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叙事
巧 分 东 西 半 球
双城市公正中学 关晓岩
我以前一直教初二地理,所以对于人教版的初一课程,感觉有些陌生。如果让我做初一地理题,我不觉得困难,可让我与学生一道,学习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我与其他教师相比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即使课前认真备课了,也觉得准备得很充分,可在课堂上,总觉得自己表现平平,总有太多的不尽人意。每上一节课我都会反思自己,看看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调整,以便在下一个班级上课时,能有所改进。
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使很多学生困惑的问题。初一的孩子,年龄一般在十三岁左右,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给出一个点的地理坐标,特别是给出的点在20°W—0°或者160°E—180°之间时,如何判断该点所在的半球,他们茫然了。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开始我利用地球仪按部就班的讲解,可地球仪很小,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我只好在黑板上画图,可我画的是平面图,只能表现半个地球,另一侧的地理事物尽管我使用了虚线,还是有很多同学不明白。这样一节课下来,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做出准确的判断。大多数同学时常出错,就是偶尔说对了也是懵对的,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会、弄懂。这让我很苦恼,课后我时常想用什么办法能让学生明白呢?每人一个地球仪?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又是很难做到的。
教学进度正常的进行着,可困惑时常缠绕着我。我也曾经有过放弃的念头。心想,就这样吧,以前的老师不也如此吗?有几个会的就行呗,怎么可能让学生都会呢?但转念一想,我们现在实行的是素质教育,不是应试教育。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常教导学生做事要持之以恒,我怎能轻言放弃,我一定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终于在一节地理复习课上我实现了我的愿望。我对学生说“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做手工,”学生一听,立刻有了兴致,地理老师怎么会教我们做手工?我让学生拿出一张笔记纸,将纸的格线竖起,选择中间的一条线作为0°经线,用黑色笔标明,然后从0°经线向东(右)依次在每条经线上用红色笔标出20°E、40°E、60°E……180°。再从0°经线向西(左)用蓝色笔标出20°W、40°W、60°W……180°。标好后将这张纸字朝外做成纸筒,使两个180°重合,用胶粘好。一个简单的带有经线的地球仪做好了。这时我再让学生找到20°W,从此线向东(右)用红色笔划一条线,一直划到160°E,此区域表示东半球;再将另外一侧用一条蓝色线连起来,此区域表示西半球。(如下图)这时学生会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东西经和东西半球一目了然了。不论老师给出哪一点的地理坐标,学生只要转动手中的纸筒,就可以轻松作答。训练几次之后,即使离开了纸筒,绝大多数学生也能准确无误的判断出某一点所在的半球。在大约十分钟的时间里,我解决了以前半节课也很难解决的问题,我为之欣喜,学生们为之高兴。
课后,一个学生追着我问:“老师,你教的这种方法可真好,我原来一点都不明白,现在不管你怎么考我,我只要一想起那个纸筒,我就会了。可在学习这一节课的时候,你咋不教我们用这一招儿呢?”我笑着说:“说实话,那时我也没想出这种办法呀。”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对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对教师“与新教材一同成长”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众所周知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是极好的办法,既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又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可是,在农村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又谈何容易。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就不要以教学条件差为借口,而使自己懈怠,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应当多动脑筋、不懈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叫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虽然这句话已快成为历史了,但对于现今的地理教学来说,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相信只要你肯努力,你就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一定会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