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主讲人:,安全工程系,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预防,第一章 概 论,主讲人:,安全工程系,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预防,第二章 职业性心理与生理特征,内 容 题 纲,一、劳动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二、作业类型和劳动负荷的评价,三、职业性心理紧张与疲劳,四、劳动中的相关疾患及其预防,一、劳动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一)体力劳动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背景,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受到劳动强度、职业种类、作业姿势、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和适应不仅完成了作业,而且还可促进健康。但若劳动负荷过大,造成生理和心理过度紧张
2、,使作业能力下降,甚至损害健康。,为了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相继形成了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和人类工效学三门既独立又有关联的学科。,劳动生理学研究一定劳动条件下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劳动心理学研究人的劳动行为与劳动条件之间的关系。,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三磷酸腺苷,(ATP),是供给肌肉收缩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首先由肌细胞中的,ATP,迅速分解提供的,并由磷酸肌酸,(CP),及时分解补充,称,ATP-CP,系列,作业时氧消耗动态变化,劳动时人体所需要的氧量取决于劳动强度:强度愈大,需氧量也愈多。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叫氧需。氧需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循
3、环系统的功能,其次为呼吸系统的功能。,劳动负荷的适宜水平,劳动负荷的适宜水平可理解为在该负荷下能够连续劳动八小时,不至于疲劳,长期劳动时也不损害健康的卫生限值。,(一)体力劳动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能消耗量与劳动强度分级,作业时的能消耗量是全身各器官系统活动能消耗量的总和。由于最紧张的脑力劳动能消耗量不会超过基础代谢的,10%,,而肌肉活动的能消耗量却可达基础代谢的,1025,倍,故传统上用能量消耗或心率来划分劳动强度。,中等强度作业:,氧需不超过氧上限,即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作业。我国目前的工农业劳动多属此类中等强度作业。,大强度作业:,氧需超过了氧上限,即在氧债大量蓄积的
4、条件下进行的作业,一般只能持续进行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如重件手工锻打、爬坡搬运重物等。,极大强度作业:,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作业,此时的氧债几乎等于氧需。例如短跑和游泳比赛。这种剧烈活动只能持续很短时间,一般不超过,2,分钟。,(一)体力劳动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静力作业,如:撑搬运中的重物、紧握工具、把持加工部件,军事作业中交通工具运兵,射击长时间卧姿。,静力作业的特点是能量消耗水平不高,氧需通过常不超过,1L/min,,但局部肌肉很容易疲劳甚至损伤。静态作业停止后数分钟内,氧消耗可先升高再逐渐下降到原水平。,动力或动态作业则在保持肌张力不变,等张性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运用关节
5、活动来进行的作业。,静力作业又叫静态作业,主要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一)体力劳动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机体的调节与适应,在体力劳动过程中,机体通过神经一体液的调节来实现能量供应和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以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体温系统,(一)体力劳动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二)脑力劳动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脑力劳动的生理特点,如:科学研究、教学活动、技术革新和文艺创作中产生新思想,发明和发现新事物等。,脑的氧代谢较其他器官高,安静时占成年人体总耗氧量的,10,,但脑细胞中贮存的糖原甚微,只够活动几分钟之用,主要
