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思维致胜,创新致胜。信息时代呼唤创新,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而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实现国富国强梦也有赖于科技创新,有赖于培养高素质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新人才,而创造能力的核心就在于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对已知或未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人在创造活动中能够突破现状,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的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种“标新立异”的思维能力,在思想正确的前提下,思维敢于求新立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著名心理学家托拉斯说:“我们要想创造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可见,和
2、谐的富有创造性的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过去教师总爱滔滔不绝地给学生灌输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很难很少有自主权和参与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热情消失了,自信心不足了,思维能力退化了,创造性潜能被无情地扼杀了,教师教得辛苦,学习学得烦躁,学生学习成绩总不见长进。教师们,何不大胆放手,给学生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还学生自信心,为他们的创造性思索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呢?在这个环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营造民主氛围。对于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开始时学生很不习惯,我便鼓励学生给老师提问,问题越新颖独特,知识面越广越好,倘若老师被难倒了,这便是
3、学生最大的光荣,渐渐地学生对质疑提问感兴趣,信心也足了。继而,老师又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并且每学完一个单元,就进行一次答题竞赛,看谁的问题提得深刻,谁答的题有创新性,选取出优胜者给予鼓励,这些措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性。为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我鼓励学生进行试教。比如一个单元内,教师以讲读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如何学,如何教,然后学生自愿报名,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备课,试教自读课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发现学生的分析能力确实提高了不少。有时,学生设计的问题是老师始料未及的。二、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操作能力在创新教育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提一个统一的学习方法和一个标准答案。可以说,创新教育中答案并
4、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使他们有兴趣放开思路,从多种视角、多种层面、多种领域去寻求答案,这样才能训练他们的多问思维能力这是创新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老师布置的作业,应该多为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教师仅出一个题目,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使自己的多种能力在作业时被焕发出来。曾经有一位美国的学生根据历史老师家庭作业的要求,去图书馆查资料中,他发现了二次大战中一艘战舰沉没,并非战舰指挥官承担责任,美国国会调查后,肯定了这位小学生的结论,终于使半个世纪前的冤案大白天下。而目前我们布置的许多习题,基本上都有标准答案,学生只会模仿,依样画葫芦,一般都能得高分,造就了不少只会死记知识的
5、“背多分”。什么都搞统一的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能开发创新思维的能力。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动手操作的思维能力。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师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巧妙地抓住课文耐人寻味的地方,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发展思维。如:在认识“2”这个数字进,可以先贴两个苹果,两只小鸟,两支铅笔的图形,让学生数数看,再让学生自己摆出两件物品,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摆的东西虽然不同,但表示的数量都是“2”。在教学“2”的写法时让学生想“2
6、”像什么?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回答,同此展开了一个关于“2”像什么的激烈讨论,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思疑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国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很有道理,读书无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常有疑点、问题,才能常有思考,有疑好问,才能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关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主要标志。在教学中,教学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以创造者的姿态进行发现式、探究式的学习,积极发现问题,大胆质疑问题。2、在教学中,多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训练学生“创新立意”时,可采用拓宽
7、新角度的方法,打出学生的思路。(1)联想法。由此及彼,生发联想,培养思维的开阔性。想象是创造的重要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创新精神上的一种思维能力。“创新”是要构建目前不存在的事物,这就要想象,科学家的假设,设计师的蓝图,作家的构思都离不开想象。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科学家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动力。早在古希腊朝代,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离开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内容,又难以发展思维能力。小学生具有形象思维为主体的特征,努力培养、激励儿童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法宝。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让学生把圆分成4份、8份、
8、16份、32份。分别拼成长方形的样子,并请学生注意观察,拼成的图形由4份到32份有什么变化?学生看到原来的圆弧的弯曲程度愈来愈小,这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闭着眼睛,在脑子里想:将圆分成64份、128份、256份的情景,学生想了两分钟后,一个学生说:“这样下去,原来的圆弧就变成一个很小的点,无所谓弧了”。另一位学生说:“那样拼的图表就成长方形了”。这样有限切拼,无限想象达到了化曲为直,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设计一个类似蚊香形状的图案,让学生展开联想,大家经过一番思考和激烈的讨论,思维顿开,有人说它象漩涡,象盘踞的蛇,又有人说像山路
9、。(2)逆向法。反面着眼,正反相济,及地点拨,注重发散思维训练。这种思维方式与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相反,又称求异思维、反向思维。它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暴露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异,具有反习惯与反传统的特点。写作上的逆向思维,使学生们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学中设置一些如“人定胜天、近墨者黑、自卖自夸”等俗语或成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学生经过思考后,拟定了以下耐人寻味的题:人定胜天?、“自卖自夸”又何防?、近墨者未必黑等。(3)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的基础。这种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寻求多途径、多模式
10、解决事情的方式。因此,体现出高度的创造思维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捕捉那些思维快、好奇心强的学生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开展师生、学生间的多向交流、探索、思考,保护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判断、归纳、综合,使他们的发散思维得到充分的表达,以求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凡事要问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从而促使创造性思维的不断发展。要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当今世界,创新能力与科技强弱,国力强弱成正比关系,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呼唤着多样化思维和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思维,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可是,培养学生思考,勇于质疑,追求真理的创新思维势在必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教育需要创新。教学中,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已任,每个教师都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为学生尽力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