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海的颜色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4、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写法。5、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海洋富于变化。2、结合精彩语段,引导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表达效果。教学重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切入点:文章从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地方的海的颜色?给我的感受是什么呢?教学阅读点:1.只是游到深处的时候,往下一看,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不由得让人汗毛倒竖。2.溶化了的盐
2、也是没有颜色的,浪花又都这么白,白得叫人心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以“疑” 促学1、同学们,你们有谁见过海吗?跟大家说说你见过的海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2、你们在感受海的变化时,是否留意过海的颜色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王蒙,一块去感受一下海的颜色吧!一起读读课题。3、师: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12自然段的内容),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或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导,所以作者说:“估计多数人会回答:蓝的。”还有少数人会怎样回答呢?还有少数人不一定会回答是蓝色。(大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有什么疑问呀?二以“导” 促学1、现在,翻开课本65页,自己读一读
3、课文,去感受一下作者观察到的海的颜色吧!(生自读课文。)2、谁来说说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地方的海的颜色?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渤海、西沙群岛、西西里岛和摩纳哥的海的颜色。3、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渤海、西沙群岛、西西里岛、摩纳哥这四处不同地方的海的颜色。请大家再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写这四处海的颜色的词句。看看哪里的海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简单写一写你的感受。(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写这四处海的颜色的词句,并在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大屏幕出示课本68页的表格,待到交流时,边交流边填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边交流边填表。)4、谁先来说说,哪里的海给你留下了
4、深刻印象?注意:起来交流的同学要求(1):渤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读第4自然段。)渤海平时基本上是草绿色,阴雨天又是灰蒙蒙的,浅海处还是黄褐色,真是变幻莫测。(2):西沙群岛的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读笫6自然段。)西沙群岛的海是深深的湛蓝色,海面上的军舰令我向往。 “湛蓝” “肃然起敬”为什么这湛蓝色的西沙群岛会令人肃然起敬呢?(3):西西里岛和摩纳哥的海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 是作者看到的;“让人汗毛倒竖” 是作者的感受。三以“学” 促学1、感受了这四处海的颜色,再请大家回过头读读课文开头的三个自然段(齐读13自然段),你想说点什么?所以说“海
5、的颜色是富于变化的。”(板书:富于变化)2、此时,老师想问一下:你还知道哪些颜色的海?3、你们知道吗?海水的颜色除了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决定外,还与水中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等因素有关。但是,不管海是什么颜色的,用手捧起海水来,却都是无色透明的,似乎这个海那个海与湖泊与江河并无区别,都是水嘛。不过,就是水,也可以美得让人陶醉!谁来读读这个句子?(大屏幕出示句子:溶化了的盐也是没有颜色的,浪花又都这么白,白得叫人心醉。)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吧。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四以“学” 促读今天,我们随作者一起感受了大海的颜色,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啊!如果大家有兴趣,请课外阅读白克的漫谈海的
6、颜色。作业设计:你见过海吗?把你见到的海用优美的文字给大家描述出来吧!板书设计:10.海的颜色提出问题:大海的颜色是蓝的吗?事实证明:渤海 西沙群岛的海 西西里岛的海 实事求是 摩纳哥的海 严谨求真得出结论:海水是无色透明的11.囚蚁教学目标:1、学会9个生字。理解词语。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3、给与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与空间,在交流和换位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核4、感受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贵”的道理教学重难点: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在两次囚蚁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并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
7、解作者在两次囚蚁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教学切入点:1.默读课文。说说“我”和妹妹为什么想养蚂蚁,两次养蚂蚁的结果怎样。2.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这句话的理解。3.你也有过这样有趣的经历吗?请把它讲给同学听。教学阅读点:1.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可以从小养到大,就像人一样,摇篮里不满一尺长的小小婴儿总能长成顶天立地的大人。2.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 养过
8、小动物吗?你喜欢吗2、你们见过蚂蚁吗?蚂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有两个小朋友还养过蚂蚁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家赵丽宏纯真的孩提时代,跟随他在“囚蚁”的经历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全文:1、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反馈难读的生字词。3、默读课文,说说“我”和妹妹为什么想养蚂蚁,两次养蚂蚁的结果如何?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4、理清文章条理。三、学习课文24自然段1、齐读课文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的哪一个句子让你感觉到蚂蚁是被囚的?把它勾画出来并写上批语.然后全班交流 2、交流反馈:找一个有盖子
9、的玻璃药瓶,然后将蚂蚁捉到瓶子里,我们一共捉了15只蚂蚁,再旋紧瓶盖 “旋紧瓶盖”这个看是一个普通的小小动作,对这15只蚂蚁来说意味着什么? 学生自由议论. 我们观察到蚂蚁不停地摇动着头上的两根触系须. 3、师: 它们肯定在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喊叫,它们会喊什么呢?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 可惜蚂蚁的呐喊作者听不见. 4、再读第4自然段. 四、小结:蚂蚁的呐喊作者听不见,而后会发生什么事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第二课时一、课文回顾 导入新课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兄妹俩喜爱小蚂蚁,曾养过15只小蚂蚁,他们把蚂蚁玻璃瓶里,结果怎么样了呢?为什么会这样?2、这一次,他们汲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决
