。(3)清出的淤泥、杂草、垃圾等不得放在路堑边坡上,应及时运出路堑以外。
5.清筛道床边坡作业程序是怎样的?
答:(1)先将轨枕一头道床扒开一个缺口,进行清筛,接着清筛枕盒,随后即清筛第二个轨枕盒的石碴,以次类推,循环倒筛。(2)道床清筛地段,必须进行起道和捣固,恢复原设计标高。(3)筛完一孔,回填一孔,使道床饱满均匀,坡脚整齐。(4)扫除轨枕及钢轨上的泥土。
6.整理道床作业程序是怎样的?
答:(1)用大拉耙收回道床边坡石碴,填充道心。(2)夯拍道床,使道床密实、平顺。(3)扫除轨枕及钢轨上的砂土。
7. 起道作业过程是怎样的?
答:(1)对量具进行校对。(2)调查线路坑洼位置,准确划好撬位。(3)确定标准股,直股以左线为标准股,曲线以下股为标准股。(4)看道者用手指挥起道(看道距离不少于20m)。看道、拿压机、砸撬三者要紧密配合,动作协调。先起标准股,后起对面股,起完一段后找平时,先在标准股上目测补撬,后找平对面股水平高低。(5)起道者要与捣固者保持密切联系,并方正个别不正的轨枕。
8.混凝土轨枕改道作业过程是怎样的?
答:(1)确定标准股并改正对面股,做好调查和划撬。(2)卸下改道范围内里、外口扣件螺母,拆下改动方向的扣件。(3)看道人穿顺方向,用改道器拉动钢轨,量好轨距,调整非改动方向一侧的扣板。(4)调整好改动方向一侧的扣板。(5)安装扣件,拧紧螺母。(6)复拧螺母,扭力矩达到验收合格标准。
9.混凝土轨枕垫板作业过程是怎样的?
答:(1)确定标准股,做好调查和划撬。(2)测量标准股垫高量。(3)测量对面股垫高量。(4)松开轨枕螺栓,用起道机抬起钢轨,用小铁铲铲松胶垫。(5)垫板。(6)松动起道机落下钢轨。(7)拧紧螺栓,上好扣板,复测轨距、拧紧螺栓。(8)整理现场、工完料清。
二、非正常情况下安全应急措施
1.断轨如何做应急处理?
答:(1)在故障地点两端设置停车信号防护。(2)有通讯设备时,及时将断轨里程、状态报告车站值班员,并封锁区间,同时通知工区来人处理。(3)发现来车时,奔迎列车拦停,同时利用机车通讯设备通知司机停车。(4)在断轨前后各50m范围内拧紧扣件。(5)全断面折断时无缝线路地段测量轨缝,在距断缝5~10m的两端各设一处临时爬行观测标志,如果使用轨枕作为观测参照时,该根轨枕扣件扭力矩不小于8N.m。(6)钢轨未全断面断裂或断缝小于50mm时,在断缝处安装鼓包夹板(或普通夹板)用急救器固定,派人看守(若是单独作业人员由本人看守),有条件时安装轨距杆,垫枕木头。(7)当钢轨未全断面断裂或断缝小于18mm,并安装4个急救器(或普通螺栓)加固时,按45km/h放行列车;若在断缝两端已钻螺栓孔,安装鼓包夹板(或普通夹板),每端拧紧两个接头螺栓,可提高到60 km/h;若上满6个接头螺栓,可逐步提到正常行车速度。 (8)当断缝在19-30mm,并安装4个急救器加固时,按15~25km/h放行列车;若在断缝两端已钻螺栓孔,安装鼓包夹板(或普通夹板),每端拧紧两个接头螺栓,可提高到35km/h。 (9)当断缝在31~50mm并安装4个急救器加固时,按5km/h放行列车。若在断缝两端已钻螺栓孔,安装鼓包夹板(或普通夹板),每端拧紧两个接头螺栓,可提高到15 km/h。(10)钢轨折损严重、断缝大于50mm或断缝距普通接头不足1米时,应封锁线路进行临时处理或永久性处理。
2.胀轨如何做应急处理?
答:(1)在故障两端应立即设置停车信号,拦停列车,并通知车站和工务部门。(2)车站值班员接到胀轨跑道报告后,及时报告列车调度员并通知相临车站,立即扣发列车,对已经进入区间的列车,呼叫司机停车。待故障消除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放行列车。(3)采取浇水或者喷洒液态二氧化碳等办法降低钢轨温度,轨温降低后方可拨道。曲线地段只能上挑,不宜下压。拨道后必须夯实道床,限速放行列车,并派人看守,待轨温降至接近锁定轨温时,再恢复线路和正常行车速度。(4)采取降温措施后,仍不能恢复线路时,非电气化地段,在地形许可的情况下,可从跑道故障处两段向中间拨成半径不小于200米的反向曲线,曲线间夹直线不得短于10米。如在双线地段,线路拨道后应满足线间距要求。拨后线路限速5km/h放行列车,并派人看守。(5)困难条件下或者电气化区段采取降温措施后仍不能恢复线路时,可切断钢轨,松开扣件放散应力,然后用夹板和急救器加固,限速5km/h开通线路。在24小时内按《铁路线路修理规则》规定进行临时或者永久处理。(6)当普通线路发生胀轨跑道时,如有轨缝可利用时,应串动钢轨恢复线路,并加强防爬锁定;无轨缝可利用时,采取降温或者换轨放散措施进行处理。
3.胀轨如何做应急处理?
答:(1)按动报警器,关闭拦门(杆)。(2)设置停车信号防护。(3)通知车站扣发列车。(4)返回故障地点监视,就近组织故障排除。(5)发现来车时,奔迎拦停列车。(6)确认故障排除,线路无异状后,撤消停车防护信号,报告车站开通线路。
4.汛期水害如何做应急处理?
答:(1)对危及行车安全点派人看守。(2)发现灾害危及行车安全时,设置停车防护信号。(3)发现灾害要及时报告车站值班员地点、灾情,同时通知工区进行处理。(4)一般水害由工务段组织抢修,较大水害由路局组织抢修,如洪水冲毁桥墩、桥梁,按局防洪预案抢修。(5)整修线路达到放行条件。(6)撤消停车防护信号,通知车站开通线路,视线路情况限制行车速度,(7)对线路进行加固,恢复正常行车。
5.区间线路发生故障,应采取哪些应急措施?
答:(1)在故障地点两端设置停车信号防护。(2)有通讯设备时,立即报告车站值班员发生故障的里程、故障情况及扣发列车和排除故障的要求。(3)返回故障点监控,并就近组织人力排除故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