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基础知识.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5896093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基础知识一、基本学说(一)阴阳阴阳学说,是古人在观察自然现象中归纳出来,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思想方法。前人发现万物万象都有正反两种属性,这种属性是对立而又统一的,普遍存在一切事物中,就创立了阴阳学说,用阴阳这名词来代表一切事物中所存在着的对立统一关系。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并用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道理去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中医用阴阳学说来说明医学上的基本问题,从而成为中医理论的思想体系,它贯串在中医学中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药物等各个方面,构成了一整套合乎客观实际的医疗方法,灵活的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中医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

2、功能,一般来说,阳的性质属于动,阴的性质属于静;阳有保卫体表的能力,阴有保守内部精气的作用,故在生理上,以阳代表体表皮毛,肌肉,筋骨等,以阴代表体内肝脏,并以五脏主藏精气为阴,六腑主司消化传导为阳。又从位置上分,上焦为阳,下焦为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从物质和功能上分:血为阴,气为阳;体为阴,用为阳。每一处都存在着阴阳的属性,用以说明生理的特有的性质和特殊的功能。根据发病的部位和性质,区别表症属阳,里症属阴;热症属阳,寒症属阴。凡是机能衰弱,如少气、懒言、怕冷、疲倦、不耐劳动等多为阳的不足;物质的损失,如贫血,萎黄,遗精,消瘦等多为阴的不足。因而把一般症状分做四个类型,即阳虚、阴虚、阳盛、阴盛

3、,概括的说,一切亢进的、兴奋的、有热性倾向的都归阳症;衰弱的、潜伏的,有寒性倾向的都归阴症,推而至于外科,阳症多是红肿发热,阴症多是白陷不发热。(二)五行中医除了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的对应统一以外,还引用了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脏腑组织之间的复杂联系和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所以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事物的五种属性。如:木性特点是伸展、易动,凡是具有这种特性的便归属与木;火性特点是阳热、上炎,凡是具有这种特性的便归属与火;土性特点是长养、变化

4、,凡是具有这种特性的便归属与土;金性特点是清肃、收敛,凡是具有这种特性的便归属与金;水性特点是寒润、下行,凡是具有这种特性的便归属与水;这五者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相生”与“相克”。相生,就是相互资生和助长的关系,五行中的相生关系是这样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植物靠水分生长,所以水能生木;木柴燃烧成火,所以木能生火;火烧变成灰土,所以火能生土;土石能提炼金属,所以土能生金;金属可以熔化成液体,而且金属器物在露天的夜晚常常会产生水珠,所以金能生水。从五行相生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两个方面,以木为例,生我者为水,我生者为火,故借母子关系来说,水为木之

5、母,火为木之子,其他的依次类推。相克,就是相互约制和克服的关系,五行中相克关系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植物生长可以覆盖土地,所以木能克土;土石可以堵塞洪水,所以土能克水;水可以灭火,所以水能克火;火可以融化金属,所以火能克金;金属利器可以砍削木材,所以金能克木。在这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也可看出任何一款都有克我和我克两个方面,血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我克者为土,又称相胜,金为木所“不胜”者,土为木所胜者。上述五行相生和相克两方面,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行不悖的,而是相互作用的,也就是生克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称做“制化”关系,如:木克土,土克

6、金,金克木。制化关系,是维持平衡的必要条件,否则有生无克,必使盛者更盛,有克无生,必使弱者更弱。在生克中还有一种反常的现象,即我克者有时反来克我,克我者有时也反为我所克,比如,水本克火,在某种情况下,火反过来克水,这就称为“相侮”。凡是相生、相克、相侮均有一个条件:本身之气充实则相生,否则不能生;本身之气有余则能克所胜和侮所不胜,不及则不但不能克所胜反而会为所不胜乘侮,故内经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五行在中医学上的运用,主要是按五行的属性,将自然界和人体组织在一定的情况下归纳起来,同时以生克的关系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自然界来说,如方位