6、靠血液送来的葡萄糖来提供能量。,特别紧张的脑力劳动常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呼吸稍快、脑部充血,而四肢和内脏血液则减少。,一般认为凡以脑力活动为主的作业即为脑力劳动,其明显的特点在于通过感觉器官感受信息,经中枢神经系统加工处理信息,然后通过多种形式转化和输出信息。,(二)脑力劳动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脑力劳动系统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和工作组织制度等条件和要素,对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可以据此加以考虑。,脑力劳动的主要任务是加工处理信息,职业卫生上对其又有一些特殊要求。,脑力劳动者应该注意改进记忆和思考的方式方法。还应该注意合理营养,体育锻炼、工间休息以
7、维护脑力,防止过劳。,二、作业类型和劳动负荷的评价,(一)劳动与作业类型分类,劳动类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脑体混合劳动,驾驶员、护士、操作半自动化机器的人员等,(一)劳动与作业类型分类,作业类型,静力作业,动力作业,主要是肌肉收缩时肌张力保持不变,等张收缩,运用关节的活动来进行的作业。,动态作业的特点是肌肉交替地收缩与舒张,血液灌流充分,故不易疲劳。,即主要依靠肌肉的等长性收缩来维持,定的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时所进行的作业。,静力作业的特征是能稍耗水平不高但却很容易疲劳。,(二)劳动负荷评价,劳动系统,劳动系统是指一些个个别对象和元素的整合,这些对象和元素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劳动系
8、统包括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环境。,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环境,如以信息为主、以人或动植物为主或以能量管理为主的对象。,如设备、各类工具,如理化环境、组织机构和社会环境等,个体特征,(二)劳动负荷评价,评价方法,体力劳动作业的负荷可通过测定单位作业时间内产品的质与量来评定,也可通过劳动者某些生理指标,(,心率、耐力、血乳酸等,),的变动情况来衡量。,客观方法:,如劳动能量代谢率适合于体力劳动动态作业;心率是一项传统指标;肌电图可测得肌电电压,称为肌电活性,它与负负荷存在一定关系,故用以评价静动态作业负荷;其余还有血乳酸、耐力、体温等作为评价指标。,主观方法:,无论体力或位力劳动负荷,主观评
9、价是需要的。因为有些感受是不能测定的,如满意度、人际关系、心理难受、疼痛或紧张程皮、情绪变化等,必须用自评量表方法。,观察询问方法:,观察询问的方法是调查者在现场跟班进行仔细观察和询问不能在现场观察的内容。此法既有定性也能定量分析,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静态作业均可同时分析,是一个全面评价的方法。,三、职业性心理紧张与疲劳,(一)职业性心理紧张及其致因因素,紧张的概念,紧张是外加因素,(,或需求,),对躯体和情感的刺激。职业紧张或工作紧张是个体特征与职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工作需求超过个体应对能力而发生的紧张反应。,工程学上称为应力,将其定义为外部的,(,环境的,),影响特征,并提
10、出应力阈值;,生理学上的称为应激,着重于个体对外部因素刺激的生物学反应;,当用以描述不良的职业心理学因素时,可以简要地解释为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现要求与个人适应能力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作为整体概念理解,指人们在工作和相关的社会、家庭生活环境中的综合体验。,(一)职业性心理紧张及其致因因素,作业时的心理变动,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心理状态也在发生变动。劳动心理状态可按持续时间、某方面心理占优势、心理紧张程度来划分,从对健康的影响来看,按,紧张程度,来划分最为重要和适用。,适度的职业性紧张是作业活动过程中的正常心理状态,此时,劳动者的自我感觉良好,能自信而稳定地进行工作,效率与效果
11、均较好。但在不良的劳动条件下进行作业时,要求劳动者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久之会造成不良后果。,(一)职业性心理紧张及其致因因素,职业紧张及其表现,紧张因素是使劳动者产生心理紧张的环境事物或条件。,紧张是在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能力间的一种失衡,可引起功能性紊乱。,紧张反应,(,指紧张引起的短期生理、心理或行为表现。,调节因素指影响紧张反应的个体特性或环境因素。,紧张的概念,紧张的模式,人,-,环境相适应模式,着重强调主观的人(指人的动机与才能)与主观的环境(感受到的供给与要求)之间不能很好地相适应时,就会引起种种紧张反应。,工作需求,-,控制模式,强调紧张反应是工作需求与劳动者自主(控制)之间的
12、不平衡所引起的。,基于环境与人的不平衡,当个人的主观动机或愿望与客观环境所能提供的满足有差距,而个人又无力控制更改时,就会造成社会心理紧张,即职业性紧张。,(一)职业性心理紧张及其致因因素,劳动场所中的紧张致因因素,工作组织上的紧张因素包括工作时间与进展不当和工作的客观整体结构上存在问题。,工作量这方面的紧张因素有三种情况:工作量上超负荷;工作质量上负荷不足如工作要求低、内容少,缺乏刺激性变动;缺乏控制,尤其是进度和工作方法上。,工作经历职业不稳定性本身就是紧张因素。,劳动条件在通风照明不良、噪声强度大、工作空间狭窄拥挤、环境脏乱差、存在其他有毒有害因素或在有生命危险的环境中工作等都是紧张因素
