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中医学导论1.掌握金元四大家的派别 刘完素 寒凉派 以火热立论,用药以寒凉为主,代表作宣明论方张从正 攻邪派 认为病由邪生,用药以攻邪为主,代表作濡门事亲李 杲 补土派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脾胃为主,代表作脾胃论朱震亨 滋阴派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代表作丹溪心法2.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恒动观念 生理上的恒动观,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辨证论治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论治的效果,检验辨证是否正确 3.掌握辨证的概念 辨证 是将四诊所搜
2、集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 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熟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的内容 5.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1.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概念的形成 属性空间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亮度事物运动状态 阳上外左南天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明亮功能、上升动兴奋、亢进阴下内右北地夜秋冬寒凉湿润重晦暗物质、下降静抑制、衰退(二)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 阴阳 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3、。体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法则。(三)阴阳的特性 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四)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对立制约 是指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互相抑制、排斥、约束的关系。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藏阳中蕴含有阴,阴中蕴含有阳。 阴阳互根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的关系 阴阳互用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阴阳的消长平衡 相互消长,协调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消长量变过程,是阴阳转化的前提。阴阳转化质变过程,是阴阳消长的必然结果。 2.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掌握五行的含义及特点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类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是表示物质及其属性的概念。
4、木曰曲直 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火曰炎上 温热、向上、升腾土爰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 肃杀、潜降、收敛水曰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静藏 4.掌握五行相生、相克的含义及规律次序 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次滋生,循环无尽。 关系:母子关系。 相克是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消弱等作用。又称“相胜” 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往复无穷。 关系:所胜所不胜关系。5.熟悉五行的相乘、相侮6.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章.藏象学说1. 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肝 肝主疏
5、泄 调畅气机,助脾运化,调畅情志,调节生殖功能肝主藏血 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肝在志为怒,肝在液为泪,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开窍于目 心 心主血脉 运行血液到全身,发挥濡养的作用 心主神明 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脾 主运化 运化水谷: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作用。 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主升清 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 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主统血 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脾在志为思,脾在液为涎,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 肺主气司呼吸 宗气的生成对全身气机的
6、调节 肺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肃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通调水道 疏通和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的作用是助心行血 主治节即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肺在志为悲,肺在液为涕,肺在窍为鼻,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肾 肾主藏精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主水液代谢 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主纳气 实质上是肾主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肾在志为恐,肾在液为唾,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开窍于耳及二阴2.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内容五脏:肝、心、脾、肺、肾 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
7、: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功能: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3掌握肺脏的宣发、肃降生理作用的表现. 宣发 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浊气。 通过肺的扩散运动,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于皮毛,以滋润濡养脏腑器官。 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肃降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将水谷精微向下散布,排出代谢产物。 保持呼吸道的清洁。4. 掌握肝脏疏泄功能的表现 调畅气机 正常 气机调畅、气血通达、经脉通利、脏腑功能和谐。 异常 疏泄功能减退: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胀痛。 升发太过:急噪易怒,面红目赤,吐血,咯血。助脾运化
