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政治非选择题命制中的三个关键词(转载).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889796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非选择题命制中的三个关键词(转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政治非选择题命制中的三个关键词(转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非选择题命制中的三个关键词(转载) 政治非选择题命制中的三个关键词 王国芳 政治非选择题的命制似乎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但笔者以为,从试题的结构看,政治非选择题无外乎情景、设问和答案三个组成部分。本文试以近年高考中的典型试题为例,以情景、设问、答案为关键词,对政治非选择题的命制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探讨。 一、情景创设重四“度” 对一个试题而言,情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不仅因为考生或者其他读者第一眼看到的往往就是情景材料,更是因为情景材料直接关乎着设问的质量和答案的生成。可以说,成功的情景创设,是编制高质量试题的必要前提,甚至说良好的情景是试题成功的一半也不为过。但试题情景应如何创设呢?现以2010年高考江苏政治卷第34题为例作一分析。 例题抄录: 材料一: 图表1:江苏省GDP和财政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2:江苏省财政支出有关情况(单位:亿元) 材料二:2010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使发展成效真正落实到人们福祉的提高上。 (1)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阐述江苏省政府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促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这是2010年高考江苏政治卷中的一个试题,其情景材料的创设颇能给人以启示。笔者试结合此题,从内容的信度、形式的格度、信息的密度、情感的厚度等角度对试题情景的创设谈些想法。 1.内容的信度 内容的信度,指所创设的试题情景要真实、可信。这是创设试题情景的最基本要求。如果一个试题情景学生一看就是假的,是老师“造”出来的,那这个题目无疑是失败的。为此,在试题情景的创设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所创设的情景必须合乎实际,经得起现实的检验。当然,这也并非说材料不能虚构,只是在虚构材料的时候,要源于现实、反映现实,而不能天马行空、粗制滥造。二是所创设的情景,特别是虚拟的情景材料必须合乎逻辑,经得起逻辑的推敲。江苏卷中的这个试题,情景材料选用了江苏省GDP和财政收支情况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内容,保证了情景材料的可信度,让学生通过考试加深对省情的了解。 2.形式的格度 形式的格度,是指试题情景的创设要注重形式,追求试题的品格气度。情景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毕竟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形式的格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在具体的命题过程中,首先必须做到语言表述的流畅、简洁,对情景中可用可不用的字、词、句,坚决删去;二是要在流畅、简洁的基础上,力求语言优美、灵动,尽量避免干巴巴的、枯燥呆板的陈述,让考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一种美的享受;三是要追求情景材料形式的丰富多样,用多样的形式来传达信息,做到图文并茂,既增加卷面的美观度和灵活性,又能有效加大试卷的信息量。江苏卷中的这个试题,就很好地做到了图文并茂、简洁流畅,试题情景有图(图表1)、表(图表2)和文字材料(材料二)三种不同的形式构成,文字简洁,除图、表外整个材料的文字表述总共才用了110余字左右。 3.信息的密度 信息的密度,即指蕴含在情景材料中的信息量。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信息密度越大,对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越高。因为情景材料中若一句话甚至好几句话才表达一个信息,那学生就容易看出来;但若一句话中蕴藏着好几个有效信息,学生在提取信息时就极易遗漏。随着高考对学生能力要求的提升,以及对试卷长度的控制,在非选择题的命题中势必十分重视情景信息的密度。江苏卷中的这个试题,情景材料虽然不长,但蕴含的信息量却是非常大的。以第一问“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为例,牵涉到GDP和财政收入的关系(图表1)、财政总支出跟各项具体支出之间的关系(图表2)、GDP和财政收入情况与财政支出情况之间的关系(图表1和图表2),信息密度之大,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4.情感的厚度 情感的厚度,意指所创设的情景材料,应跳出知识、能力考查的范围,力求在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有所作为。考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要在实践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上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要通过考试,尽量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思想上也有所收获。江苏卷中的这个试题,情景材料选用了江苏省GDP和财政收支情况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内容,就能通过考试增进考生对省情从而对国情的了解,这也正是本题在情景创设上的成功之处。