7、的东、南、中、西、北;季节的春、夏、长夏、秋、冬;气候的风,暑,湿,燥,寒;生化过程的生、长、化、收、藏;以及五色的青、赤、黄、白、黑;五味的酸、苦、甘、辛、咸;均可依木、火、土、金、水的次序来从属。在人体方面,以肝、心、脾、肺、肾为中心,联系到目、舌、口、鼻、耳的七窍;筋、脉、肉、皮毛、骨的五体和怒、喜、思、忧、恐的五志等等。明白这一归类方法后,当接触则属于某一性质的事物时,便可从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中把他们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以便理解这一事物的性质。附表如下:自然界与人体的五行分类简表自 然 界五行人 体五味五色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酸青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苦赤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甘黄湿

8、中长夏土脾胃口肌肉思辛白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咸黑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中医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同样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举例来说,木性条畅,肝气也应舒畅,郁则为病,以疏肝理气;木能克土,肝病可以犯脾,未犯前,就应该预为防止,已发现脾病时,则宜疏肝健脾;水能生木,所以肝虚的病症,可用滋肾的方法来柔肝;金能克木,则肝脏的症候,可用佐肺平肝法。其他脏病,如肺劳用培土生金法,脾泻用益火培土法,都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处理的,从这些治法的运用上,也可说明一个问题,即中医非但不把内脏孤立起来,而且极其重视内脏之内的密切联系,常常在甲脏有病时,从乙脏或丙脏来进行治疗,因而有“隔一”“隔二”和“虚则

9、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方法。再从五行与人体脏腑、体表器官的联系来说,如目属于肝,因内热而引发的目赤羞明多用清肝法;肌肉属胖,形体消瘦羸弱,多用补脾法。又如肝主风,凡有头晕目眩等肝风上旋的症状,多用柔肝熄风法;脾主湿,凡有胸腹胀满,小便短少等阻滞症状,多用健脾理湿法。中医的五行学说虽以五种物质作基础,配合内脏加以演绎的,但并不表示五脏器就是由那种元素所构成,只是用来说明其性质的。前人指出,五行的性质是:木气正直,其性柔和,其用曲直,其化生荣火气升发,其性急速,其用燔灼,其化繁茂土气平厚,其性和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金气莹明,其性刚劲,其用散落,其华坚敛水气内明,其性流下,其用流溢,其化坚凝这里所

10、说的气的意思是本能,性是性情,用是作用,化是变化,每一行的性情,作用和变化都是根据本能来的。如木的本能是正直的,所以它的性情也柔和顺畅,它的作用在曲中求直,它的变化为生气荣茂。因而结合到五脏,在病变方面就主张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无非是根据五种不同性质,使其畅达,发扬,疏利,肃降和疏通,以恢复他的本能。阴阳要平衡,五行也必须求其平衡。二、五脏六腑中医重视内脏的生理功能,并重视内脏病变化的反映,还重视内脏之间、内脏与形体各组织之间的联系,根据内脏的性质和作用分为五个脏、六个腑,又把另外的一部分称为奇恒之腑和传化之腑。五脏是肝、心、脾、肺、肾,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

11、膀胱和三焦,五脏中还有心包络,为心的外卫,也有把他独立起来,与五脏并例,称为六脏,心包络的功能和病变总是与心脏相一致。脏与腑俱为内脏,其区别是: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凡是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功能的脏器,归属于腑;没有直接传化水谷而是具有储藏精气功能的脏器,归属于脏。1. 心:心生血,主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脏本身不健全,或受情况的刺激,或因病邪的侵犯就会出现心悸,惊惕,失眠,或健忘,喜怒失常,或谵语、神经昏迷等症。心脏有了病变,不仅本身无以自主,并能影响其他的脏腑的活动,使之发生紊乱。2. 肝:肝藏血,主谋虑。肝性刚强,故有将军的称号,受到精神刺激时,往往影响其正常功能而