8、影响胃的降浊 呕逆、嗳气、脘腹胀痛、便秘。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胁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或黄疸。调畅情志 正常 精神愉快,情志舒畅 异常 减退:肝气郁结,心情易于抑郁。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心情易急燥发怒。调节生殖 正常 女子:任脉通利,太冲脉盛,月经应时而下,带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和分娩顺利。男子:肝的疏泄与肾的闭藏作用相辅相成,协调平衡,精室开合有度,精液排泄有节,性与生殖功能正常。 异常 女子:月经紊乱、痛经、闭经。 男子:排精失常5.熟悉五脏的常见病症6.胆、小肠、上、中、下三焦的功能 胆 贮存排泄胆汁 主决断(参与精神情志活动) 小肠 主受盛和化物 进一步消化食物,将水谷化为精微
9、 泌别清浊 将水谷精微吸收,将食物残渣送下大肠三焦 上 包括心、肺、头面 上焦如雾主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 中 包括:脾、胃、肝、胆 中焦如沤 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生化气血功能。 下 包括:大肠、小肠、肾、肝、膀胱、女子胞、 阴部 下焦如渎泌别清浊,排泄糟粕,肝肾藏精血7.掌握精的含义 精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也是人体发育及各脏腑器官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先天之精: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水谷精华8.掌握气的分类、来源、分布及生理功能、 元气 来源:肾所藏的精气。 分布: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功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 温煦和
10、激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宗气 来源:以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水谷的精气相互结合而成,积于胸中。 分布:贯心脉,走于息道,分布于心、脉、肺、呼吸道。 功能:走息道以协助呼吸。 贯心脉以行气血。 营气 来源:由脾运化水谷精微中具有营养的精华部分化生。 分布:行于脉中,运行全身。 功能:营养作用。 生化血液。 卫气 来源:由脾运化水谷精微中具有剽悍滑疾特性的部分化生。 分布:卫气行于脉外,外布肌肤之间,内散胸腹。 功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温养脏腑、肌肉、皮肤。 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9.掌握血的组成、生理功能组成:营气和津液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生理功能:营养和滋润全身 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
11、础10.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血的生成依赖气的气化作用。 气能行血:血行赖于气的推动作用。 气能摄血:气的固摄作用,防止血逸于脉外。、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依附于血存于体内。 血能生气:血供给气以充分的营养,血虚则导致气虚,血脱则出现气脱。10.掌握津液的含义、输布、功能 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泌物 输布:主要通过脾的升清,肺的宣降,肾的蒸化,以三焦为通道布散全身。 功能:1.滋润、濡养全身组织器官及脏腑。 .充养和滑利血脉。 .充养和濡润骨髓、脊髓,滑利关节。 .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5.排泄代谢产物。1
12、1.熟悉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掌握六气、六淫、七情、痰饮、瘀血的含义六气 指风、寒、暑、湿、燥、热 (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六淫 指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痰饮 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瘀血 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体内,以及阻滞于脏腑经络内的运行不畅的血液。2.掌握外感六淫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风邪(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多侵犯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部(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致病无定处,病位游走。 数变:致病急,变化快(3)风
13、为百病之长 风寒、风热、风湿、风燥(4)风性主动 动多为摇动不定,例:眩晕、抽搐寒邪(1)寒为阴邪,易袭阳气 束表直中太阴(脾)、少阴(肾)(2)寒性凝滞 凝结、阻滞不通,阳气不足,不能推动气血运行,主疼痛(3)寒性收引 袭肌表,侵血脉,客关节,入厥阴肝经(4)寒性清澈 分泌物或排泄物出现清稀状暑邪(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派阳热之象(2)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腠理开张,汗出过多,伤津耗气。(3)暑多挟湿(多雨季节)四肢困重,胸闷呕吐,大便溏而不爽等湿阻症湿邪(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为有形之邪,留滞脏腑经络(2)湿性重浊 周身困重,关节疼痛重着;便溏,小便浑浊,妇
14、女带下白浊(3)湿性粘滞大肠(大便),膀胱(小便),下注(白带),肌肤(脓疮)(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下肢水肿,泄痢,淋浊,带下,下肢 溃疡燥邪(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口干舌燥,皮肤干燥,毛发干枯(2)燥易伤肺 干咳少痰,痰粘难咳,喘息胸痛,咳血热邪(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头痛,耳鸣,口唇糜烂,咽喉肿痛,牙痛(2)火(热)易扰心神 轻:心烦躁动,惊悸失眠;重:狂躁不安,神昏谵语 (3)火(热)易耗气伤津 口渴引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4)火(热)易生风动血 高热,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血管扩张,加速血行(5)火(热)易致肿疡 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形成阳性疮疡痈肿3.掌握七情内