但是,本题情景创设在情感的厚度上却存在致命的硬伤:图表2中2007—2009年三年的各项支出虽然均呈增长状态,但增长率是不一样的,其中,2009年的财政总支出比2007年增长了约57.9%,而同期教育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只增长了38.0%、31.6%、39.5%,其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与“加大民生领域投入”明显是不相称的。这种问题我们在命题中是必须避免的。 二、问题设计重四“化” 问题是试题最核心的部分。从试题的构成上看,它不仅决定着试题答案的拟定,同时也是试题情景选取的内在依据所在。从命题的意图上看,它也是实现命题者考查意图的关键性因素。问题设计的成功与否,是评价试题质量优劣的最直接、最显性的一个指标。但问题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现以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41题为例,作一说明。 例题摘录: 该题以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出现“用工荒”、一些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农民工为背景,创设了三个材料,为行文简洁起见,把材料的具体内容略去,只摘录三个设问如下: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分别指出表4、图14中的经济信息。 (2)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别评析三位同学的观点。 (3)面对“用工荒”,政府应如何履行其应有的职能? 笔者以为,高质量的问题设计,必须符合指向明确化、角度新颖化、信息综合化、类型多样化等要求。下面就以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中的这个试题为例,简单作些阐述。 1.指向明确化 所谓指向明确,意指非选择题的问题设计必须是明确的而非模棱两可、甚至模糊不清的,简单地说,就是要“问得明白”。只有设问指向明确,问得明白,学生才能答得明白,从而保证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在命题实践中,具体须考虑如下因素:一是知识指向,即要在设问中对所要求的知识(大到模块,到小知识点)有所限定;二是思维指向,最主要的是必须明确设问是“是什么”型、“为什么”型还是“怎么办”型;三是材料指向,在设问中要明确该设问要不要结合材料、结合哪个材料、结合到哪种程度;四是主体指向,即在设问中要交代清楚有没有特定的主体限制,等等。像浙江卷中这个题目的第一问,强调“分别”两字,使这个设问就比较明确了,只要指出表4、图14各自的经济信息即可,而不需要考虑两者之间的联系。再如第三问,明确了材料指向:“面对‘用工荒’”;明确了主体指向:“政府”;明确了思维知识:“应如何履行其职能”,而非“应履行哪些职能”。美中不足的是此题的第二问:“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别评析三位同学的观点”中用了“、”和“分别”,使得本设问出现了一定的歧异、显得指向性不够明确:到底是运用“劳动和就业的有关知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别评析三位同学的观点呢,还是选用“劳动和就业的有关知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评析三位同学的各自观点呢? 2.角度新颖化 角度新颖化,是指在设计问题时选择切入点要巧妙,角度要新颖,追求一种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命题效果。问题设计中只有角度新颖,才能使试题免落俗套,不给猜题押宝者以可乘之机,从而较好地实现考查的意图。对此,在命题过程中,可从两个方面着手操作:一是寻找新的切入角度设计问题,如浙江卷中此题的第三问,好就好在是从“如何履行职能”的角度切入设问,不同于常用的“应履行哪些职能”这个角度,再加上“面对用工荒”这个隐性的限制条件,使得本设问显得颇为新颖了。二是尽量使设问与材料紧密结合,本题的三个设问实际上都是与材料紧密结合的,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如果光会死背课本,肯定是得不到高分的。 3.信息综合化 信息综合化是指我们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做到问题与情景材料、课本知识等其他因素的有机结合。如果问题本身的信息综合程度不强,那么极有可能出现考生只要简单地照搬背熟的课本知识即能回答的现象,也即试题只能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这会给日常的教学带来很坏的导向作用。浙江卷中的这个试题,虽然看似常规,但实际上没有一个设问是学生能够凭借对课本知识的识记就能顺利作答的,关键就在于三个设问都有较强的综合性,像第二问,只有把“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和“三位同学的观点”相结合,才有可能完成答题;第三问,只有把“面对‘用工荒’”和“政府职能”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才有可能组织起比较完整、丰满的答案。 4.类型多样化 类型多样化是针对有多个设问的试题而言的。若一个试题有多个设问,那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就要考虑设问类型的多样化了。笔者根据设问方式,把政治非选择题分为描述类、意义类、认识类、体现类、措施类、启示类、原因类等七种基本类型。一般而言,一个题目的不同设问不要出现类型上的重复,否则会给人试题呆板、单一的感觉,也不利于考查的全面性。像浙江卷中的这个题目,第一小题“分别指出表4、图14中的经济信息”属于描述类试题,第二小题“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别评析三位同学的观点”则属于认识类试题,而第三小题“面对‘用工荒’,政府应如何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则可归入措施类。 三、答案制作重四“性” 答案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答案制作的重要性却往往为很多老师所忽视。不少老师能在情景创设和问题设计上下功夫,但在制作答案时显得草率,以致在命题时总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其实,答案的制作,是创设情景和设计问题的思维延伸,往往具有画龙点睛、提升试题层次的作用。但在命题过程中应如何制作答案呢?现以2011年高考江苏政治卷第35题为例说一阐述。 