13、。,组织关系工作中得不到信任与支持,缺乏自主权;个人所负责任重大,尤其是要对他人的生命负责;存在竞争与对抗;人际关系差;缺乏信息交流;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少等都是紧张的来源。,(二)职业性疲劳,疲劳和疲劳状态,疲劳是体力和脑力工作效能暂时的减弱,经适当休息又可恢复,它取决于工作时负荷的强度、持续时间和分布类型。,疲劳可以理解为一种状态,原来可轻松完成的工作,现在却感到要花费很大精力才能应付,且取得的成果却越来越小。,疲劳也可看作是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起预防机体过劳的警告作用。,疲劳样状态,它是由工作或环境因素变动太小所致个体的应激状态,包括单调乏味,警觉性降低和厌烦。工作或环境因素变化后,疲劳
14、样状态可迅速消失。,(三)职业紧张的控制与干预,预防职业紧张措施,预防职业紧张首先应探寻和确定紧张源,可从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采取干预措施。对个体应增强应对资源,对组织则努力消除紧张源。但无论从哪方面干预,都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增强个体应对资源个体应对资源是指能增强个体应对能力的因素。,增强应对反应应对反应是个体对职业紧张源刺激的反应活动,在工作方式和劳动组织结构设计和安排上尽可能符合卫生学要求。,培训和教育增强个体与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国家立法从立法上明确生产技术、劳动组织、工作时间和福利待遇等制度都应充分有利于促进生产,减少或避免个体产生心理、生理负面影响。,健康促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15、活动,增强个体应对职业紧张的能力。,四、劳动中的相关疾患及其预防,(一)强制体位引起的疾患,个别组织器官疾患,生产劳动中,身体某些部位长期遭受张力、压迫、牵引、扭转、摩擦等机械性作用可发生功能性和器质性变化,甚至形成职业蓄积性损伤或疾患。,肌肉骨骼疾患包括肌肉骨骼系统各个部位的损伤性疾患,基本上可分为颈肩疾患和腰背痛两大类。,主要临床症状为疼痛和身体活动受限,疼痛多为酸痛和胀痛,疼痛的强度从群体上看要甚于肿瘤,对人生活能力的影响也比肿瘤病人更为严重。,(一)强制体位引起的疾患,个别组织器官疾患,胼胝,:身体与生产工具或其他物体经常接触,因为摩擦和压迫,使局部皮肤反复充血,表皮增生及角化,形成胼
16、胝或胼胝化。,滑囊炎,:跪着工作可致膝前滑囊炎;肩挑重物在锁骨或上臂部位能引起滑囊炎;需要大力挥手动作的有时在肱骨头处,偶尔在肩胛骨上方出现滑囊炎。,(一)强制体位引起的疾患,个别组织器官疾患,视觉器官紧张所致疾患:,如排字工、校对员、钟表工等在视力极度紧张的工作后,往往出现眼痛、充血、流泪、视力下降、光幻觉和头痛等。,发音器官过度紧张所致疾患,:歌唱家、教师等的发音器官职业病有两类:一类为功能性发音障碍,症状为开始发音后不久迅速陷于疲劳、声音嘶哑、失调及失声症。另一类为器质性损害,呼吸道及发音器官炎症、声带出血、声带不全麻痹及“歌唱家小结节”。,长期站立、步行、搬运重物者易发生扁平脚、下肢静
17、脉曲张和腹疝。,(二)预防对策,流行病学调查及工效学分析,首先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损伤的范围、程度以及与作业的关系,同时调查作业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采用工效学分析方法,分析人在作业过程中的负荷、节奏、姿势、持续时间以及人机界面是否合理、正确等。对于确认与作业有关的损伤,根据工效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损伤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措施。,采取正确的作业姿势,在站姿或坐姿状态下工作,要注意使身体各部位处于自然状态,避免过度弯曲。,如果需要高低变化,应在工作台或座椅设计中加以解决。,此外,在生产容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变换操作姿势。,(二)预防对策,改善人机界面,对劳动、劳动场所、机器设备预
18、先进行工效学设计,使其适合于人的生理需求,这是预防此类疾患的根本措施;,也可以通过锻炼、练习和培训等使人适合于工作、适合于机器和工具,此乃第二位的措施。,减少负重作业,需要繁重体力的作业应尽可能做到机械化、自动化。对于需要负重的作业,(,如搬运,),,应当制定有关规定,将搬运物体的重量限定在安全范围之内。,(二)预防对策,加强劳动组织和培训,合理组织劳动,针对工人体质和健康状况,分配适当工作。工作时间不可过长,工间应有适当的休息;注意培养多面手,以便交替地更换作业。,改善作业环境,一方面要控制作业环境中的各种有害因策,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如适宜的温度、湿度、照度和色彩等。,本章思
19、考题,1,、亚健康是如何定义的,职业人群的亚健康是否属于职业健康的范畴,该如何预防?,2,、试分析办公室职业人群可能罹患的职业病、疑似职业病或其他相关疾患。,谢 谢!,欢迎批评指正!,主讲人:,安全工程系,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预防,第二章 职业性心理与生理特征,内 容 题 纲,一、劳动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二、作业类型和劳动负荷的评价,三、职业性心理紧张与疲劳,四、劳动中的相关疾患及其预防,一、劳动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一)体力劳动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背景,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受到劳动强度、职业种类、作业姿势、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和适应不仅完成了作业,而且还可促进健康。