15、伤影响脏腑气机的表现 怒则气上 肝气上逆,症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胸胁气满,呼吸急促等症状;气迫血升,血随气逆,则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 正常情况下,气血和调,营卫通利。 暴喜过度,心气涣散,轻则精神不集中;重则神不守舍,失神狂乱。 思则气结 思虑过度,劳神伤脾,使脾气郁结,中焦不畅,脾失健运可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大便溏泻,倦怠乏力等症状。 悲则气消 悲哀过度,耗伤肺气,上焦不通则见呼吸气短,声低息微,懒言乏力。 恐则气下 恐惧伤肾,则气陷于下,肾之精气却而不升,肾气不固,可见二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惊则气乱 心气紊乱,气血失调,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4.熟悉七情
16、、瘀血、痰饮的致病特点第六章.八纲辨证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各纲证候的概念、一般证候表现及临床类型。 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个辨证的纲领(八类证候),对四诊所获得的各种疾病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与归纳,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深浅(表里),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虚实)和病证类别的阴阳的辨证方法。表证 六淫、疫毒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正气抗邪表现的轻浅证候,见外感病之初期。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苔薄白(主)。 起病急,病程短,病情轻。治疗 辛散解表。 里证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临床表现 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
17、,极难概括以或寒或热之症出现。病情重,病程长。 治疗 应随具体证候而定。 寒证 指感受阴寒邪气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抑制或衰减的证候。临床表现 口不渴、尿清长、面色苍白,肢冷、苔白、脉迟或紧等。恶寒喜暖(实寒证、虚寒证、表寒证、里寒证)治疗 温以祛寒。热证 指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阳盛阴伤),表 现为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临床表现 发热、口渴、面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等。 恶热喜凉(实热证、虚热症、表热证、里热证)治疗 清热泻火、滋阴清热。实证 是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临床表现 邪气充实,停积为主,斗争剧烈。病情激烈、体质壮实; 治疗 泻实祛邪。虚
18、证 是指人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 正气不足,邪不明显;邪正斗争隐缓久病、势缓、耗损过多,体质素虚 治疗 补虚扶正。 阴证 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症状表现于内、向下的 阳证 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症状表现于外、向上的2.掌握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虚证实证病程 长(久病) 短(新病) 体质 多虚弱 多壮实精神 萎靡 兴奋 声息 声低息微 声高气粗 疼痛 喜按 拒按 胸腹胀满 按之不痛,胀满时减 按之疼痛,胀满不减 发热 五心烦热,午后微热 蒸蒸壮热 恶寒 畏寒,得衣近火则减 恶寒,加衣加被不减
19、 舌象 质嫩,苔少或无苔 质老,苔厚腻 脉象 细弱无力 实而有力 寒热喜恶 口渴与否 面色赤白 四肢温凉 二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恶寒喜暖 不渴 苍白 清凉 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淡(质)白(苔) 紧迟热证恶热喜凉 渴喜冷饮 红赤 燥温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红绛苔黄干 数 3.熟悉虚证与实证各自包括的内容。熟悉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与证候表现。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1.掌握防治原则内容治疗包括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法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任何具体的治法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 防治原则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病治异同、三因制宜2.掌
20、握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三因制宜的概念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病方法,又称从治。同病异治: 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也不相同,治疗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治法加以治疗。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相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三因制宜:指因时、因地、因人制 宜,即治疗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 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3.掌握治疗八法的内容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
21、、补汗法:使在表的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吐法: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下法: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方法。和法:用和解或疏泄的方法,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温法: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清法: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消法: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补法: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法,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4.熟悉防治原则的临床应用第五章.四 诊1.掌握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得神概念又称“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