例题抄录: 2011年博鳌会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出。他指出,亚洲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发展问题依然摆在亚洲人民面前。 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赢机遇和挑战等。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视角阐释“包容性发展”的内涵。 (2)“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博采众长,交融发展。 (2)矛盾的同一性及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世界各国的发展既是不平衡的,有其自身特色和历史传统,又相互依赖、相互贯通。世界各国在差异和包容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 此题的答案非常简洁,两个设问总共才120余字,但仔细体会,却回味无穷,令人拍案叫绝,给人启示良多。笔者就以此题为例,从力求知识考查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精炼性、思维过程的生成性、答题情况的预估性等角度,对非选择题答案的制作作一些探讨。 1.知识考查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答案制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试题命制具有“一票否决”权的决定性因素。这里的科学性,不仅包括所考查的知识本身的科学性问题,还包括所考查的知识是否具有教材依据、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要求,也即试题所考查的知识有否超出考试“范围”。而后者是非选择题答案制作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在命题过程中除了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之外,还要对教材、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有深入的研究和准确的把握。像江苏卷中这个题目的答案,在科学性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2.语言表述的精炼性 有些老师会误以为情景创设和问题设计比较难,而答案的制作相对比较简单。其实,非选择题答案的制作,有时可能比创设情景和设计问题更难。因为答案制作对语言表述的精炼性要求很高,既要体现教材的依据,又要考虑情景的信息,所以往往只能点到为止。所以高考试卷提供的只是“参考答案”,其实它只是给阅卷教师和其他师生提供一条答案的“思路”而已。我们在命题中绝不能把“答案制作”与平时给学生分析试卷时“答案讲解”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过程,答案制作是“压缩”——把具体内容压缩为思路;而答案讲解恰恰是 “还原”——把压缩后的思路还原成具体的答案。从江苏卷此题两个设问才区区120余字的答案中,或许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 3.思维过程的生成性 在高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立意的今天,我们制作的答案应该要学生在考场中凭自己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分析,提取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才能“分析”出来,而非是学生通过考前的死记硬背就能“背”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答案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思维过程的生成性,要使答案能在设问、知识、材料信息的有机统一中动态生成。如江苏卷此题中的第一问,需要考虑设问中的“包容性”“发展”等词和材料中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合作、共赢”等信息,才能得到理想的答案;第二问则需要抓住设问中的“发展”这一关键词和材料中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体化”“合作、共赢”等信息,才能找到“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如果离开对设问和材料的分析,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无论如何是“背”不出来的。 4.答题情况的预估性 答题情况的预估性,即指试题的答案初步拟定以后,要对学生的答题情况预先进行评估和判断。这是答案制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往往被很多老师所忽视。对学生答题情况的预估,包括学生面对此题时最大的困难可能是什么,哪些方面学生可能会答得较好、哪些方面可能会答得较差,学生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学生的得分情况大概如何,等等。在命题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这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再对试题的答案甚至设问和情景材料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使题目更为顺畅、漂亮。像江苏卷中的这个题目,部分学生在答第一小题时,极有可能无从下手,原因就在于对设问和材料阅读不够、提取信息的能力不强,学生若忽视“包容性”、“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信息,则就不能得出“多样性”“差异性”这个要点,忽视“发展”“合作、共赢”等关键信息,则易漏掉答案中的第二小点。学生在答第二小题时,不少学生可能会用上很多原理,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审题不清,不注意设问中“哪个”这一限定;二是没有把握,用一个原理不放心,再写上其他的原理以作补充。像这样的问题,在命题过程中我们都应该有所认识和考虑,做到心中有数。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