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特色针灸疗法 2011年5月20日
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特色针灸疗法》课程论文
浅谈耳针疗法
专 业: 针灸推拿专业(康复方向)
班 级: 07级乙班
学 号: 2007032066
耳针疗法畅谈
摘要:耳针是指在耳廓穴位上用针刺或其它方法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范围广、操作简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影响耳针疗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予耳针穴位的选择,临床关予耳针穴位选择的方法有根据病变部位取穴,根据经验取穴与功能取穴,根据中医基本理论、经络学说取穴,根据现代西医理论取穴等。
关键词:耳针,耳穴,定位
耳穴是耳廓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特定点。因为耳穴是耳廓表面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及四肢百骸通过经络相互沟通的部位,也是脉气输注的所在,所以耳廓能反映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部位通称为耳穴。
当机体脏腑或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经络在耳廓上的相应部位的耳穴就会出现各种阳性反应,望诊时可见变形、变色、脱屑等;触诊时,有结节或压痛敏感点,结合其他的诊察手段,辨析疾病属于何脏腑,何经络,何组织器官,然后以耳穴针刺法、耳穴贴压法、穴位注射法等给予选择性的治疗,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 耳穴治病机理
1、 耳穴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耳穴与经络脏腑之间的关系密切。早在2100多年前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两部我国最早的经脉学和灸疗学专著中就记载有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之后到《内经》时期对耳与经脉、经络、经筋的关系都有了较详细的记载,如《灵枢.泄气脏腑病形》篇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与耳而为听”。又如《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因此,经络系统把人体各脏腑及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机体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脉度》亦说:“肾气温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四十难》也说:“肺主声,故令耳闻声。”后世医著在论述耳与脏腑的关系时更为详细,如《千金方》中说“……神者,心之脏……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证治准绳》也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厘正按摩要术》中进一步将耳背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其云:“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以上这些论述,体现了耳与脏腑在生理方面是息息相关的。
2、 耳穴与生物全息律的对应关系
“生物个体是一个大系统,它由许多独立的小系统组成。在大系统和小系统之间存在着全息对应关系”。即生物体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缩影,包含了整个机体的全部信息。张颖清在《全息生物学研究》中称这样的现象为生物全息现象,并称这样的规律为生物全息律。生物全息律是张氏在1973年发现并提出的。
当人体某一脏腑或某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处于较高级上的与整体具有较高的全息相关度的各全息元的与主体这一部位全息相对应的部位必然也会发生某些可以检测到的病理反应,对这些发生病理反应的反应点进行刺激就可以治疗相关机体的疾病。
3、耳廓与神经关系
耳廓的神经很丰富,有来自脊神经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有来自脑神经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以及随着颈外动脉而来的交感神经。
分布在耳廓上的四对脑神经及两对脊神经相中枢神经系统的均有联系,如分布在耳廓的耳额神经属三叉神经下颌支的分支,除司咀嚼运动和头面感觉外,还与脊髓发生联系;面神经除司面部表情肌运动外,还管理一部分腺体。延髓发出的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对呼吸中枢、心脏调节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唾液分泌中枢(呕吐、咳嗽中枢)等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来自脊神经的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除管理躯干、四肢、骨关节肌肉运动以外,还支配五脏六腑的运动。由脑、脊髓部发出的副交感神经和脊髓胸、腰部发出的交感神经(分布在耳廓上的迷走神经属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在耳廓上伴动脉分布)所组成的内脏神经,对全身的脏器几乎有双重支配作用,两者互相抵抗,而又互相协调,共同维持全身脏腑和躯干四肢的正常运动。
二、 耳穴疗法的优点
1、适应症广
据文献报道和实践证明,它能治疗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等各科200多种病症,其疗效显著。