12、发生恼怒、头胀等症,甚至火气上逆而发生吐血。肝又为女子的“先天”(即有生殖机能在内的意思),故调经、种子,必须重视对脏腑的治疗。3. 脾:脾统血,主运化,维持生命的力量主要是营养,脾能消化水谷,把食物的精华运输到全身,故被称为“后天之本”。如果脾的运化能力不足,则食后作胀,因为引起肌肉消瘦,精神疲乏。脾又主运化水湿,水湿停滞的症状,如胸闷呕恶,大便泄泻,肌肤浮肿,大多由于脾脏所致,因此利湿常用健脾方法。4. 肺:肺主气,司清肃。肺气不降,最易引起咳嗽,气喘,在虚症的情况下,又常见少气,言语低怯无力。肺对于心脏所主的血液循环有调节作用,前人为了形容两者间的密切关系,曾把心脏称作君主,肺脏称作相傅

13、。5. 肾:肾藏精,主作强。肾脏对于人的精力充沛起着积极作用,肾虚则脑昏,耳鸣,目无所见,腰痛,胫酸,懈怠思卧等症均起。肾为男子的“先天”,与女子以肝为先天的意义相同,即指生殖功能而言。故性欲衰退及滑精,精寒,早泄等症,都从肾脏治疗。肾与其它内脏有一个不同的特点,即肾有两枚,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肾主阴,命门主阳,故肾又有“水火之脏”之称。6. 胆:胆为清净之腑,主决断。胆与肝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人身心为“君火”,胆与命门为“相火”,胆火偏亢,则出现急燥易怒,头胀,胸闷,肋痛,口苦,呕吐苦水等症。7. 胃: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胃与脾为表里,前人虽分胃司受纳,脾司消

14、化,但胃的基本功能既能受纳,亦能消化,故脾胃往往相提并论。并认为不能受纳,也就谈不到消化,因而又说:“纳谷者昌、绝谷者亡”,把胃的功能看得非常重要。8. 小肠:小肠为受盛之腑,主化物。小肠承受胃中腐熟的水谷,进一步分别清浊,使精华归于五脏储藏,糟蹋归于六腑排泄,并将糟粕中的水液归于膀胱,渣滓归于大肠。这些都是小肠化物的工作。9. 大肠:大肠为传导之腑,主排泄。大肠接受小肠糟粕,负责输送排泄,为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由于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职司大便,故凡大便闭结或泄泻,以及痢疾和便血等,都从大肠着手。10. 膀胱:膀胱为州都之官,司气化。膀胱为水液储汇之处,气化不利,则小便阴闭,气化不约,则

15、遗溺、小便不禁,但膀胱的气化与肾有关系,肾气足则能化,肾气虚则不能化,故治小便不利或不禁,有时应用温肾之法。11. 三焦:三焦为决渎之官,主引水。三焦由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组成。它的主要作用为疏通水道,例如治停水胀满,常用利气来帮助行水,所谓利气,多用疏畅三焦的药物。每个脏或每一个腑都有他的主要功能,并在相互协作中运行的,脏与脏之间有“相主”关系,如肾为心之主,肺为肝,肝为脾之主,主要主持的意思,即相互约制,以维持平衡的作用。脏与腑之内也有“相合”关系。如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合是配合的意思,说明脏为本,以腑为相,配合起来以完成二者的综合功能,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因

16、而,这种配合也叫“表里”。脏腑虽处于体内,但与形体的各组织和器官有密切联系,所以观察形体各组织和器官的表现,可以则知脏腑的情况,这在诊断上具有重要意思。如:肝开窍干目,其充在筋,其华在爪;心开窍于口,其充在脉,其华在面;脾开窍干口,其充在肉,其华在唇;肺开窍于鼻,其充在皮,其华在毛;肾开窍于耳,其充在骨,其华在发。又:脾主四肢,并以关节处两肘属心、肺,两腋属肝,两髀属脾,两腘属肾等等。脏腑之外尚有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的意义是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形虽似腑而作用似脏,是异于寻常的一种内脏,他们在人体中也是极重要的部分,这些奇恒之腑并不是孤立的,和脏腑都有联系,比如:脑和心、