20、但若劳动负荷过大,造成生理和心理过度紧张,使作业能力下降,甚至损害健康。,为了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相继形成了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和人类工效学三门既独立又有关联的学科。,劳动生理学研究一定劳动条件下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劳动心理学研究人的劳动行为与劳动条件之间的关系。,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三磷酸腺苷,(ATP),是供给肌肉收缩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首先由肌细胞中的,ATP,迅速分解提供的,并由磷酸肌酸,(CP),及时分解补充,称,ATP-CP,系列,作业时氧消耗动态变化,劳动时人体所需要的氧量取决于劳动强度:强度愈大,需氧量也愈多。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
21、氧量叫氧需。氧需能否得到满足主要取决于循环系统的功能,其次为呼吸系统的功能。,劳动负荷的适宜水平,劳动负荷的适宜水平可理解为在该负荷下能够连续劳动八小时,不至于疲劳,长期劳动时也不损害健康的卫生限值。,(一)体力劳动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能消耗量与劳动强度分级,作业时的能消耗量是全身各器官系统活动能消耗量的总和。由于最紧张的脑力劳动能消耗量不会超过基础代谢的,10%,,而肌肉活动的能消耗量却可达基础代谢的,1025,倍,故传统上用能量消耗或心率来划分劳动强度。,中等强度作业:,氧需不超过氧上限,即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作业。我国目前的工农业劳动多属此类中等强度作业。,大强度作业
22、:,氧需超过了氧上限,即在氧债大量蓄积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一般只能持续进行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如重件手工锻打、爬坡搬运重物等。,极大强度作业:,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作业,此时的氧债几乎等于氧需。例如短跑和游泳比赛。这种剧烈活动只能持续很短时间,一般不超过,2,分钟。,(一)体力劳动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静力作业,如:撑搬运中的重物、紧握工具、把持加工部件,军事作业中交通工具运兵,射击长时间卧姿。,静力作业的特点是能量消耗水平不高,氧需通过常不超过,1L/min,,但局部肌肉很容易疲劳甚至损伤。静态作业停止后数分钟内,氧消耗可先升高再逐渐下降到原水平。,动力或动态作业则在保持肌张力不变,等张性收缩
23、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运用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静力作业又叫静态作业,主要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一)体力劳动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机体的调节与适应,在体力劳动过程中,机体通过神经一体液的调节来实现能量供应和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以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体温系统,(一)体力劳动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二)脑力劳动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脑力劳动的生理特点,如:科学研究、教学活动、技术革新和文艺创作中产生新思想,发明和发现新事物等。,脑的氧代谢较其他器官高,安静时占成年人体总耗氧量的,10,,但脑细胞中
24、贮存的糖原甚微,只够活动几分钟之用,主要靠血液送来的葡萄糖来提供能量。,特别紧张的脑力劳动常使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呼吸稍快、脑部充血,而四肢和内脏血液则减少。,一般认为凡以脑力活动为主的作业即为脑力劳动,其明显的特点在于通过感觉器官感受信息,经中枢神经系统加工处理信息,然后通过多种形式转化和输出信息。,(二)脑力劳动中的生理变化与适应,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脑力劳动系统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工作任务、工作环境和工作组织制度等条件和要素,对脑力劳动的职业卫生要求可以据此加以考虑。,脑力劳动的主要任务是加工处理信息,职业卫生上对其又有一些特殊要求。,脑力劳动者应该注意改进记忆和思考的方式方法。