22、的表现。意义提示正气充足,精气未伤,为无病或病轻。少神概念又称“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常见于虚证患者。意义提示正气不充足,精气轻度损伤,疾病恢复期或体弱者。失神概念又称“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表现。意义提示无论虚实,皆为病重。虚者系正气大伤,精气亏虚;实者,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挟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假神概念是重病之人,本已极度衰竭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是临终前的预兆。意义提示精气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2.掌握五色所主病证及与五行关系。 青色 寒证、痛证、惊风、血瘀 肝病面青暴露、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脾病面青无华
23、为难治”。 赤色 热证、亦可见戴阳证。 心病面赤暴露、枯槁无华为真脏色见,“肺病面赤无华为难治”。 黄色 虚证、湿证、黄疸脾病面黄暴露、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肾病面黄无华为难治”。 白色 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肺病面白暴露枯槁无华为真脏色见,“肝病面白无华为难治”。 黑色 肾虚、寒证、水饮、瘀血 肾病面黑暴露、枯槁(无华)晦暗为真脏色见 “心病面黑无华为难治”。3.掌握谵语、郑声的概念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热扰心神之实证。郑声神志不清,声音低微、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心气大伤之虚证。4.问寒热、疼痛的临床表现及主病 恶寒发热 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麻黄汤。 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24、桂枝汤。 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桑菊饮。但寒不热 新病恶寒里实寒证。 久病畏寒里虚寒证。 但热不寒 壮热里实热证 潮热日晡潮热见于阳明腑实证。以热势高,日晡热甚为特点。 阴虚潮热多见于阴虚证。以午后及夜间低热,舌红少苔为特点。 血瘀发热见于血瘀证。以午后及夜间低热,舌有瘀斑或瘀点为特 微热发热不高,多见于内伤杂病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寒热往来有定时常见于疟疾。 头痛 后头痛连项病属太阳经 两侧头痛病属少阳经。 前额连眉棱骨痛病属阳明经。 巅顶痛病属厥阴经。 胸痛 胸痛,咳喘气粗,壮热面赤者热邪壅肺 胸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冷者心脉骤闭 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者痰热阻肺 胁痛
25、 胁肋胀痛,太息易怒肝郁气滞 胁肋灼痛,面红目赤肝胆火盛 胁肋胀痛,身目发黄肝胆湿热 胁部刺痛,固定不移瘀血阻滞 胁部饱满,咳唾引痛饮停胸胁 胃脘痛 进食后疼痛加剧实证,因寒、热、气滞、瘀血和食积等。 进食后疼痛缓解虚证,胃阴虚或胃阳不足,胃失所养。 腹痛 实证因寒、热、寒湿、湿热、气滞、瘀血、结石、虫积和食积所致。 虚证因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所致。 背痛 脊痛不可俯仰者多因寒湿阻滞或督脉损伤所致;背痛连项者多因风寒客于太阳经腧所致; 肩背痛多因寒湿阻滞,经脉不利所致。 腰痛 腹部两侧,或腰脊正中疼痛的症状。酸软而痛肾虚所致; 冷痛沉重寒湿所致; 刺痛瘀血、外伤、结石等原因所致;四肢痛 风邪
26、偏盛,疼痛游走者行痹 寒邪偏盛,剧痛喜暖者痛痹 湿邪偏盛,重着而痛者湿痹 热邪偏盛,红肿疼痛者热痹 足跟或腰膝酸痛者肾虚周身痛 新病周身痛者实证(感受风寒湿邪居多)久病卧床不起而周身痛者虚证5.掌握正常脉象及寸口分候脏腑。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三部有脉,沉取不绝,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相当于70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缓和,流利有力,节律整齐,即有胃、有根、有神。 寸心 寸肺左手 关肝 右手 关脾 尺肾(阴) 尺肾(阳) 6.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浮脉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不空,举之泛泛有余。临床意义主表证,亦见于虚阳外越。脉理分析邪袭肌表,卫阳抗之,脉
27、气鼓搏于外,应指而浮。久病内伤,虚阳外越,则浮而无力。 沉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临床意义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亦可见于正常脉。 脉理分析邪气内郁,气血困阻,阳气被遏,不能浮应于外脉沉。气血不足,阳气衰微,不能运行营气于脉外脉沉无力。 脉象特征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理解:60次/分以下)。 临床意义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脉理分析寒盛而阳失宣通,或阳虚而失于温运,则脉来怠慢。然而热结 而气机不通,脉亦见迟。 数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理解:90次/分以上)。 临床意义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亦可见于里虚证。
28、 脉理分析邪热亢盛,或阴虚内热,均可使血流加速而见数脉。 弦脉 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理解:紧张度增高,端直而长,直起直落)。 临床意义主肝胆病(弦)、诸痛(弦紧)、痰饮(弦滑)、疟疾等, 或为胃气衰败者(坚搏)。亦见于老年健康者(弦硬)。 脉理分析寒热、痰饮、情志、疼痛皆可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经脉拘急而致,故脉来强硬弦劲。 滑脉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理解:应指圆滑,起落较快,充实有力)。 临床意义主痰饮、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脉理分析实邪内盛,气血涌盛,血行加速,脉行通畅。 细脉 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
29、、诸虚劳损;主伤寒、痛甚及湿证。脉理分析营血亏虚,无以充脉则细;气不足,无以鼓脉必软。湿遏脉道则细且缓。寒冷或疼痛,脉道拘急收缩,则见脉细。 结脉 脉象特征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临床意义主阴寒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脉理分析气血痰食,滞而不散,或寒邪过盛,心阳受阻,均可致脉气不通,故见迟缓中止。代脉 脉象特征脉来迟缓时有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临床意义见于脏气衰微、疼痛、痹症、七情内伤(惊恐),跌仆损伤等病证。 脉理分析脏气衰微,或突然惊恐,或跌仆损伤,气滞血瘀,均可致脉气不续,而致脉有歇止。促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促,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器衰竭。 脉理分析阳邪亢盛,则脉来急数;津血衰少,或气血痰食阻滞,脉有歇止。7.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和脉诊的临床意义。8.熟悉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1、掌握脏腑、经络与舌的关系。(书本P71) 2、掌握芒刺、裂纹、齿痕舌的主病。 3、掌握腐苔、腻苔的症状及主病。 4、熟悉望舌质、舌苔的临床表现及主病。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