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醉翁亭记的课外比较阅读.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889678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翁亭记的课外比较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醉翁亭记的课外比较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  《醉翁亭记》与《兰亭集序》文言文阅读: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①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③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④可乐也。(节选自《兰亭集序》) 【注释】①修禊(xì)事:为了做禊事。禊事,一种祭礼,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②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曲水:引水环曲状成为水渠。③品类:指万物。④信:实在。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泉香而酒洌  (2)树林阴翳 (3)少长咸集  (4)茂林修竹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l)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2分) 4.【甲】【乙】两文均体现了“ 乐”,两文之“乐”有什么不同?(2分) 二、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子游也。因为本③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④此丰年之乐者,幸⑤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掇:采摘。②刻露:刻削裸露。③本:描绘。④安:安享。⑤幸:有幸。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选文是欧阳修谪居滁州时所写的《丰乐亭记》的最后部分,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生动描写了“滁人游”的场面,本文点明了滁人“游而乐”的原因。即:   4.文中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认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两文是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根据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你认为欧阳修符合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的标准吗? 三.【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佳木秀而繁阴    (     )(2)遂书以名其亭焉(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2分)    5.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6.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7.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四.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A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彝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僚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田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垒矣fl,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出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2)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20.这两个语段讲的都是出游之乐。【A段】主要写的是 ; 【B段】主要写的是 。 21.这两个语段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景,你怎么看待这两段文字中的 “乐”? 五.《醉翁亭记》《游江》比较阅读 ,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读懂山水。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岳阳楼记》与课外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一.(一)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二)初,范文正公贬饶州①,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③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④。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  贬官饶州。②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③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  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④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去国怀乡 (2)至若春和景明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微斯人,吾谁与归?   9.文段(一)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20.王质说“范公天下贤者”,从文段(一)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文段 (二)中,范公之“贤”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10—13题。(共10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①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选自范公偁《过庭录》)【注】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景:         书: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12.用原文来回答。(2分)【甲】文中体现范仲淹政治态度的句子是: 【乙】文中表现范仲淹对滕子京态度的句子是: 13.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2分) 三,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节选)   〖乙〗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部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见缞绖(cuī 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仲淹罢宴》) 1.解释加线词的意思。  (1)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2) 而或长烟一空 ( ) (3) 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 (4)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 2.翻译句子。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甲〗文中的“古仁人”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用原文中语句回答。请再举出一个具有这样胸襟或抱负的“古仁人”的事例。 答: 4.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答: 四.【甲】若夫霪雨霏霏,„„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滕子京负①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选自范公偁《过庭录》)【注】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其中,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 是______________;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是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为众忌疾 B不以物喜 扶苏以数谏故》 C、先天下之忧而忧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选自《伤仲永》 3、翻译下面各句,并将你翻译句子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来。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4、理解填空。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____________品质。从乙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滕子京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 5、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五.(一)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庙堂:       ③不可具状           具:         ④公退之暇,被鹤氅       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①后天下之乐而乐         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A.                        B     ②烟云竹树而已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①处江湖之远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C.                       D.       ②竹工破之                 ②子声丁丁然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2分)译文: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2分)   (二)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王①,帝第五子元杰也。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坦②独俯首不视。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其故,对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是时,帝③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选自《纲鉴易知录》) [注]①王:指益王赵元杰,字明哲。②坦:姚坦,当时在益王府任职。③帝:宋太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3)尝于邸中为假山    为:            (4)王强使视之         使:  2.翻译句子。(2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选文乙中姚坦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姚坦的言行是选文甲中哪句话的真实写照?(4分)   (三)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唯,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桔倾样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鲜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暖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 旷日:荒废时日。 1.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 ( 2 分) A .薄暮冥冥  薄:迫近          B .沙鸥翔集  集:集合 C .人不对    对:回答          D .家富则市得良犬   市:买 2.选出下列句中“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 (    ) ( 2 分) A .屋舍俨然     B .满目萧然 C .百事也尽然    D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3.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甲文第一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4 分)   5.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 中任选两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2 分) 杜甫    顾炎武    周恩来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2 分) A .甲文前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B .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 C .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 D .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     (四)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 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1. 解词   或异二者之为                  是进亦忧,退亦忧 吴玠素服飞                      玠益敬服                             2. 翻译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3. 甲文作者提出的观点与乙文所记岳飞的品质有哪些共同点?乙文所记的几件事中又有哪些是甲文没有论及的?   4.甲文中提到了“古仁人之心”,既包括为人处世的旷大胸襟,也包含有高尚的政治抱负。下面课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仁人之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爱莲说》: 六.阅读下面两文,完成8至11题。 甲文:嗟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寝。或夜昏怠,辄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再始:改嫁 不充:不足,此指喝不上 昃:zè,太阳偏西。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或异二者之为 去之南都入学舍 9.译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两文中都起 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11,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思想报负的基础是什么? 七.〔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②自是数年之后( )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句: (2)安用重法邪? 译句: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3分)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1分)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 。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