25、还应该注意合理营养,体育锻炼、工间休息以维护脑力,防止过劳。,二、作业类型和劳动负荷的评价,(一)劳动与作业类型分类,劳动类型,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脑体混合劳动,驾驶员、护士、操作半自动化机器的人员等,(一)劳动与作业类型分类,作业类型,静力作业,动力作业,主要是肌肉收缩时肌张力保持不变,等张收缩,运用关节的活动来进行的作业。,动态作业的特点是肌肉交替地收缩与舒张,血液灌流充分,故不易疲劳。,即主要依靠肌肉的等长性收缩来维持,定的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时所进行的作业。,静力作业的特征是能稍耗水平不高但却很容易疲劳。,(二)劳动负荷评价,劳动系统,劳动系统是指一些个个别对象和元素的整合,
26、这些对象和元素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劳动系统包括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环境。,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环境,如以信息为主、以人或动植物为主或以能量管理为主的对象。,如设备、各类工具,如理化环境、组织机构和社会环境等,个体特征,(二)劳动负荷评价,评价方法,体力劳动作业的负荷可通过测定单位作业时间内产品的质与量来评定,也可通过劳动者某些生理指标,(,心率、耐力、血乳酸等,),的变动情况来衡量。,客观方法:,如劳动能量代谢率适合于体力劳动动态作业;心率是一项传统指标;肌电图可测得肌电电压,称为肌电活性,它与负负荷存在一定关系,故用以评价静动态作业负荷;其余还有血乳酸、耐力、体温等作为评价指标。,主
27、观方法:,无论体力或位力劳动负荷,主观评价是需要的。因为有些感受是不能测定的,如满意度、人际关系、心理难受、疼痛或紧张程皮、情绪变化等,必须用自评量表方法。,观察询问方法:,观察询问的方法是调查者在现场跟班进行仔细观察和询问不能在现场观察的内容。此法既有定性也能定量分析,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静态作业均可同时分析,是一个全面评价的方法。,三、职业性心理紧张与疲劳,(一)职业性心理紧张及其致因因素,紧张的概念,紧张是外加因素,(,或需求,),对躯体和情感的刺激。职业紧张或工作紧张是个体特征与职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工作需求超过个体应对能力而发生的紧张反应。,工程学上称为应力,将其定义
28、为外部的,(,环境的,),影响特征,并提出应力阈值;,生理学上的称为应激,着重于个体对外部因素刺激的生物学反应;,当用以描述不良的职业心理学因素时,可以简要地解释为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现要求与个人适应能力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作为整体概念理解,指人们在工作和相关的社会、家庭生活环境中的综合体验。,(一)职业性心理紧张及其致因因素,作业时的心理变动,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心理状态也在发生变动。劳动心理状态可按持续时间、某方面心理占优势、心理紧张程度来划分,从对健康的影响来看,按,紧张程度,来划分最为重要和适用。,适度的职业性紧张是作业活动过程中的正常心理状态,此时,劳动者的自我感觉
29、良好,能自信而稳定地进行工作,效率与效果均较好。但在不良的劳动条件下进行作业时,要求劳动者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久之会造成不良后果。,(一)职业性心理紧张及其致因因素,职业紧张及其表现,紧张因素是使劳动者产生心理紧张的环境事物或条件。,紧张是在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能力间的一种失衡,可引起功能性紊乱。,紧张反应,(,指紧张引起的短期生理、心理或行为表现。,调节因素指影响紧张反应的个体特性或环境因素。,紧张的概念,紧张的模式,人,-,环境相适应模式,着重强调主观的人(指人的动机与才能)与主观的环境(感受到的供给与要求)之间不能很好地相适应时,就会引起种种紧张反应。,工作需求,-,控制模式,强调紧张
30、反应是工作需求与劳动者自主(控制)之间的不平衡所引起的。,基于环境与人的不平衡,当个人的主观动机或愿望与客观环境所能提供的满足有差距,而个人又无力控制更改时,就会造成社会心理紧张,即职业性紧张。,(一)职业性心理紧张及其致因因素,劳动场所中的紧张致因因素,工作组织上的紧张因素包括工作时间与进展不当和工作的客观整体结构上存在问题。,工作量这方面的紧张因素有三种情况:工作量上超负荷;工作质量上负荷不足如工作要求低、内容少,缺乏刺激性变动;缺乏控制,尤其是进度和工作方法上。,工作经历职业不稳定性本身就是紧张因素。,劳动条件在通风照明不良、噪声强度大、工作空间狭窄拥挤、环境脏乱差、存在其他有毒有害因素
31、或在有生命危险的环境中工作等都是紧张因素。,组织关系工作中得不到信任与支持,缺乏自主权;个人所负责任重大,尤其是要对他人的生命负责;存在竞争与对抗;人际关系差;缺乏信息交流;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少等都是紧张的来源。,(二)职业性疲劳,疲劳和疲劳状态,疲劳是体力和脑力工作效能暂时的减弱,经适当休息又可恢复,它取决于工作时负荷的强度、持续时间和分布类型。,疲劳可以理解为一种状态,原来可轻松完成的工作,现在却感到要花费很大精力才能应付,且取得的成果却越来越小。,疲劳也可看作是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起预防机体过劳的警告作用。,疲劳样状态,它是由工作或环境因素变动太小所致个体的应激状态,包括单调乏味,警觉
