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缺血性结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比较分析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人民医院 李淑芳
【摘要】 目的:掌握缺血性结肠炎(IC)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诊断为IC20例(IC组)和UC30例(UC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IC组发病年龄(67.5±13.6)岁,显著高于UC组发病年龄(40.6±10.4)岁,P<0.05;IC组合并动脉硬化相关性疾病14例(70%),UC组2例(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组主要临床症状:血便18例(90%),腹痛12例(60%),腹泻1例(10%);UC组主要临床症状:腹痛24例(80%),腹泻20例(66.7%),血便16例(53.3%)。内镜检查两组在溃疡、脓苔、息肉样增生和分界清楚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病年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以及内镜表现对IC和UC的鉴别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结肠炎;缺血性; 溃疡性;鉴别.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在临床表现和内镜表现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治疗方法有差别。为了提高对这两种疾病的诊断水平,现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确诊为IC和U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确诊为IC患者20例,UC患者3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内镜资料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1.2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IC组发病年龄(67.5±13.6)岁,UC组发病年龄(40.6±10.4)岁(t=7.9177 P=0.000);IC组男8例,女12例,男女比例为1:1.50,UC组男12例,女18例,男女比例为1:1.50(X2=0.000 P=0.617)。IC组合并动脉硬化相关性疾病18例,UC组4例(X2=28.626 P=0.000)。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例)
组别 发病年龄 发病人数 合并动脉硬化相关性疾病
IC组 67.5±13.6 20 18
UC组 40.6±10.4 30 4
注: UC组与IC组比较X2=28.626 P<0.005
2.2 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见表2。 IC组血便18例(90%),其中表现为鲜血便10例,(50%),暗红色血便6例(30%),血水样便2例(10%),有起病急、出血量多等特点;腹痛12例(60%),其中表现为急性阵发性绞痛6例(30%),持续性绞痛2例(10%),隐痛4例(20%),腹泻6例(30%)。而UC组腹痛24例(80%),其中表现为隐痛18例(60%),阵发性绞痛16例(20%),有血便16例(53.3%),但均表现为粘液脓血便,出血量少,持续时间长,且有反复发作等特点,腹泻22例(73.3%)。IC组中腹泻比例比UC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45 P=0.00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比较(例)
组别 例数 血便 腹痛 腹泻
IC组 20 18 12 6
UC组 30 16 24 22a
注: UC组与IC组比较X2=9.145 aP=0.0486
2.3 两组内镜表现比较:见表3。病变范围分布情况:IC组病变位于乙状结肠12例(60%),降结肠6例(30%),升结肠2例(10%)。UC组病变位于全结肠8例(26.7%),左半结肠6例(20%),降结肠4例(13.3%),乙状结肠、直肠4例(13.3%),直肠4例(13.3%),乙状结肠4例(13.3%)。内镜表现有溃疡UC组的比例比IC组大(X2=14.286 P=0.000);表现有脓苔UC组的比例比IC组大(X2=12.500 P=0.000);表现有息肉样增生样UC组的比例比IC组大(X2=10.470 P=0.001),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3 两组内镜表现比较(例)
组别 例数 黏膜充血/水肿 血管纹理模糊 糜烂 溃疡 脓苔 息肉样增生 分界清楚
IC组 20 20 20 20 8 6 4 16
UC组 30 30 30 30 27b 24b 20 a 14
注:UC组与IC组比较aP<0.05 bP <0.05
2.4 IC组含铁巨噬细胞8例,UC组2例(P=0.000);IC组隐窝脓肿4例,UC组26例(X2=22.22 P=0.000);IC组小血管微血栓形成4例,UC组0例(P=0.000)。
表4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例)
组别 含铁巨细胞 隐窝脓肿 形成小血管微血栓
IC组 8 4 4
UC组 2 26 0
注: UC组与IC组比较X2=3.426 P<0.005
3、讨论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肠壁血液灌流不良所致的结肠缺血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炎症病变。两种疾病均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IC组临床中较少见,但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该病有增多趋势(1),过去认为UC我国较欧美少见,但最近有文献统计,我国UC的发病率呈明显增加趋势。IC和UC均发生在左半结肠,临床表现及内镜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故临床上容易鉴别。
IC常见于由于结肠血管闭塞性或非闭塞性疾病所致的结肠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症,很多原因可诱发本病,包括血管因素:如血栓、动脉硬化、血管炎、血管痉挛、低血压。而UC具体病因未明确,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本资料显示IC常见于中老年人,而UC常见于中青年人,两种疾病均多见于女性,但两种疾病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资料显示IC常合并动脉硬化相关性疾病(70%),与文献报道一致(2),与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对老年人伴有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应考虑到IC的可能。
两种疾病常见有血便、腹痛和腹泻等症状,但IC以血便和腹痛多见,血便主要表现为解大便鲜红色、暗红色血便,部分为大便中含粘液和血性液,有起病急、出血量多等特点。腹痛以绞痛多见,少部分患者为隐痛不适,以脐周及左下腹痛多见。而UC以腹痛和腹泻为主,腹痛以隐痛多见,以脐周及左下腹痛多见,也常有解血便,但主要表现为粘液脓血便,出血量少,但持续时间长,且有反复发作等特点,因此起病的缓急、血便性状、量、持续时间以及腹痛程度和性质均有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
内镜下的特点和病理特点对IC和UC的鉴别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本资料显示:IC病变
部位主要在左半结肠,因为此段肠管的血供系肠系膜上下动脉的移行部位,与小肠吻合支少之故,容易缺血。直肠不会受累,因为直肠有肠系膜下及直肠动脉双重血供(3)。后者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多见,部分患者为全结肠,直肠往往受累,与文献报道相一致。两种疾病结肠镜检查均有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糜烂等表现.。IC病变可呈节段性改变,病变黏膜和正常黏膜分界清楚,而UC病变往往分界不清楚,UC溃疡、脓苔和息肉样增生等明显多于IC。IC组织学较有特征性的改变是显示肠壁内微小血管的闭塞,纤维素血栓素沉着,而UC较多见的是隐窝脓肿。
综上所述,IC和UC均有腹痛、腹泻、便血,容易误诊,通过加强对两种疾病在临床及内镜特点的认识,以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
参 考 文 献
[1 Forbes A.Atlas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临床胃肠病学图谱)[M]。孙刚,译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71-175.
[2] 张泰昌,曹涛,李雅君,等.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中华消化内镜杂志[J],1998,15:268-270.
[3] 陆玮.陈景珠等主编.实用内科学.1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38.
姓名 李淑芳
性别 女
年龄44
职称 副主任医师
学历 本科
毕业院校:长治医学院
联系电话:13008017838
单位地址:山西夏县人民医院内科
邮寄地址:夏县新建南路24号
邮政编码:044400
E-Mail:peizhuoying@
- 5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