17、肝有关系,又因脑和髓有关,髓又和骨有关,骨属肾,脑和肾有关;女子胞即子宫,属肝,由于行经、养胎等与血有关,故又和心、脾有关系。与奇恒之腑对称的还有传化之腑,即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个腑,在六个腑中都是属于消化系统。综上所述,全身组织都是有机的联系体,是完整的不可分离的。熟悉五脏功能之外,还须明白五脏的性质,这种性质好象一个人的性格,根据它的性质来调整其失去平衡所产生的病变,以经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例如:肝的性质喜条达,心的性质喜宣明,脾的性质喜健运,肺的性质喜清肃,肾的性质喜润下。根据五脏生理的正常活动的现象和某种反常情况结合起来,可以探测内脏的病理变化,前人对这方面有很多的经验。如:心

18、藏神,多笑知其神有余,悲哭知其神不足; 肺主气,咳嗽、气喘知其气有余,少气、呼吸不利知其气不足; 肝主血,易怒知其血有余,恐怯知其血不足; 脾主形,腹胀、小便不利知其形有余,四肢不用知其形不足; 肾主志,腹泻、胀满知其志有余,厥逆知其志不足。又如:大便泄泻无度,知其大肠不固; 小便不禁,知其膀胱不能约束; 头为精明之府,头垂不举,目陷无光,知其精神极疲; 背为胸中之府,背部佝偻,两肩下垂,知其脏气无力;腰为肾之府,腰通不能转侧,知其肾脏已虚;膝为筋之府,关节屈伸不利,行走俯伏,知其筋键无力。骨为髓之府,不能久立,引立振掉,知其骨弱不强。诸如此类,所谓有“诸内者形乎外”。三、预防与治疗预防的目的

19、,为了消灭疾病,保障健康。内经里很早就提到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在内经的预防思想指导下,历来有关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的知识,如在千金方等书内早有记载。(一) 前人认为疾病的发生,除日常饮食起居不节外,与自然界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而本身的体力强弱尤为主要因素。故保持健康,首先要充实精力;其次应避免外邪的侵袭。务使内外环境互相适应,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二) 早期治疗,有病即治,事半功倍。如内经指出“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这是说外邪侵害人体,是从表入里,病在皮毛

20、即应急治。拖延下去便逐步深入,等到传入脏腑,病就严重而难治了。所以有病应及早治疗,防止恶化。(三) 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它的规律,掌握病情,必须有预见性。例如金匮要略上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为肝病往往会影响到脾,如果治肝病时照顾到脾,使脾不受到损害,那么就可不让肝病转变,容易痊愈。由此可见,中医的预防,分未病预防和已病预防两个方面。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主要的,如果已经病了,那就在治疗时努力防止疾病向坏的方面发展,这种寓预防于治疗之中的医疗方法,也是中医特点之一,并在这方面积有丰富的经验。中医治病是从整体着眼的。首先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还认为

21、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于是,在临床上是从全面考虑问题,不单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即治本治标结合,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观念。中医认为人体各部都是有机的联系。首先把十二内脏看成十二种功能,称作“十二官”,又分为六脏,六腑,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分别结合,称作“表里”。这种内脏的归纳划分,不等于各自为政,恰恰相反,而是把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理解为相互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脏腑,同时表现在脏腑和形体的各组织各器官方面。例如: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