32、性降低和厌烦。工作或环境因素变化后,疲劳样状态可迅速消失。,(三)职业紧张的控制与干预,预防职业紧张措施,预防职业紧张首先应探寻和确定紧张源,可从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采取干预措施。对个体应增强应对资源,对组织则努力消除紧张源。但无论从哪方面干预,都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增强个体应对资源个体应对资源是指能增强个体应对能力的因素。,增强应对反应应对反应是个体对职业紧张源刺激的反应活动,在工作方式和劳动组织结构设计和安排上尽可能符合卫生学要求。,培训和教育增强个体与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国家立法从立法上明确生产技术、劳动组织、工作时间和福利待遇等制度都应充分有利于促进生产,减少或避免个体产生心理、生理负
33、面影响。,健康促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增强个体应对职业紧张的能力。,四、劳动中的相关疾患及其预防,(一)强制体位引起的疾患,个别组织器官疾患,生产劳动中,身体某些部位长期遭受张力、压迫、牵引、扭转、摩擦等机械性作用可发生功能性和器质性变化,甚至形成职业蓄积性损伤或疾患。,肌肉骨骼疾患包括肌肉骨骼系统各个部位的损伤性疾患,基本上可分为颈肩疾患和腰背痛两大类。,主要临床症状为疼痛和身体活动受限,疼痛多为酸痛和胀痛,疼痛的强度从群体上看要甚于肿瘤,对人生活能力的影响也比肿瘤病人更为严重。,(一)强制体位引起的疾患,个别组织器官疾患,胼胝,:身体与生产工具或其他物体经常接触,因为摩擦和压迫,使
34、局部皮肤反复充血,表皮增生及角化,形成胼胝或胼胝化。,滑囊炎,:跪着工作可致膝前滑囊炎;肩挑重物在锁骨或上臂部位能引起滑囊炎;需要大力挥手动作的有时在肱骨头处,偶尔在肩胛骨上方出现滑囊炎。,(一)强制体位引起的疾患,个别组织器官疾患,视觉器官紧张所致疾患:,如排字工、校对员、钟表工等在视力极度紧张的工作后,往往出现眼痛、充血、流泪、视力下降、光幻觉和头痛等。,发音器官过度紧张所致疾患,:歌唱家、教师等的发音器官职业病有两类:一类为功能性发音障碍,症状为开始发音后不久迅速陷于疲劳、声音嘶哑、失调及失声症。另一类为器质性损害,呼吸道及发音器官炎症、声带出血、声带不全麻痹及“歌唱家小结节”。,长期站
35、立、步行、搬运重物者易发生扁平脚、下肢静脉曲张和腹疝。,(二)预防对策,流行病学调查及工效学分析,首先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损伤的范围、程度以及与作业的关系,同时调查作业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采用工效学分析方法,分析人在作业过程中的负荷、节奏、姿势、持续时间以及人机界面是否合理、正确等。对于确认与作业有关的损伤,根据工效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损伤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措施。,采取正确的作业姿势,在站姿或坐姿状态下工作,要注意使身体各部位处于自然状态,避免过度弯曲。,如果需要高低变化,应在工作台或座椅设计中加以解决。,此外,在生产容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变换操作姿势。,(二)预防对策,改
36、善人机界面,对劳动、劳动场所、机器设备预先进行工效学设计,使其适合于人的生理需求,这是预防此类疾患的根本措施;,也可以通过锻炼、练习和培训等使人适合于工作、适合于机器和工具,此乃第二位的措施。,减少负重作业,需要繁重体力的作业应尽可能做到机械化、自动化。对于需要负重的作业,(,如搬运,),,应当制定有关规定,将搬运物体的重量限定在安全范围之内。,(二)预防对策,加强劳动组织和培训,合理组织劳动,针对工人体质和健康状况,分配适当工作。工作时间不可过长,工间应有适当的休息;注意培养多面手,以便交替地更换作业。,改善作业环境,一方面要控制作业环境中的各种有害因策,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如
37、适宜的温度、湿度、照度和色彩等。,本章思考题,1,、亚健康是如何定义的,职业人群的亚健康是否属于职业健康的范畴,该如何预防?,2,、试分析办公室职业人群可能罹患的职业病、疑似职业病或其他相关疾患。,谢 谢!,欢迎批评指正!,主讲人:,安全工程系,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预防,第四章 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内 容 题 纲,一、生产性粉尘,二、典型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 呼吸系统疾病,三、防尘综合措施,四、,典型尘肺病事件分析,4.1,生产性粉尘,4.1.1,生产性粉尘来源,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生产性粉尘的主要来源有:,1.,固体物料经机械性撞击、研磨
38、、碾轧而形成,经气流扬散而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2.,物质加热时生产的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或被氧化形成的烟尘。,3.,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形成的烟。,4.1.1,生产性粉尘来源,4.1.2,生产性粉尘分类,1.,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分类,(,1,)无机性粉尘,(,2,)有机性粉尘,(,3,)混合性粉尘,2.,根据生产性粉尘粒子大小分类,(,1,),固体粉尘,(,2,),尘雾,(,3,),烟尘,4.1.3,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其理化性质、生物学作用以及防尘措施等有着密切关系。在卫生学上,常用的粉尘理化性质包括粉尘的化学成分、分散度、溶解度、密度、形状、硬度、荷电性
