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治疗过敏性紫癜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是一种变应性毛细血管及小动脉血管炎。发病前常有全身症状,可分为单纯型(儿童多见)、关节炎型(成人多见)、胃肠型(儿童、青年多见)、肾型四型,各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1)毛细血管脆性试验:为阳性。
(2)外周血检查:白细胞(WBC)数可轻度升高,血小板(PLT)计数正常。
(3)出、凝血时间检查:均为正常。
(4)血沉(ESR)测定:可加快。
(5)免疫球蛋白(Ig)等测定:部分患者的血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升高,而补体可下降。
过敏性紫癜检查项:
1. 白细胞(WBC或LEU)
2. 血沉(ESR)
3. 血小板(PLT)
4. 血常规化验报告单
5. 华珊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仪(CELL-DYM3500型血球分析仪)报告形式
6.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
7. 出血时间(BT)
8. 凝血时间(CT)
9. 免疫球蛋白M(IgM)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血沉(ESR)(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米/小时(mm/h)
【正常值】
男性为0~15毫米/小时,女性为0~20毫米/小时
【临床意义】
(1)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2)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等。
血小板(PL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血常规化验报告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2。
表1-2 XX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血)
门诊号____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年龄____ 血红蛋白:60g/L 血型:A
诊断—— 血小板:40×l09/L
标本—— 出血:5分 凝血:2分
目的—— 白细胞:18×109/L
中性:84% 淋巴: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核:1% 酸性:1%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碱性:0%
送检医师
其他____
收到日期___年___月___日报告日期__年__月__日检验者:
华珊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仪(CELL-DYM3500型血球分析仪)报告形式(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3。
表1-3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报告单
检验项目
英文缩写
正常参考值
计量单位
红细胞计数
RBC
男4.0~5.5
×1012/L
女3.5~5.0
红细胞比容
HCT
男0.40~0.54
%
女0.37~0.48
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84~100
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
27~31
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20~360
g/L
血小板计数
PLT
100~300
×109/L
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6.8~13.5
fl
血小板压积
PCT
男0.108~0.272
%
女0.114~0.282
%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15.5~18.0
%
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0.109~0.157
%
白细胞计数
WBC
4.0~10.0
×109/L
血红蛋白HGB
男120~160
g/L
女110~150
g/L
淋巴细胞绝对值
LYM#
淋巴细胞百分比
LYM
20~40
%
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NEU#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NEU
50~70
%
单核细胞绝对值
M0N0#
单核细胞百分比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男性<5个新鲜斑点,女性及儿童<10个新鲜斑点
【临床意义】
如新鲜斑点超过上述范围,表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可见于下述类型疾病:①毛细血管壁异常。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②血小板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血小板<60×109/升(/L)。③血小板功能异常。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④其他。慢性胃炎、尿毒症、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恶病质等,都可为阳性。
出血时间(B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分(min)
【正常值】
Duke法:1~3分;Ivy法:0.5~7分;出血时间测定器法:2.3~9.5分;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服药后2小时出血时间较服药前延长2分钟为异常。
【临床意义】
(1)延长:见于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小板病、血管性血友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2)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凝血时间(C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分(min)
【正常值】
玻璃管法:为5~10分;塑料管法:为10~19分;硅管法:为15~32分。
【临床意义】
(1)延长: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因子Ⅺ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Ⅺ缺乏症;严重时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V、因子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这主要发生在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有抗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等。
(2)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脏病综合征等。
免疫球蛋白M(IgM)(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300毫克/升,2~6岁350~1500毫克/升,6~12岁400~1800毫克/升,12~16岁500~1800毫克/升,成人700~2000毫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
原文地址: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