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888101 上传时间:2024-11-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图片资料,都是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背景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分析是备课的前提和依据,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做好分析才能灵活运用教材。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教材:一、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教材内容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教材中的体现,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还应注意教学目标的动态性、开放性,将学生的发展置于

2、社会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中,置于新世纪人才标准的需求中,使教学目标及内容有鲜明的时代感;教学中、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重视教材内容与社会、其他学科的开放性联系,尽力构筑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理解好三维目标体系的内涵,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兼顾各层次目标,三维目标并举,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况有所侧重,不要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二、以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为依据,参考必要的教学资料,教学中做到紧扣教材又不照本宣科,有的放矢地把教材内容用活讲活。不能就教材分析教材,而应该站在教学大纲的高度去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因此,钻研教学大纲、领会其实质,是进

3、行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骤。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还应当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研究,才能结合大纲真正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对教材的内容和编写特点,以及教材内容的处理方式有深入的认识。教师备课教课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停留于对教材的钻研,必须研究学生。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思维障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广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只有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去组织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克服难点,这个过程包括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自我意识、自我转化和创造性构思的过程。否则教材教法的分析和研究就可

4、能无的放矢或流于形式。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老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完善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要求,可以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要求学生要熟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积累文言文词语知识,培养语感。另外,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感悟文章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总之,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