39、和爆炸性等。,4.1.4,生产性粉尘的危害,生产性粉尘由于种类和理化性质的不同,对机体的损害也不同。按其作用部位和病理性质,可将危害归纳为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局部作用、全身中毒、变态反应和其它,5,部分。,4.2,典型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4.2.1,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是由于人体在生产活动中吸入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病变为主的疾病。由于吸入粉尘的种类和性质不同,肺部病变的发生、发展情况也各有不同,按其病因可分为矽肺、硅酸盐肺、混合性尘肺和其他尘肺。,4.2.2,矽肺,矽肺又称“硅肺”,是由于长期吸入大量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引起的以肺
40、部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严重者可影响肺功能,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发展为,肺心病,、心衰及呼吸衰竭。此病多见于矿工,尤其是掘进工人,以及有大量石英、陶瓷和耐火材料等粉尘接触史者,发病一般较为缓慢,一般为,510,年,长者可达,20,年。,4.2.3,煤工尘肺及其防治,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煤矿工人要接触大量的煤尘,长期的慢性接触,就可能导致职业病,煤工尘肺,使作业者劳动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煤工尘肺是煤炭企业发病人数最高,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一、煤工尘肺分类,1.,煤矽肺,2.,煤肺,二、煤工尘肺防治,粉尘是煤工尘肺的主要致病因素,要控制煤工尘肺,关键在防尘。我国各地厂矿采用了湿式作业,密闭尘源
41、,通风除尘,设备维护检修等综合性防尘措施,加上个人防护,定期监测空气中粉尘浓度和加强宣传教育,使煤工尘肺的发生率大大减少,发病工龄延长,病变进展延缓。,4.2.4,硅酸盐尘肺,硅酸盐,肺是在生产环境中因长期吸入硅酸盐粉尘所引起的肺病,又可分为石棉肺、滑石尘肺、云母尘肺和水泥尘肺。,4.2.4,硅酸盐尘肺,4.2.5,其他尘肺病,1.,石墨尘肺,2.,炭黑尘肺,3.,电焊工尘肺,4.3,防尘综合措施,4.3,防尘综合措施,为了防止粉尘的危害,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法令,例如,关于防止厂矿企业中的矽尘危害的决定,、,工厂防止矽尘危害技术措施办法,、,矽尘作业工人医疗预防措施办法,等。国务院颁布
42、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中规定,凡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应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和无尘或低尘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4.3,防尘综合措施,所谓综合防尘措施如下:,1.,组织措施,做好防尘工作关键是建立健全防尘机构,制定防尘工作计划和必要的规章制度,切实贯彻综合防尘措施。加强防尘的宣传教育工作,从领导到广大职工,让大家都能了解粉尘的危害,根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做好防尘工作。,4.3,防尘综合措施,2.,技术措施,(,1,)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2,)湿式作业。,(,3,)密闭、吸风、除尘。,4.3,防尘综合措施,3.,卫生保健措施,(
43、,1,)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2,)劳动能力鉴定,(,3,)就业前及定期体检。,4.4,典型尘肺病事件分析,4.4,典型尘肺病事件分析,尘肺鉴定案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诊断鉴定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实施为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以,2007-2008,年间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受理的,2,例职业病鉴定案例作一些分析探讨。,4.4,典型尘肺病事件分析,基本情况,案例,1,,男,某煤矿退休职工,曾经在井下掘进队工作,16,年,在运输区煤库工作,3,年,退休,14,年后在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为无尘肺,(O+),,建议每年定期进行复查。在连续,2,年复查后,诊断结果仍
