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一课、曹刿论战一、教学目标l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3理解文章要表明的观点。让学生谈谈曹刿的“远谋”。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学法引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辨析疑难字、词、句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2理解本文的观点,是学习本文的又一重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讨论来解决。3理解曹刿的“远谋”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要从浅入手,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步骤
2、l熟读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大意。3简要介绍左传和本文背景材料。(1)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文字化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2)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
3、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在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9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从此标题看出,文章把曹刿与鲁庄公对比写,通过曹刿与鲁庄公三问三答得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取信于民”,以及曹刿在战场上的指挥,最后以弱胜强,充分表现曹刿“远谋”。4朗读课文。试译课文。(l)学生二人小组借助注解,了解全文每句话的大意。(2)集体逐
4、句讨论全文大意。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要尽量理解对: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将鼓之,刿曰:“末可”。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突出曹刿的“远谋”,显出鲁庄公的“鄙”。5理解鲁军取胜的原因。(1)导语: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毛主席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2)讨论几个问题a讨论“取信于民”指的是哪一件事?指的是在公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件事,
5、也就是竭尽力量为老百姓办实事。b“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齐人第三次击鼓进军后,鲁公才第一次击鼓之时。(3)“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辙乱”是曹刿下车后仔细观察中发现的;“旗靡”是曹刿登上车前横木瞭望中发现的。(4)归纳鲁军取胜的原因有三条:(1)战前有很好的准备,在政治上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支持;(2)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在齐军土气消失殆尽之时才发动反攻;(3)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才下个追击。6指导背诵。7总结、扩展本文通过鲁齐长勺之战,曹刿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师的故事,说明了“取信于民”是鲁国致胜的决定因素;把握有利的作战时机,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的重要条件,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在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除长勺之战,还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