22、肾司二便等。都是说明脏腑的功能和脏腑与形体的关系。更重要的,通过经络有系统的分布全身,循环往复,成为体内和体表的联合路线,这样使人体在功能上保持内外相关的整体。正因为如此,在治疗上,关于内脏的病,不单治一脏,甚至不医治有病的一脏,而从其他的内脏进行治疗,得到痊愈。如胃病兼治脾脏;肺病可从治脾胃着手,以间接增强肺脏的抵抗力。尤其显著的是,形体局部的病症,往往采取治内脏的办法来治愈。如皮肤病,肿瘤,溃疡等外症。中医大多用内服药来消散,排脓,收口。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整体观出发,中医在临床上有两个突出点。就是:其一,不仅仅着眼于疾病的局部症状而忽视其它部分所受到的影响;不

23、因重视某一发病因素而忽视因此引起的其它因素。例如:咳嗽是一个肺脏疾病,经久不愈可以影响到心脏而兼见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咽肿喉痹;或影响到肝脏而兼见两肋下痛,不能转动,转动则两肋胀满;也能影响到胃而呕吐;或影响到膀胱,咳时遗尿。称作心咳,肝咳,胃咳和膀胱咳,治法就各有兼顾。又如:一个气郁病,或引起肠胃疾患,或妇女正值月经来潮而引起腹痛。必须兼顾肠胃和调经。其二,认识到病和病人是不可分开来看的,每一个病都应从两面着想,一面是病邪,一面是正气,即病人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因而一方面要去除病邪和改善病况;另一方面要调理病人的生理机能,增强其本身的抵抗力,帮助恢复健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扶正”和“祛邪”

24、两种方法。“邪去则正自复,正充则邪自却”。 治本和治疗也是一般常用的治疗法则,必须明白标本,不能在治疗上决定轻重,缓急,先后等措施。标本的意义有两项:(1)从人体与疾病来说,人体是本,疾病是标。治病的目的是为了病人恢复健康,如果只顾疾病,不考虑人体,势必病去而元气大伤,或元气伤而病仍留存,或带来后遗症成为残疾,甚至病除而人亦随之亡,这是首先应该注意的。(2)从疾病的原因和症状来看,原因是本,症状是标。症状的发生必定有一个因素,能把因素去掉,症状自然消失,中医常说“治病必求于本,”即是指此。本就是根本、根源,治病必须重视根本,找寻根源,了解其所以然。也就是治病必须抓住主要的,主要的解决了,次要的

25、自然迎刃而解。虽然治病必须求本,但也不能忽视其标。求得主因之外还要求得主症,因为迅速地缓和症状,也是解除病人痛苦的重要一环。一个人同时患两种病时,也必须分别标本,一般是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先病多指顽固性慢性疾病,后病则感冒等时症为多,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先治感冒,后治慢性疾病。因为慢性疾病不是旦夕能除的,而感冒等时症容易解除,且也能发展成为严重的症候,促使慢性疾病的恶化。因此,内经曾总结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君、臣、佐、使用多种药物配成的处方,称作方剂。方剂的组成有一定的法度,称做方制。所以,方剂是用单味药物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特点是:是有综合作用,治疗范围较广,减少

26、或避免不良反应。方剂的组成,分君,臣,佐,使四项。一般处方用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至几十种,也不能离此法则,否则漫无纪律,方向不明,前人所谓有药无方。1、 君:君是一方的主药,针对一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即内经所说:“主病之谓君。”君药不一定一方只有一个,也不一定猛烈的药才能当君药,主要是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2、 臣:内经上说:“佐君之谓臣”。臣是指协助和加强君药效能的药物。臣药在一个方剂内,不限定只有一味,一种君药可以有几种臣药,如果一方中有两个君药,还能用较多的臣药来配伍。3、 佐:臣之下称作佐,佐药就是接近于臣药的一种配伍药。除了与臣药一样协助君药的作用,还能协助君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另一方面,假使君药有毒性或者药性太偏,也可以用佐药来调和。4、 使:从使字的意义来看,使药是一方内比较最次要的药物。内经上说“应臣之为使”。可知使药是臣药的一种辅助药。在临床上一般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引经药的意思是将药力引到发病场所,所以也叫引药,俗称药引子。有些方中不需药引,那么使药就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与佐相似。5、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