44、然为无尘肺,(0+),,该同志对诊断结果有异议,于是提出进行职业病鉴定的申请。,4.4,典型尘肺病事件分析,案例,2,,男,外地来并务工。职业史自述:,2003,年,3,月至,2007,年,8,月在一煤矿从事风钻工作业,作业时经常干打眼,且一般不戴防尘口罩。在岗期间由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05,年,10,月,27,日和,2007,年,8,月,29,日做过两次职业病健康检查,第一次所查项目均正常,第二次,X,线片显示为:两肺血播性结核,(,不排除,),,建议做进一步的检查,住院治疗。该患者辗转多家医院进行检查,最后于,2007,年,12,月,27,日在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为煤工尘肺,II,期。
45、该矿对诊断结论有异议,于是提出进行职业病鉴定的申请。,4.4,典型尘肺病事件分析,鉴定经过,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接到鉴定的申请后,对两个人的职业病接触史分别进行了调查,对两人所在煤矿分别进行了现场调查,抽调了工作阶段井下的粉尘的现场监测结果,调阅了历年来职业健康检查的相关资料和个人健康监护档案,分别到山西省卫生厅抽取了,5,名职业病鉴定专家名单,并分别带患者做了相关的必要检查。,4.4,典型尘肺病事件分析,在确定了职业病鉴定的地点和时间后,通知职业病鉴定专家、患者本人、矿方代表到时参加鉴定会。在职业病诊断鉴定会上,鉴定专家分别对患者进行了职业史、接触史、家族史、自觉症状的询问,并对职业病诊断资料
46、和鉴定前医学检查资料进行了比较,专家一致结论为:病例,1,的鉴定结果为无尘肺,(0+),,病例,2,的鉴定结果为煤工尘肺,II,期,均与诊断机构结论一致。,4.4,典型尘肺病事件分析,案例分析,客观、真实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是进行职业病诊断的必要条件,却也是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以上,2,例患者均为国有企业的职工,单位提供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是可靠真实的,为职业病鉴定提供了基础。本案例,1,中,患者的发病时间历时,33,年,而且申请诊断时已是退休后若干年,这就提示我们的用人单位一定要按照法律法规规范的要求按时给曾经接触粉尘作业的人员定期做好职业健康体检工作,并要妥善保管职业健康检查
47、资料。,4.4,典型尘肺病事件分析,本案例,2,中,患者临床症状、,X,线胸片特征等均符合,II,期尘肺诊断标准,但是患者接触煤尘时间不到,5,年,(,矿劳资科提供的资料为不到,4,年,),,历年的测尘浓度不超标,多家临床医院的诊断也排除了患有肺结核、结节病等其他肺部疾病的可能,因此,有理由怀疑患者可能隐瞒了其他职业史。可见,职业病鉴定机构应注意甄别资料的真实性,认真比较个人及企业提供资料的一致性和相符性,应要求资料提供者作出真实性承诺并书面记录和签字认可。此外职业病鉴定机构应尽量开展独立调查,制作翔实的调查笔录,也可请求劳动保障、安全生产和地方基层组织等第三方协助提供资料。做到既维护职工合法
48、权益,又维护企业正当利益。,4.4,典型尘肺病事件分析,本案例,2,中患者,2003,年,3,月开始在该矿从事粉尘作业,但是企业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条的要求,组织患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引发患者和企业之间的严重纠纷。,2005,年,10,月,由于用工制度的变化,该企业委托具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单位对患者等同期上岗人员进行了岗前职业健康检查;但是在健康检查时,未核实上岗人员的身份,只是按照程序进行了相关项目的检查并拍摄了,X,线胸片,实际上,拍摄,X,线胸片的并不是患者本人,本人可能在到此企业之前就是职业病患者,只是没有作出确切的诊断结论而已。,4.4,典型尘肺
49、病事件分析,由于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疏忽和不严谨,导致有职业损害或有职业禁忌证的患者进一步从事了接触粉尘的作业,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了严重的职业病,不仅给患者个人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健康损害,而且给企业增添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4.4,典型尘肺病事件分析,用人单位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严格执法,促使企业进一步遵守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要求,做好职工岗前健康检查等工作。职业病诊断机构直接面对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患者,应加强职业病报告制度建设,普及医务人员职业病防治知识,参与职业病诊断的医师一定要加强诊断知识的培训学习,按规定处理报告和诊断等事项
50、,尽量减少职业病诊断鉴定纠纷的发生。,谢 谢!,欢迎批评指正!,主讲人:,安全工程系,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预防,第五章 职业性肿瘤及其他职业病,内 容 题 纲,一、职业性肿瘤,二、职业性皮肤病,三、职业性传染病,四、其他职业病,一、职业性肿瘤,(一)职业性肿瘤的发病特点,病因明确,明确的致癌因素,都有接触致癌因素的职业接触史,2009年较2008年增加32%,2010年较2009年增加50.3%,2011年较2010年增加%,(一)职业性肿瘤的发病特点,有比较固定的好发部位或范围,1.,职业性肿瘤往往在致癌物质接触最强烈、最经常的部位发生。如皮肤接触煤焦油、沥青、矿物油、砷化合物等,可发生皮肤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