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标点符号考点归纳
(一) 顿号
1、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但表确数的地方必须有顿号。
例如:a. 学校距这里二三里。(表概数) b. 今天做值日的是第四、五组。(表确数)
2、太短的并列成分间(尤其是约定俗成的词语),无须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可不用顿号。
例如:中小学生 青少年 省市领导 城乡交流 调查研究
3、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
例如: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教育”与“新闻出版业”尽管是并列词语,但两者之间已经使用了连词“和”,所以此处的顿号就没必要再用。)
4、较长的并列成分间不用顿号,要用逗号。
例如: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
5、并列词语作谓语、作补语时,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如:a. 萝卜切得纤细,均匀。(作补语) b.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谓语)
6、并列成分间已有问号或叹号,不应再用顿号,也不用其他点号。
例如:这是课堂里响起了“向孔繁森学习!”“向孔繁森致敬!”的口号。
7、并列的成分后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间使用逗号。
例如: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二) 顿号、逗号、分号:
1、逗号表示一句话内部停顿:
如:他现在还不十分努力,但是和以前相比,已经有相当大的进步了。
2、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间的停顿:(“无逗不分”)
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救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注意:①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如: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②并列关系复句,若分句较短则用逗号不用分号。
如:虚心四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
如:a.今天晚会上有如下节目: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杂技。 b.晋词的美,在山、树、水。
注意:①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
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②并列作谓语、作宾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详见第一条)
(三) 冒号
1、冒号一般管到句终,若只管到句子的中间,则不能用冒号。
例如:a. 记者在一些家庭采访中,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句中的冒号只能管到“做作业到深夜”,所以使用错误。)
b. 毛泽东有两句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市提示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或者将冒号改为逗号,或者将“熊罴”后的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子。)
2、转述的话不能用冒号。
例如: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3、如果后文是引用原话,人称又未发生变化,前文既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指出”“说明”“证明”和“认为”这些谓语一般用逗号)。
例如: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
例如: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句中的冒号就属多余了,因为此处没有大的停顿。)
5、下文和提示的内容不一致时,不能用冒号。
例如: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句中的冒号应删去。)
6、同一句中不能用两个冒号。
例如: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而是脱产培训。(此句标点使用错误。)
7、在非提示性话语的后边不用冒号。
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刻着”没有提示性,应该去冒号。)
(四) 问号
1、连续问句,每个问句句末均用问号(承接较紧密,中间可用逗号)。
例如:a. 除了他能去,谁能呢?你吗?你能去吗?
b.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2、选择问句,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用逗号。
例如:这是临近比赛的胆怯呢,还是身体不舒服?
3、主谓倒装句,问号放在句末,谓语后用逗号。
例如:a. 安排工作了吗,这些新来的同志? b. 你就去吗,晓玲她爹? c. 这怎么了,你?
4、有的句子虽有疑问句,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句,句末不用问号。(无疑而问,找找动词。)
例如:a. 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件事究竟应该怎么办。 b. 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是什么人。
(五) 引号
1、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有冒在内,无冒在外。)
例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推动进步,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引文不完整或者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后引号的外面。引文末了是问号或感叹号,无论直引,夹引都放在引号之内。
例如:a. 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b. 我们的口号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c. 他听见一声叫喊“敉人啊!”就冲出了出去。
3、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用双引号,依次类推。
例如: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六) 感叹号
1、如果有成分倒置,感叹号用在句末。
例如:多么美丽,多么壮丽呀,秋天的北京!
2、两个叹词连用,一般后一个用叹号,前一个用逗号。
例如:啊,啊!又到生气蓬勃的春天了。
3、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有时可用感叹号。
(七) 括号
括号有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注释句中某一部分的叫句中括号,注释整个句子的叫句外括号。
1、句中括号要紧贴被注释内容之后,如果正文在这里有点号,点号放在括号之后;括号内部文字末尾不用点号,但叹号和问号除外。
例如: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
1861年以后,那拉氏曾经在这里搞所谓“垂帘听政”,(这是那拉氏直接掌管政权的一种形式。)(这句话中括号里的内容是对“垂帘听政”做的注释,属句内括号,因此括号前的逗号应删去,括号里的句号应放到括号外)
2、 句外括号是注解整个句子的,所以括号放在句末标点之外;如果句外括号内是句子,那么后括号前应保留句末点号,后括号外不能再加句末点号;如果句外括号内是句子,那么后括号前则不用标点。
例如:a.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b.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 说话人与话的关系:
(1)说话人在前面:
如:鲁迅说过:“时间就是性命。”
(2)说话人在中间:
如:“快些说,”渔夫说,“简单些。”
(3)说话人在后面:
如:“不过也说不定就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把他的想法说出来。
2、 引号与句末点号的位置关系:
(1)被引用的话前面有冒号,则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
如: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被引用的话前面没有冒号,则句末点号放在引号外面。
如: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注意:一个滂沱大雨的日子,室友们都高唱着“下雨天,睡觉天”而躺倒在床上。
我们班的投影仪上天天都显示着“注重细节,彰显魅力”八个大字。
3、 顿号、逗号、分号:
(1)逗号表示一句话内部停顿:
如:他现在还不十分努力,但是和以前相比,已经有相当大的进步了。
(2)分号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间的停顿:
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救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注意:①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如: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②并列关系复句,若分句较短则用逗号不用分号。
如:虚心四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
如:今天晚会上有如下节目: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杂技。
晋词的美,在山、树、水。
注意:①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
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②并列作谓语、作宾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如: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4、 冒号:若冒号表示解释说明,它相当于“就是”、“是”。
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
另:冒号也可放在表示总括的话前面
如: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冲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5、 省略号: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所以省略号后面不必用“等”、“等等”。
如:( 场长)介绍给我们看董昆他们打的野物皮子:狐狸、野鸡、獾、水獭、野猫 …… 种类实在不少。
注意:省略号还可以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语句未完、意思未尽等。
6、 书名号:书名号表示书籍、篇章、报刊杂志、剧作、歌曲、电影、文件、法律等的名称。
如:《涛声依旧》这首歌的灵感来自于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7、 括号:括号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
如: 我国发现了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简称“北京人”)。
9、破折号:若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它相当于“是”、“就是”。
如: 有一次,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壁。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