10、定为蚂蚁再造一个新居。这节课,让我们走到兄妹俩身边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二、体会兄妹两对蚂蚁的“呵护”1、默读课文第二次给蚂蚁安家的经过(五、六自然段),这次给蚂蚁做新居,兄妹俩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从他们的做法中你感受到什么?结果怎样?画出有关内容细细体会。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分组下发学习表格,先自学,再填表,比一比哪一组最快完成。)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这一次给蚂蚁做新居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说。(1)我找来一只火柴盒子,准备为蚂蚁们做一个新居。怕它们再闷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盒上扎出一些小洞眼,用来透气。抓住“怕”“命令”“扎洞眼”这些词体
11、会出小兄妹对蚂蚁们的关心呵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关心呵护。(2)当时已是深秋,天气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担忧:“火柴盒里很冷,小蚂蚁要冻死的!”对,想办法吧。在妹妹的眼里,我这个比她大一岁的哥哥是无所不能的。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抓住动作词和“客人”体会兄妹俩很爱蚂蚁,他们把自己保暖用的稻草抽出来给蚂蚁取暖,简直就把小蚂蚁当朋友当亲人了。感情朗读。这句中的“贴”“极其轻微”都说明蚂蚁们的声音很小很小,几乎听不见,但兄妹俩因为太想知道蚂蚁们的情况就贴着听,平心静气地听。可见他们是真
12、的爱小蚂蚁,生怕有闪失。从“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这个句子中感觉到兄妹俩非常天真可爱,他们对蚂蚁们有着美好的期待。4、有感情朗读这部分。三、理解“囚”1、师述:同学们,通过两次养蚂蚁的描述,我们都感受到了兄妹俩对蚂蚁的喜爱、关心、体贴,甚至是无微不至,结果呢?第一次蚂蚁们被闷死了。第二次呢?为什么会这样?读一读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理解。2、出示最后一段。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段话的?你扣住了哪些词句?怎样忙碌?透过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那就读一读这个句子,让我们听一听蚂蚁的选择。3、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13、? 出示句子: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对于蚂蚁而言,自由的可贵之处是什么?在这样的自由里,在辛辛苦苦的忙碌中,它们得到了什么?安乐窝里缺了什么?如果现在,你就是一只小蚂蚁,你能为在座的同学来解释这句话吗?(引导:小蚂蚁,我给了你透气的屋子,给了你温暖的稻草,你为什么要逃?小蚂蚁,我可以每天给你充足的粮食,你就不用风里雨里到处觅食,也不会有任何被踩或者和比你们大数倍的虫子作战的危险,你为什么要逃?)4、你对蚂蚁有哪些新的认识了呢?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一段。读到这里,你觉得自由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四、回扣课题,领悟写法。1.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课题,明明是养蚂蚁,为什么作者
14、要用“囚”这个字?从这两个字中,你读出了什么?(在人类看来是精心地养,而对于蚂蚁而言,却意味无情地囚。)2、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这种感受表达的出来的呢?出示第一段,对比读,你发现了什么?这两段有什么关系?(抓住“终于”一词。第一个句子是作者童年时的幼稚,甚至是错误的想法,第二个句子则是作者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的感悟。得出结论,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完整,这种手法叫首尾呼应。)五、小结: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师述:自由是一种天性,也许人与动物相处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打扰,不干涉,默默关怀,真心尊重吧!六、环保渗透:出示有关动物被囚禁和动物保护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萌发呼吁“还动物自由”的意识。作业设计
15、:如果你也有像作者这般有趣的经历,用你们那优美的文字写下来吧!板书设计: 11.囚蚁关爱? 囚禁!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童年的发现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练习有感情地朗读。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切入点:1.“
16、我”童年时有什么发现?这“发现”有道理吗?2.读完课文,说一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课文最后说“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明与发现,都不是那么顺利的”。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教学阅读点:1.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清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么轻盈,那样随心所欲,动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2.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鳊鱼,我都会翻天覆地地看个仔细。3.我终于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明与发现,都
17、不是那么顺利的。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童年是美好的,也是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幻想与想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他的童年时代不仅如此,还具备着比平常人更可贵的东西(善于探究、找到“为什么”的答案),那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词语。 2从课文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3检查自学情况。 4理解词语。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愿,想怎样就怎样。 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
18、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5说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6理解课文脉络。 课文是以倒叙的形式写的,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写“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三、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体会:
19、“几岁的时候”“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结: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创立了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化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而“我”小时候就发现了
20、这一规律。第二课时一、回忆导入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二、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我”是怎样发现的? 自由读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组内讨论。 全班交流。 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个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第二个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小结: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这个现象的好奇,老师的解释
