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陡口小学数学备课教案
年级
二年级
设计者
韩静
课时
第三课时
课题
第一单元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P4,例4,练习一4、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表象。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尺较准确地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米尺、1米的毛线、软尺、10厘米、20厘米、30厘米的小纸条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学会了用厘米来测量物体。你能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吗?请在直尺上找出3厘米、5厘米、8厘米的长度。
2.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3.让测量的学生谈谈:“用小尺子测量黑板的长度有什么感受吗?”(太麻烦)
4.师:是的,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而对于比较长、比较高的物体、一段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量就显得麻烦。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可以用“m”表示。
(二)探究新知
1. 初次感知,认识1米
师:你们知道1米有多长吗?用两只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
这是你们估计的1米长,但这真的就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多次体验,建立表象(小组合作:比划、验证、感受)
(1)量同学身高1米的地方
师:你们想知道自己身上哪儿到地面是1米高吗?
出示活动要求:每个小组测量1个同学的身高。四人小组做好分工合作。比如说4个人中第一个人站直被量,第二个人用米尺量,第三个人检查量的方法对不对,第四个人贴标签做记号。
师:为什么有的标签贴在脖子下,有的贴胸间,而老师却贴在腰间呢?
(2)师: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大家张开双臂,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一些,还是短一些?
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3)师: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长是1米。
3.探讨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师:米尺上面也有一些刻度,请各个小组的同学看一看、比一比看米尺上的刻度和你们小尺子上1厘米的刻度有什么关系?米尺上有多少个像1厘米那样的刻度?
师:用你准备的纸条量一量、算一算,验证你的想法。(课件)1米=100厘米
2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4.用米尺测量。
(1)量1米的长度。
师:怎样用米尺量出这根绳子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
(尺子要放直放平,绳子的一头对准米尺的0刻度,再看另外一头)
(2)量几米的长度。
师:请拿出你们准备的长绳量出1米、2米、3米,并用打绳结的方法做记号。量完后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量的方法。
(三)拓展提高
个性化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