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校名:瓦溪乡十字中学 教师:张宇
11.1 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所用的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②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③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的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②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物理问题的喜悦。
③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正确理解、计算功
教学准备:课件、15㎎的两桶桶装矿泉水、0.3㎎的一瓶矿泉水
教学方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中有“文明”二字,那么你们在学校该不该做到文明?你们在就餐时是怎样做到文明的?你们能从唐朝诗人李绅的《锄禾》诗中悟出什么道理?大家又是怎样做的?
2、生活当中农民伯伯常常这样说:我们除了干活以外还是干活,劳动了一辈子,没有功劳有苦劳;武术家常常炼的是武功,你们对这两个功是怎样理解的?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的第1节功
板书:第1节 功
二、新课教学
(一)力学中的功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2―63)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功的含义:如果一个( )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 )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 )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
3、讨论下列情形是否做功:
①用力推墙墙未动。
②被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球离开脚后,人对球是否做功。
③将一重物水平向水平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拉力是否做功。
分析:①F≠0,S=0有力的作用而未移动距离,这称劳而无功。
②F=0,S≠0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而移动了一段距离,这称不劳无功。
③FᅩV拉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这称垂直无功。
(二)功的计算
同学们知道了力可以对物体做功,但所做的功有没有多少之分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
1、把两瓶同样重的桶装矿泉水抬到不同高度,请问抬水的同学有和感觉?
2、把一瓶桶装矿泉水和一瓶小瓶矿泉水抬到同一高度,请问抬水的同学还有什么感觉?
引导并讨论:
①引导同学们对上面的实验探究进行讨论并小结:对物体做功的多少与( )有关,还与( )有关。在( )时,所用的距离越大,对物体所做的功就越( );当( )一定时,在( )上移动的距离越( ),所做的功也越( )。因此,可以把对物体所做的功看成是力与距离的乘积。
②从上面的讨论可以得出计算功的公式为:W=F·S(其中F表示对物体施加的力,单位是牛顿(N),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单位是米(m),W表示对物体所做的功,单位是牛·米(N·m),即焦耳(J)。
③1焦耳的含义:如果对物体所用的力是1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是1米,那么对物体所做的功就是1焦耳。
三、教学例题
例题:质量是50㎎的雪橇装载了350㎎的原木,一匹马拉着雪橇沿着水平路面匀速前进,将沿木运到3000米外的货场,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为800牛,求马的水平拉力所做的功。
分析:因为马拉着雪橇沿着水平路面匀速前进,雪橇受到马的拉力和它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于是有
f摩擦=F拉=800N 马拉着原木前进了3000m,即S距离=3000m,然后根据功的计算公式就可以求出马的水平拉力对所做的功。
解:W=F·S=800N·3000m=2400000N·m=2.4×J
答:马的水平拉力所做的功为2.4×J。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功,我们必须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五、练一练
1、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 )、( )
2、在水平地面上,用50N的力沿水平方向拉着重为100N的小车匀速前进5m,拉力做的功为( )J,重力所做的功为( )J。
六、课后自己编一道关于求功的计算题。
七、板书设计:
三、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求功
二、功的计算
一、力学中的功
功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