21、又引出了“我”的疑问:“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样痴迷”“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这些词语都表现了“我”求知若渴的特点,同时也看出“我”惊人的想象力。 2“我”的发现可靠吗? 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 归纳:“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理解句子: “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格外高兴。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幸亏
22、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 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想象力。 “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含有双重的意思,一是说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像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说“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作者用幽默的
23、方式为自己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这句话里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当时处理方法的不满。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谈谈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过什么发现?作业设计:你是个爱观察的孩子吗?你在生活中有哪些特别的发现?同学之间交流一下,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思!板书设计: 12 童年的发现做梦童年的发现请教老师善于探究和想象,执著想象探索思考答案诗词诵读:暮江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2
24、、能力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师:古典诗歌当中,写景的诗很多,同学们还记得学过哪些写景的诗?能不能给大伙背几首呢?(学生背已学过的写景诗)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暮江吟二、解诗题,了解作者1、学生齐读诗题2、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吟”的意思的吟诗)3、诗人是在傍晚江边吟诗的,是谁啊?请学生简单地介绍课前搜集的白居易相关资料。三、从读入手,
25、初读感知。1、师:那么这首诗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呢?这还要回到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这一天,他一个人来到江边,此时正是傍晚,他看到红日落下,江面光色瞬息变化的亮丽景色时,陶醉其中,当下吟诗一首便是这暮江吟。2、自由读3、师:同学们看了,听了有什么感受?4、师:哦,也就是说其实诗里描写的境界是多么美丽啊!(板书:美)这么美的一首诗你们爱读吗?5、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要读准诗中的生字。6、请个别学生读古诗。四、自主学习,感悟古诗1、师:究竟是何番景色如此吸引大诗人白居易?现在同学们找一找自己要好的伙伴,借助
26、文中注释,帮助自己去理解诗中的内容,在讨论当中去领悟一番,你们认为诗里面最美的地方在哪儿?(板书:悟)2、学生交流对诗的内容的理解。3、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讨论用“铺”字好在哪里。4、引导学生练读第一句5、学生交流:诗中最美的地方在哪儿?欣赏“半江瑟瑟半江红。”要求学生想象,江水一半是怎样的红,一半又是怎样的绿,用“像、仿佛”等字说说(板书,瑟瑟、红、夕照)6、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你的心情会怎样?(学生回答,理解“可怜”领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7、引导学生练读诗的最后两句。8、学生品读整首诗。六、加深理解,积累应用1.试着背诵这首诗。2.用自己的话把诗中描写的美景写下来。七、总结:
27、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悟、赏领略了古代诗歌中的写景诗的艺术魅力。希望同学生从今天开始,继续用这样的热情去学古诗、爱古诗,成为宏扬祖国古典文化的最出色的人才。作业设计:搜集一两首写景的古诗,细细品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板书设计:暮江吟 读 瑟瑟红夕照悟 美景赏 真珠弓月夜语文乐园(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写作中如何发挥想象;2、了解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的古语;3、引导学生读懂短文的主要意思,感悟运斤者的手法纯熟,技术高超。4、学习看图想象作文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积累,引导学生大致理解经典古诗文名句,并从中领悟到一定的
28、道理。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教学课时:课时第一课时一、读一读,学习成语、自由读下列词语,看有什么样的特点,、全班交流:这些词语的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表达的意义是大致相同的,它们并列组成一个四字词语,起到了一定的强调作用。、再读这些词,、师: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哪些?(千方百计、和风细雨)二、读一读,学习句子、自由读下列句子,看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全班交流: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在发挥想象、师追问:那么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呢?(使人感觉更加真切,仿佛也置身于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再读句子、师:你能也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吗?、点拨:我们在写作文时就应该不仅仅写出自己观察到的,还要写出自己想象到的
29、。三、读一读、记一记、自由读句子。结合注解,看能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全班交流句子的含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原意是说: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借助外力(多指朋友)来提高自己的见识,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亦作“他山之石”、“他山之攻”。我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知识却是无限的,值得我们不懈地去探索。、指名说说对自己的启发、再读,背一背。四、学习成语故事:、自由读成语,想想成语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全班交流: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庄子?徐无鬼:“郢人垩
30、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第二、三课时:习作一、明确习作要求、指名读要求、师引导回顾:我们以前写想象作文的方法还记得吗?(图中的情景自己的想象)师:我们以前尝试过的看图想象作文通常是图中提供大致的故事情节,而这次图中没有任何情节,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二、尝试想象、习作要求中给了我们一点写法上的提示,对吗?(可先写第一副再写第二幅,也可以倒过来)、自由构思,同座之间交流、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次序写,怎样写师点拨:沙漠是如何变成绿地的?这里的人们做了什么样的努力?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个过程要写具体;反过来也是一样三、学生自由习作,师相机讲评。单元课后反思: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