2、操作简便
耳穴疗法不受气候、环境、设备、地点等条件限制,既可以用耳针治疗,还可以用药物籽粒或药膏贴穴。
3、易学易用
耳穴跟其他全息穴一样,穴位基本上都是以人体的生理脏器名称命名的,如肝穴、胃穴、心穴、肺穴等。这些生理部位名称大家都比较熟悉,加上耳穴的分布、应用很有规律,容易学、容易记,也容易用,如肝病找肝穴、胃病找胃穴,一学就会用。
4、对应性强
耳穴都是相关器官、组织的信息点,与相关器官、组织的对应性强,调节力度大,健身祛病效果好。
5、经济实用
耳穴疗法设备简单,不需什么器材,投资少,正是大家喜爱的不花钱或者少花钱就可以治好病症的方法。
6、无不良反应
耳穴疗法是类自然疗法,除针刺痛感和压痛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无不良反应、无痛苦的显著特点。
三、耳穴疗法取穴原则
取穴原则就是指在用耳穴治病时选取耳穴的依据。当疾病确诊后,用哪些耳穴进行治疗?根据什么原则选择穴位?这是采用耳穴治疗疾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取穴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疾病的疗效。
取穴原则一般根据下列5个方面考虑。
(一)、按相应部位取穴:即根据人体的患病部位,在耳郭的相应部位(耳穴)取穴的方法。如胃病取耳穴“胃”,肩关节周围炎取“肩”穴,胆囊炎取“胰胆”穴等。这种取穴方法,是应用耳穴治疗疾病时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许多疼痛性疾病、急性病,患病部位的相应耳穴,绝大多数可以找到敏感点,刺激这些敏感点,往往可以获得立刻缓解甚至消除病痛的效果。
(二)、按藏象辨证取穴:即根据祖国医学中藏象学说的理论,按照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进行辨证取穴的方法。例如,藏象学说认为“心主神明”,故“心”穴可以用于治疗失眠、神经官能症、癔病等;又如治疗脱发,藏象学说认为“肾其华在发”,故可取“肾’’穴来治疗脱发,又如治疗皮肤病,藏象学说认为“肺主皮毛”,故取“肺”穴治疗各种皮肤病,再如治疗心血管疾病时,藏象学说认为“心与小肠机表里”,除取“心“穴外,再取“小肠”穴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按经络学说取穴:即根据经络学说取穴的方法。分为循经取穴和经络病候取穴。
1.循经取穴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取穴,如坐骨神经痛(后支),其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即取耳穴的“膀胱”穴治疗,又如臂之外侧痛,其部位属于少阳三焦经的循行部位,取耳穴“三焦”穴治疗,面三焦穴的发现和命名也是这样来的,再如偏头痛,其部位属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故取“胰胆”穴来治疗。
2.按经络病候取穴是根据经络之“是动病”和“所生病”的病候来取穴。“是动病”——经脉病候的一类,出《灵枢经脉》篇,包括:①经脉循行径路的病症,如手阳明大肠经。是动则病齿痛颈肿”。②经脉经气变动引致所连络脏腑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又如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是动则病 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其病主要由经脉传来,非本脏腑所生,故名“是动”。“所生病”——经脉病候的另一类,也出自《灵枢•经脉》篇,包括:①经脉所络属脏腑本身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②脏腑病延及所属经脉,反映在经脉据行路径的病症,如手太阴肺经所生病还有“牖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其病一般由本脏腑所生,并非经脉传来,故名“所生’。 。是动病”和“所生病’都是经脉及其所络属脏腑症候群,如手阳明大肠经的是动病为。大肠手阳明之脉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治牙齿痛和颈肿时可取耳穴“大肠”穴,又如手少阴心经的所生病为。心手步阴之脉……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故耳穴“心”可治疗目黄、胁痛、上肢的内侧面尺侧和掌中热痛等。
(四)、按现代医学理论取穴:耳穴中有许多穴位是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命名的,如交感、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等,这些穴位的功能是与现代医学的理论是一致的。如交感穴,是现代研究发现此穴有近似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而命名的,又如肾上腺穴,是现代研究发现此穴有近似肾上腺的功能而命名的。因此,必须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来理解和运用这些耳穴。如胃肠疾患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可取“交感”穴;又如肾上腺所分泌的激素有抗过敏、抗炎、抗风湿等作用,可取”肾上腺”穴来抗过敏、抗炎、抗风湿等。
(五)、按临床经验取穴:按临床经验取穴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某个(或某些)穴位对治疗某病有效,取而用之。如腰腿痛,取“外生殖器。穴,胃痛,取“腕”穴,甲状腺疾患,取“肘”穴,肝昏迷,取“耳尖”、“结节”放血,老花眼。取“枕”穴等。
所以,每个病症取穴的多寡,应根据病情和上述5点取穴原则,进行全面考虑后选用。
参考文献:
1、 王洪图,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2、 王洪图,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3、 张耕田,耳穴急症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2
4
展开阅读全文