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教学目标:1、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2、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3、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教学难点: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教学过程:一、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人深思的课文。(点击课件课题)一起读。二、检查预习1、前两天,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回家读了好多遍是吗?那么,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呢?(学生交流)随机出示(
2、课件):骆驼商人老人2、原来,读能让我们读懂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呢?(学生质疑)3、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只要我们读读课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也能迎刃而解;还有的与课文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我们在下节课再讨论。你们想想,这篇课文有没有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呢?4、我们来看刚才这张关系图,你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了吗?出示:老人是怎么指点商人的?5、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办法,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把这句话用“_”划出来。出示: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6、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里有没有值得研究的问
3、题?三、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探究。1、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2、是啊,这两天老师也一直在想这两个问题,既然老人没有亲眼看见过骆驼,他是怎么知道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要研究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读:看来,你已经尝到了读的甜头;划:不动笔墨不读书;讨论:人多智慧多。)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10自然段,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商量,甚至可以跨越小组进行讨论。3、学生自学讨论。4、交流,反馈。老人观察到了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随机出示:看见脚印右深左浅又看见
4、路左有蜜右有米还看见树叶留有齿印集体朗读老人看见的情况。这里为什么用上“看见”、“又看见”、“还看见”呢?出示:仔细观察老人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出示:得出结论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左脚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一颗牙用“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老人根据观察到的这些情况得出怎样的结论。老人从“仔细观察”到“得出结论”,中间还需要有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出示:思考分析)现在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也来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想过来的?交流,结合表演左脚跛怎么走路;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辨别树叶哪一片是骆驼啃过的。师生对读老人分析判断的话。小结: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才
5、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朗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四、想象说话老人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现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你就是这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呢?第二课时一、导入:1、齐读课题:上节课,通过课文的初步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2、学生质疑:商人究竟走失了一只什么样的骆驼?商人最后又是怎样找到骆驼的?二、学习课文:(一)学习课文18小节:1、听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思考:商人走失的骆驼到底有什么特点?板书:左脚跛左边驮蜜,右边驮米缺一颗牙齿2、从课文中哪个地方最容易找到这些特点?(18小
6、节)你能分清哪几句是老人问的,哪几句是商人说的吗?1)分角色朗读:同桌练习指名表演引导评议为什么读得好(读出了语气的变化)2)再读课文,创新表演:要求:(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如:“谁说”或“谁怎样地说”。(读一读)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3)交流朗读,学生点评。4)刚才我们用两种方法来朗读了对话部分,你认为提示语还是不加好呢?为什么?(两人说话时,没有第三人,可省略提示语,在本课中省略提示语使文章语言简洁,对话紧凑,更能表达商人急切心情)4、集体朗读18小节(二)学习课文9、10小节1、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有这些特点的呢?2、请同学们读
7、课文的第10小节,找出有关句子。(学生交流)3、读了这些句子,觉得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教师板书:看见知道;看见想;看见知道4、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有这些特点的呢?你能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吗?师:如果先说结果,后说原因呢?你能用上这样的句式说说吗?出示: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_。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_。老人知道骆驼少了一颗牙齿,那是因为_。5、老人是怎么得出结论的?板书:看见知道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6、教师小结: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着的牙印,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你看,连正在寻找骆驼的商人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见了。可见
8、,老人的观察是很仔细的。正因为老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知道了骆驼的三个特点。7、师:老人前面说的是骆驼的特点,后面说这只骆驼往哪儿去了,这两个问题之间是用什么词连接起来的?(至于)读读老人的最后一句话,学生可以质疑:老人为什么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什么?让我们学着老人,用“不紧不慢”的语气向商人作解释和指点。(三)学习课文11小节。1、商人找到骆驼了吗?从哪里看出来?2、“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3、启发学生思考:学到这里,你受到了什么启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
9、,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三、小结以及拓展:1、小结: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2、说一说: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回了骆驼。第二次,商人再见老人,心情怎样,心里会怎样想,又会说些什么?3、读全文: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4、小作家:出示蜜蜂引路的前半段,让学生根据想象以及课文中所学的句式续写文章的段落。“当列宁看见许多蜂蜜时,他知道:_。当看见蜜蜂飞回园子时,他想:_。看见园子旁边有所房子,所以他知道:_。果然_。”
10、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而字词的训练退居其次。尽管如此,我仍然对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了训练,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
11、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找骆驼教学反思找骆驼这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
12、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方法。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
13、人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老人思维的过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画图为学生的思考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找骆驼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而字词的训练退居其次。尽管如此,我仍然对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了训练,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
14、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这一课就是要让学生读,
15、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就会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找骆驼教学反思找骆驼这篇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课文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激起读者往下读的欲望。教学重点是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学生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能够运用方法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这篇课文,我首先以“破案子”导入,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一回警察,当一回侦查官,在破案子的过程中,学
16、生已经对“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这一点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和一个老人去帮一个商人寻找一只骆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是学生自我学习。首先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熟悉。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简单地讲述课文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引出课文的主角“商人、老人、骆驼”。此后,我将这课的几个重点的字词以小黑板的形式展出,三年级的学生字词教学仍是重点,注意其中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如“忿忿、跛、驮”等。 简单的字词教学后,进入文章的品读过程。和学生的一段对话引出故事的起因-商人的骆驼丢了很着急。这段对话重点在于朗读指导。商人的着急,老人的稳重,不紧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现。随后,我以
17、一个问题引出老人的发现“老人没有见过骆驼这么会知道骆驼的去向呢?”学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关句子“老人看见什么了”“老人知道什么了”。在熟悉老人的观察和发现后,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两种句式进行转换,如:因为老人看见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是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再进行句式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熟悉了骆驼的特点,也感受到了,老人“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经过老人的分析,商人果然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里穿插一个小练笔“商人找到骆驼在回来的路上又遇见了老人,他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老人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的人。结合板书和导课时的案子,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做细心的人。此后进行角色的扮演,朗读课文,将课文的重点进一步的巩固。 在此次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几点不足,如:导课的过程,语言过于繁琐,没能抓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指导“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转换过程中,学生在一开始没能很好的进入这个状态,难度太大,可以以简单的生活中的句子进行铺垫,从而使学生对这种句式有更清楚的认识。 每一次教学的深思,都是一次改进的起点。不断地发现和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